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雄- 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双倍月票,求票求票,对了,起点今天开始又开展了一个活动,515粉丝节什么的,这好像是个圈粉活动,有意的可以参与一下,来阿草,嗯,因为更新码字,阿草还没去看看这个活动的详情,就说这么多吧。(。)

第293章变生() 
这一章有点少,抱歉啊。

    和李破料想的有些偏差,张书杰要死了没有承认是兵败被俘,被敌人放还归来。

    始毕可汗也没有深究。

    因为张书杰出生的家族,向来恭顺,王庭之中也需要这些人物来装点门面突厥王账显得更加雍容一些。

    所以,历代突厥可汗对待他们都会非常的宽容……这真是个幸运无比的家伙。

    而云内的那支恒安镇军,在始毕可汗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马邑城坚守至今的缘故,始毕可汗的耐心不得不变得持久一些。

    突厥人南下的两个初期战略目标都还没有达成,突厥人也不得马邑郡耗费更多的时日。

    换句话说,马邑郡一南一北两座城池,彻底拖住了突厥人南下的脚步。

    这显然是突厥人和马邑郡的人们都不曾想到过的事情。

    造成的后果嘛,也显而易见。

    战报传到晋阳留守,唐国公李渊这里的时候,整个太原都是如临大敌,因为谁都明白,马邑和雁门不太可能阻挡住突厥人的马蹄。

    太原自然是门户大开,即将在多年之后,面临着突厥人的攻击。

    太原留守李渊召集众人相商,而此时此刻,晋阳城中的情势其实非常的微妙。

    大业十二年到任的太原留守副使,太原郡丞王威,是晋阳王氏的远亲,结好东都权贵,对太原留守李渊形成了一定的掣肘。

    而且,他和武牙郎将高君雅交好,对李渊来说更是威胁大增。

    而到了大业十三年年初,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纷纷告急,用兵一方的太原留守李渊立即成了香饽饽。

    请求太原发兵救援的书信。摆满了太原留守李渊的桌案。

    此时晋阳文武其实也就分成了两派。

    以王威,高君雅为首的人,都在劝李渊发兵东都,去剿灭叛贼李密。为此,王威甚至暗令高君雅捉拿了晋阳令刘文静,并下了大狱。

    因为刘文静和李密家据说有姻亲关系,而在大业十三年翻出这个旧账来,一个呢。刘文静这人持才傲物,从不将王威等人放在眼中,在晋阳任职期间得罪的人着实不少。

    二来呢,刘文静又与裴寂等交好,裴氏如今在晋地和王氏争的很厉害,并与太原留守李渊结交为友,不管是眼红还是嫉恨,或者是政治上的考量,刘文静这样的家伙,都在铲除之列。

    三来呢。这也是晋阳城中另外一个渐渐成型的政治集团在展现力量,间接向李渊施压。

    而另外一群人,却是以李世民,河东裴氏,洛阳长孙氏的代表长孙顺德,盗马贼刘宏基等为首,他们想去兵力更为空虚,政治环境也对李渊更为有利的西京长安。

    两方差不多是势均力敌,不用怀疑,李世民等人确实在这场明争暗斗之中。没能占据的优势,不然的话,刘文静也不会下狱。

    可以说,如今的李世民所交好往来的这些人物儿。只能算是晋阳一个新兴的政治集团,他们普遍较为年轻,有一定的才干,却还都声名未显。

    他们在和王威等人的对抗中,没占到什么便宜,同样也撼动不了晋阳王氏的地位和根基。

    而最为的一点是。太原留守李渊还在耐心的时机,对下面的争斗不置一词,晋阳令刘文静也一直羁押在晋阳牢狱之中。

    而突厥人南下的消息,明显打破了这种平衡,晋阳城中的争斗也猛然激烈了起来,两边的人都在相请募兵,因晋阳城中流民大聚的缘故,募兵其实并不算困难,只是受到粮草拖累,李渊一直不敢大肆扩军罢了。

    高君雅受王威暗令,募兵两万,李世民等也不敢人后令扩军备战,随即再次募兵三万余。

    好像突厥人未至城下,太原先要来上一场内讧一样。

    这个时候,李渊也坐不住了。

    于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他和裴寂饮酒,夜宿晋阳宫。

    真的发生什么不太清楚,只是晋阳随后便有了流言,说两人在宫殿之中喝的酩酊大醉,还招宫女相陪。

    当然,以这两位的心性,说不定还真就做了。

    只是流言毕竟是流言,谁也没亲眼看到,至于流言从何而来,也只能凭后来人书写,真相早已埋没于私室之中,也没有人敢去探究这样的真相。

    李渊听到流言之后大怒,矛头直接对准了太原郡丞王威等人。

    随后便令太原郡丞王威,率高君雅等人率兵前赴汾阳宫驻守,将他们干脆的赶出了晋阳城。

    二月末的时候,太原守军大肆扩军,兵力直达八万众,刘文静也顺势被放了出来,一跃之间,便成了太原留守府中的常客,太原留守李渊的心腹。

    太原郡丞王威等人心有不甘,于是王威给几个人送出了书信,这几个人都是晋阳官宦,也都能在李渊面前说的上话,其中就有一个家伙叫武士彠。

    此时晋地北部旱象已显,有人便劝李渊去晋祠祈雨,以安百姓之心。

    突厥人迟迟不至,给了晋阳这里的人们很多富裕的时间,纷纷扰扰的让人目不暇给,但这其实也同样表明,晋地此时大致已经安定了下来,比起其他地界,晋地的百姓其实还算幸福。

    只要再缓一年,晋地的实力,会更上层楼,其实这也是李渊迟迟不肯动兵的原因之一,他在等大业十三年的秋收。

    可惜,时不我与,大业十三年依旧没给人以喘息的机会。

    节衣缩食了多半年的李渊,也许是失望所致,终于变得凶狠了起来。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太原郡丞王威和武牙郎将高君雅想要在晋祠所在袭击太原留守李渊的事情早就败露了。

    是武士彠,还是什么乡长告的密,其实都不,的是布置了一番,准备拿下李渊的人头的王威和高君雅,在晋祠被一鼓成擒。

    随后,太原留守李渊便以两人交通突厥,引突厥南下的罪名,将两人就地处斩,清洗也随之而来。

    随着人头纷纷落地,太原留守李渊也彻底斩断了来自东都或者是江都的羁绊,不再听什么诏令行事了。(。)

第294章出奔() 
求五月保底月票

    突厥人迟迟未能兵临晋阳城下,以及马邑郡尉刘武周身死等事,在这个时候产生了连锁式的反应。

    导致的结果是,太原留守李渊提前拥兵十数万,却还没见到突厥人的影子。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渐渐发生了一些偏差,大业十二年,突厥人未曾南下,而大业十三年,突厥人却南下的早了一些。

    李破那双小小的翅膀鼓出来的微风,终于开始显现出了威力,将历史轨迹给吹歪了。

    随即,李渊毫不犹豫的派人去接应自己的儿女们来晋阳。

    身在河东的李建成也没有狼狈出奔,而是从容的率领一支两万人的大军,护着自己几个兄弟姐妹,首先回到了晋阳。

    至于长安的家人,李渊是真顾不上了,只能派遣一些人送出书信自己的一些好友来照看。

    其他地方的李氏族人和友好在接到书信之后,也立即纷纷启程,赶往晋阳听令。

    和其他人可真不一样,李渊还未起事,麾下的文武官员就已多不胜数,这就是顶级门阀的召力,加上占据一地的诸侯光环,效果上,比之当年杨玄感起事之初,一点也不逊色。

    到了三月间,李渊缺的,其实只剩下一个大义名份了,名义其实很好找,此时李渊还未曾真正起兵的原因,于行军的方向,也于将达成怎样的战略目标,更于晋地人心。

    只在于突厥人南下的威胁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李渊的缺点也显露了出来。

    这人每逢大事,便总要瞻前顾后,往好听了说,是稳重,往不好听了说,其实就是不够决断。

    此时,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两个的言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他人都不成,只有这两个儿子,才能劝得动“稳若泰山”的李渊。

    两兄弟都觉得。突厥人不足为虑,因为突厥人在马邑郡城之下,就能拖延至今,当面临晋阳这样的大城的时候,必定也是无能为力。只要派人谨守城池,只要内里不生叛乱,晋阳必定无忧。

    李世民更是出了个馊主意,派人去云内给马邑通守李定安传令,令他出兵袭扰突厥人后路,必能收取奇效云云。

    两人更是陈说,西北乱事纷纷,若真有人能率兵直进,取了长安,顺势称帝。到了那时,面对长安坚城,可就悔之晚矣了。

    实际上,此时的父子三人,心里都和着了一团火一样,不世之功业就在眼前,李氏也有了登上那个位置的机会,这在几年前,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

    面对如此良机,李氏父子谁也不会放过。只是年轻人更愿意冒险罢了。

    三月中,太原留守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军取西河郡,为大军南下扫清第一道障碍。同时又派刘文静率军赴雁门,和雁门太守陈孝意一起,做好在雁门汾阳宫一线挡住突厥兵锋的准备。

    这个时候,太原留守李渊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突厥人两次南下,暴露出了他们的弱点,而且。两次都是始毕可汗率军亲征,一次在雁门城下碰的头破血流,一次却顿足于马邑城下,无有寸进。

    这让李渊再不愿意跟突厥人低头俯首,虚与委蛇。

    其实和隋帝杨广差不多,始毕可汗亲征带来的坏影响,也在持续扩散当中,只要稍有失误,在旁人眼中,怕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可身在局中的南北两国的王者,却总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于是,隋帝杨广如今只能在江都行宫中饮酒作乐。

    而始毕可汗呢,却还走在杨广的老路之上,没有多少察觉。

    轨迹只是稍微偏差了一些,但对于天下大局而言,却一下加快了进程。

    ………………………………

    三月间的长安,刚刚下了一场春雨,几年前的时候,长安城中各家府邸的少年,女眷们,都会出行到长安郊外踏青,而且,这是关西门阀联姻相互的一个的步骤。

    少年男女有意者,会在此时去到长安郊外,少年们会骑马弯弓,相互较量,显示自己的武勇,文弱一些的,也会穿戴整齐,吟哦连声,表现自己的儒雅风采。

    而女儿们,也会打扮的花枝招展,徜徉在绿树花间,展现自己的婀娜,当然,也不乏矫健女儿,纵马飞驰,欲与男儿争锋。

    那个时候,长安的寻常人家,也会去凑凑热闹,门阀世家们也会宽容的允许他们进行观览,于是,长安的繁盛便也在春风中荡漾中显露无余了。

    只是这一切美好的东西,如今都已经消失无踪。

    长安郊外,也有了星星战火,看这样子,别说出去踏青了,今年长安县的春耕,恐怕都不用指望了呢。

    这一晚,春风徐徐,月影朦胧,长安城中,灯火渐消。

    子时方过,唐国公府周围便已人影绰绰,间或便有闷哼和短促的惨叫声响起,数百晋地精兵将这里变成了战场。

    伏在暗处的眼线,探子,在这个时候都遭了灭顶之灾。

    唐国公府的三娘子李秀宁,终于决定在这一晚带着府中亲族逃出长安。

    这不是因为李渊的书信到了,而是因为有人做了一件蠢事,瞬间便把唐国公府推到了悬崖边儿上。

    一日之前,有人联名上书代王代王传召太原留守李渊入京,以安西京人心,平定关西诸地乱事。

    是什么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是在为李渊率兵南来造势,还是欲对李渊不利,对于李渊留在西京长安的亲族来说,其实都已经不了。

    在上书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已经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朝野震动,大隋的重臣们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看上去还是僵持之局,而代王杨侑也确实有意招唐国公李渊入京。

    可当刑部尚书,京兆内史,金子光禄大夫,上柱国御卫大将军卫玄带病上殿之后,就再没人敢说一句话了。

    卫玄以东都门阀子弟的身份,却能震慑关西群臣,这样的威势,如今大隋老臣中间可算是绝无仅有了,即便是另外一位老臣樊子盖,也要膛乎其后才对。

    卫玄满面病容,只对着满殿群臣轻声说了两句,唐国公李渊任太原留守,以备突厥,不可轻动,再有言及其他者,必乃居心叵测之辈,斩之无碍。

    一时间,群臣默然无声,即便是代王杨侑,也是双股战战,不敢言声,过后更是亲自扶着卫玄的胳膊,将老师送回了府中。

    随后,卫玄更令各卫府心腹将军领兵镇守四城,严防有人作乱,唐国公府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

    卫玄虽未有一词加之,可京中的人事变动却已经开始了,与唐国公李渊交好的一些卫府将军,或被夺职赶回了家中,或被调离京师他去,只短短的一天,情势便已大变。

    这个时候,更令人不安的是,柴绍自请军前效力,在代王那里得到了允准,可在卫府却卡住了。

    更有人传信给柴绍,说有人欲拿他下狱,罪名还不少,柴绍惊惧之下,一边命人传信给唐国公府,一边毫不犹豫的带着几个亲信先就跑出了长安。

    也真应了那么一句老话,父亲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当然,也让人告知妻子,情势紧急,只能先走一步的苦衷,而且,他还在指望着妻子“深明大义”,记得当初跟他说过的那些话呢。

    可能到了李渊面前,也是这些说辞了。

    而李秀宁的心目中,这个丈夫早已形同陌路,最后这一下,不过是让她的心意更坚决了一些而已。

    柴绍跑了,这可不是小事儿,必定祸及唐国公府,人家估计正愁找不到把柄呢。

    李秀宁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