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张温、大司农王允等人没有反对天子的决定。他们认为光武皇帝中兴后,把诸侯王的爵位降为诸侯公,同时还剥夺了他们在封邑上的军政权,所以这个公爵一般只能授给皇子,其它人功劳再大,最多也不过就封个侯爵。公爵在自己的封邑上没有军政权,侯爵当然更不能有了。
不过他们提醒天子,这些叛逆们要的不是爵位和封邑,而是世袭,对自己所霸占州郡军政大权的世袭。封了爵位和封邑,他们还会继续勒索朝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敷衍了事,等河北恢复了元气,立即予以痛击。
天子的意见和大臣们的奏疏递到长公主手上后,长公主一把火烧了。她理都不理。
五月下旬,长公主以天子名义诏告河北诸府,朝廷从来没有修改爵位制的提议。如果谁胆敢继续散播谣言,严惩不贷。
六月初,天子搬迁到蓟城新宫。经过半年多的建设,蓟城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其中皇宫自然是优先建设的,早在四月底的时候已经完工。
天子都搬到蓟城了,朝廷自然也是跟着搬迁到蓟城。南军随同进驻。
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府因为李翊在离开泉州之前有过交待,继续留驻泉州,所以没有搬迁。
长公主也拒绝将长公主府搬迁。
天子哀求了几次,长公主不为所动。天子很气愤,脱口而出道:“姐姐这么大了,还和骠骑大将军同居一城,成何体统?”
长公主大怒,抬手就打他。天子抱着脑袋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叫道:“就算朕下旨把你嫁给骠骑大将军,但骠骑大将军敢娶你吗?就算骠骑大将军敢娶你,朝中大臣会答应吗?那些叛逆们正愁着没借口打河北,你前脚一嫁,他们后脚就杀来了。”
长公主伤心不已,暗自垂泪。
六月上旬,从南阳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太傅马日磾被袁术活活气死了。
袁术上书向朝廷要公爵爵位,要两个郡的封邑,朝廷拒绝了。袁术一气之下,把赶到南阳城劝抚的马日磾和杨彪关了起来,还把马日磾的节杖抢去了。马日磾大骂袁术,拒绝进食,结果又饿又气,死了。
袁术一看事情闹大了,下不了台,于是把杨彪放了出来,让他带着马日磾的棺柩返回河北。
接着从青州又传来一个坏消息。公孙瓒攻打北海相孔融,孔融向朝廷求援。
孔融坚决要求青州归顺朝廷,这让公孙瓒非常生气。公孙瓒本来就对掌控着不少地盘,但是却没多少兵力的孔融有想法,这下正好有了借口。于是他在袁绍、曹操的暗中帮助下,举兵攻打北海。
孔融向刘虞和陶谦求救,但刘备、曹操、袁术在旁边虎视眈眈,刘虞和陶谦都不敢动。孔融无奈,只好向河北求救。
天子毫不犹豫,立即下令发兵攻打公孙瓒,救助孔融。
长公主把他的圣旨扣下了。
天子很生气,冲着张温大叫大嚷:“朕不救孔融,还有谁相信朕,还有谁愿意归顺朕?”
张温和王允于是到泉州劝谏长公主。
张温说道:“这个兵最好还是出,陛下的话还是有道理的。清河大营目前有八千人马,我们可以让安东将军高顺率兵渡河,威逼兖州,迫使公孙瓒撤军。”
长公主拒不出兵。
天子气急了,他对伏德、董承说:“女人就是女人,除了生孩子,做不了大事。朕要把她嫁出去,立即嫁出去。”(未完待续。)
第0567章 朝廷隐忧()
大汉国初平四年六月中旬,伏完携带家人,由徐州乘坐北疆的大船赶到了泉州。
伏完乃琅琊东武人,中兴名臣伏湛之后。伏家是汉朝的儒学世家,以研习《诗经》名扬天下。
自汉武帝时候起,伏家名儒、名臣便层出不穷。伏湛的九世祖伏胜,字子贱,即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南)人、西汉经学家伏生。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汉武帝时,客居东武讲学,于是把家安在那里。父亲伏理曾是汉成帝的老师。而伏湛本人更是光武帝朝的大司徒、阳都侯,甚为光武帝所倚重。
伏湛的五世孙叫伏无忌,是东汉的一个大儒。永和元年,他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和气术。后又与黄景、崔寔(崔寔是崔烈的堂兄弟)等人共撰《汉记》。其女儿是汉顺帝的贵人。其子伏质曾官至大司农。
伏完是伏无忌的孙子,他的夫人是汉顺帝的女儿阳安长公主。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这次李翊到关中勤王成功,把天子接到了北疆,他的一干妃嫔自然也是跟着来了北疆。而且要是历史不偏离轨道的话,这位伏贵人将来还会成为刘协的第一位皇后,只不过现在李翊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个事情还会不会发生却是不知道了。
伏家既是世代名儒,又是世代高官,更是皇亲国戚,门第极为显赫。
伏完和夫人到达泉州的时候,长公主亲自赶到泉州城外迎接自己的姑姑、姑父,而天子和伏贵人也亲自赶到泉州来迎接,礼节甚厚。
早在汉灵帝准备诛杀何进的时候,伏完就感觉到形势不对,于是他带着夫人回老家避祸去了。当时的伏寿不过是刚刚十岁的小女孩,跟大哥伏德一起留在了洛阳。后来董卓把刘协扶上皇位,并且在民间为其甄选妃嫔的时候,把伏寿选入了宫中。
这次伏德随天子和百官到达泉州后,知道朝廷大军迟早要渡河南下平叛,中原战火还要持续多年,而自己家是皇亲国戚,容易被奸侫挟持为人质。所以他急忙派出亲信携书赶到琅琊,请父亲尽快举家迁到河北,以免遭遇不测。
此时公孙瓒正在北海攻打孔融,徐州陶谦的大军也在琅琊郡集结,青、徐一带烽烟四起。东武城就在北海和琅琊两郡的交界处,孔融一旦战败,东武必定遭殃,伏完为此恐惧不安。正好伏德的书信到了。伏完喜出望外,毫不犹豫,马上带着家人向河北迁移。他没有走陆路,而是乘船从海路赶到了泉州。
伏完在泉州和蓟城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遇到了很多朋友,心情非常好。
然而,在蓟城新宫吃了一餐饭后,他的心情就非常糟糕了。
那天,天子在宫内宴请伏完和阳安长公主。万年长公主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到场。
天子当着伏完和阳安长公主的面,发了一通牢骚:“朕过去说话不算数,是因为叛逆把持朝政。现在朕说话不算数,是因为朕的姐姐把持朝政。朕想恢复五等爵位制,以便尽快招抚各地州郡大吏共定天下,但姐姐不同意。姐姐非要打仗,非要诛杀叛逆,非要涂炭生灵。朕想发兵去救孔融,姐姐也不同意。孔融败亡了,朕失信于天下,朕的威信还怎么建立?”
天子发了一顿牢骚,然后又说道:“姐姐是为朕好,是想保住朕的江山,这朕知道。但姐姐太霸道了,她把朕当作一个三岁小孩,抬手就打,张口就骂,朕实在受不了。朕已经十三岁了,是个大人了,朕为什么就不能做几件自己想做的事?朕现在连救一个大臣的权力都没有,朕这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过去朕误解了骠骑大将军,以为骠骑大将军会像长安那些叛逆一样把持朝政,但结果朕错了。朝廷刚刚重建,骠骑大将军就修改了兵制,把军队交给了朝廷,把很多大将召回了泉州和蓟城,他自己干脆跑到大漠去了。父皇说得不错,骠骑大将军是个忠臣,父皇临终前把重振大汉的重任委托给骠骑大将军是对的,父皇的确英明。但父皇大概不会想到,他最喜欢的女儿竟然把朕一脚踢开,自己独揽大权。”
伏完和阳安长公主目瞪口呆。两人对蓟城朝廷的事,一路上已有耳闻,但他们没想到姐弟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
“朕知道,长公主的背后,有骠骑大将军给她撑腰。长公主十五岁就到了北疆,她一直在骠骑大将军的呵护下长大,无论她做错了什么,骠骑大将军都会护着她,宠着她,不会让她受一点委屈,但朕呢?朕的委屈向谁倾诉?”天子苦笑道,“朕想中兴大汉,朕想保住祖宗江山。朕不是昏君,朕到了北疆,知道了新政的好处,知道北疆诸将都是忠臣,知道河北大吏都是贤良,但朕知道又有什么用?朕在姐姐的眼里,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就是一个亡国的小昏君。朕的苦,谁知道?”
阳安长公主看到天子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一酸,想劝两句,但随即被伏完严厉的目光制止了。
“朕要拿回自己的东西。”天子平静了一下情绪,神态非常坚决地说道,“朕要把姐姐嫁出去。姐姐十九岁了,再不嫁出去,朕就要被人笑话了。姐姐嫁出去了,她就无法再代领尚书事主掌国事。”
天子看看伏完和阳安长公主,接着说道:“姑姑是长辈,朕就把这事交给姑姑了。”
伏完脸色大变,急忙说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莽撞。长公主在朝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主掌国事这么简单,她是朝廷和河北之间的缓冲。她的命运,将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命运。陛下即使牺牲了长公主的婚姻,也要把长公主留在朝堂上啊。”
天子小眼一眯,脸上顿显怒色,大声道:“你是说,骠骑大将军不值得信任?”
伏完说道:“骠骑大将军的忠诚当然值得信任,但骠骑大将军的忠诚不是对陛下的忠诚,而是对大汉社稷的忠诚。当朝堂上的权力制衡一旦被打破,当骠骑大将军的生命和权势一旦受到威胁,骠骑大将军必然要反击,要重建权力制衡。甚至他干脆仿效‘伊尹、霍光’之事,独揽大权,那么,陛下的生命和权力靠什么来保证?”
天子冷笑道:“现在朝堂上有权力制衡吗?朕怎么看到只有姐姐一人说话算话?姐姐说不救孔融,朕的圣旨就是一块好看的绫缎,这难道就是骠骑大将军所希望看到的权力制衡?朕如今是废物,朝廷是摆设,只有姐姐权势倾天,你怎么解释?”
伏完哑口无言。他的确无法解释蓟城朝廷发生的一切。
天子的口谕,伏完和阳安长公主不敢不遵。伏完后悔不迭,早知道这样,当初不如留在泉州,这不是自找祸事嘛。
他把伏德臭骂了一通。
伏德说:“如今朝中大臣和北疆诸将对长公主也非常不满。”
加官进爵都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东西。毕竟朝廷的官职有限,而财赋又很紧缺,很多人立了功勋,既没有升官,也没有赏赐,很不满。听说朝廷要加爵,大家都很高兴。结果长公主一句话,白高兴一场。
还有就是出兵的事。武将靠什么建立功勋?打仗。长公主以河北财赋不济为借口,拒绝出兵,断了北疆诸将建功立业的机会,大家当然有意见了。
伏完将信将疑的说道:“你可不要骗我,这种事一旦处理不好,就是灭族的祸事。本朝数百年来,有多少皇亲国戚葬身乱坟岸,你知道吗?”
伏德拍着胸口保证道:“不会出事。骠骑大将军在北疆的口碑非常好,除了对贪官污吏绝不容情外,尚没有借着权柄之事诛杀大臣的先例。另外,长公主喜欢骠骑大将军的事,河北大吏人人皆知,这对骠骑大将军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天子能把长公主嫁出去,解了骠骑大将军之危,骠骑大将军肯定感恩戴德。”
伏完虽然年纪大了,但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却告诉他,这事没有儿子说得那么简单。
如今大汉的权柄不是控制在天子手上,而是由天子、朝廷、河北分别控制,从中起到调和和缓冲作用的就是长公主。
长公主是天子的亲姐姐。长公主和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师生关系或者掾属关系,彼此感情深厚。长公主是在北疆诸将的呵护下逐渐长大的。中兴大业需要实力,而实力的融合需要长公主。如果把长公主手上的权柄剥夺了,长安之事必将重演。
到了那个时候,骠骑大将军不想独揽大权都不行。董卓如今尸骨无存,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骠骑大将军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但他的手下要顾及自己的生命。长公主一倒,蓟城朝廷随即崩溃。
天子被人利用了,这个十三岁的少年虽然在长安多年的混乱中生存了下来,但他的心智依旧还是一个十三岁少年的心智,他对社稷和权柄的理解远远没到成熟的地步。
伏完没有把此事告诉任何一位大臣,他和阳安长公主两人在家苦思冥想。(未完待续。)
第0568章 长公主婚事()
伏完和阳安长公主不敢抗旨,只能是认真的思考着可能的对象。
能够配得上万年长公主的人家必须是极为显赫的门阀世家。这种人家目前在河北只有五家。
第一是关中的马家,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和皇室有姻亲关系,但太傅马日磾刚刚死去,家中有大丧,不适宜提亲。
第二是弘农的杨家,前太尉杨震的后代,四世四公,但杨家和叛逆袁阀世代姻亲,今太仆杨彪的夫人就是袁绍、袁术的姐姐,这当然不合适了。
第三是冀州的崔家,硕儒崔骃的后代,崔家虽历史久远,门生弟子众多,但家中除了崔烈曾官至太尉外,一直没有三公以上的高官。崔家的后人同样配不上长公主。
第四就是赵国李家。当今骠骑大将军虽然是出身汝南李氏,但汝南李氏本就是赵国李氏的支脉,这两家本是一家。可惜的是如今李氏除了骠骑大将军一人之外,其余的都不怎么样。而且,考虑到骠骑大将军的因素,李氏之人肯定也不敢娶长公主。
最后一家就是晋阳的王家,中兴名臣王霸的后代。王家世代高门。前司徒王允忠烈无比,曾设计诛杀了叛逆董卓,对当今天子有大恩。而且王家跟北疆很多大员的关系都很深,北疆数位文武大员的夫人都是出自王家。今日朝堂上和三公府里都有王家后人。
长公主嫁到王家,天子当然会答应,而骠骑大将军也不会有意见。朝中大臣和原北疆大吏们估计也能接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