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得到韩非的栽培,那……
贾逵想想都感到激动。
听到厅内母亲唤自己进去,贾逵忙推门大步的走了进去,恭敬的叫了一声,“母亲!”
一话说完,双眼灼灼的看着韩非。
“逵儿,”贾氏也很是激动,为儿子感到高兴,伸手一引韩非,对贾逵说道:“这位,就是你整日挂在嘴边的大汉龙骧将军,韩非韩学远。”
贾逵忙是深深一礼,有些拘谨地道:“见过韩将军。”
“呵呵,不必拘谨,放轻松些,我又不是什么洪水猛兽。”韩非笑呵呵地说道。
贾逵一愣,他还真没想到,韩非会是这般的平易近人,连一点的架子也没有,他平日里见到的,别说什么高官显贵了,就是一些当兵的,见了他都是鼻子孔朝天,傲气的不得了,那家世,真好似个高人一等,贾逵长这么大,可以说是受尽了冷眼。
可韩非,堂堂州牧之子,大汉龙骧将军,竟一点的架子都没有!
一时间,贾逵有种如沐浴春风般的感觉。
“是……”贾逵连忙说着,虽然他日后成就不凡,但此刻,他还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少年郎罢了,能有现在的表现,已经很是不错了。
“贾逵是吧?不瞒你说,我此来贾家村,为的就是来寻你,因为我听说你很有才华,我听说你立志从军,这很不错,怎么样,有没有心到我军中做事?”顿了顿,在贾逵满眼期待的目光当中,韩非话音又是一转,接着说道:“当然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很欣赏你的才华,但是,也只能让你从最底层开始做起,军队中,是一个讲究功劳的地方,想要高位,那就得拿出让所以人信服的实力与功劳才成!”
“我有信心!韩将军,我愿意加入你的军队!”贾逵想都不想的答应了。
干脆的让韩非都觉得有点意外。
贾氏倒是有点犹豫了,韩非说的,和她刚才想的,可是有点不一样,当下嗫懦着说道:“那个,韩公子……”
韩非知道她想说什么,笑了笑,道:“夫人放心,我既是看好他的才华,自然不会埋没于他,平日,不会少了对他的指点。”
贾氏这才放心。
“韩将军,还请收贾逵为徒,让逵早晚侍奉左右,聆听教诲!”这时,贾逵“扑通”一声跪倒在韩非的面前,一头磕在地上,恳切地叫道。
“这……”韩非有点傻眼了,他没想到,贾逵竟是弄了这么一出。
不过,他不得不佩服贾逵,这是一个懂得抓住机遇的人!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一个下属,和徒弟的待遇自然不会一样,作为韩非的下属,虽然韩非说会指点他,但也只能是偶尔,这个贾逵是深深知道的,但是,作为徒弟就不同了,甚至能早晚接受韩非的指点!
至于年龄比韩非小……
韩非愣了愣,道:“贾逵,你应该比我的年纪大吧?”
“没记错的话,将军应该是一十六岁,而逵确是比将军痴长了一岁。”贾逵老老实实地回道。
“即是如此,你拜师于我,恐有不妥……”韩非拒绝道。
虽然他也希望收了贾逵这个徒弟,这样一来,贾逵就等于牢牢的捆在自己的身边,以他的忠诚,怕是一辈子都不能背叛。
这个年代,老师的存在,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天地君亲师,老师仅在父母之后,欺师,可是大罪。
但他不能,贾逵毕竟比他大。
“将军,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孔子也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没有说年龄的问题。逵是真心想向将军求教学问,还请将军收下!”贾逵说着,又是一头磕在了地上,似乎,韩非不收他,他就不起来了一般。
韩非又小小的吃惊了一下。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这句话他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北宋时欧阳修所说过的一句话,乃是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体》的才对,怎么贾逵也冒出了这么一句?
韩非有点时间错乱的感觉。
见韩非沉吟,贾氏也连忙跪下,恳请道:“公子,还请收下小儿吧……”
“请将军收!”贾逵又磕了一头。
“罢了,我答应了就是,你们,起来吧。”韩非也不是那受礼法约束的人,想了想,也就同意了这母子二人的恳请。
“弟子贾逵,拜见老师!”贾逵大喜,从新站起身来,三跪九叩,庄严的不得了。
韩非也不托词,堂堂正正的坐在那里,坦然的收了贾逵的礼,又接过以清水代替的拜师茶,喝了一口,然后道:“汝拜我为师,日后自当勤勉,不可懈怠!”
“弟子醒得。”贾逵身子一紧,连忙道。
总的说来,此行的结果,出奇的好。
“水已经喝了,我也当告辞了。”放下了杯子,韩非笑着起身道:“你们母子二人也收拾一下,不日我将返回冀粥,届时,来接你们母子一同。”
“还请公子慢走,容小妇人招待一二。”贾氏心中对韩非的感激无以复加,想要招待一下韩非,以表感谢。
尤其是儿子刚拜了人家为师,不管怎么说,这拜师礼还是要有的,至少也要吃上一顿饭才成。
说着,贾氏匆忙起身,打算起火做饭。
“是啊,老师,总要吃一顿饭再走。”
。。。。。。(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贾逵祖父()
有心却是无力。
贾氏母子是真心的想留下来请韩非吃顿饭,以此来表达他们对韩非的感激之情,能拜在韩非的门下,得到韩非的指点,这是以前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只是,他们的家境……
平日里,就连自家想吃顿饱饭都成问题的母子二人,又拿什么来招待韩非呢?
好在韩非早想到了这些,使人拿出一些钱财,贾氏买回了一些酒肉,亲自下厨,草草的操持了一番,拜师宴也就这么过去了。
贾逵母子倒是颇显尴尬。
“贾逵,听你母亲说你至今还无字?”酒足饭饱,韩非倒也不着急走了,残席撤下后,一边喝着满是茶叶沫子的煎茶,一边和母子二人闲谈着。他对贾逵的认知,也只是来自历史上的一点记载,很是笼统,如今既然是自己的弟子了,自然要多了解了解。
幸好,贾氏的煎茶没有那么多的古怪味道,可能是家里不富裕,没那么多的原料,若真和陈群他老爹那般鼓捣出的煎茶,韩非怕是也不能喝得这么平静了。
过了最初的激动,贾逵也平静了下来,平日里的精明又回到了身上,正是恢复了理智,才对韩非更为的敬佩。
礼贤下士。
只是听说自己有点才华,就不远路途,不辞劳累,亲自过来一看,如此之人,即便别的地方差一点,也不失为一明主了。
贾逵对能以这样的人为主、为师,很是感到开心。
礼贤下士。简单的四个字,但做到的还真就不多,眼前的韩非就是一个。在大汉朝,贾逵还真就没有听到第二位!
以前听过的,见到的,哪一个又不是鼻孔朝天?
所以,贾逵对韩非,很是敬佩。
听到韩非的问话,贾逵连忙一礼。道:“老师,逵学识不足,故一直不曾及冠。家父亦是迟迟不归,这字,也一直不曾赐下。”
韩非点点头,出身普通的。鲜少有字。历史上贾逵能有字,可能也是以后才取下的,就比如典韦,在韩非见到他之前,也是无字,还是他给起的“子昭”,有字无字,在这年代。可是一身份的象征。
君不见,哪个平头的百姓有字?
“既是无字。今你拜师于我,不妨就让我给你取个字吧,如何?”韩非这话,却不是对贾逵说,而是问向的贾氏。
早在韩非问时,贾氏便隐隐有所猜到,此刻见韩非问来,不由大喜,“公子乃康成公高足,能有公子为小儿赐字,这是小儿的福份!”
韩非心中不禁一撇嘴,看来,这康成公弟子这一名头,用来忽悠人还真是屡试屡灵啊。
金字招牌!
贾逵一揖到地,“请老师赐字。”
“《诗?周南?免罝》有云:‘肃肃兔罝,施于中逵’。逵者,大道也,汝既以‘逵’为名,不妨就以‘道’为字;《左传?庄公》又有云:除道梁溠,汝以后,就唤为‘梁道’吧,夫人以为如何?”虽然韩非不知道历史上的贾逵为何取字梁道,但既然想收贾逵,这方面的工作自然要做足,查了不少的典籍,这才对‘梁道’二字有了属于自己的注释。
贾氏也是颇通文墨之人,略一沉吟,也觉得这‘梁道’颇为贴切,当下点头道:“大善!”
“谢老师赐字!”见母亲也是同意,贾逵连忙再礼。
“梁道,”韩非很有小成就感,想想自己给历史名人取字,虽然这字本就属于贾逵,但这成就感也是难免。既然有了字,也就好称呼了。
一般老师称呼学生,若是无字的话,都是名加上个儿,比如韩非自己,在郑玄没有给他取字之前,都是叫他“非儿”,以郑玄的年龄,如此称呼,自然是无可厚非,可韩非与贾逵,他甚至小人一岁,真开口称呼“逵儿”,自己都会觉得别扭。
如今有了字,自然一切都得到了解决。
“梁道,你既是立志从军,又拜师我门下,当少不了战场,如此,无论日后是为将还是为帅,这兵法韬略却是少不得。为师这里有当年兵圣孙子所著《兵法十三篇》以及信陵君魏无忌的《魏公子兵法》,其中,更有先人的注释,今为师传于你,若有不明处,再来向为师求证。”
韩非很快的进入了角色,说实话,他不是什么好老师,即便有着前世的年龄在,要比贾逵大上一两倍,可这教人授徒,他可没他老师那两下子,他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所持有的兵书战策尽量的为贾逵开放,并严加督促,以此来促使贾逵成才。
“谢老师,逵定不负老师厚望!”贾逵大喜。
《兵书十三篇》、《魏公子兵法》,这是以前他梦寐以求的,可以他的家境,这些,也只局限于听说,却是连见都不曾见过,如今能得到,安能不如获至宝?
一时间,对韩非的感激无以复加。
韩非点点头,让那盾卫头领使人捧进了一卷卷的竹简,然后对贾逵道:“梁道,这就是《兵书十三篇》,至于《魏公子兵法》,为师不曾带在身边,只能等你到冀州了,再与你……嗯,如此也好,毕竟这饭要一口口吃,贪多嚼不烂。”
“弟子醒得。”这道理,贾逵自然是懂,而且,他也看得出,韩非很是看重他,这,就足够了。
早晚都能得到,又岂差了那几日?
拿起一卷竹简,贾逵以手轻轻地抚摩着,那神情,就好象是在抚摩情人的肌肤一般,如果不是还有韩非和他母亲在,怕是迫不及待的展开阅读了。
看到儿子高兴的模样,贾氏也深深地为儿子感到开心,对韩非,更是满腔的感激,“公子,今晚就不要走了,天色将晚,听闻公子的军队还在洛阳,如此怕是赶不回去了,不若在小妇人家中暂留一宿,待明日天明再走也不为迟。”
“这个……”韩非一阵的犹豫。
韩非本来想的,吃罢了饭,就准备离去的,无论天色有多晚,毕竟,在这里留宿多有不便之处,最起码的,寡妇门前是非多。
虽然贾氏未必就是寡妇。
但贾逵的父亲六年未归,或许,在其他人的眼中,贾氏已经就是寡妇了。
而且,虽然贾逵已有一十七岁,但贾氏看上去并不显老,可能是结婚早吧,贾氏看上去也就三十岁刚出头,这还是多年操劳,显得皮肤粗糙了一点所至,若不然,即便称不上是美女,也是容貌中上了。
既如此,他留下,恐有人多言,自己倒不怕什么了,只怕给这母子带来些不好听的。
可等看到贾氏一脸的诚挚,韩非这拒绝,却是怎么也说不出口。
“老师,暂留一夜吧,如今这地界颇多的不太平,天明还好,天晚的话,弟子也是担心老师的安危。”贾逵也挽留道。
“也罢。”韩非想了想,便同意了。
脚正不怕影子歪,如今贾逵也长大了,自己就算是留下,也难有什么说辞,更何况,自己也不过才一十六岁,在更多的人眼中,他还只是个孩子。
可能,是自己想多了吧。
一听韩非同意留下了,这母子二人更是高兴。
“梁道,听夫人说,你从祖父那里聆听教诲,为师还不知,你之祖父为谁。”这是一直藏在韩非心中的疑问。
能教出贾逵这样的人物来,想来,这贾逵的祖父也简单不了,至少,也是得有学问的,虽然这和贾逵的天资与勤勉分不开,但不得不承认,贾逵这祖父有教徒之能。
所以,对贾逵祖父是哪一方的高人,韩非颇感好奇。
如果是真有才学之人,不妨一并弄走吧……
韩非如此想道。
“回老师,逵之祖父,名习,字子羽。”贾逵回答道。
韩非一愕,“贾习贾子羽?!”
“老师认得祖父?”贾逵诧异的问道。
“不认得,不过,却是久闻贾先生大名。”韩非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怎么也没想到,贾逵的祖父竟然是贾习。想想自己竟然从贾习的手中抢学生,韩非又是自豪,又是不安,自己这么横插了一杠子,会不会对贾逵的成长有影响呢?
韩非当然知道这个贾习,那乃是汉末有名的学者之一,他听他父亲韩馥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这贾习,他的老师郑玄,也对贾习颇为推荐,是尔,韩非对贾习也是颇多了解。
贾习家本世为大姓,但至贾习时已家境没落,但贾习仍不辍读书,学识渊博,对军事、政治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由于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后士大夫遭到打压,宦官外戚专权以及黄巾起义的爆发,国家混乱的局面下贾习未曾出仕,居于乡里教育子侄。
难怪,难怪贾逵能有后来的成就,原来也是有名师在!
“想不到,当年党锢之祸后,贾先生竟是隐居在此,今日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