《大宋九千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九千岁-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吕夷简等人思来想去,原来自己是被人耍了!

    不但被人耍了,还被人当枪使。

    当枪使也就罢了,最后中枪的居然还是自己!

    这哪说理去,文官们头一次觉得这么憋屈!

    要说赵允让,还真是对某个人有些歉意,那就是范仲淹了!

    这家伙绝对是忠臣,也绝对是能臣!

    从范仲淹的背景来讲,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赵允让还是很欣赏的。

    当然,现在赵允让要是说出来这句名言,那就变成他的了,估计没范仲淹什么事了。

    可是赵允让真心不想改变这个历史,回头修岳阳楼的也是自己,醉翁还是自己,又砸缸又变法的——太累!

    但是范仲淹要想说这话,那还得再修炼几天,起码也得等赵祯改了年号为庆历再说。

    至于范仲淹,那一定是要结交的!

    毕竟这样的名臣,绝对不能错过。

    正所谓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

    穿三国的,不和吕布关张赵马黄交流交流,你好意思说去过三国吗?

    穿水浒的,不认识下潘金莲——呃——的小叔子武二郎,你好意思说上过梁山吗?

    同理,到了北宋,不认识欧阳修范仲淹的,这穿越还有什么意思?

    一场轰轰烈烈的男女平等的大辩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了,直接被刘太后几句话拍在那里了!

    除了纠结的文官们,其余的人倒是皆大欢喜。

    百姓们看到了该看到的热闹,提倡女权的夫人小姐们也能在丈夫父亲面前说上几句硬气话。

    赵祯也很是高兴,因为从刘太后的话中,他已经理解到了刘太后的一个态度。

    刘太后非要着冠冕,谒见太庙——对于赵祯来讲,倒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毕竟这件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只要刘太后心里没有登大宝的想法,形式不是问题!

    不过是文官群臣们意见比较大罢了。

    说起来,赵祯真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皇帝。

    而刘太后从这样一件事上,也看到了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不可为不可逆的情形。

    自己若是一意孤行,恐怕会落得人权两空。

    就算是做皇帝,难道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吗?

    除了彻底伤了赵祯的心?

    事情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赵允让又回到了碧落山庄,过上了逍遥的日子。

    先眯两天,估计这时候,随便哪个文官,看见他也不会有好脸色!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没超过两天,刘太后又突然召赵允让入宫。

    赵允让有些纳闷,这老太太吃错药了?

    这个时候老召唤自己入宫,赵祯不得动心思啊?

    难道说,刘太后这几日,就要冠冕谒见太庙了吗?

    如果这样的话,恐怕还要和赵祯好好沟通一下,免得操之过急。

    进了殿里一看,刘太后正端坐在那里,面容有些凝重。

    赵允让上前施礼:“见过太后!”

    刘太后一摆手:“召你前来,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赵允让暗地里一翻白眼,这特么哪里知道去啊!

    “你上次来的时候,就已经提到过,知道当今圣上并非是我亲生的——那么你知道她的亲生母亲是谁吗?”

    赵祯的亲生母亲具体是谁?

    这个赵允让还真不知道,不过狸猫换太子听得多了,大概其这位老太太是姓李,而且还认了包拯为干儿子。

    当然这是戏说了,不过姓李应该是没错的。

    可是这个时候,就算是知道,也不能说太细。

    所以赵允让躬身回到:“臣不知。”

    刘太后叹息了一声:“既然你也多少知道一些,估计就算我不说,你父王也会对你说——”

    赵允让默默为躺枪的赵元俨点了个赞,真是无处不在啊!

    估计也是刘太后对赵元俨留下心理阴影了。

    刘太后沉吟了一下:“皇帝的生母是李氏,乃是先帝的顺容,现在在永定陵,是为先帝守灵的妃子之一。”

    赵允让纳闷,这会儿和自己说这些干什么?

    难道是刘太后长久没人说话,憋得难受了,要和自己交流交流?

    而且,赵祯的生母是宋真宗的顺容,这位置也不算低了。

    隋朝设置这个位置的时候,可是九嫔之一呢!

    “今日有人来报,说李顺容患了重病,我也不方便前去,所以希望有一个人,而且是皇帝信任的人,前去探望。”

    赵允让傻眼,这话里话外的意思,不会是让自己去吧,自己又不是大夫。

    “自然有太医和你一道去,不过你也要一同去。”

    赵允让明白了,刘太后这是不想担责任啊!

    日后,赵祯如果是知道了,有一个人可以出来,给刘太后作证。

    “既然如此,太后除了派出太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呢?”

    刘太后想了想:“也罢,就把她的等级再升一升吧!”

    

第九十四章 炒作出来的国相() 
赵允让想了想,这也好吧。

    当即接下了刘太后的旨意,还顺便告诉了赵祯一声。

    至于具体内容可没敢实说,真说了赵祯就得炸了!

    赵允让带着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就这样启程了,没有带别人。

    毕竟这也算是秘密公干了。

    结果在京城外,却是遇见了回转延州的范仲淹。

    范仲淹郁闷啊,这次不远千里赶回来,那是摆明了当大招用的。

    结果让欧阳大娘直接用针线就给秒杀了,你说这哪说理去?

    赵允让说实在话,心里也有些不得劲,觉得对不住范仲淹。

    大老远地赶回来,结果灰头土脸地回去,也太对不起这位历史名臣了。

    不过赵允让看着范仲淹,老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什么事儿,与他有关。

    但是,肯定不是重修岳阳楼,那还得好几年呢!

    “范大人这是要干什么呀?”

    范仲淹点点头:“朝廷任命我为陕西经略副使,因事回京,如今事了,自然要回归任上。”

    赵允让明白,这次回来就是为了这场大辩论而来的。

    没想到连句话还没说呢,就让一个弄针线的给灭了。

    估计就算以范仲淹的心胸,心里也是郁闷的很。

    陕西经略副使——赵允让突然心中一动,想起来了:“范大人,不知道近些日子,是否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到了大人那里?”

    但愿还没有——

    范仲淹很是惊讶:“你如何知道?”

    坏了,坏了!

    这事情居然已经发生了:“那人竟然已经见过大人了?”

    “见过了,我觉得他是一个狂生,所以就把他打发了——怎么,你认识他?”

    “他去了何处?”

    “谁知道,也许回归原籍吧——”

    “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

    “春闱之后有月余的事情,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赵允让一拍拍大腿,完了全完了,看起来和西夏的这场战争不能避免了。

    可是又不能和范仲淹说,因为这位名臣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赵允让,觉得这位小王爷有些不正常呢!

    张元、吴昊——这也算是改变历史的两个人物啊!

    这张元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本姓张,名字不详。

    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也算是有点小名气。

    这种聪明人最怕的其实就是挫折了,就像一直考第一,高考连一本线也没上的一样。

    在北宋累试不第,自己觉得才能难以施展,遂下了决心,叛宋投夏。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张元的脑袋属于有问题那种,不得志的人多了,哪有随随便便就投奔敌国的。

    而张元叛宋投夏这件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

    甚至于因此改革了科举制度,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的是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

    这以后,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

    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的事情。

    原因就是这个张元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太恶劣了。

    张元屡试不第后,曾和他的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也就是范仲淹值守的地方。

    而且张元简直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炒作第一人,估计要是放到现在,第一狗仔绝对没有某人什么事了。

    他们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

    石板上刻着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范仲淹的重视。

    范仲淹还真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又把这两人送了回去。

    赵允让一直想着这件事呢,估摸着也快发生了,结果已经发生了。

    回到家乡后,不知为什么事,张元又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

    这么一个人,挨板子其实很正常!

    可是张元那脆弱的小心灵又受伤了。

    这次侮辱让他下决心投靠西夏。

    临行前,路过项羽庙,“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你看,虽然没有说什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类的,可是这不满之意也是跃然纸上。

    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远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有这些人当政,他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要寻找一切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他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

    这个时候,他才改名为张元,他的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从这个名字,你就看出他们俩的炒作才能了。

    两个落魄的读书人,哪就能随随便便见到西夏的最高统治者啊!

    可是这名字一改,就有可能了!

    为什么呢?

    避讳啊!

    古代名字这方面的讲究是很多的!

    避讳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项。

    皇帝老子的名字,那是不能随便用的!

    所以你看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杜牧写阿房宫赋。里面涉及到“民”字,都用人代替!

    “民风”就成了“人风”,“天下之民”就成了“天下之人”!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其实也是由避讳来的。

    还有更离谱和倒霉的,唐代诗鬼李贺,因为他老子叫李晋肃,而“晋”又与进士的“进”同音,结果连科举进士都考不了。

    按照这个逻辑,凡是姓高的,估计都没机会上大学了!

    这两个炒作高手改好名字之后,就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巡逻的西夏士兵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就将他们拿下送到李元昊面前。

    李元昊就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身为宋人为何进入西夏。

    结果这两个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

    这一下说到了李元昊的痛处,因为李元昊本姓拓跋,这李姓还是他祖宗受唐朝皇帝赐姓的,而且宋朝皇帝也掺和过,还赐姓赵,他还叫赵元昊。

    按现在的逻辑,他有三个户籍!

    所以李元昊听后非常惊奇,释放了这俩货不说,还委以重任。

    这两货入夏后颇得信任,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吴昊也被重用。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两个虽然在大宋这边被末位淘汰了,可是到了西夏那边,却直接就成了国相。国相啊,直接是吕夷简的待遇!

    大宋这么多名臣,有几个能够享受这个级别待遇的?

    虽然说也有个时势造英雄,西夏这边饥不择食的缘故,和他们的建议恰好吻合西夏扩张,从大宋攫取利益的国策也是有关系。

    可是作为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才华还是有的,别的且不论,看他们的炒作手法,就知道这两个不是草包了!

    时势造英雄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话是不错的。

    不过既然已经发生,这个问题赵允让是没有办法避免了,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而且根据这个情况看,这些事情恐怕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算自己知道一些个历史痕迹,就算自己有一些个打算,恐怕不能够扭转大势!该发生的依然会发生,不会因为自己而又大的改变。

    除非赵允让刻意去做,例如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赵允让要是先做出来,估计范仲淹就不会再写了。

    或者直接把范仲淹干掉也成!

    可是这样的话,就属于严重违背历史了,不知道会不会遭天谴。

    

第九十五章 要命的旨意() 
当然了,这个时候赵允让并不是真的想要这么干!

    这不是假话,真要是能随便改变历史,那就干脆弄死赵祯,自己做皇帝就成了!

    可是那样也难免生灵涂炭,不得不承认,赵允让的三观还是很正的!

    就算是真能来回穿越,赵允让也会选择把自己送回现代去。

    自己顺手再带两件瓷器,带个小丫鬟之类的。

    这也算是发家致富了,而自己就是位面穿梭之子。

    不过这些只能想想,告别了范仲淹,赵允让和老太医一起启程了。

    路上的老太医倒是相当不错,显得格外的健谈,一点也没有高人的那种清高的姿态。

    赵允让这个时候正是年轻力壮,实在不好意思和老太医询问一些滋阴壮阳之类的问题。

    所以有一句没一句的,倒是也聊得热火朝天。

    有时候就是这样,气氛绝对好,可是就是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就这样走了两天,就到了永定陵。

    陵,大阜也。

    按照许慎的解读,这陵就是大土山,引申一下,就是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