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今年二十岁了,上海滩豪门望族的小姐在这个年纪要么结婚了,要么订婚了。

像是宋家三小姐那样将近三十还没有成家的剩女并不多见。

家里并没有催促林晓玲结婚,先订婚也行,在此之前,可以和上海滩的青年才俊们见见面,互相认识一番。

这和当初林子轩和冯程程第一次见面一样,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林晓玲倒也去见了几次,只是经过国外的熏陶后,她的眼光变高了,上海滩的这些少爷们很难让她满意,全部给否决掉了。

按照冯程程的话说,这位小姑子比她当年要挑剔十倍。

想到此处,林子轩不由得摇了摇头,无论在任何时代,婚姻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第三百三十九章名人的花边新闻

1926年8月26日,鲁讯和许广评离开北平,乘火车沿京浦线南下。

8月29日清晨,列车抵达上海

鲁讯住在旅社里,许广评则于当晚住到了她的叔父家中,两人并未在公开场合一起露面。

鲁讯这次南下有着诸多原因。

其一是北平的政治环境恶劣,而且生活上颇为艰难。

没错,就算是鲁讯也会有生计问题。

鲁讯原本是教育部职员,月薪300块银元,还在大学兼职授课,写文章出版小说赚钱,应该说并不缺钱,进馆子毫无压力。

但因为北洋政府教育部欠薪严重,让公务员也承受不起。

鲁讯在杂文《记发薪》中记述了领薪水的经历,从中看出北洋政府打白条是正常现象。

按照文中所写,1926年1月到7月,他只领了四次薪水,共计190块大洋,而教育部历年所欠他的薪水高达9240块大洋。

相当于欠了他两到三年的薪水。

为了向教育部讨薪,鲁讯在讨薪的过程中还被警察打掉了一颗门牙。

想想这个时代的公务员真是伤不起,鲁讯还有兼职,其他公务员只能苦熬了。

就算是这样,鲁讯还差一点失去这份公务员的差事。

由于他支持女师大风潮,在1925年8月被教育部免职,为了保住公务员的职位,鲁讯一怒之下把教育部告上法庭。

案件以鲁讯的胜诉而告终,这是一起“民告官”的案例,但不具有代表性。

如果不是因为鲁讯的名气大,有足够的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胜诉极为困难。

教育部不光是欠公务员的薪水,还欠教师的薪水,所以北平的大学普遍存在欠薪现象。

也就是说,鲁讯只有依靠写文章拿稿费维持生计了。

这时候。他收到厦门大学寄来的薪水和车旅费共500大洋,开出的月薪是400大洋。

这种高薪是北平的学者无法抵抗的诱惑。

高薪聘请只是他南下的原因之一,还有个原因是许广评在女师大毕业了。

作为广东人,她准备返回老家。经一位熟人推荐,到位于广州的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这一年多来,两人的关系愈发的亲密,在北平熟识的人太多,容易暴露。

鲁讯毕竟是社会名流。家中还有明媒正娶的妻子,若是被曝出和女学生同居的话影响不好,社会舆论一定不会放过他们。

他们一起南下,也有换个环境的意思。

8月30日晚间,郑震铎在清闲别墅宴请鲁讯,这次宴会大多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包括沈燕冰、叶盛陶和朱自青等人,自然少不掉在上海工作的周建仁。

出于好意,郑震铎邀请了林子轩,他的本意是想化解林子轩和周建仁之间的恩怨。

去年因为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出专辑新性道德号,引起社会大批判。林子轩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终导致《妇女杂志》的主编章西琛离职,周建仁也遭受牵连。

正是从那时候起,林子轩和周氏兄弟的关系转冷,也就和周作仁还有些联系。

在此时的上海文化界,林子轩和周建仁的地位悬殊,完全可以不必理会,只是看在鲁讯的面子上,他还是接受了邀请。

说起来,他和在座的不少人都有矛盾。

在泰戈尔的事情上,他和沈燕冰闹过不愉快。在儿童文学上,他批评过叶盛陶的儿童故事,在新文学的发展方向上,他和文学研究会发生过争论。

这就是中国文坛。只是观点不同,谈不上个人恩怨。

林子轩大部分时间都是对事不对人,既然郑震铎有这个意思,他也不是小气的人,一笑泯恩仇罢了,都是中国人。哪里有这么多的恩怨。

但显然有些人不这么想,周建仁在席间就说了一件事。

从商务印书馆辞职的章西琛于8月1日在宝山路宝山里60号开办了一家开明书店,上海文化界的朋友前去捧场,场面热闹。

这件事林子轩知道。

开业的时候章西琛给上海的各家出版社送了请帖,不管别人来不来,礼数要周到。

不过却没有给万象书局和商务印书馆送请帖,很明显,他仍然心存芥蒂。

想想也是,换位思考一下,作为胜利者的林子轩可以大度的一笑泯恩仇,可作为失败者,一定会记在心里,准备翻盘。

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

说实话,林子轩不怎么在意,只是一家小书局罢了。

万象书局的目标是商务印书馆,要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型出版社,其他小书局他还不放在眼里。

林子轩发现在座的大多是浙江籍学者,朱自青和周氏兄弟还是绍兴同乡。

在文坛以籍贯划分派别的并不少见,比如大名鼎鼎的桐城派。

更有意思的是,周建仁在上海和女学生同居,鲁讯同样如此,为了许广评前往厦门。

这顿饭吃的没什么意思,林子轩早早离开了。

9月1日深夜,鲁讯登上了“新宁”号轮船,次日晨7时向厦门进发。

许广评也于同日早晨8时,乘“广大”号前往广州。

他们相约好好地为社会服务两年,一方面为事业,一方面也为自己生活积聚点必需的钱。

然而,许广评还在船上就给鲁讯写信:“临行之预约时间,我或者不能守住,要反抗的。”

而鲁讯刚到厦门,行李刚刚卸下来,马上就“觉得太闲,有些无聊,倒望从速开学,而且合同的年限早满”。

可见两人相互之间流露出多么炽热的恋情与难耐的情怀。

最搞笑的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位第三者,此人叫做高长宏。

高长宏出身山西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里有一位缠脚的妻子,还有了孩子。

他来到北平,,创办了《狂飙》杂志,是一位文学激进分子。

鲁讯与高长宏交往甚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两人会面不下一百次,就在这段时间,高长宏暗暗地爱上了许广评。

只是,鲁讯和许广评在一起的残酷事实让高长宏痛苦不堪。

他在《狂飙》上写了一首诗,在诗里他以太阳自居,以月亮比喻许广评,而咒骂鲁讯是黑夜,黑夜强行占有了月亮。

鲁讯是个小气的人,号称一个都不放过。

他在《故事新编》的《奔月》中,写了善射的后羿打猎回来后,遭到了徒弟逢蒙暗算的故事,显然是在影射高长宏对他的攻击。

这就是文人,情敌之间的战斗都是用诗歌和小说这种高大上的方式。

第三百四十章一场电影行业的战争

日本人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终于得到了《甲午风云》的剧本。

他们认真的研究了剧本,发现其中的确有丑化日本人的剧情,但程度控制的很恰当。

只是日本人在作战时胆怯慌乱,或者凶狠残暴的段落,这在战争电影中很常见,没办法根据这一点来阻止电影的拍摄。

何况,这场战争日本最终取得了胜利,剧本中不乏有展现日本官兵勇往直前的片段。

作为一部中国人拍摄的电影,能做到这种程度真没什么可挑剔的。

这么说来,林子轩这次并不是和日本作对,是他们太多疑了。

但有了《津门大侠霍元甲》的前车之鉴,日本人对林子轩的狡猾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没有掉以轻心,而是继续研究剧本。

他们察觉到这部电影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一样,都是爱国主义影片。

整部电影把邓世昌塑造成为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观众想到邓世昌这个人就会联想到爱国,和霍元甲一样。

一旦这部电影放映,邓世昌就会成为一个爱国符号,一种爱国精神。

若是这类的电影再多一些,唤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日本将极为不利。

在上海虹口区,东方通讯社的总部,一群日本情报人员针对这件事出谋划策。

有人提议咱们可以丑化邓世昌,中国人说他是民族英雄,咱们就找历史资料来证明邓世昌不是英雄,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总会有缺点。

就算真的没有缺点,咱们也能栽赃他。毁掉他的英雄形象。

还有人说这场战争是咱们日本赢了,咱们海军也有自己的英雄,不如宣传咱们的英雄。

更有人提议咱们也拍摄一部电影。从日本的角度看待中日战争,丑化中国人。

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日本人把各种意见提交了上去。等待上级的命令。

对于东方通讯社的建议,日本情报部门觉得在中国展开大力宣传的时机到了。

从晚清到民国,上海一直是日本势力潜伏中国的最大据点。

日本的东亚同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东亚同文书院,并成立支那研究所,以此为掩护,进行中国情报收集调查,并编纂《支那年鉴》。

这个所谓的东亚同文书院就是一所间谍学校,创办人中岛真雄本身就是一名大间谍。

在对中国的宣传上。日本一向是不遗余力。

日本人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在上海创办多家报纸。

可以说,上海是日系报纸在中国的发源地,也是日系报纸最多的地区。

比如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有《亚东时报》、《同文沪报》和《上海新报》等。

中岛真雄不仅自己在上海及其它城市投资报纸,他的很多学生大部分也进入了各地的报馆中,充当主编、编辑和记者。

除了报纸上的宣传,这些年,日本在中国做了不少的工作。

比如在东北支持张座霖,在中国各地建立日本人聚居区,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对中国的社会名流采用各种拉拢手段,争取这些人的支持。

随着电影的发展。日本人意识到光是报纸还不够,电影和广播都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

然而,和中国电影一样。日本的电影行业并不发达,无法和欧美等国家相比。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

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

直到1920年,日本松竹电影公司成立,采用了好莱坞的制片方式,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拍片制度,日本电影才逐渐进入正轨。

在林子轩的影响下,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电影。

不少日本商人甚至会把中国电影带回日本放映,影响到日本电影行业的发展。

日本情报部门觉得东方通讯社的提议很好,拍摄一部反映日本海军在中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电影。有利于宣传日本的正面形象。

但这部电影不能由日本的电影公司来拍摄,那样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反感。

日本可以暗中支持中国的电影公司拍摄。

他们经过仔细甄选。找到了和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是死对头的天一电影公司,也就是张时川和邵醉嗡的电影公司。

日本人出资金。连军舰都可以用来拍摄,只是要借用中国电影公司的名义。

他们甚至提出入股天一电影公司,全力支持天一公司和林子轩抗衡。

面对日本人的诱惑,张时川和邵醉嗡的态度并不相同。

邵醉嗡虽然被林子轩逼的只能向南洋等地发展,但拒绝和日本人合作。

张时川则犹豫不定。

日本人打听到张时川看重利益,便不断的增加筹码。

作为一位电影人,张时川也想着和林子轩一较高下,日本人在上海和很多商家合作都没问题,只是拍电影而已,何况还有这么丰厚的报酬。

于是,他答应了日本人。

1926年9月,张时川离开天一电影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创立了中华电影股份公司。

日本人是公司的大股东,张时川和一些他在电影圈的朋友成为公司的小股东。

华影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叫做《中日海战》,直接向着明星电影公司叫板。

一时间,两部讲述甲午海战的电影同时拍摄,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成为上海的热门话题。

这是一场明星和华影的较量。

林子轩作为上海电影协会的会长,很容易打听到张时川背后是日本人。

这让他想起以后日本人占领东北三省的时候成立的满洲电影公司,专门拍摄宣传军国主义思想,鼓吹日满亲善之类的政治宣传电影。

想不到日本人这么早就插手中国的电影行业了。

在上海,日本人控制的报纸都在为张时川说好话,称赞张时川是中国最好的电影导演。

他们还把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是美国公司的消息散播出去,宣称中华电影股份公司才是真正的中国电影公司。

这个消息给明星电影公司招来不少批评的声音。

认为林子轩的电影公司既然是美国公司就没有资格成立电影协会,更没有资格做会长。

连一些小电影公司也聒噪起来,以为这是对付明星电影公司的大好时机。

林子轩毫不手软,直接把这些电影公司赶出了电影协会。

他手里掌握着上海八成的戏院,戏院放映什么电影他说了算,他一点都不担心那些电影公司造反,霸主的地位可不是那么好动摇的。

既然张时川投靠了日本人,那就只有赶尽杀绝了。

第三百四十一章两个凡是

在此之前,林子轩虽然针对张时川等人,却没有下死手,而是留有余地。

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中国的电影市场,促进中国电影的正规化。

只要张时川等人加入电影协会,按照规矩办事,大家都是中国人,没必要闹得你死我活。

但张时川投靠日本人就触及到了林子轩的底线。

事实上,在中国有很多商人都和日本有贸易往来,这种事不是喊两句“抵制日货”的口号就能够解决的,其中牵涉到庞大的利益关系。

就拿林家从事的纺织行业来说。

日本纺织厂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出产的布匹不仅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