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大军阀-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生总数的90%以上!

    在当年北京的那些大学里,第一是文科,第二是文科,第三还是文科!除了医学和外语之外,如果你还要想学一点实用的先进技术,就只能到国外去留学了。而且在学成之后,也很难归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留在海外谋生——旧中国的工业实在是太落后,海归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除非是自己办厂创业,否则简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民国时代的旧中国,明明最缺的就是现代化工农业,最落后的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但却偏偏只培养了这么少的一点儿理科大学生,其中很多最优秀的人才还要移民出国,对一个好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有啥用啊!民国的工业要能发展得起来,那才是有鬼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大学里攻读工科、农科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讲这些课程的教授也很少。只有医科稍微强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大学,最初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亲近西方的中国本土政治精英。在民国年代,每年都有上千名甚至几千名大学生,从英美教会和民间教育机构在中国创办的大学毕业,然后进入政府或工商业领域就业,而他们的政治观点自然普遍倾向于亲美、亲英。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这些学校的课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学为主——前者用于渗透上层建筑,后者则向底层民众传播影响力——最多再办一些医科课程,却并不怎么愿意为中国培养出工业和科技人才,从而为自己本国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制造竞争对手。

    唯一的例外就只有德国,或许是因为德国人的心眼儿比较实,在割占了青岛之后,于1909年开办了一所当时亚洲第一的理工学院——德华大学。并且以德国式的严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1909年9月12日学校开学(开学典礼在10月25日补行),第一任校长为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GeorgKeiper),总稽察为学部员外郎蒋楷。1912年时该校有德国教师26人,多数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如数学教授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教授威廉?瓦格纳、物理学教授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也有6位既有中国科举考试功名,又有新式学堂学历的中国教师,包括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等。学生来自全国和海外,1912年在校学生有340人,1914年达400余人。

    该校学制为二级高等教育建制,包括预科、本科及中文科。其中预科传授基础知识(包括德语、历史、地理、数学、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绘画课这些西方课程以及古籍、历史、地理、伦理和文学这些中国传统课程),学制6年,相当于正规中学。本科修学专门学科,学制4年到6年,最初设法政、工、医、农林四科,本科亦开设德文和中文课。另外亦有中文科,毕业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国子监以取得文学学衔。

    可惜这所学校仅仅办了5年时间,就随着日本在1914年攻占青岛,而从此灰飞烟灭了。

    想到这里,李默涵就开始动脑筋,如何把德华大学的人才统统弄到自己的华夏大学来。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看看眼下自己手底下有没有德华大学的毕业生,一番筛查之后,果然找到了两个毕业于德华大学的学生。

    他们一个叫李随风,一个王大亮。李默涵立刻找到二人,要他们立刻回青岛呼朋引伴,最好把整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都忽悠来才是最好。

    李随风是湖北人,王大亮是安徽人,他们拍着胸脯说把学校里几个湖北、安徽老乡都拉到商丘来绝对没问题,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尽力了。

    李默涵也不勉强,这事其实也勉强不来,于是李默涵给他们一人发了五百华商票的活动经费,让他们立刻出发。李随风和王大亮去到青岛之后,利用同学、同乡关系拼命拉拢自己的学长、学弟以及相熟的教员。对方见二人衣着光鲜,出手阔绰,也就动了心。二人陆陆续续为李默涵拉来了三十多个学生和教员,其中还包括两个德国教员。

    李默涵对他们的表现很是满意,许诺在华夏大学里,已经给他们留了两个好位置。

    不久之后,在斯特朗和塞缪的努力下,李默涵订购的机器和建设工业园的专家团在青岛上岸了,然后通过胶济铁路转陇海铁路一路运到了商丘。此时是1914年的6月,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很快,在商丘工业园里拔地而起了第一家工厂。这家工厂不是兵工厂,而是一家机械厂。

    李默涵认为眼下最好的机器和最好的设备应该作为母机,去生产更多的设备更多的机器,去建立更多的工厂企业,而不是制造那些无用的枪炮弹药。他看过一篇报道,当清廷举一国之力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后,邀请外国人参观那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其中大多数外国人对此却不置可否,他们认为最先进的设备机器应该为扩大工业发展经济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造几门大炮浪费。

    说枪炮无用,是因为李默涵根本不担心缺少弹药军火,只要山寨神器一点,要多少有多少。其实,李默涵同样可以用山寨手机复制出无数机械设备,但是与之配套的技术工人和工人们的技能是无法复制的,所以还是只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加工来积累自己的经验。

    尽管如此,李默涵还是偷偷将购买的各种机器设备每一台都用山寨机复制了一些,作为战略物资储存起来备用。为了掩盖自己拥有山寨神器的事情,李默涵甚至对外宣称,自己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建造了一个秘密的工厂,可以仿制各种军火、机械等等。如果谁要想对付自己,那多半会从这个看似是自己命脉,但是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工厂下手。

    当然,结果只能是白费力气。

67。火车上看书() 
东海上高速行驶的海轮激起的浪花拍打着船舷,一线褐色的烟雾飘过夕阳西下的天空,海鸥绕着船只飞舞着,陆地已经已然在望了。

    穆湘玥站在船首,看着黑色的海岸线,神情有些迷茫。祖国已经近在咫尺,但是为什么自己的心绪还是静不下来呢?是近乡情怯,还是热血未泯,抑或是自己前途未卜的命运?

    穆湘玥,字藕初,祖籍苏州洞庭东山。6岁入塾。清光绪十五年入棉花行学徒,光绪二十三年进夜校学英文。光绪二十六年,进上海江海关任办事员。光绪三十年,与马相伯等人组织“沪学会”,声援上海各界的反美爱国斗争,从事资产阶级改良活动。光绪三十三年,任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

    宣统元年夏赴美国,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等。民国3年,获农学硕士,学成归国。

    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下了船,穆湘玥习惯性地买了几份报纸,有《申报》、《字林西报》等几份上海发行量很大的报纸。离开中国多年,穆湘玥也很想知道国内的情况。

    看着看着,穆湘玥就看到了豫东镇守使的广告。中国传统文化时常讲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报纸上做广告这种很西式的宣传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收,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地方,这早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是,一个手握一方兵权的镇守使在报纸上登广告,那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穆湘玥顿时来了兴趣,他依着报纸上登的地址找到了上海的接待处。这个接待处在南京路上一家沿街的门面房里。三进三间,很是宽敞。接待穆湘玥的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一头精神的板寸,身穿笔挺的黑色军装,胳膊上的双“S”很是显眼。

    “你好,我是豫东镇守使署驻上海办事处的接待员秦城,你是来应聘的吗?”小伙子面带微笑,大声问道

    “我只是来看看情况,还没决定。”穆湘玥答道

    “哦,没关系。这是我们的资料,你可以先看看。”秦城送上一本厚厚的画册。

    穆湘玥越加感觉新奇,他拿过画册一页一页地开始翻看。这本画册的第一页是一张李默涵穿着少将军服的戎装像,用现在的话形容那就是帅到爆。接下去是介绍李默涵的个人经历,再然后是党卫军的介绍,最后是正在建设的商丘工业园近期的规划和远景展望。整本画册图文并茂,内容直观且丰富。

    “新鲜,还真是新鲜。”穆湘玥忍不住笑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然后把相册递还给秦城。

    秦城笑问:“怎么样,你还有什么要了解的吗?”

    穆湘玥说道:“你们镇守使的幕府里,果真有能人。”

    秦城笑道:“那你就错了,这先看画册的法子,是镇守使自己想出来的。”

    穆湘玥眉毛一挑,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到想拜见一下这位镇守使大人了。”

    秦城拿出一个本子,说道:“没问题,请登记你的名字、年龄、籍贯、学历和专长。三天之后我们会有专人把你们送到商丘,这几天你愿意住自个儿家就住自个儿家,如果愿意住我们办事处也可以,我们包食宿。”

    穆湘玥莞尔,问道:“如果我去了商丘,你们镇守使看不上我,或者我看不上他,这事儿黄了,那又怎么办法?”

    秦城答道:“我们给回家的路费。”

    几天之后,穆湘玥和一批同去商丘的人一起坐上了由李默涵出钱包下的几节专门车厢,一起踏上了前往商丘的旅途。

    穆湘玥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上,他双手捧着一个茶杯,一面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龙井,一面大量周围的人。这些人品相很杂,既有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也有面色凶悍五大三粗的壮汉。更多的,则是年轻学生。

    “各位,到商丘还有几天时间,大家可以随意一些。”秦城也与他们同坐一趟火车。他和几个穿着党卫军军装的士兵捧着几摞书走进了车厢。

    “这书是我们镇守使大人编写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着解闷。”秦城示意给每人发一本。

    穆湘玥自然也拿了一本,他倒要看看这位号称留学美国的镇守使大人到底还有多少本事,居然还能编书。

    书皮是蓝底黑字,书名《我的国家主义观》几个铅印宋体字又大又醒目。书的一开篇首先简单阐述了一下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称双半。穆湘玥觉得这个词汇很是新意,便继续往下读。

    说是半殖民地,是因为中国仅仅在名义上保持独立地位,实际上受各列强的共同支配,租界、势力范围、治外法权等等的存在,形成国中之国;列强在中国派驻领事、驻扎军队、肆意传教、侵犯着中国的领土、领水,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列强控制着中国经济的命脉,掌握了海关、铁路、盐税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阻碍着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说是半封建社会,是因为中国虽然推翻了专制王权。消灭了封建社会地外在形式,但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封建意识、腐朽传统、落后学说还在束缚着人民的头脑,这种趋势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在某些时候。专制王权甚至会复辟,或者借助独裁地形式公然大行其道。可以说目前在骨子里还是封建的,起码是封建意识地。

    “嗯,言之有理。”穆湘玥读到此处,不禁喃喃自语。

    接下来,书中又开始讲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名字解释开始,然后再讲到经济决定政治。

    穆湘玥也读过严复的《天演论》,只是严复的《天演论》用的是文言文,很多词汇严复苦思如何翻译,这才提出了让后世公推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而本书的内容全部用了白话,但能看出是有些国学底子,用于通俗而不庸俗,里面所讲的东西,即便是没有读书不多的人,也能够看懂。

    书中讲到中国在经济上极端不发达,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中又以租佃关系为主,有大量无产者,他们除了自己人身外没有任何资本和生产资料。人身依附情况十分严重,整个社会是基本自给自足的内部循环,工业生产以手工业小生产为主,主要满足当地的需要。没有广泛的市场意识,分布分散、资本力量薄弱、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低下,易受外界侵蚀而破产;仅有的一部分现代产业,已融入全国或国际市场,变成为大市场而生产,但其生产、交换、分配受国际垄断势力的压迫而举步维艰。

    ——————————————————————————————————

    满地打滚求收藏

    感谢【残荷飘香】的凸票

68。欢迎致辞() 
“这书中所说真是至理名言。”

    “对对,要是李大人当政,我中华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一些年轻学生显然受到了书中理论的影响,开始互相讨论起来。

    “说的没错,只有把咱们中国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才能办出大事情来,才能集中实力在列强的围堵面前给咱们民族杀出条血路来!无非就是像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用铁和血,还有统一的意志,为咱们炎黄子孙在这么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站住脚!”

    “就是就是,全中华的人民就需要一个声音,一个意志,一个领袖!愚认为,只有李默涵大人这样的青年英雄人物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李大人在书中说团结就是力量,那咱们就组织起来,还要联合一切有志于祖国复兴大业的青年人,以我们的鲜血、热情、生命。在李大人的率领之下,继续发展壮大咱们的力量,干出一番事业来!”

    “好,算我一个!”

    “也算我一个~!”

    穆湘玥已经过着这个激情澎湃的年纪,他看着群情激奋的青年学生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心中暗道:到底是年轻人,还不够稳重。不过,这本书确实既有说服力,又有煽动性,任何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火车进入商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