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计议已定,打算在第二天就进宫撺掇天子给李翊下旨,让他离开长安去平叛。他们却是万万没想到,还没等他们展开行动,李翊已经先下手了,让天子直接搬去北疆。而天子这些年一直处于受惊之中,已经厌倦了关中的危险生活,现在有机会去非常安全的北疆,怎么可能会不答应呢?
天子不但答应了李翊将朝廷搬去北疆的请求,甚至连李翊处理关中危机的提议,也是不加修改的全盘接受。
………………
李翊进京勤王,对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叛军造成的震撼是最大的。
前一刻,他们还在憧憬着占领长安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封侯拜将,从此过上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他们已经看到了攻占长安的希望。可是,就在下一刻,绝望的事情发生了:李翊率领大军进了长安。
西凉众将非常清楚,不要说现在他们的军队已经是弹尽粮绝、强弩之末,就算是有充足的粮草,凭借他们的兵力,也不可能攻占李翊守卫的长安城。
一时间,西凉众将都感觉到自己走到了穷途末路。
众人在绝望之下,都纷纷围住了李儒,说是他害了大家。要不是李儒怂恿大家反叛,率领大军攻打长安,他们就不会造反,而是接受朝廷的安抚,虽然这样会失去军队,也会失去荣华富贵,但应该能够保住一条小命。可是现在,他们举兵造反了,就再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但李儒也不是好相与的,他指着一群人,大骂道:“你们别傻了,就算是当初接受了朝廷的安抚,你们以为以王允的为人,会给我们活路?那样我们只会死得更快,说不定还活不到现在。如今,出现骠骑大将军进驻长安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是天不佑我们。可就算是如此,我们至少可以战死在战场上,这是我们军人的荣誉,也是我们的宿命,死的也算是轰轰烈烈,而不是接受王允的招抚后,死得窝囊至极!”
冷冷的看着有些傻眼的西凉众将,李儒大声道:“现在,你们这群蠢货不应该来找我的麻烦,而是应该彼此同心协力,准备跟北疆军拼死一战,博取最后的一线生机。”
西凉众将一想,现在既然没有了活下来的希望,那就拼死一搏吧,就算是要死,那也拉几个垫背的,也算是没有枉死了。
于是,众人纷纷离开,准备整顿军队,跟北疆军决一死战。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圣旨来了,赦免董卓所有罪责以告慰西凉将士,并择日于郿坞葬其衣冠。同时赦免李傕、郭汜等西凉叛将的罪责,命令他们就地驻屯,不得再向长安进兵。
跟随圣旨同来的,还有骠骑大将军李翊的命令,留在原地,保你等活命,并且军队也可保留,否则就是死!
朝廷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西凉众将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要只是天子的圣旨,恐怕这些西凉众将还不会相信,因为最近以来,朝廷做的出尔反尔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可李翊不同,这个男人从来都是言出必行。
在选择死路继续跟北疆军决一死战以及驻留原地得以活命这两个选择之间,西凉众将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随即,朝廷的圣旨再次到来,任命李傕为左冯翊太守,任命郭汜为京兆尹太守,任命张济为弘农郡太守,另外,樊稠、王方、段煨、胡轸、张绣等人都拜中郎将。李翊为了自己的布局,也是够拼了。反正这些官职都是朝廷给的,又不费他一文钱。
………………
六月初,袁绍带着大军进驻函谷关。
袁绍很兴奋,一路上和沮授、郭图、逢纪等人兴致勃勃地商谈着如何尽快让关东和关西恢复生机。
关西由于连绵不断的战火和灾祸,早已十室九空,百姓们不是死了,就是逃亡他乡避祸去了。而关东的百姓早在去前年就被李翊下令迁到河东,此处更是人迹尽绝。两地荒芜人烟,袁绍要想迅速恢复两地过去的繁华,几乎是痴人说梦。
袁绍兴高采烈,沮授、审配、郭图三人却忧心忡忡。北疆军主动放弃关西,以匪夷所思的速度撤退,可见骠骑大将军李翊早有撤出关西之意,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就等着救出天子,全身而退了。天子此刻一定在李翊手上,不久,李翊就可以象董卓、李傕一样,挟天子以令不臣了。这对袁绍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但袁绍毫不在意,对天子的下落更是不闻不问。
沮授把自己的担忧对审配说过多次,他想提醒一下袁绍,尽早做出对策,以免将来受制于河北,但审配制止了他。袁绍如愿以偿拿下关东和关西后,霸业已初见规模,此刻心情愉悦欢欣,很难听得进劝谏。
而且,袁绍如果要制定对策,无非就是重建皇统,这对袁绍霸业的巩固没有任何好处。
第二天,陈琳、许攸、淳于琼率军前来会合。
袁绍率军离开冀州到现在大约三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军先后占据关东和关西,莫定了王霸之业的基础,战果辉煌。
陈琳和许攸等人先恭贺了袁绍,然后许攸马上询问关中现在的情况。审配就把打听到的情况大概的说了一下。
许攸神情顿时凝重,非常遗憾地连连摇头,说道:“如此说来,李翊在最后一刻,还是勤王成功了。”
袁绍笑容一僵,脸上马上露出了些许的不满。许攸说这话的口气让人听起来很不是滋味,好像北疆军打了胜仗,自己打了败仗一样。北疆军虽然救出了天子,但他们先是败出关东,后来又丢失关西,在连遭重创之下实力已经大损。这一仗,自己打赢了。(未完待续。)
第0558章 许攸献计()
PS:感谢书友嗜血狼枪的打赏。新的一周,求各种支持。
………………………………………………………………………………………………
许攸随即提出了应对之策。他仔细分析了局势,认为李翊救回天子后,在天子威仪尽丧,朝廷被毁的情况下,河北只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李翊挟持天子号令天下,重演董卓、李傕之事,坐实簒逆之名。二是河北士人不会眼看着社稷败亡,天子为奸侫所制,关中大乱之局必将在河北继续出现。
“但有一点,请诸位务必注意,也是我急于恳求主公迅速做出应对之策的重要原因。”许攸说道,“北疆军之所以强悍,李翊的武力之所以让人望而生畏,主要是因为北疆士卒对他的忠诚。所以,李翊的实力要远远强于当年的董卓,李傕和郭汜更无法和他相提并论。河北士人要想诛杀李翊,势必比登天还难,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反而会给李翊铲除异己的机会。”
“当河北的反对势力被李翊杀得一干二净,当河北从今年的灾患中喘过气来,当李翊强大得足够横扫天下的时候,天子和朝廷就会成为李翊最犀利的武器。他可以高举平叛中兴的大旗,肆意用兵征伐天下。到了那个时候,李翊轻而易举地就能夺取大汉的江山社稷。”
因此,许攸建议,趁着河北势力受损,李翊和河北士人陷入权力争夺的时候,竭尽全力恢复关东和关西的元气,迅速增强实力。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对抗和消灭敌人。
同时,以最快速度把天子遭到李翊挟持的消息送到各地州郡,再次高举勤王大旗。只有高举勤王大旗,我们才能得到各地州郡钱财的支援,才能联合其它州郡共同对抗河北,才能赢得自身发展的时间。
许攸望着袁绍,毫不客气地说道:“主公也许想重建皇统,但现在万万不能行此下策。主公要想发展自己的实力,务必要得到各地州郡的帮助和支持,而尊奉当今天子和勤王,就是最好的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许攸提议袁绍立即派使者去拜见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曹操、刘备、公孙瓒、刘虞等人,争取联手抗衡李翊,再次勤王。接着,他又说了一个让袁绍怦然心动的计策。
许攸给袁绍详述天下大势。
许攸说道:“李翊勤王成功后,短期内只会考虑稳定河北,出兵征伐的可能很小。即使要出兵,也受限于河北财赋的紧张,只能在局部用兵。因此,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黄河南北两岸都很安宁,战火将会暂时平息。我们如何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最大程度地削弱和掣肘河北的发屎,为将来我们联盟各地州郡共讨李翊打下坚实的基础。”
许攸伸出了一个指头,得意的说道:“首先是致力连横,打击合纵,孤立河北。”
“李翊挟持了天子,控制了朝廷,又有强悍武力,更兼有河北三州以及辽东和大草原,这对某些邻近河北的州郡大吏来说,是个巨大的生存威胁。他们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在尊奉天子中兴社稷这个前提下,极有可能投靠李翊。比如西凉的韩遂、马腾,兖州的丁原、公孙瓒。至于荆州刘表、益州刘焉、青州刘虞等人,因为是宗室后裔,他们虽然明知李翊有篡逆之意,但依旧会向天子献表,向朝廷效忠。其实刘表这两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说明了一切。”
“曹操野心勃勃,绝不会甘于人下。袁术是袁阀的人,他的命运和我们紧紧捆在一起。虽然主公和他矛盾重重,但一旦事关袁阀生死存亡的时候,他还是要和主公携手抗敌。”
“因此,李翊的合纵对象,除了西凉的韩遂、马腾,益州的刘焉外,只有黄河以南的丁原、公孙瓒、刘备、刘表。曹操和袁术即使也是他的合纵对象,但李翊不会信任他们。李翊和他们联手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激化我们之间的矛盾,削弱我们的实力和掣肘我们的发展而已。”
“打击李翊的合纵之术,也就是致力我们的连横之道。我们除了河北的李翊,其它各方势力都可以联手,包括西凉的韩遂和马腾。”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的连横,是因为我们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手中没有天子。我们和其它势力一样,都是李翊的敌人,实力都不如李翊,都受到李翊的巨大威胁,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没有天子的不利因素迅速转化为有利因素,让李翊像过去的董卓一样,陷入各方势力的对抗和包围之中,彻底孤立河北。”
“如果我们连横成功,天下则以黄河为界,分成两大势力。一大势力是河北李翊,一大势力是以大人为首的黄河南部州郡联军。如此一来,李翊优势尽丧,败亡之期指日可待。”
“致力连横,打击合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各方势力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在我们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他们很难相信我们,更难彻底背弃天子和李翊为敌。说句实话,很多势力,比如刘表、刘备、公孙瓒、袁术等人可能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李翊,也不得罪主公,以便静观时局变化,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要想连横成功,关键是实力,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各方势力都能受益。如何在削弱李翊的实力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各方势力受益?”
“改变爵制,分封公侯。”许攸此言一出,满坐皆惊。
汉朝承秦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度。第十九等关内侯和第二十等彻侯最为显赫。(汉武帝时为了避讳,改“彻侯”为“列侯”。)
在秦之前的两周时期,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统称诸侯。诸侯有食邑,在食邑的土地上(即诸侯国)行使军政大权。
到了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秦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用至今。
汉高祖建国时,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封建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大量分封自己的亲属为封国的国君。这些国君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军政大权。他们相当于两周时期的五等爵诸侯,但这些封国的国君只能称“王”。二十等爵中的列侯,在名义上也相当于两周时期五等爵中的诸侯,但他们只食封邑,没有军政大权。
汉高祖曾令众臣设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可见“王”、“侯”两爵的尊贵。这里的“侯”,就是指二十等爵制中的关内侯和列侯。
由“七国之乱”到汉武帝集权后,封国的“王”逐渐失去了诸侯地位。同时间,由于战争多,因军功而封侯的人也非常多,关内侯与列侯站满了朝堂,这是武人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和侯爵有关的大事。
汉武帝将列侯与三公重臣联系了起来。若被拜为三公的朝中大臣,还没有列侯爵位的,则立即被赐封为第二十等列侯。
汉武帝的这一封赏行为,却被后世当作一种惯例制度沿袭了下来。
汉武帝在位时,关内侯与列侯的分封,还是较多的按军功来赏赐。但在“武”功之外,凭“文”功而封侯的大臣也在逐渐增多。到了昭宣中兴,尤其是汉宣帝在位时,地方官吏凭借“文”功政绩得以封侯的情况,一时达到了极致。
昭宣中兴之后,国势日下,外戚宦官相继擅权。这些人大量私封自己的亲信子弟为侯,外戚更是一门数侯,而中官一日数侯者也是屡见不鲜。关内侯与侯爵随即不再尊贵。
特别是到了后来的汉桓帝以及汉灵帝时候,天子开始卖官鬻爵,敛钱之风愈演愈烈,关内侯与列侯多如牛毛,越封越贱,彻底不值钱了。
许攸看着袁绍,非常得意的说道:“朝廷的官职毕竟有限,现行的二十等爵位又不尊贵。在这个关系社稷存亡的时候,朝廷应该修改封爵制度,恢复两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在现行二十等爵制度上,另外再加上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二十等爵位制和五等爵位制同时实施,互为补充。凡州郡大吏建有文武功勋,在无官可升的情况下,除了增加俸禄外,更应该赐高等爵位,从而激励各地州郡大吏为稳定社稷,中兴大汉而浴血奋战。”
许攸再度摸了摸自己的长胡子,笑道:“当然了,此时我们要求朝廷改变封爵制度,目的不是为了激励大家多建功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