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雄- 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智云乃万贵妃所出,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异常,其年幼时,贵妃病卧在床,他便三天不吃东西,为母亲祈福。

    李渊听闻赞道:“吾家诸子,最孝者非智云莫属。”

    他最为感激姐姐李秀宁的地方在于,当日长安城中,李氏亲族家眷危如累卵,万贵妃的家世平平,当时若为阴世师等所获,下场不问可知。

    对亏了平阳公主李秀宁,这些李氏妇孺才得以逃出长安,如果这件事让李智云对李秀宁感激非常的话,那么之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相争,愈演愈烈之下,他这个楚王还能安坐于府中,远离漩涡,就是多亏了李秀宁照看护持。

    换句话说,将李建成和李秀宁放在一处,在李智云这里,李建成的千言无语也不如李秀宁的一句话好使。

    实际上吧,他最应该感激的应该是李破才对。

    第一个,李破崛起代州边郡,和突厥人往来厮杀当时任职太原留守的李渊有了很多余暇,能游刃有余的做些其他事情。

    于是本应该被人捉住送往长安,最后被阴世师所杀的李智云并没有被逃的飞快的李建成抛下,而是平安的到达了晋阳。

    二来呢,李破派去了不少兵卒到长安,接了李氏家眷出来,万贵妃自然就在其中。

    你说,这感激的人应该是谁呢?

    当然,即便李智云知道这些,也不会对李唐仇敌感恩戴德,换了李秀宁才正合适。

    而这也就是李渊给刘弘基等人留下的余地了,他不认为李智云离京之前,会不去平阳公主府辞行,而他那个渐渐变得越来越冷清的女儿会跟弟弟说什么,他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即便女儿不愿理会外事,哼,那个多嘴多舌的李靖定也会多嘴多舌才对。

    果然,李智云不出所料的去了平阳公主府,除了向李秀宁辞行之外,也想向姐姐讨教一下到了蜀中该如何行事。

    李秀宁精神头挺好,经过之前的一些变乱,她终于过上了平静而有序的日子,而她也确实不愿管这些夹杂着储位之争的糟烂事儿。

    可她对李智云确实不一样,她的亲兄弟们如今已经彷如仇敌,根本没什么骨肉之情可言了,可她的这个异母弟以前不太起眼,现在看来却和她那几位亲兄弟完全相反,很重亲情的一个人。

    所以几年过去,在她这里好像李智云才是她的亲弟弟,李元吉那厮才是小娘养的才对。

    在这样一个时刻,她自然不愿对这个弟弟置之不理。

    她的话言简意赅,“阿弟莫忧,以楚王之身坐镇蜀中,即便阿弟一言不发,想来众人也不敢在你面前多言其他,若还有人胡言乱语,阿弟不妨杀之,以警诸人。”

    “阿弟此去,路途遥远,切不可以身犯险,逞那匹夫之勇,到时要多想想贵妃……晓得吗?”

    李智云躬身听训,如对父兄,随后才讷讷道:“刘将军为蜀中众将之首,若他……”

    李秀宁冷哼一声,道:“阿弟当以元吉之事为鉴,只以赵郡王为首便可,其他人不需客气……有些事啊……过后你可去寻李长史请教一番。”

    说到这里李秀宁顿了顿,可能是想到了李靖那人领兵打仗还成,说起其他来就有点不靠谱了,于是李秀宁只好耐住性子,给李智云好好剖析了一番。

    李智云如释重负的离去,李秀宁则揉着额头,心里暗自嘀咕,消停日子还能过得几天呢?瞧这局面,李氏子弟四出领兵作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得她这个女流之辈上阵领兵了呢。

第548章巨浪() 
楚王李智云入蜀,确实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赵郡王李孝恭因久战不利,战略转广纳蜀豪杰,徐图长远。

    而从大局着眼,李唐自此也由攻转守,李渊一直努力想要稳固关,此时算是得到了一个看去不错的机会。

    可意愿虽好,事实却是因为军事战略的转变,不能的击败那些威胁关的敌人,也无法用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来稳定人心,于是内里的矛盾还是在渐渐加剧……

    唐武德三年初,令李渊烦心的事情还没完。

    温大有亡故之后,李渊算是稍稍利用了一下,打算减缓李破的攻势,给李世民争取一下时间。

    显然,晋地一连串的失败让李渊心惊胆战,唯恐再有失利李定安那厮一战冲过黄河。

    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他狠多了,借机便以敬慕温大有德行为由,亲率五百兵至永丰仓,迎温大有灵柩。

    当晚,李世民便趁独孤怀恩不备,杀之,传头于众人,顺势清洗独孤怀恩党羽十数人。

    消息传至长安,可谓是举朝震动。

    即便李世民做了些准备,书历数独孤怀恩罪行,并接连呈独孤怀恩党羽的证供,又去信给姑丈,宋国公,民部尚书萧禹等人为其在朝缓颊,可还是难阻朝议汹汹……

    先是独孤氏的亲朋故旧,纷纷书攻讦秦王李世民不经有司,擅杀大臣。

    独孤门阀的影响力在这个时候终于显露了出来,雪片儿般的奏疏很快摆满了皇帝的桌案,按照晋末战乱时留下来的习惯,接下来很可能是一场接一场的叛乱。

    因为晋末以来的皇帝们一般在这种事情都不会心慈手软,大规模的清洗是很常见的事情。

    而在这年头,尤其是北方,可没有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像独孤氏这样的顶级门阀,在清洗即将到来的时候,爆发出的反抗也一定是非常激烈的,所以说,想将一个大门阀连根拔起,同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时候,萧禹等人开始为李世民说话了。

    萧禹的妻子是独孤氏的女儿,而且还是出自嫡支,是李渊的表妹,与突厥可汗义成公主同样是亲戚,血缘关系之独孤怀恩不差分毫。

    而萧禹本人也出自江南萧氏,起萧铣来其实还要贵重几分,他是萧皇后的嫡亲兄弟。

    可以说,萧禹在独孤门阀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当他站出来为李世民说话,独孤门阀的声音立即便小了几分。

    再加长孙叔侄,他们属于李世民的妻族,他们是东都门阀的代表,如今东都门阀子弟纷纷西逃,长孙氏因为早来一步的原因,很多东都子弟托庇于长孙氏门下他们在长安的地位越来越是稳固。

    而且李渊为拉拢东都众人,也分外优待他们,所以说,他们对皇帝的影响力可谓是非同小可。

    有他们在李渊面前为李世民说话,萧禹还要强几分。

    再加其他人等的奔走,李世民所举证的独孤怀恩的罪证也确凿无疑,这场风波到此其实已经有了结束的苗头。

    毕竟独孤怀恩虽是独孤氏阀主,可才干平平,又自持身份,刚愎的厉害,在独孤氏并不讨喜,众人此时其实并不是在为独孤怀恩本人鸣不平,而是在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罢了。

    可不怕没好事儿,怕没好人的道理自古皆然。

    独孤氏门下众人渐渐有了平静之势,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掺和了进来。

    先是裴寂等人,这些人间有着不少长安大阀的影子,他们之所以很快跳了出来,不但是因为裴寂的鼓动,而且还有着他们从此事看到了危险的缘故在里面。

    什么危险?李二郎问都不问一声儿,连解送独孤怀恩回长安的机会都不给,地能斩杀独孤氏的阀主。

    在他们眼,这太让人难以接受了,今天李世民能杀独孤怀恩,明日里,李建成,李元吉会不会仿效一番,斩下宇,高氏子弟的脑袋给人看?

    而皇帝李渊又会如何?

    是的,李世民开了一个极为糟糕的先例一些有着长远目光的门阀大族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要知道,算杨广无道,弄的天下大乱,可在大业年间,杨广除了有目的的清洗开皇老臣之外,也从没有做过不经有司,肆意斩杀门阀世族人的事情,李二凭什么这么做?

    而裴寂等人一旦掺和进来,事情便也急转直下,等到太子一系看到机会,顺势群起攻之的时候,事情几乎无可挽回了。

    李世民战事考量,斩杀独孤怀恩的举动他付出的代价几乎是难以承受的。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长安城脆弱的平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便彻底被打破了,秦王李世民在朝声名大坏。

    秦王一系可谓四面楚歌,随即萧禹因言辞激烈,被人抓住了把柄,黯然出京,专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这还是李渊刻意维护的结果,不然的话,丢官罢职也不出。

    随之,左骁卫大将军,薛国公长孙顺德也遭到了围攻,李渊不得不令其闭门思过。

    长安令长孙无忌出京转任万年县县令。

    秦王府长史杜如晦也遭到了打击,因其叔父杜淹在东都王世充处任吏部尚书,有人伪造了他和杜淹往来书信,欲陷其于死地,很快杜如晦被捉去了大理寺,投入了牢狱之。

    这是一场之当初刘静被杀时还要来的猛烈的滔天巨浪,秦王一系皆都战战兢兢,人人自危,改投太子一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眼见情势无法收拾,李建成,和刚回京的李元吉兄弟两个兴奋的几乎无法自制,在他们不遗余力的推动之下,风波越来越大,开始波及到外间各处秦王一系的领兵将领。

    李渊终于坐不住了,他是对秦王一系的众人越来越是不满,也想着借此机会让次子老实一些,可他却断不愿看到儿子们在他眼皮子底下如此肆无忌惮的相互残杀,置大局于不顾。

    于是在经过了两个多月时间的默许之后,李渊终于开始着手控制局面了。

    和刘静那次一样,他先拿齐王李元吉开了刀,当庭斥责其狂妄无知,枉为皇子,屡屡与军前将士不合,还不知悔改,当即下诏夺其王爵及一切其他官职,改任长安令。

    如此重处,其实差将李元吉在李氏族谱除名了,向群臣展示出了他的愤怒之外,其实也表明了李渊对这个儿子的失望之情。

    趁着朝堂安静许多的机会,李渊又扇了裴寂一巴掌,于是裴寂又灰溜溜的回家思过去了。

    没有了裴寂这样的近臣下煽风点火儿,太子一系的攻势立即大不如前。

    接着李渊又纳了两个独孤氏女儿入宫,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以左领军独孤修德继为独孤氏阀主,随后便下诏晋其为亲卫大将军,光禄大夫,领千牛备身府。

    独孤修德是西魏柱国独孤信的曾孙,祖父是独孤信四子独孤藏,父亲是独孤藏之子独孤机。

    他的父亲已为王世充所杀,他是东都西逃长安众人的一员。

    世系谱也很清晰,确实是独孤信的嫡亲血脉,身份贵重,至此独孤氏众人怨气遂平。

    釜底抽薪,太子一系到此也不好再寻什么麻烦了。

    而且李世民那边儿也没闲着,被打了一脑袋的包,李世民也被弄的心惊肉跳,很快娶了京兆韦氏女韦珪。

    韦珪出身京兆大族韦氏不假,可她却属于再嫁女,她的前一任丈夫是隋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李子雄父子因随杨玄感作乱被诛,韦珪作为李子雄的儿媳,本也在被诛之列。

    可她的娘家实在不简单,遂能保全,隐于京兆家,却在此时被李世民寻了出来,结韦氏之好。

    韦氏愿意吗?肯定是不怎么情愿了,可如果有皇帝暗自授意,那又有所不同……

    和韦氏定了一门亲事之后,李世民觉着自己精力还很旺盛,于是又与表妹独孤氏定亲,新任独孤氏阀主独孤修德很快得叫他一声妹夫了。

    而李渊纳的两个独孤家的女儿,按辈分来讲,一个是独孤修德的侄女,一个是独孤修德的妹妹,嗯,关系乱的那叫个彻底。

    所以说啊,胡风南渐在这会儿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风波渐渐平息了下来,太子一系几乎大获全胜,如果他们加把劲儿的话,说不定能将李世民天策将的怪异职衔给弄没了呢。

    李世民靠着联姻和父亲若有若无的,算是逃过了一劫,可遥望长安城的一地狼藉,也是欲哭无泪。

    回到二月间,李世民刚刚斩杀了独孤怀恩,干净利落的消除了背后的威胁,此时的他根本顾不观望长安的动静,还得面对即将烧过黄河的战火。

    对岸的李破这会儿也不晓得自己送过去一个和尚,便弄的长安城几乎天翻地覆,温大有灵柩过河的时候,他正在率军猛攻蒲坂。

第549章攻城 一() 
网。。,最快更新北雄!

    蒲坂城严格意义上来讲,才是李破起兵以来需要强攻而上的第一座坚城。

    之前像晋阳,涿郡郡城都是当世的坚城大邑,可李破率兵攻之,皆是兵临城下,城池已在手中,而像马邑,雁门,临汾,绛郡等,都在闻风而降之列。

    只有之前介休一战,算是攻打了城池,可说起来,那也不算是真正的强攻,数万唐军聚于方寸之地,内里还矛盾重重,再加上唐军将领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都让介休一战无法归入强攻城池之列。

    而蒲坂就完全不一样了,唐军以及蒲坂守军在城头之上严阵以待,内中将领大多也是一心守城。

    外面呢,在黄河对岸还有唐军大军驻守,并非孤立无援。

    所以,李破在攻城之初便耐心的很。

    先就想着将蒲坂的护城河仔细平整一番,如果是前两年,这肯定就是个拿人命添的活计,而且会很艰难,因为蒲坂的护城河在文帝杨坚时修整过,和黄河延伸出来的水道相连,实际上,这是关西到晋地渠道的一部分。

    所以蒲坂的护城河很宽,又是活水,你想硬生生将它填平了可得费上一番功夫呢。

    所幸的是,如今李破麾下可并不缺少工程人才了。

    何稠的两个弟子观测了一下天象,又观望了一番水情,带着人终于开工,六天的时间,先是封住了黄河水道,然后在蒲坂城四周掘出了三条沟渠,挖了一些大坑,最终几声巨响过后,蒲坂的护城河水泊泊而出,在蒲坂四周形成了几个渠塘。

    随后早已多时的兵卒一拥而上,举着大大的木遮,背着土袋,很快便将已经干涸的护城河道填成了平地。

    几天里,李破在一处小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