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彻底的心冷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秉忠发现了异常。
张柔的家人,在迁都的过程之中,有好几个人先后离开了开平城,却没有返回。
张柔的家人是不可能到中都去的,那里没有他们的府邸。
经过几天的观察,U看书(ww。uukansh。)刘秉忠觉察到了什么,可是他没有开口,没有禀报。
朝廷上上下下都在迁都的事宜,要知道迁都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影响的,谁能够早些跟随大汗忽必烈到中都去,且得到赏赐的府邸,谁的身份就不一般,至于说其他的小事情,几乎就没有谁注意,等到真正注意的时候,早就既成事实。
刘秉忠并没有按照阿合马的要求积极的善后,而是在自己的府邸里面四门不出。
其实刘秉忠也开始了思索,也算是选择,将来究竟准备怎么办,还是誓死效忠蒙古朝廷,效忠大汗忽必烈吗。
信心的动摇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在思考这些事情的时候,刘秉忠其实已经产生了动摇,他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张柔若是也投降了大宋朝廷,那将产生什么样的波动,他这个举荐过张柔的汉臣,岂不是和王文统一样,会被彻底的清算。
举报张柔的事情,刘秉忠更是不会做,当初就是因为他与张文谦等人落井下石,导致王文统被斩杀,导致朝中的汉臣地位急剧下滑。(。),。<;!……fgwxg……>;
第299章 败亡的前兆()
? 就在蒙古朝廷准备迁都的时候,临安府城也发生了大事情。
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突然开始推行经界推排法。
经界推排法并非是贾似道的首创,大宋朝廷已经实施过好几次了。
所谓的经界推排法,就是清丈田亩,核实赋税的办法,以县为整体,以都保为单位,选任公平之人,核实田亩和赋税,造图册记录,使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
经界推排法以前称之为经界法,贾似道此次加上了推排两个字,以示区别,其实意思与以前是一样的。
大宋朝廷的财政危机,一直都是存在的,贾似道出任右丞相、枢密使,掌控了朝廷大权之后,想方设法的解决财政的危机,景定三年推行了公田法,两年不到的时间,又推行了经界推排法,其目的就是能够收取到足够多的赋税,维持朝廷的运转。
应该说贾似道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实际实施起来,就不是那样了。
就说这公田法,推行两年多的时间,真正的官吏士绅有效的躲避了公田法的推行,而那些稍稍富裕的百姓,则是倒在了公田法的推行上面,能够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地方官吏想方设法将负担压到寻常百姓的头上,导致的农民破产,被逼无奈变成了佃户。
再说大宋朝廷所面临的局面,其实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朝廷。
大宋朝廷时时刻刻都遭遇到蒙古鞑子的威胁,延续百余年的时间,很多的地方都被蒙古鞑子占据,拥有的南方的江山,也不是特别的稳固,这么多年以来,朝廷并未想过减少官吏的人数,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依旧是偏居一隅、纵情享受,导致老百姓的负担愈发的重了。
此次的经界推排法,按照贾似道的设计,从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就出现了重大问题。
本次经界推排法不丈量土地,以嘉定年间的经界籍帐为准,选任富厚公平之人,核实田亩税赋,订正田主、佃户变动情况,计入图册,之后按照核实的情况确定赋税。
早朝,贾似道宣布了准备推行经界推排法。
朝中诸多大人一片愕然,他们压根都没有想到,毕竟两年之前的公田法朝中的诸多大人吃过亏,他们想方设法规避了公田法,如今又出来了经界推排法。
皇上的身体已经明显不行了,
早朝都难以坚持下来,这样的时候,应该是要以皇上的身体为重,以朝廷的稳定为重,其他的事情暂时可以拖后的,不知道为什么贾似道突然提出推行经界推排法。
诸多的大人内心里面,对贾似道的意见还是很大的,只是不会表现出阿里,当年的打算法以及公田法,都是面对朝中的文武官员的。
等到贾似道宣布经界推排法实施的办法之后,众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以嘉定年间测量土地的基础为标准,重新核定田主与佃户,重新确立赋税。
要知道如今这个非常时刻,若是重新去丈量土地,那是有着不小难度的。
皇上下旨,同意实施贾似道提出的经界推排法。
早朝结束,贾似道没有直接回到府邸,而是来到了枢密院。
六部的尚书,以及户部的诸多官吏,也跟随来到枢密院,他们需要商议具体的推行办法。
朝中的一切事宜,都是贾似道说了算,只要是贾似道开口提议的事情,皇上都是会下旨的,且皇上的身体眼看着不行了,皇太子赵禥恐怕很快就要继位,赵禥乃是福王赵与芮的儿子,皇上无子,收赵禥为养子,景定三年的时候,赵禥得到贾似道最大的,被立为皇太子,可以想象,赵禥继位之后,会更加的贾似道。
所以本次所谓的商议,也就是一种形式,就是贾似道下达指使和命令,其他人不会开口,朝中相关的部门和官吏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
果然,贾似道没有让众人开口,哪怕是六部的尚书。
按照贾似道的要求,从十月份开始,在京城一带推行经界推排法,翌年开始在全国铺开,最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宋务必全面实施经界推排法。
至于说各地推举的负责执行清查任务之人,务必是当地宽厚公正之人。
翌日,在临安府城推行经界推排法的告示,就张贴出去了。
临安各级官府自然是兢兢业业,按照告示的要求来做事情的。
贾似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界推排法居然引起了临安府学府学生的注意。
能够临安府学府学习的学生,都是举子的身份,标准的读书人了,甚至有一部分的进士,因为暂时没有谋求到官职,也没有得到朝中官员的重视,不能够成为幕僚,故而也在学府里面暂时学习。
临安府学府的学生,有上书皇上和朝廷的权力。
临安府的部分学生,经界推排法,他们认为这么多年过去,没有重新确定土地归属的情况,是应该要好好的清理一番了,若是认真推行经界推排法,其实就是清理士绅富户多占地却少缴纳赋税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学府里面议论一番,可偏偏就有两个学生喜欢顶真,他们暗地里去调查官府推行经界推排法的实施情况了。
这两个学生是举人叶李和萧规。
在临安府推行经界推排法的第五天,两人结伴暗地里开始了调查。
仅仅五天的调查下来,叶李和萧规就寒心了,他们发现了推行经界推排法之中的奥妙。
本次执行清理任务的,悉数都是由官府指定的富户承担,绝大部分人都是当地的耆老和里正之类的,而这些富户与地方官府勾结起来,清理过程之中,并未完全合适产业赋税的情况,他们重点盯住了寻常的百姓。
贾似道推行经界推排法,其目的是让朝廷的赋税增加,故而给临安府下达了具体的任务,其缴纳的赋税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至少增加一成左右。
耆老和里正一方面要完成清理赋税的任务,一方面要减轻自身以及亲朋好友的任务,故而在核算之时,弄虚作假,减轻本地士绅富户的赋税,凭空增加寻常百姓的赋税。
核查到后来,就连寻常百姓房前屋后的土地,都被计算出来,需要缴纳赋税。
这引发了百姓的不满,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叶李和萧规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临安府学府的学生,见到这些事情,肯定是要说出来的,于是两人商议之后,专门给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写去了奏折,揭露临安府推行经界推排法之中的问题。
奏折的确到了贾似道的手中。
也是叶李和萧规两个学生太过于单纯,他们也不想想,身为朝中的右丞相,掌控朝中的一切事宜,这样的事情贾似道怎么可能不知道,若是要追查早就动手了,之所以还在推行,无非是贾似道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贾似道的目的是增加朝廷的赋税收入,至于说下面如何的操作,他基本不过问,再说想着真正掌控朝局,也需要得到诸多大人的。
叶李和萧规两人的奏折,自然被丢弃在一边,无人理睬。
眼看着时间就要到十月份,奏折已经递上去好些天了,还没有回音,而且府学的教授,有意无意告诫学府的学子,安心学习,不要过多的干涉外界的事宜。
叶李和萧规两人总算是明白了,原来他们被耍了。
愤怒的叶李和萧规两人,不愿意就此罢休,两人愤而给朝廷上书了,此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贾似道,他们弹劾右丞相、枢密使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要求贾似道辞职谢罪天下。
这一封奏折,捅下篓子。
贾似道第一个看到奏折,大发脾气,直接找来了临安府知府以及府学的教授。
奏折上去的第三天,也就是十月初,叶李和萧规两个学生,因为品行不端,被黥配到四川利州西路所属的西河州。
所谓的黥配,U看书(ww.uukanu。就是在除掉功名之后,脸上被刺字泼墨,表明其罪犯的身份,接着发配到边关去,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了规矩,不准杀读书人,而黥配就是最为严厉的处罚手段了,遭遇此类的惩戒,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其家人和后辈也会遭受牵连。
叶李和萧规两人都是年轻人,自认为是满腹学识,从未走入社会,满腔热血却过于的单纯,自以为是天下事,是为江山社稷谋福,却被挑刺还无法辩解,骤然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一时间难以承受。
被押解出京城的时候,叶李与萧规两人的头发都白了。
他们完全沉默了,这是惨痛的一课。
两人同时被关押在大牢里面的时候,叶李仅仅说过一句话,大宋其亡不远乎。
这句话就是萧规听见了,要知道说这样的话,恐怕会遭受更加严厉的惩戒,甚至被破例杀头都是不稀奇的。
临安府的学生不敢来送两人,临安府知府和教授早就告诫其他的学生,安心读书,不要过问其他的事情。(。)<;!……fgwxg……>;
第300章 这才是机会()
? 叶李和萧规两人被押解到潼川府路所属合州的时候,京城里面的贾似道,既推行经界推排法之后,有推出了一项新政,那就是更造银关。
所谓的更造银关,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换钱,用新的货币换取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贾似道认为,大宋物价昂贵之原因,就是因为市面上流通的交子太多了,因为交子的不断贬值,导致物价越来越高,甚至影响到朝中官吏的生活了,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行新的货币,废止之前的货币。
且不说这个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是不是能够扭转大宋朝廷物价飞涨、交子贬值的情形,就说这等大胆的做法,都是会引发很多动荡的。
贾似道做的很是彻底,宣布新发行的货币称之为金银关、银关,其中金银关的价值要相对高一些,以前发行的十七界会子停止使用,一律作废,十八界会子以三比一的兑换银关,也就是说十八界会子三贯才能够兑换价值一贯的银关。
此举等同于直接掠夺老百姓的财富。
谁都知道,朝中的官吏是不会收藏会子的,不管是十七届的会子还是十八界的会子,绝大部分官吏储存的都是金银铜钱,这些硬通货是不存在贬值的,而寻常的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够收藏市面上使用的十七届会子和十八界会子,几年前朝廷就在逐渐的回收十七届会子,要说遗漏在民间的十七届会子不是很多,但正在流通的十八界会子,数量就巨大了。
贾似道推行更造银关,轻巧的一道圣旨,百姓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财富。
这些财富,绝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官吏和士绅富户的腰包之中,官府得到的不多。
推行经界推排法,已经是败亡之举,而强行推开更造银关,更是釜底抽薪大宋朝廷几乎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成都府城,制置使衙门。
吴邵刚显得很是惬意,一边看着手中的文书,一边轻轻摇晃双腿。
郝经和黄家明两人屋子的时候,吴邵刚放下了手中的文书,含笑开口了。
“忽必烈已经迁都到中都去了,看来是准备大干一番了,可惜张柔不争气啊,行军快一个月的时间了,也没有抵达宝鸡,倒是宝鸡的张庭瑞,等的不耐烦了。”
郝经和黄家明两人都笑了。
黄家明的身份明确了,已经是成都府知府,郝经的身份同样明确了,为吴邵刚的幕僚。
“大人,属下以为,张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敌不过合州御前诸军,故而采取了拖延的方式,防止忽必烈正在关心迁都的事宜,一时半会管不到他那里。”
郝经说完之后,黄家明跟着开口了。
“大人,张柔让其家人离开开平城的举动,属下认为值得重点,这恐怕是张柔被逼得没有办法,所采取的做法了。”
吴邵刚看着两人,再次开口。
“忽必烈本应该重视身边的汉人,他麾下的蒙古王国,发展壮大到如今的地步,离不开诸多汉人的出谋划策,可惜啊,忽必烈毕竟是蒙古人,内心还是鄙视和瞧不起汉人的,重用汉人也不过是利用罢了,若是蒙古朝廷高奏凯歌,突飞猛进,张柔等汉人的日子还好过一些,可要是遭遇到困难,蒙古朝廷里面的汉人,就没有多少的出路了。”
说到这里,吴邵刚稍微停顿了一下。
“若是张柔投奔我合州御前诸军,二位以为该如何对待。”
郝经看了看黄家明,很是肯定的点头。
“属下认为应该招纳,而且还要广而告之,以此来瓦解忽必烈身边的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