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动作是注意一气的开合,有江水排岸之势,其形似炮非炮。
炮拳的动作,可以促进手少阴心经的经气活力。
心主血脉,心气旺盛,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从而供应全身的需要。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
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反之,心气不足,心血亏少,脉细弱,面色白而无华,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
炮拳的关键,是心气向下沉,用心火温煦肾水,不使肾水过寒,这就是水火济既,心肾相交,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
炮拳练对了,心地敏明,练错了,头脑昏晕,心中少智,所以拳家用炮拳锻炼心脏,用“火”来代表。
其要领为拗步挑顶束展功,身体束小往里攻,足先手后才为真。
其由横拳出势,先寸踩左足解危,急进右足,提左足并于右腿,形成步踩三角,安全自己,同时将左手,收回置于心前。
随起就落,随束就展,向左反攻,左足在前,右足后跟。
眼看前方敌人,敌击我头部,我用左手臂挑顶顾头,右拳打出,成十字拗步正当胸形式。
己身体中正,不高不低,两肘夹住两肋,劲由丹田发出,轰然爆发,就如江水拍岸。
落势右拳打出,如同射箭一样。
左手上顾,转劲急合,一攻一守,互相交换,左右纵横,提右足并于左足,准备向右前攻。
回身势左手在前,则左后转身,右手在前则右后转身,转身的时候,后足倒插,步踩三角成偷步丁字形式。
左手在前,则插右足,右手在前,则倒插左足,同时延长了距离,解背后的危险,安全自己。
横拳是专门锻炼脾脏的拳术,横拳配脾气要入,归足太阴脾经,属土为阴。
主司消化、吸收、输布和贮藏,其动作是注意一气的团聚,有车行壕沟之势,其形似弹非弹。
其经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脏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气健运主升,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在心肺的作用下,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
脾气充盛则能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经脉之中而不外溢。
四肢肌肉得脾气输送的营养肌肉丰满,轻劲有力,口唇红润光泽。
反之,脾虚,便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倦怠消瘦,四肢无力,口唇淡白不泽,面萎黄,出现种种出血病如便血、崩漏、肌衄、紫斑等。
所以拳家用横拳来锻炼脾脏,脾属土,是后天五行之本,是五脏之根。以“土”来代表。
其要领为脾主中枢,左右明拨,横以济竖,竖以横用,阴阳相合,练成一气。
其起势先由横拳出势,左足寸踩,左手变为阴拳,向前钻出,顾住对方。后手变为阳拳,用拧丝劲,从前臂肘下横,即变为阴阳合抱之拳。
左手在前,则左足在前,右手在前,则右足在前。
前拳解危入,而后拳反攻击,入者变阳,出者变阴,阴阳相合,求中和之道,可以制服对方,形成了落势。
横拳起落没有明显的界线,左右滚转,其形似弹,混元一气。
回身势左手出则右后转身,右手出则左后转身。转身时,左手在前,则倒插右足,右手在前,则倒插左足,转身和劈拳相同。
常乐将五行拳,依次使出,却并不停,而是往返重复,这叫做五行连环。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
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合演而为七曜连珠,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
无论如何起落钻翻,总是一气之流行,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
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摧。
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
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
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
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
“知机者其神乎!”
常乐式式皆由三体式起,起点时,两手攥上拳,进步与崩拳同式,如行军之阵形之理。
退步则与崩拳收式剪子股式同,如行军出左冀,谓之青龙出水。
再换式为黑虎出洞,出右手右足,右足出去要直,左足随后跟步,足仍斜着,后足里踝骨相对右足脚后根。
右手从右胁为心口平着直出,拳仍与崩拳相同。
两眼看右手食指中节,左手腕朝里扭劲,手心朝上,与右手同时往后拉,拉至左胁停住。
两手出拉之时,两肩里根均往回扭劲,进步之时,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
此式名黑虎出洞,与行军出右冀同理。
先将右手屈回,在心口下边与左拳相对,两手心紧靠腹,再将两手腕向外扭至两手背向里,一起徐徐往上起,至头上边,再往前后如同一条线分开到极处,两拳如同画一上半圆形,伸至两拳前后相对、均与肩平时停住。
然后左足极力往后垫步,两拳一齐往下落,如同下半圆形落至小腹处,两肘靠胁,左手张开,右手仍是拳,手背落至左手掌中。
手起时两眼看两拳,手落时两眼看右手,随着下落。
右足同时与两手,往回撤至左足处,右足仍直着,足后根紧靠左足里踝骨。
身体要三曲折形,惟腰极力塌下劲,头仍顶住劲。身要稳住,两眼再往前看。
此谓如行军阵图,两翼翕张之式,故名白鹤亮翅。
常乐此一发,便不可收拾,那光头少女,只能够一退再退,无法回手。
第202章 十二形()
常乐的五行连环,愈打愈熟,愈演愈烈,直如长江大河。
他再变为炮拳,将右手往上钻,钻至头正额,手腕向外扭劲,手背仍靠正额处,左手亦同时钻至心口直往前出。
右足同时往前进步,左足亦随后紧跟步,与单习炮拳均皆相同,惟此式直往前进步,不斜着走步,停住。
此谓两翼合一直进,名为锐形,故名炮拳。
再变为劈拳,左手往下落似半圆形,如劈拳劈物形式,落至小腹处。
左足极力往后垫步要直着,左手心朝里,顺着身子往上直钻至心口,右手再直往前往下劈去。
伸到极处,左手仍似劈拳撕开,右手拉至右胁停住,右足也同时退至左足,后边相离远近与劈拳式相同。
两眼看左手拇指根食指梢,两肩两胯均松开抽住劲。此时身子阴阳相合之式,腹内如同空洞相似为妙。
此式取金方之义,故名劈拳式。
再变为包裹式,亦名为横拳。
两手皆先将中指、无名指、小指极力一起卷回,两手拇指、食指均皆伸直,两手心均暗含与两肩相合着抽劲,不可显露,再将左手往下落至小腹处,手腕向里裹,左肘紧靠左胁,手上钻至口处。
手腕再向外扭劲,斜着往前拧着劲出手,到极处手心朝下,虽然胳膊斜出,总是与心口出去之意。
朝里裹手时,左足与左手同时回至右足踝前边。足尖着地,足后根欠起,再一齐同左手出去仍回原处。
似落未落之时,右手手腕人右胁朝里裹劲。从心口至嘴往前钻出,到极处手心朝上。食指伸着,与嘴相对又平着,左手俟右的出时即往回拉,拉至左胁仍手心朝下停住,右足同时随后跟步。
此式亦错综着,身子三折形式,小腹放在左腿根上为度。
此名为包裹之式,亦名圆形,属土。
再换为狸猫上树之式,先将左足往前垫步,再起左手、右足,一齐极力前进,右手回时拉至心口右边,左足亦同时随后紧跟步,两腿仍为剪子股式,两手皆张开,两肩两胯均齐抽劲,不可有一舛错不齐,使内气不得中和,丑态百出,拙气尽生,人虽有勇敢之心,亦不能有所得也。
此谓狸猫上树之式,如阵图瓜牙之形,又剪子股式,如擒拿。
再变变崩拳式,先垫右足,再极力进左足出右手,左手拉至心口左边,右足随后紧跟步,手足用劲与两足相离远近仍与崩拳相同,不可相差分毫,停住再回身。
此谓直形,追风赶月不放松!
再变回身狸猫上树之式,仍与崩拳回身剪子股式相同,停住。
此式如同行军,败中取胜之式,故名狸猫倒上树。
在常乐的五行连环拳之下,光头少女可以说是,完全无法还击,但是却也没有被击中,只是看着样子狼狈罢了。
常乐眼神一凝,知道这五行连环,奈何不了光头少女,于是拳势再变。
这形意拳中除了五行拳外,还有十二形拳,据说是此拳的创立者,跋山涉水,考查水陆。
择性残力猛的大动物,选飞翔灵敏的小飞禽,按照它们适应环境,自卫觅食的特殊本能,以锻炼人的心身,使人体用兼备、智勇双全。
以动物之所长,益人类之所短,不但能健康身体,而且有抵御外侮侵犯的要意。
同时也能训练人的智、体各育,得到优越的发展。
如虎有扑食之勇,又有坐窝之势,有跳跃之猛,又有越岭之能。
鹰为猛禽,力威而猛,捉拿展翅是其功能。
猴生长在山林,其攀援纵跳、眼光捷速,体躯活泼,世间无有出其右者。
蛇乃阴类,其性最毒,虽说有拨草之巧,而其盘旋曲伸、气之吞吐、节之灵通世间少有,其独能者,未着物时似甚无力,气则收敛,一与物遇,则一触即发,胜于勇夫。
鸡虽禽类,其独立沉静,神光寂暇之势,世间也莫过于此。
凶龙乃麟虫之长,其或大或小,伸缩自由,遍体灵妙,变化不测之奇能,是其天然之性能……
不论虎扑、龙游、马奔、熊靠、蛇的拨草、猴的纵跳刁抓、鼍的浮水之精、的竖尾之力、鹰的捉拿之劲、鹞的穿林之术、鸡的欺斗之勇、燕的抄水之妙,都有它们擅长一技的本能,全都悉取而习之。
在日常锻炼中做实际操演的功夫,使人精神一贯,意志集中,坚实其内,整饬其外,不徒力争,要以智用勇。
不只是健康身体,而且还要取胜于人,不受他人的无理欺辱。
拳谱上讲“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教,即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于数式数形,而时习之,以求乎其术。至于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拳术之大用无不明,十二形拳法能于此领悟故不难也。”
这十二形拳中,首取虎形。
虎是山中食肉类动物,它身长大,扑食勇猛,下定决心,毫无顾虑。
即取它这一本能特长,象形取意,演练而成拳,作为强身制敌之用,命名为虎形拳。
虎打堆身之劲,发于臀尾。
拳顺可清气上升,拳逆则浊气不降,督脉不通。
督脉为百脉之源,督脉通百脉皆通。
督脉又有阳脉之首之说,所以练虎形拳,有虎离穴之势,即是本着这个道理。
其要领在于要练出骨的勇气,骨是勇的根本,勇从骨而出,骨不支勇,则勇无从而生。强项怒目,双掌猛扑,抱头前进安全五行鼻、目、耳、舌、口,腰为主宰,丹田用劲。
常乐横拳出势,做防敌出冷手的准备。
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在前者应敌,在后者防守,其身体中正,不偏不倚。
若敌从左侧攻击,即将左手收回,顺其力的方向,引进落空,使他无着力的地方。
同时,先寸踩左足,急进右足,抢身抢上和敌人成十字形状,这时若敌人失利,即乘机反攻,举起两臂,形如抱石投水,手由心而起,由口而落,闭住五行向前猛扑,形成虎抱头之势。
“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若敌目标转移,即随机应变,以防不测,总之,口对口一直走,虽看正是斜,看斜却是正。
落势接上势,两拳由胸部钻出举起,势如霸王举鼎,到口变掌翻落,形成老虎坐窝之势。同时,右足在前进,左足猛蹬,以速度和体重逼人,足先手后,手扑身坠,也可说虎打堆身之劲。
回身势左扑则右后转身,右扑则左后转身,步法和炮拳回身相同。
第203章 戳脚对龙虎()
常乐出手虎形之后,又将拳势一变。
龙虎必相随,这其二却是龙形。
龙是最灵、最神的爬虫类动物,身长气壮,升降自如,且有搜骨之法。
取它这一本能特长,象形取意,演练而成拳,意欲使人身体伸缩、曲折自如,收升降灵敏运用莫测的效果。
其劲起于承浆,和虎形的气轮回相接。此拳练顺了,可使心火下降,身体灵活。
练的逆了,就要阴火烧身,动作呆滞。
其要领在于升降自如,盘绕曲折,身势空穹,如沾细雨,如披清风。全身化劲,注意心神,不拙不滞,搜骨法精。
常乐横拳出势,提起左足尖向左斜横,足心离地,足小趾着力。
再右足扭直,足掌着地,足跟提起。
两臂起如肩平,左手收回,右手前出,随曲就伸,引进落空。
小腹放在左腿上,两目注视前敌,右手大、食、中三指向前爪拿,就如龙下降一样。
同时头领虚顶,含胸实腹,穹腰束胯,提肛挺项,引气注于丹田,徐徐四达,至于五心,即两手足心和头顶心,心平气和,不用拙力、怒气、填胸助长。
换势由前势右手收回,复向前伸出右手,同时腰中挺劲,两肋齐举,身向上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