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上犯下,就只能由这句话来思维,这叫尊题,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原则。
既然如此,那就就题论题,李卫国提笔,开始破题。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孰愈是为题干中的话语,乃是尊重原作,而自省一词出自后世南宋朱熹的解释,这样一破题,既遵循了原题,又用上了朱子的注释,可谓是一举双得。
破题之后是为承题,夫子贡与颜渊,果孰愈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承题说白了就是要紧扣你破题所说,李卫国后一句可谓是不偏不倚,接着这又就着破题做出了解释。
做文章这事儿其实就是这样,有了立意乘着主题走下去就好,不再需要开动那么多的脑筋,文章写到这里,李卫国也是一流淌水,奋笔疾书,不再需要咬着笔杆子思索了。
复试来讲总体也是中规中矩,一众学子经历过这许多考试洗礼,脑中存货都已然不少,这都正常挥便是,轻车熟路。
只是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一般,九天时间这就过去了,复试,已然考完。
“卫国兄,做的如何?能否打动这朝廷的主考官?”
罗圭笑道,千百年来似乎考生们出了考场都会问这一句。
“只求孙山之前。”李卫国万年不变的还是这一句。
复试的成绩说不上不重要,不过也说不上太重要,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会试之前的热身,有的学子因为路途遥远,此时可能还未到京师,不能参加复试,不过同样允许参加会试,这复试在会试之后补上就好,阅卷的时候考官会综合两次考试的成绩给考生打分,以期公正。
会试是国家级的考试,大概是为了表示严肃,人家估摸也不愿像是之前的考试那样一锤子定音吧。
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几乎全中国的学子都会去找剃头师傅修理自己的头,学子们更是如此,约摸是期望自己能在考场中挥出一个新气象,一众学子也都不吝自己兜里的那几个铜子,纷纷跑到剃头师傅那里剃头。
说是剃头,其实也只是修修边角就是了,孝经里第一句便是身体肤受之父母,古人们对自己头是颇为看重的,简直就是见如见人,由此其实所谓的剃头也就是那么回事,修整一下边角好看一些就是了,图就图个吉利。
尤其学子们,大多出门在外,谁人不期望自己能在这京师的考试中来一个鲤鱼跳龙门,惊羡旁人?由此不管剃头师傅剃成啥样,学子们都说好,反正换了气象就好,李卫国有些好笑,这大概也相当于后世的换个型,重新做人吧。
除了剃头,如今学子们闲来无事这就都去拜神。
不管什么神,这些个学子们几乎是盲目的遇神就拜,拜个魁星、老夫子、之类的李卫国也能理解,话说你罗圭瞅着一个路边小摊的灶王爷画像拜的那么认真干嘛?
灶王爷姓张,人管的可不是科举!
李卫国心里腹诽道,可是仍旧被罗圭按着拜了好几拜,李卫国摇了摇头,这娃,怪可怜,都魔怔了。
会试是大事,考前学子们一般不会出去风花雪月,偶尔有好这口的也都在会馆里找个半老徐娘应付一下了事也就是了,不过大多学子们如今也不再抱着书本狂啃,毕竟考期将近,能学到的东西有限,此时更主要的还是要放松心态,保证自己届时能正常挥就好。
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大明各地有那么多的学子全都赶着来抢进士这碗饭,你纵使再有才,敢说自己必定脱颖而出,高中状元?
有就最好,没有三年以后再来呗!
科举太有诱惑力了,足以让人心心念念,绝不放弃,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多少人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这科举?
“其实朝廷应该立块碑,敬给那些科举失败的学子们,他们,一样也是英雄!”
李卫国忽然感慨道。
罗圭脸色落寞,看来也是深有同感,这家伙是花了银子这才得了个秀才,至于乡试第一,乃至后来的会试第一都是自己都不曾想到的,自然心里也是颇为赞同。
科举是个独木桥,多少人抢着过?最后又有几个人到了那头?
剩下的,不都落了水?
偌大的大明朝,三年一届的会试,最后录取不过三百人,还是按照南北中的地域来录取的,多少满腹经纶的人这都“哀嚎”着落第?
气氛一时有些沉闷,两人都不再说话,是啊,科举路上,失败者,一样是英雄!他们不一样同自己蹲坐号房数日写就了许多妙笔生花的好文章?最后落第,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对了考官心思,他们不可怜吗?
“学成千般手艺,卖于帝王家,可殊不知伴君如伴虎?”
出言一样谨慎的罗圭如今也来了这么一句,也在感慨世事无常,尤其像他这种花钱捐来的秀才,怕是这种感触会更为深刻些。
其实就算你科举高中,入了朝堂,就能立即施展自己抱负吗?
皇帝和朝廷那些元老们不打你打磨的利利索索,他们都绝不会用你的!远的不说,就说当下朝堂中有个徐阶、张居正,他们不都是在黑暗的时代里默默隐忍最后养肥自己一击致命?
明代的生存哲学是隐忍,当然也不能一味的隐忍,这是个十年磨一剑的时代,不似后世那般快餐文化,这个时代里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且不说平民老百姓动辄获罪,其实皇帝还不是?
可不管怎样,生活总要朝前看,李卫国笑了笑,自己如今也学着身旁这群学子们整日多愁善感了,还哪里像是一个穿越者?
李卫国一笑,不再提这个话题。
游玩几天之后,一众学子们这就迎来了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的会试。
仍旧是在京师贡院,仍旧有那么多的兵士把守,仍旧是卯时一刻,一众学子鱼贯而入,开始了这人生中几乎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照例主考官训话几句,考生找到自己号房,巡绰官击响云板,今年的会试考试正式开始。
只要会试得过,就算是把一个进士功名稳稳的抓在手里了,由此一众学子们也是严阵以待,一个个的脸色都是颇为严肃,只求能在这会试中来一出一鸣惊人,来一出鲤鱼跳龙门!
九天之后,会试结束了。
出考场的时候学子们都是如释重负。
如果问你会试之后的感觉是什么,一个字,累,两个字,很累。
试想一下全中国的精英们此时都跟你一样在一个贡院里奋笔疾书,而且一年朝廷也只要三百个名额,那心里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况且那号房里比蜗居好蜗居,神人受得了?故一众学子如今考试完什么都不顾,这都紧着奔着会馆去了,只期能睡个好觉,九天下来,太累了。
成绩呢,听天由命吧,到了这步田地,能来考试的都不是凡夫俗子,谋事在人,成不成就看老天爷和魁星老爷了呗。。
第一百九十五章 赵文华()
“元公”
“哼,不要说了!”浙江的直浙总督衙门里,高坐堂上的一位官员正在发飙。
“杨宜,自你担任直浙总督以来已经一年有余吧!?”
堂上说话这人正是此时大红大紫的官员,内阁首辅严嵩的得意门生,时任工部侍郎,领圣命督军抗倭一事的赵文华赵元质。
“是,是,下官自嘉靖三十四年担任这直浙总督,至此已经一年有余”唤作杨宜的官员战战兢兢道。
这杨宜先前为南京右侍郎,职务本就在赵文华之下,此时的赵文华这又领了圣命,相当于是钦差大臣,此人见了赵文华自然是不敢跳脱,只有乖乖听命的份儿。
“一年多了!可你有建立过尺寸之功?”赵文华大怒,拍着桌子怒吼道。
“眼下皇上责备我督战不利!正月里,那倭寇这就横行肆虐,我大明兵败四桥!消息由邸报传出,整个江南如今都是人心惶惶,你我臣子如何像皇上交代?
杨宜,你觉得你对得起圣上的信任吗?”
“下官无能,下关无能!”杨宜战战兢兢,冷汗刷的一下这就流出来,俗话说皇帝一怒,伏尸百万,更何况自己不过一臣子?
“现如今倭寇在我江南大肆掠夺,我大明竟不能挡?”赵文华此时正在气头上气急败坏,说话这都颤颤巍巍。
“这”杨宜叹了口气,同样是有苦难言。
要说这杨宜能以南京户部右侍郎的职务接任这直浙总督一职,自然也是有些才干的,南京虽说是明朝京都,不过这套行政班子里的官员里大多都是过来养老的,杨宜在里边也算是瘸子里拔将军,说来自然有些才干,可当下朝廷军纪松弛,倭寇又彪悍善武,哪里是那么容易剿灭的?
刚到浙江任上的时候杨宜就发现浙兵不可用,军屯制度一百多年下来,当年那些骁勇善战的武士如今全都成了只会闷头种地的农民,哪里还能打仗?
几经辗转思量,杨宜这就想到了借用外省兵马。
可外省兵马又能用哪里的人呢?
杨宜先是上报朝廷,借来广西狼兵,这些个狼兵大多都是壮族,从小在山林里长大,攀高、爬树比那真猴子还俏丽,下水入海比那蛟龙还顺溜,这样的兵马按理说用来是颇为顺手的,可这些人只听头人的,根本就不认你什么朝廷不朝廷!
当下的明朝驾驭西南地区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土司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发文书,委托各地的土司、头人们来帮忙治理治下的地带,时间久了,这些土司、头人也都成了土皇帝,拿着朝廷的俸禄、品级来培养自己的实力,朝廷又鞭长莫及,加上这些地方许多还没有开化,哪管你杨宜是什么皇帝老儿任命的啥啥总督?
唉,狼兵不能用,杨宜这又想到了用各地那些威武彪悍能打仗的兵。
寻思到这里,杨宜又上疏皇帝,求来了山东箭手、四川漕卒、河南毛兵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可是谁料,麻烦竟然更多!
山东兵和四川兵私斗,两帮私底下势同水火,光是参将就杀了好几个,杨宜成天焦头烂额的到军营去督战,可恨的这帮外省兵根本就不把杨宜放在眼里!
如今这个杨宜表面光鲜,身为平倭的直浙总督,可是私底下都不知道吐了多少口老血了,哪里一个操心费事了得?
“你这娘希匹,废物,废物!”
赵文华终于骂累了,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恨恨的骂道。
此时赵文华所思与这杨宜不同,自己是领了圣命来浙江督查军务的,可如今一年过去了,竟然无功而返,当下连皇上这都降旨发怒了,自己到底应该如何?
皇上的性子高深莫测,底下臣子没人猜得透,总得想个办法才行。
眼前的杨宜看来是不能用了,直接罢了去,可即使这样,自己督查军务,也是摆脱不了一个督战不利的罪名啊!
赵文华可怜的脑袋想了又想,不行,总得想个完全的法子来解决这事儿,不然不光自己难做,就是严阁老那边,也不好交代啊!
杨宜此时不敢说话,大气都不敢出,眼前的赵文华脸色阴晴不变,不知在寻思什么,你说自己会不会因为抗倭不利这就掉了脑袋?
自己私底下可是送了赵文华不少银子啊,这人不会这么狠厉吧?
杨宜心里打鼓,更是坐立难安,胆战心惊的瞅着赵文华。
“皇上这人精明,可谓是聪明不过天子,这等人啊,自然也有弱点”赵文华心里寻思着,轻轻敲打着眼前的椅背,心道。
“控制欲强,就如先前严阁老所言,皇上最是欢喜臣子们私底下斗,斗的越欢啊,他的心里越是舒服,为啥啊,因为臣子们只顾私斗,哪里还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寻思到这里,赵文华忽然心生一计。
对了,何不借机参上那朝中吏部侍郎李默一本?
一来这李默不识抬举,想来与阁老不合,二来这样不也对了皇上的心思?至于浙江兵事,我这就推到眼前这杨宜身上,另觅能臣良将来担任直浙总督不就好了?
寻思到这里赵文华的脸色渐渐多云转晴“杨宜,你总督军务不利,按律当斩!”
“赵大人,下官自知罪孽深重,可下官不想死啊,求您在圣上和严阁老面前多帮自己美言几句,下官上有”
“好了,别说了。”赵文华厌恶的摆摆手“本官听着这些烦气。
我怎么说你怎么做,还可保住你这颗脑袋,如何?”
“大人尽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做,一定照做。”
杨宜赶忙表忠心道。
“嗯。”赵文华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会儿本官要写一篇折子,参这吏部尚书李默一本,我要你联名,你可否愿意啊?只要你愿意,哼,以严阁老在朝中的话语权,只办你个失职之罪,保住性命倒还容易!”
“下官愿意,愿意。”杨宜顿时点头有如小鸡啄米。
“嗯。”赵文华这就开始写折子。
哼,你个李默,可算让老子抓到把柄了,如今看你如何还能翻身!。
第一百九十六章 直浙总督,花落谁家?()
要说这李默也是霉运当头,这是个好官儿。
李默自入官场以来,素以刚正不阿著称,曾在吏部担任侍郎,又升为吏部尚书,成为六部之首,风头一时无两。
要知道,明代的尚书很少有直接从本部侍郎提起来的,可见这李默自然是有些能力、颇得圣眷的。
不过正是因为此人刚正不阿,坚决不依附严嵩,由此这也遭了严嵩的记恨,很多次严嵩都想方设法的想要加害这个李默,可嘉靖又重新启用了他,也让严嵩有些无奈。
当下嘉靖责备赵文华督战不利,赵文华呢,知道皇帝喜好底下臣子们互相监视,这就来了这么一出。
事出如何呢?
李默在策试取材的时候曾经出过一题说“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宗攻淮蔡,而晚业不终。”
李默的原意是告诫为官者要懂得让百姓休养生息,可当下大明风雨飘摇,南边北边都不顺,正起兵祸,这话引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