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昏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昏君-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了赵桓的话之后,原本人声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了与那几个稳坐钓鱼台,一脸事不关己模样的汉人不同。大厅里的契丹人却先互相对视了,才由一个看似是首领的人开腔说道。

    “耶律兄弟你也知道我一直对于张觉将军倾心仰慕。真可惜,他却死于小人之手。今天我虽然为张将军办了一场水陆大会。但还是觉得不够,因此,我打算以太子的名义向朝廷请愿,追封张觉大人为义国公。”

    说着,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话便差人将奏折递给了那个姓耶律的契丹人。

    对方恭恭敬敬的接过了这份奏折并没有推辞,由于契丹人的汉化程度一向比较高,面对这封汉语的奏折,他读起来倒是也没有什么难度。

第19章 选拔亲军() 
“殿下大德。张觉大人泉下有知一定会感谢殿下的。”

    姓耶律的契丹人只是大概的看了看,便郑重其事的站起了身,躬身作揖,说罢又看向了其他人,继续说道:“殿下的奏折全文都是为了帮张觉大人鸣冤。”

    伴随着他的话,周围的几个契丹首领也变了脸色,他们本以为赵桓就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居然真的打算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鸣冤。

    本来今日这场盛大的水陆道场就已然让他们有些动容,再加上此时的这份奏折不由得真心的感慨了起来。

    至于随后的事情自然是宾主尽欢,酒酣耳热。

    ————————————————————————

    三个月之后!

    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已经好几个月过去了。

    等到处理完禁军的事务,赵桓又将目光投向了燕地旧民。这些燕地旧民不光有汉人,还有不少的契丹人。这些人弓马娴熟,武艺高强,乃是天生的好兵源。

    因此在那场盛大的水陆道场后,赵桓便很轻松的在契丹人何燕地的旧民之中,招募了几千名弓马娴熟的骑兵。其中有些人甚至就曾经参加过辽国军队。

    由于契丹人民风彪悍,因此在南下的时候,大多数都带着自家圈养的马匹。这新增的几千骑兵倒是勉强做到了一人一马。长途奔袭,也许不行,若是要两军对元到是免强够了

    “启禀大帅,杀贼军一干人等静候大帅吩咐。”

    雄厚的声音传了过来,因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满面络腮胡的契丹族大汉。由于这只新建成的部队成分特殊,自然不能只由汉人来领导,因此除了升为主帅的韩世忠之外,还有几个契丹族的将军作为副手。

    宋辽之间虽然有世仇,但是檀渊之盟之后,两国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开战了,在普通百姓之间关系倒也还算是融洽。

    毕竟赵桓的便宜老子宋徽宗就曾经说过:“南北黎庶,皆朕子民。”

    不过为了避免有心人的攻讦,赵桓并没有马上招揽这些人为禁军,而是由府库出资帮助他们开坑荒地,设立军屯。暂时以厢军的名义进行安置。

    并且为他们赐名杀贼军,为的就是可以激励起斗志,和金人拼死作战。

    不过即使是这样,原定训练亲军的计划确不能改变。

    因此这才有了今日将麾下所有杀贼军召集到此的事情。

    此时的赵桓正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之上,身上穿着的盔甲依旧是数月前阅兵时所穿的那一套。

    只不过他的状态却和之前不同了。举手投足之间,迸发出来的英气并没有丝毫的作伪的成分。

    其实这几个月来,赵桓也并没有闲着,除了忙于政务之外,每天还特意抽出两个时辰进行武术训练。

    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缘故,赵桓对于各种搏杀之术上手竟然极其迅速,就是这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武艺便突飞猛进了。即使没办法像自己的祖先赵匡胤那样,一条盘龙棍打遍天下四百军州,成为当世第一猛将,但要说是简单地上阵杀敌,他也能够做到了。

    所以此时勒住马头的样子,到时似模似样的,再加上他一向在军前不苟言笑,恍惚中居然真的有了几分当世名将的样子。

    “诸位皆是从杀贼军中挑选出来的弓马娴熟的勇士。过多的话我也不说了,我只是前来是想选拔一千人作为我的亲兵”

    赵桓冷着脸对着四周说道,他此次前来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参选的杀贼军的将士里挑选出一千名人作为亲军。

    “之后的半个月,每五日,我会带领大家进行一次选拔。合格者留下,不合格者则被淘汰回到杀贼军的部队里去。我进行选拔的唯一标准就是令行禁止。所有人必须不打折扣的执行我的命令。”

    赵桓也不废话直奔主题的说出了自己选拔的标准。

    “今日我们先考核射箭,诸军的目标以我所射出的响箭为命令,迟疑超过一盏茶的时间就淘汰,当然不执行命令,也会被淘汰。你们听明白了吗?”

    赵桓的声音依旧冷的骇人,所迸发出来的怒吼,却一下子穿透了整个校场。

    “听到了!”

    没有丝毫犹豫,在听到询问之后。几乎所有的杀贼军将士都一起高喊了起来。

    这样山呼海啸一般的场景倒是让赵桓很受用。

    “诸君,听我号令!”

    说着,便从胯下的宝马的侧面去除了一把长弓,也不迟疑,弯弓搭箭对着不远处的靶子就是一箭。

    由于射出的是一支经过特殊处理的响箭,尖锐而刺耳的啸叫声,一下子传遍了整个空间。

    这些骑兵哪里敢怠慢,连忙对着定好的目标做出了同样的反应。一时间,万箭齐发之下,所见到的只有密密麻麻地箭矢。

    不过即使是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却还是有几个人慢了一拍。

    “你们几个出列!现在就回到驻地去吧。”

    同样策马站在赵桓身边的韩世忠,并没有丝毫的询私舞弊,用手举着马鞭,瞬间就点出了不下二十个人。

    虽然他们不会因此受到惩罚,但是也同样失去了留下来的机会。

    见到身边不断有人被点出去,杀贼军的将士们的神经愈发紧张了。

    然而还不等他们做出过多的思考,响箭所特有的啸叫声,又传了出来。而这次的目标则是不远处的一个草垛。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有人的箭矢都跟得更加迅速了,再也没有人敢进行思考的,所能做到的,只是下意识的听从命令。

    于是乎,这次便并没有什么人被淘汰。

    酷热的太阳当头,不由的将所有人都炙烤的满身大汗。

    不过,他们还来不及擦去额头的汗滴。响箭的声音便又传了出来。而这次的目标则是不远处的一个木桩。

    随之而去的依旧是万箭齐发。

    就这样赵桓不断地以自己手中的响箭制定目标,参与选拔的将士们也漠然的跟随着。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训练,却渐渐让这支部队有了令行静止的感觉。其实这个手法并不是赵桓原创的,而是由匈奴的冒顿单于所首先应用的,这个猛人可是将汉高祖刘邦围在了白登山,差点做成了项羽都没有干成的事。

第20章 情势危急() 
秋意渐浓,一转眼时间又过了足足六个月。

    在汴京城中,随着天气的渐渐转凉,原本繁华热闹的街市也冷落了下来。

    皇城钟的钟声又一次响了起来。

    想必今日又到了上朝的时间。

    伴随着山呼万岁,目光又一次投到了文德殿之内。

    徽宗皇帝有些疲倦地坐在龙椅之上。这几日以来这天下可着实不太平,先是边地的官员擅杀了张觉,而后,金国人又借故犯边。

    即使是将最精锐的西军部署在边境也无济于事。最近几日来连战连败,等到这个时候大宋的君臣才发现自己到底培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敌人。就连宋徽宗也不由的怀念起了已经亡国的辽国。

    也是此时他们才发现,有一个安分的邻居待在旁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只可惜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几位宰辅,你们应该看过太子殿下所写的奏章吧!”

    宋徽宗有些生气的将一个奏折扔在了御案之上,最近诸多的事情本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谁知道身为太子赵桓也不让他省心。

    “微臣已经读过了!”

    这时首先出来说话的人确实一个须发皆白,两眼无光的老人,老态龙钟的样子像是随时都会入土一般。

    也不知道这人究竟是谁?

    谁知道这话还没有说完原本对面而坐的蔡攸竟不由自主的晒笑了一声。略带嘲讽的说道:“蔡京太师,您可是说笑了,不是都已经双目失明了吗?是怎么看到这份奏折的呢?”

    原来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就是北宋六贼之首的大奸臣蔡京,当然,此人还是蔡攸的父亲。

    只不过这父子俩关系极其紧张,据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因此,此时出言讥讽也并不奇怪。

    然而,面对蔡攸的话,蔡京却并没有回答直接选择了的无视,面无表情的看向了宋徽宗又继续说道:“太子殿下这事做的确是有些过了,朝廷刚刚杀了张觉,他却突然出来为其鸣冤,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在质疑朝堂之上的决定嘛!不过具体要如何处置,还要请陛下您圣裁。”

    蔡京接着徽宗皇帝的话头说的下去,不过却也并没有把事做绝,把话说死。历数了赵桓的问题之后,还是将皮球又踢了回去。

    不过有个人却迫不及待的站了出来。

    “老臣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不光是如此,微臣听说近几个月来,太子殿下在应天府裁撤了不少官员,就连归德军麾下的禁军都进行了大幅的裁撤,实在不知道是要做什么。”

    王黼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语气严肃地对着徽宗皇帝诉说着。与刚才蔡京的模棱两可不同,他却实打实的攻讦起来。

    而面对王黼的话,满脸倦意的宋徽宗却耐着性子听了下去,并没有任何打断对方的想法。

    很明显,不光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就连皇帝陛下都对赵桓最近的所作所为大有不满。

    一些还尚留在朝堂之上的忠直的大臣,已经嗅出了些许不同的味道,也不由的为太子殿下的前途担忧了起来。

    不过俗话有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就在宋徽宗已经感觉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又有人为他点了一把新的火。

    “微臣有事启奏!”

    一个身着红袍的官员站了出来,手持着片牍微微的鞠躬作揖,不过目光却下意识的瞟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王黼。

    “王御史,你说吧,到底有什么事儿?”

    宋徽宗似乎更加疲倦了,就连说话的语气里也透露着力不从心的感觉。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之后,他越来越觉得厌倦了。

    “臣要弹劾太子殿下私改军制,图谋不轨!”

    这位御史大人微微的顿了顿语气,这才鼓足了勇气说出来。

    很显然,他现在所说的这一袭话可不是什么小事?毕竟他做弹劾的人,可是当今的太子殿下。

    “你可有证据!”

    然而宋徽宗似乎并不觉得意外,语气冷静地询问道。

    不得不说,这样沉静的语气倒是真的给这位御史壮了胆子,随即也不再犹豫,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恭恭敬敬的递给了站在柱子旁边的梁师成。

    “这是微臣搜集来的证据。还请陛下过目。”

    红袍越是向后退了两步,弯着腰继续说道。

    “端上来吧!”

    徽宗皇帝默默的点了点头,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几个字,至于梁师成自然也不敢怠慢,连忙将确认无误的奏折递了上去。

    至于上面所书写的条目,这都是这几个月来赵桓在应天府的所作所为。

    显然,应天府自然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其实早在半个月之前,赵桓大刀阔斧的改革的事情传到了汴京,一时间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同时也为许久抓不到赵桓的把柄的王黼和赵楷赢得了趁机攻讦的机会。

    而这样劲爆的消息自然不可能瞒的了徽宗皇帝的耳目,他本来是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

    只可惜,面对一群馋臣的进言。久而久之,他却还是被说动了。

    不得不说赵桓的处境愈发艰难了。

    徽宗皇帝的大略的扫视了一眼手中的奏折。期间的事情大多数他都已经知道了。不消片刻之后就将手中的奏折扔在了书案之上。

    稍稍沉吟了片刻之后,皇帝这才开口说道:“诸位,我打算将太子召回京城,至于这些奏折上的事到时候再由三法司。。。。”

    宋徽宗大袖一挥,马上就吩咐了下去。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却听到公门外突然有人大吼。

    “急报,急报,陛下老臣有事起奏。”

    中气十足的叫喊声响了起来,宋徽宗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本来还想出言训斥,却又突然觉得这说话的声音极其熟悉。

    一位白面无须的老者自宫门外跑了进来,竟然是这几日告假在家中养病的童贯。这位功过难说的大公公,此时正气喘吁吁地跑上来。

    这般惊慌的神色不觉得让徽宗皇帝再也升不起丝毫的怒意。

    还不等对方说话,便首先询问道:“爱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对方已经陪伴了自己许多年,既然会选择冒着大不敬的风险前来,就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陛下边关急报,郭药师等人临阵倒戈,我军前线大败,金国人已经大举南下了,同时太原府发来急报,说太原已被女真人围住,请求朝廷速发大兵前去支援。”

第21章 金军南下() 
“你说什么?”

    宋徽宗猛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脸上堆满了难以置信的表情,惊愕地说道:“边境的州府不是上报说金国人只是小幅度的寇边,目的是为了劫掠,并没有南下的意图吗?”

    童贯苦笑着说道:“几个月之前,金国曾经派遣使者前来汴京讨要赵良嗣在谈判的时候所应允的二十万斛粮食,而宣抚司的官员却以没有接到公文为理由拒绝了对方的请求。于是乎这使臣才刚刚回国,金国人就大举南下了。”

    说到这里,他也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