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部的管理处,移交到民政局了。
其实进入皇家工业公司工作,说白了,就是当皇家企业的工人,不过与去地主家做长工不同,进入了皇家企业之后,只要安心开展生产,别走歪门邪道,其他事情基本就不用费脑子了。
在皇家下属的企业工作,每个月都有最低收入保障,虽然银子不多,但是用于一家人的生活是绰绰有余了。而且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一个男性劳动力,妇女同样也会去做工,孩子大了也能做工。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劳动力,那么都进入皇家企业工作的话。那小日子就过得很滋润了。
所以现在皇家工业公司所招收的工作人员,尽管是体力负担比较重的矿工,对普通百姓来说也是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他们而言,无非是去矿上干苦工,可是之前就算是不去矿上工作,也要服徭役,现在如果能被招入皇家工业公司,那徭役可就能免了,只是在矿上就一点不好,那就是干活比较累。但是累一点算什么,这又不是白干,累一点也完全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且除了皇家工业公司之外,在这京师劳动市场内,还有不少其它的招工单位。
随着《京师实业鼓励办法》的颁布和免除企业所得税三年的实业鼓励政策以及可以获得朝廷的采购和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加上北直隶作为大明的政治中心,历经弘治之治的京师当前经济还算繁荣,自然就出现了大量的投资和民企。而且民资企业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增加了三百多家。
但是实际上来劳动市场的百姓却不是那么多,除了因为时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生活还是当以务农为主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北直隶的就业形势一片良好,自然没有那么多百姓有时间来劳动市场了。以至于现在的京师地区,更是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因为皇家企业在京师有大量的招工,这些工人很多又被调出京城之外工作。导致京师劳动力数量出现了不足,用工荒现象也就出现了。
京师是一个拥有很多权贵的都市,虽然其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在朱厚照的授意下,工业发展的也不够迅速,但是这个城市的服务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在古代的世界各国中,服务业最发达的自然就是华夏了。
见一群找工作的百姓围在皇家工业公司那边,左右棚子里坐着的民企招工人员有些坐不住了。
“纺织厂招工了,大家来瞧一瞧看一看啦!工资绝对高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纺织厂老板大声吆喝,他本想借此吸引众人的注意力,没想到结果竟是根本无人理会。
这老板连工资都不说清楚,对在场的众人可是毫无吸引力,现在京师满大街都在招工,而且大多都是明码实价,其中不少工作还比较轻松,这纺织厂还用这般方式招工,只怕今天是招不到人了。
现场的民资老板们见状也都开始纷纷叫价,一群前来找工作的老百姓却是左顾右盼,一会跑过来,一会跑过去,想要找一份自己比较心仪的工作。
不过受市场供需影响,现在工人的要求可是越来越高,这些民资企业的老板们再不抢着吆喝就更招不到工人了。
在京师劳动市场招工的企业,所招募的工人既有临时工,也有长期工。
……
(本章完)
第331章 多项政策接连实施()
京师这边临时工的工钱,不超过三十文都没人愿意去了。要知道,皇家工业公司的临时工,每天就有三十文的工钱。如果是在城内工作,皇家工业公司只包午饭。如果是在城外施工,皇家工业公司则是要包一日三餐的,对于这些临时工而言,伙食还挺不错,毕竟他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难以成为正式工,就这般在皇家工业公司打打零工,也令他们甚感自豪了。
民资商人为了招到工人,现在也开始学习皇家工业公司的福利待遇,向工人提供伙食了,只是他们的伙食标准显然不如皇家工业公司那么大方除此之外,据东厂番子带回来的消息,民资商人在向工人结算工钱之时,可不是似皇家公司那般爽快。还有在碰上工人出现工伤的时候,皇家工业公司是非常负责的,民资企业那可就未必了,毕竟对于一家新企业,有人负伤的话,花销可是极为不菲。
所以民资商人招募的临时工,工钱不比皇家企业高的话,在这劳动市场里基本上是无人问津。
《大明日报》则在某一期封面版面中,详细论述了招工与企业责任的问题,还援引了皇帝陛下的关于工人与商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段话,意在用道德标准约束商人的行为。
除了上书原因之外,最重要是,到皇家工业公司的工地上去当临时工的工人百姓,在行事上不用非要看东家脸色了,做活只要肯出力就行,皇家工业公司的招工量大,需要忙活的事情也多,工作人员自然也多,所以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即便是做临时工,得到的工资也不会少了。而且时间安排也十分自由,到工地上只干半天的活就可以结算,当然了,工钱也是按照你做活的时长和质量给的。不过相较于给那些民资老板做工,给皇家干活无疑要舒服很多。
京师的商家哄抢工人的新闻,很快就登上了《大明日报》。
随着朝廷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京师建设的持续展开,导致不仅是京师出现了用工荒,连北直隶周边各地,也都陆续出现了用工荒。
朱厚照看着新到的《大明日报》上所描述的内容,联想到京师当地的用工之象,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王琼还是挺有能耐的,刚到任不久,就将京师这边的市场给活跃了起来,今后各部门联动,将各项制度法令完善之后,大明的经济就很有可能再次腾飞了。
当然了,由朱厚照下旨,王琼负责的户籍改革制度也进行的很顺利。
新的户籍体系规定,无论老人还是小孩,或者是妇女,一律都要登记造册。
为了使得户籍体系统计造册进展顺利,朱厚照设立了平价粮制度。
黑户是因为怕交税和被判处徭役,所以才隐匿户籍,而且他们多是底层无产阶级农民奴仆和工人。有资产的商人,达官贵人等,都要办理官方契约,他们还想要入朝做官,读书入仕,自然不可能是黑户。
所以户部与民政局在统一意见,并向朱厚照请示之后,就一起联合发布法令公告,宣称今后黑户只有办理了户籍,才能买到平价粮,为了便于政策的实施,王琼还详细规定了平价粮购买原则:凡没有房屋、城市土地以及在农村拥有土地不超过十五亩的工人,都可到民政局申请平价粮配额。有房屋的百姓,收入不超过每月一两银子的,也可申请平价粮配额,但要先开收入证明。配额按照人头计算,青壮男子每月五十斤,老人、孩子每月二十斤,妇女每月三十斤。
这样一来,许多黑户看到陛下的政策对于流民与没有户籍的黑户宽容了许多,而且还能够有利可图,一个个全都不再藏着掖着不敢出来了,主动去往民政局办理户籍手续去了。
这也说明了皇帝陛下的这个平价粮政策,相较而言其实还算是比较靠谱的,高收入群体必然会具备一些资产,在大明社会,起码一栋房子还是有的。而无产阶级必然收入不高,他们或者是连饭都吃不上,或是在攒钱购买房产地产,这些群体享受平价粮政策都没问题。
一些进城做长工的农民工,或者是准备跟随各企业做工的工人,尽管他们在农村还拥有一部分土地,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已经将其抛荒了。朝廷规定的低于十五亩也可以享受平价粮配额,主要是照顾这些农民工群体。
再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是本地居民,他们有祖辈传下来的房子。这部分群体,享受平价粮则需要向朝廷申请开收入证明,在程序上则会稍微麻烦一些。
这样的平价粮政策,将有民政局与户部联合复核,每年复核一次。家庭收入已经脱贫的群体,将不再享有平价粮配额。因为户籍的改革,让平价粮的发放比较准确,这样也有助于朝廷掌握大明百姓的真实情况。
除了平价粮的政策之外,王琼还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向皇帝陛下申请保护鳏寡孤独者的政策,朱厚照自然是照允,现在大明虽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但是也比明朝后期崇祯之时要好很多,既然如此,朱厚照自然要趁机使得封闭的大明转向开放,并且使其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因此,低保政策,也率先开始在北直隶施行。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孤儿等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体,朱厚照也都吩咐户部左侍郎王琼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政策。
实际上大明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基本上就是为了先保障饿不死人,不会有人因为吃饭问题而走上绝路或者是走上杀人放火的错误道路。
但是要说想要借此发家致富,那显然还差得远。朱厚照也不可能让低保政策的实施致使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人士参与工作和参与大明建设的积极性降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于大明而言岂不是得不偿失?
……
(本章完)
第332章 货币问题()
除此之外,关于大明的房屋建筑用地问题,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很多,不过由于大明的人口还没有发展到似后世那般傲立于世界的地步,所以土地的房屋建筑用地并不多。
因此朝廷也没有收取高额的土地税,这除了是因为税收制度还不完善,各部门还没有完全组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郊外那么多的土地,只要是有本事的,能挣钱的,随时都能将房子给盖起来。
也即是说,一户七八个人的家庭,只要平时勤快一些,努力个几年,盖个砖墙结构的四合院问题不大。这种一层的建筑,又不像富贵人家那样要雕廊画栋,成本又能高到哪里去?
再加上现在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大明朝廷就是想要征税怕是也难以实行。
且说户部左侍郎王琼自上台以来,所出台的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他在北直隶民众心中的地位大幅攀升,当然,王琼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有哪些功劳可以争,有哪些功劳不能争,当他得知现在北直隶地区都在盛赞他之时,他立即以实名身份给《大明日报》写信,在信中言明此举均是陛下授意的结果,他只是根据陛下的命令照办罢了,除此之外,王琼还借由《大明日报》向世人强调,陛下的改革之举不会停止,北直隶地区的一切福利和改革政策,大明其它地区很快也可以享受的到。
这下许多士子也按耐不住,全都向《大明日报》投稿,盛赞陛下的高瞻远瞩,一时间,整个《大明日报》版面上,全是称赞皇帝陛下的文章,朱厚照得知之后,也只是微微一笑,对他们的盛赞虽感欣慰,但是却并不是很在意,毕竟在掌声最为高涨之时,人的警惕心也是最弱的时候,朱厚照可是时刻不敢放松警惕。
暂时按下此事不表,现在,随着皇家工业公司和大明皇家银行的成立,经济方面也算是开始有了朱厚照的立足之地;而随着禁卫军的扩充,朱厚照在军事方面的话语权自然也会得到加强,即便是各处要紧的地方也有得力的大臣坐镇,比如杨一清现在就以陕甘总督身份总制三镇军务。
可以说,朱厚照现在完全不必担心大明再会出什么乱子了,即便是宁王朱宸濠这个时候真的是起兵造反,朱厚照相信自己也能很好的应对。
不过,这一日,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却突然求见了朱厚照,原因是由于大明皇家银行较高的利率已经使得几乎整个京城的人都来皇家银行进行储蓄,再加上许多票号已经被朝廷“收编”,现在大明皇家银行内的储蓄是前所未有之多,但却因此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百姓们存储的银钱大多种类不一,有银子、金子、也有铜钱,甚至还有宝钞等几乎能在大明见到的各类货币。
但这样一来,却给银行增加了许多换算成本。
除了有换算成本之外,前面也曾提过,大明的纸币通行全国,按说给纸币也没什么,但成祖时,十贯钞可以换一石米,到了仁宗时候,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通货膨胀的十分厉害,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元凶,正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确实很厉害,无论是军事打仗还是开国治国,然而他对经济领域并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钞票可以流通,他也印。
问题是他一开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大明每年的收入只有几万两银,可发行的纸币却有好几千万,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五千两,就想当五千两用?老百姓可不傻。
就这样,事情一步步走下来,纸币宝钞的名声也越来越臭,终于到了正德年间了,借由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的奏请,朱厚照也因此越觉得该统一一下货币了,金银的确是经济生活中唯一有效的一般等价物,但受限于与它们的物理性质,不便于流通于市场,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活动越来越达的正德年间,一次买卖动辄百万千万已是屡见不鲜之事,做一次买卖总不能带着几十万两银子在身上吧,即便是有银票代替,但银票终究不能充当代替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当然,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以金银直接为一般等价物的确能满足经济所需,但朱厚照现在要做的是打破小农经济模式,让大明帝国进入资本扩张时代,要聚敛财富,就必须确定一种法定货币来代替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并通过这种法定货币来操纵大明的经济。
如何让大明的货币政策更加完善无疑是其中最紧要的一项改革措施。
为此,朱厚照便将财政系统的几个官员都召集了起来,准备商议改革法定货币的问题。
大明现在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十分的混乱,无论是宝钞还是铜钱,都因为没有与金银挂钩而导致信用度持续下降,更毋提及纸币的胡乱印制和使用了,大明的官员想起来纸币就是头疼,毕竟之前可是有皇帝向他们发放纸币作为工资,可是那东西根本就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