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昏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昏君-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过了十日。

    那日自从离开了应天府之后,带着丁山快马加鞭赶回汴京的赵桓竟然发现,哪怕是自己已经花费了十天的时间,张觉投降的消息依旧还没有传到朝廷上。

    因此,在赶回来和皇帝复命了之后,他的日子居然又清闲了起来。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他休息期间宋徽宗却时常来看看,父子俩自然也少不了叙谈一会。

    要知道历史上这对父子的关系可并不好,宋钦宗及位之后在太上皇的寿诞之上连一杯酒一口菜都不敢吃,生怕自己的父皇会毒死自己。

    “看来这个北宋还是和我前世记忆里面的那个国家有一定的出入,亦或者说是后世史官在记载的时候出现了偏差。”

    若是身处在安稳一点的时代,赵桓一定会有兴趣继续探究下去,看看历史上徽宗和钦宗之间真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可是此时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里,对他来说这个象征着权利和地位的东宫之地,已然成了不断炙烤着赵桓的火炉。

    由于金国人随时都会南下的阴影,这个必将会背锅的位置不由得让赵桓越发的焦躁了。

    一想起历史上宋钦宗的惨状,赵桓就总是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这天,赵桓的精神头总算是恢复了。

    大宋朝一般是五日一朝,在他赶路期间正好错过了上次朝会,至于政务之类的东西由于这些日子一直在到处巡视,宋徽宗也降旨由右相少宰李邦彦和王黼代为处理,总之这几日的赵桓到是过的轻松自在。

    清晨的空气里总是带着露水的芬芳。

    赵桓却心里堵得慌,也许是在床上躺的有些久了,总觉得身体有些无力。

    他此时正坐在书房里,将窗户推开了一条缝,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舒服一点,可心思却完全沉不下来,全然放不到书上。

    不知为何今早起来他就总觉得有些心绪不宁。

    香炉里不时地又烟雾飘出来。袅袅婷婷的,别有一番意趣。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然而赵桓却始终没办法安下心来,还有两年多就到了金国第一次南侵的时候了,骇人的紧迫感逼得他不由得有了别的打算,因此在看书的时候,思虑也愈发繁杂了。

    当然,这种情况也并没有持续多久,也许是读书的需要此时赵桓强行祛除了脑海里面的杂念,一字一句的诵读了起来,繁杂的心绪也渐渐宁静了下来。

    自从宋军在白沟因为贪功冒进而被打的大败亏输之后,西军这只赖以生存的精锐部队便元气大伤了。

    要知道西军可不是一只一般的部队,这只部队由民风彪悍的西北人组成,且终年与西夏和辽作战,战斗力之强远胜大宋的其他禁军,甚至在童贯的带领之下几乎灭了整个西夏,要不是最后因为辽国的干涉功亏一篑,童贯这个北宋六贼之一的大太监可就差点干成了狄青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而且西军的强大也可以从后来南宋开国之后的名将就能看出来。

    南宋初年的所有名将里面除了岳飞是河南良家子出身,剩下的所有数得出名号的大将皆是西军出身,后来宋孝宗时期追封七王,除了岳飞之外,其他六人都是西军出身。

    比如黄天荡以八千士卒大破金兀术十万人马,把南宋从亡国边缘拯救回来的韩世忠,比如镇守陕西多年,甚至将金国第一勇将打成了啼哭郎君的吴阶。

    在靖康元年金国人第一次南侵,由于残余西军的带领,刚开始的时候宋和金在山西还能够取得均势。不过,随着本来稍稍恢复了些许元气的西军,因为监军冒进而再次惨败于太原城下。这只大宋赖以生存的国防力量可算是彻底废了。

    而其他的禁军部队恐怕也就只有欺负老百姓的本事,要是拉去和金国人作战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一触即溃了。

    这一点在靖康二年金国人渡黄河的时候就能看出来。金国人只是隔着河岸敲了一夜的鼓,守河的十三万宋军就不战而逃了。

    而且赵桓可是清楚的记得,后来坚定了金国君臣南下之心的张觉归宋事件可就发生在今年。

    不得不说,眼前这隐藏在歌舞升平之下的危机,不由得让赵桓烦躁了起来。

    不过,虽然他越是想下去心情就会愈发的糟糕,但与此同时,脑海里关于拯救大宋的计划却也在紧迫感的驱使之下有了雏形。

    在赵桓看来,道路无非就是两条,第一是整兵精武,秣马厉兵,他以太子的身份向皇帝进言,历数金人的强悍和宋的疲弱,希望能够打醒大宋的君臣门,并借机实行变法,提振国力,也能够避免自己悲催的命运。

    至于第二条路则是一条下策,当他的建言没有没听取的时候,赵桓就得想办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招兵买马,割据一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和朝廷摊牌,逼着朝廷认可他的作为。

    当然,对于赵桓来说,其实最想选的还是第一条路,毕竟锦衣玉食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下定决心放弃的。

    第二条路仅仅是一个万一之法。可是,赵桓却知道第一条路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不过作为太子,赵桓有着自己的责任,因此还是决定要拼一拼。

    “不管怎么样在下次上朝的时候,我都要进行建言。”

    赵桓不断地想着,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自己的谋划之中,手里的书也越攥越紧,只可惜这样的状态还没有持续多久,便又被打断了。

    “咚咚咚!”

    “咚咚咚!”

    。。。

    “咚咚咚!”

    清脆而急促的钟声足足响了十五下。还不等钟声停下来,大门紧闭的书房的门外此时却传来了王喜的声音。

    “殿下!官家差人传下话来,今日要朝。”

    上朝?

    今日为何会上朝。赵桓的心里不由得升起了一连串的疑问。不过,嘴里却还是回答道:“知道了,安排更衣!”没想到他才刚刚有了计划,机会就来了。

    说罢,赵桓便放下了手中的书,快步上前打开了房门。

    ………

    ‘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去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

    “上朝!”

    伴随着秉笔太监那尖锐而洪亮的声音。

    身为太子的赵桓带领百官率先走进了文德殿。前世的赵桓曾经无数次的在电视上见到过类似的场面,然而当他设身处地的感受的时候,却还是不由得感到心悸。

    在行进的过程中本应该低头的他却还是下意识的抬头看看了看不远处的那把象征着最高权力的椅子。

    求脱樊笼的心思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淡了几分。

    想到这里,赵桓连忙摇了摇头,驱散了某些不切实际的杂念。这才慢慢的静下心来,又将目光聚焦在了地上。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平时来的很迟的宋徽宗此时却早已经一脸红光的坐在龙椅上。

    群臣在赵桓的带领下三呼万岁之后,便各自站在了固定的位置上,而身为太子的赵桓和几位宰相则是坐在椅子上面。

    一切停当之后,宋徽宗也不等大臣们说话,反倒是率先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可知道今日召集诸位前来是有何事吗?”

    平时看上去极其儒弱的宋徽宗罕见的中气十足了起来,语气也极其兴奋。

    群臣在听到了提问之后,皆是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几位在座的宰辅却都是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互相对视了许久之后,这才由右相少宰李邦彦说道:“陛下召集我等上朝自然有军国大事商议,臣等愚钝,不敢妄自揣测,还请陛下示下。”

    赵桓不由得看了看这个被后世称为六贼之一的大奸臣,却发现仅仅从面相上来看,这人还真是相貌堂堂,任谁也没办法将此人和大奸臣联系到一起。

    看到李邦彦毕恭毕敬的样子,宋徽宗更是高兴了,当下也不卖关子,大笑着说道:“昨日,金人的临海军节度使,平州知州张觉上书请降并说可以劝降周边诸州,众爱卿,我大宋将要兵不血刃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此言一出,即使是身处朝堂之上,群臣也不由得交头接耳了起来。蜂鸣声一时间响彻了整个文德殿。

    赵桓的脸却不自然的抽动了一下,他本想说点什么,谁知道却怎么也张不开嘴,似乎是身体在拒绝他的指挥。

    “恭喜陛下,建立不世之功,完成了太祖皇帝的心愿!”

    李邦彦和王黼的反应明显比其他的宰辅要快的多,只是相互对视了一眼,便一起上前异口同声的说道。

    而本来还觉得对方的话极其可笑的赵桓,此时却也不自觉的一起点头称道了起来,又是身体不由自主的动作。

    显然这几位宰相的无耻程度明显超过赵桓的想象力,看来要做个大奸臣仅仅有才能是不够的,不要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听到了两位宰相的吹捧,宋徽宗更加找不到北了,丝毫没有计较群臣君前失仪的事情。

    剩下的几位宰辅不由得暗暗生气,皆认为失去了一个拍马屁的机会。

    因此,紧接着李邦彦和王黼的话头,另一位宰辅蔡攸也不甘落后的接着补充道:“陛下真乃是圣君降世,在您的治下,我大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先诛北辽,再破西夏,今日又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此乃是功盖先皇的大功绩。不过,当务之急微臣还是觉得应该立即派遣大臣前去册封,以安张觉之心,笼络住燕云民心。”

    蔡攸的话还没有说完,赵桓便失去了接着听下去的欲望。

    这一番话可算是彻底恶心到了他,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此事弊大于利,谁知道这群佞臣居然可以昧着良心说出这样的话,这般儿戏一样的决定可真是可笑,怪不得哲宗皇帝流下来的盛世会完全败坏在了徽宗的手上。

    “真是一群少廉寡耻的混蛋。”

    抛开对历史的了解,此时的金国乃是宋的盟友,在对方还紧守盟约的情况下,这群本应该以礼义廉耻为先的宋国君臣居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被盟。

    身为太子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旋即就打算在蔡攸说完之后便开口劝阻,因为他可是知道,徽宗皇帝不光同意了此事还打算派兵去接应。

    果然,接下了的事情和赵桓想的并没有什么出入,伴随着蔡攸的吹捧,宋徽宗全然变了一幅模样,本来还稍显严肃的神色,猛地变成了大喜过望,丝毫没有一点皇帝的威严。

    “史书上对徽宗的评价果然没有错,轻佻这个词怕还是美化了他的形象。”

    见到皇帝的这副模样,赵桓愈发的感慨了,不过脸上却依旧是面无表情,并不敢表现出了。

    而,蔡攸则是更加激动了,他一上来便先是对着宋徽宗一顿吹捧,见到龙颜大悦之后,便又补充说道,字里行间里满是劝谏的意味。

    与大殿里那些乐而忘形的大臣不同,他却显得极其谨慎。不过,作为赵桓的铁杆之一,此人这时悄悄地给他递了一个眼神,示意赵桓也附和几句。

    不得不说,蔡攸此时的表现完全是一副忠臣良相的模样,要不是赵桓熟悉历史知道这家伙是个不忠不孝的大混蛋,怕是也会被感动。

    果然,伴随着蔡攸的进谏。宋徽宗这才算是稍稍收敛,一脸正色的对着蔡攸嘉许道:“贤相所言甚是,若不是你提醒险些误了大事。”

    显然蔡攸的话正中宋徽宗的要害,马屁也拍的恰到好处。

    宋徽宗收回了聚焦在蔡攸身上的目光,也不和其他大臣商量,便如同高屋建瓴一般的对着身旁的秉笔太监说道:“平州组建成泰宁军,命张觉为节度使,张敦固等人都加封为徽犹阁待制,再从国库里拿出银子数万两、绢数万匹犒赏军队”

    徽宗皇帝每说一句话,赵桓的心里便愈发忐忑。这一字一句竟然和史书上的记载一模一样。

    “诸位可有什么意见?”

    伴随着宋徽宗的开口,四周议论的声音戛然而止,群臣之中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在此时史无前例的达成了共识。

    “臣等附议。”

    几个坐在椅子上的宰辅闻言全都郑重其事的站了起来,大臣们在几位宰相的带领下,一个个皆是躬身作揖。

    在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万岁声中,宋徽宗的面色也愈发红润。

    眼看着皇帝已然下旨,赵桓知道自己再也等不了了,若是木已成舟就真的追悔莫及了,此时也顾不得礼仪,当即就打算一个健步冲到了群臣的最前面。

    “臣有异议!”

    就在群臣皆称同意的时候,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却随之传来。

    赵桓伴随着呼喊声走了出来。

第3章 张觉来降(下)() 
这句话却引得在场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投了过来,就连一直端坐龙椅之上的徽宗皇帝也不例外,都露出了奇怪之色。

    “哦?说是理由!”

    宋徽宗先是面色一顿,而后便面露微笑的看向了赵桓说道,不过,语气里却包含着莫名的意味。谁知道只是听到了询问,赵桓的膝盖就不由得一软,差点就跪倒了下去。好在心里面还提着一口气,这才勉强的说了下去。

    不过,这样万众瞩目的场景却还是让他强打起精神,因为此时的赵桓早已经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件事之上。与其他的大臣不同,赵桓可是知道,正是张觉降宋这件事才给了金灭宋的口实。在历史上,昏君佞臣们先是不计后果的接受了张觉的投降从而得罪了金国,而后又迫于金人的压力杀了张觉,寒了所有辽国降将和燕地百姓的心。

    这一来一回不光是得罪了名义上的盟友,还失去了燕地和辽国旧臣的民心,并间接的帮金国稳定了国内暗流涌动的局势。

    在这个时候,身为太子的赵桓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理。

    “其一,女直人(北宋对女真人的蔑称)乃是盟友与我有盟约,海上之盟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