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汉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凉汉骑-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家寨所处的地方三面环山,山上有树林和竹林。在中古社会,黄河流域仍是水土丰茂之地,虽然进入小冰河时期后天气转冷,但竹子依然生长得十分普遍。

    索三戒摆弄着手里的新武器,演示道:“主公,这山里有许多硬竹,只需将一头削尖,便可以当成长矛使。虽然没有铁枪锋利耐用,但也有优点,那就是比实木轻还长。步卒列阵对敌时用得上,不耐用一人可以准备好几根。“

    条件艰苦,张骏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当即点头同意。突然,他又想起索三戒昨夜推荐的铁匠,便问道:“全斌,你所言的那个铁匠在何处?”

    “噢!”索三戒一拍脑门,歉意道:“一时竟忙忘了,主公稍候,吾这就将他带来。”

    片刻,索三戒果然带着一个黑黝黝的中年汉子走了过来。

    张骏上下打量这黑汉子一番,开口道:“尔姓甚名谁,有何过人之处?”

    黑汉子连忙跪下,稽首道:“草民叩见将军,小人姓刘名画,只会打铁,并无过人之处”

    “刘画!”张骏本来并没有太过在意,可听到黑汉子说自己叫刘画时,心里却猛地一紧。何故?因为在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唯一的一个铸剑大师就叫刘画!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二章 剑师() 
刘画是晋时永嘉年间的著名铸剑师,张骏之所以知晓其人,主要还是来源于太平御览中引陶弘景所述的内容。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新的刀剑一经铸成后,流行斫芒试刀之法,即将若干根稻麦的穗芒捆为一束,用一根头发丝系住它的末梢处,悬挂在一根木杖的顶端,由一人持杖将穗芒挑起,另一人挥刀剑斫芒。若是芒断而发丝由连,则通过计算芒的多少来评判刀剑之优劣。时人所谓“截轻微绝丝发之系”,即是指此。

    因为稻麦的穗芒本身重量十分轻微,又悬于空中无所凭借,必须是极为锋利的刀剑才能凭空截断。若果是见过稻芒的人都会知道,芒上是密密麻麻生着很多小刺的,如若一割不断,必然会导致悬挂稻芒的发丝受前代而断绝。刘画所造“千牛刀”,“斫十三芒”,即捆为一束的十三根稻芒;“又有一百炼钢刀,斫十二芒。国中惟称此为绝”。

    如果此刘画真的是历史上的那个刘画,那可绝对是一个大人才。若得此人,那凉州的兵器制造绝对可以提升几个层次。可刘画在史书上的结局是下落不明,难道是在两京陷落之后随遗民隐居在此了?

    张骏心里拿不准,开口问道:“刘匠人是哪里人?”

    “刘家寨人”刘画答道:“一直都是本族子弟。”

    “本将曾闻,永嘉时神京曾有一铸剑师,也叫刘画,正好和你同名同姓”张骏紧紧盯着刘画的眼睛问道:“不知你可知晓?”

    “小的只是一本分匠人,从来都是给族里帮忙,不识什么大师。”刘画答道。

    张骏见他一言一行不似作假,不由稍微失落一下,叹气道:“起来吧,好好做事,少不了你的赏钱。”

    “诺”刘画又稽首一礼,爬起来退了下去。

    这两日来,张骏已经重新把刘家寨左近的地形转了好几遍。如今大敌当前,匈奴人随时有可能进山,便放下了刘画的事情,召来身边最通军事的韩虎和宋沛二人商量起战术。

    宋沛家学深厚,虽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但理论切很充足;韩虎实践经验很多,但其父韩璞却并没言传身教,只是让他在军中自己领悟。他们二人搭配起来,正好可以形成互补,让张骏省去了许多麻烦。

    只见宋沛当先进言道:“主公,刘家寨的选址十分巧妙,这里三面环山,一边向外,防守起来很是简单,只需着重正面就可。我们的战兵只有三百余人,再加上新招的青壮,总数不到五百。主动出击是不够的,但若凭借工事死守,消耗敌军锐气,待其疲惫再以精锐出击,尚有胜算。“

    张骏点了点头,又看向韩虎,韩虎连忙道:”卑职赞同军师的看法,素闻匈奴人善野战,枹罕的郡兵实力如何暂且不知,但那二百余精骑咱们却是交过手的他们虽然在这深山密林中不能骑马,但步战也不弱。所以出寨野战不可取,起码一开始不能浪战!”

    张骏道:“的确不能掉以轻心,可既然要全歼来敌,一味防守也不可行”

    他略微沉吟一下,道:“古来征战,皆重守墙,若是墙破,则意味着城陷。不若咱们反其道而行之,设法引诱匈奴人进入外墙和内墙之间。如此一来,就可以利用工事和地形让匈奴人无法展开,凭借墙巷歼灭敌人。”

    宋沛和韩虎面面相觑,他们还从未见过打仗时防守的一方主动放弃城墙的。不过脑子里细细一想,又觉得此法甚是巧妙,正所谓以有心胜无心,连他们都想不到,匈奴人就更想不到了。

    韩虎一抱拳道:“主公此计自古所未有,应有奇效,可以一试!”

    宋沛也道:“外墙本就比内墙要高出一些,外面不知虚实。若是先以诈败诱敌,正可瓮中捉鳖!”

    见两人也觉得可行,张骏心中稍稍自信了一些,当即道:“既然如此,那就布置下去”

    三五日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刘家寨的工事在上下一心、全村参与的高效协作下已经基本准备妥当。毕竟是涉及到每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谁也不敢马虎,无论男女老少,干起活来都下了死力。

    冬日里的深山万物俱寂,平静的日子仿佛仍要持续下去。凉军士卒们个个摩拳擦掌,一心打算多割几个耳朵换取良田;村民们也跃跃欲试,对这场战事充满了好奇。

    “那些个匈奴狗怎么还不来?”

    距离寨子外八里远的一处山包上,李弇正抱着柄环刀窝在一颗大石后面避风。如今他已经升做了伍长,手下管着一个老兵和三个新招进来的青壮步卒。别看李弇年纪不大,但也算是经历过大阵仗、有战场经验的老卒了。尽管手下的人都比他年长,但还是恭恭敬敬地听着他的吩咐。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小子的名字还是将主起的,将主可是个有大身份的人,能被将主看中,说明这小子很不一般。

    听到李弇的抱怨声,一个新兵恭维道:“必定是伍长您守在此处,吓退了那帮胡狗。”

    “屁话!”李弇等了那汉子一眼,道:“俺上面可还是有什长、队主、伯主的”

    感觉到自己的马匹似乎拍在了马蹄子上,那汉子摸了摸大脑袋讪笑了一声,不再言语。

    其实李弇心里倒是颇为受用的,只是这话不能明说,毕竟自己小小年纪就被提拔,已经有人说怪话了,若是再传出他目中无人,恐怕又要被上峰责怪。

    说实在的,一开始他是被拉了壮丁,被迫参的军。后来少将军裁撤兵员的时候,他又因为不是独子而被留了下来。只是因为少将军许诺割耳可以换取良田,才抱着捞一把的心思没有逃掉。如今攒的耳朵越来越多,他已经舍不得逃走了,再说少将军又给自己起了名字,这是大恩,他可不能做昧良心的事。

    叹了口气,李弇搓了搓冻得发麻的手,道:“今夜轮换着值守,若是谁敢偷懒,休怪俺不讲情面!”

    “不会不会!”三个新卒连连摇头,保证道:“伍长您就放心吧,军律俺们记得牢着呢,擅离职守是要被杀头的。”

    李弇哼了一声,道:“晓得就好。”

    这时,另一个老卒道:“李伍长,您先歇着吧,俺带着他们再盯一阵子。”

    李弇点头道:“俺信得过你。”

    说罢,便猫着身子钻进了不远处的一个大雪窝子里,不见了踪影。

    ps:刘画,晋永嘉年间著名刀剑师,其事见太平御览卷六六五引陶弘景所述。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三章 来了() 
清晨,万籁俱寂,东边的地平线泛起一丝丝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润着浅蓝色天幕,新的一天从远方渐渐地移了过来。

    张骏起得很早,自从穿越以后,他不知什么原因,精力总是十分旺盛,即便是行军打仗十分疲惫,只需睡一觉就可以恢复。此外,他伤口愈合的速度也远远超过常人,如今不但内伤已经完全康复,便是连腿上的箭创也恢复的七七八八了,若不是疤痕未退,任是谁也不会相信他不久前中过箭。

    对于自身的特异,张骏只能归结为穿越对他的身体和精神起到了改造作用。不过,在其他人眼中,张骏的这种快速愈合的现象却是天赋异禀、具有某种神力的象征。

    由于江宛一直躲着张骏,如今主公的起居就成了索三戒打理。只见他正仔细地擦洗着张骏的明光铠,检查每一处是否有损伤。

    明光铠最早源于三国时,现在还是十分珍贵的一种铠甲,待到南北朝以后才会渐渐流行开来,在唐代大放异彩。搞得后世许多人一直以为明光铠是唐朝人发明的。

    明光铠,因其前胸后背都设有左右两面圆形金属护片,很像镜子,在太阳照射下可以发出明光,犹如汉代镜铭所言“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故而得名。这种铠甲除了带圆形护片的身甲外,还附有保护肩臂的披膊和保护大腿的膝裙,身甲上并有竖起的盆领,与垂有顿项的兜鍪相接,防护十分严密。

    由于稀少,此时各**中能有资格穿戴明光铠的,不是军将便是能够破阵在前的猛士,一般这种人会被称之为“铁猛兽”!

    凉军中就流传着一个段子,是说中军的两个将领战后争功,互相不服,于是便当众解下明光铠,比试谁受的伤更多。结果一人身受三十四创,另一人却有五十三创,于是受伤少的人便只能退让。由此可见,明光铠被誉为“百铠之首”并非是浪得虚名。若是换做其他的铠甲,里面的人被砍了三五十刀,早就成肉酱了,哪里还有命争功?

    此外,张骏之前被匈奴人近距离用弩箭射中后竟然只受了内伤,便是明证。

    如今,破损之处已经被妥善修复如初,索三戒便帮助主公披上了铠甲。

    就在这时,忽然听得“砰”地一声,一个套着皮甲的年轻汉子撞开了门,踢在门槛上就摔了一跤,一边大口喘息一边咳嗽。张骏轻轻扬了扬下颔示意,索三戒忙上前扶起他。

    “匈匈奴人来了!”

    张骏听罢没什么反应,而是深吸了口气,定住心神。将是军之胆,此时绝不能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慌乱。他极有条理地将全套盔甲穿戴整齐后,才缓缓开口安排道:“全斌,立刻擂鼓,集结所有人马。通知韩虎,全军戒备!”

    索三戒员胖的脸也一下子变得肃然起来,抱拳道:“诺!”

    张骏这才转头问:“来了多少人?”

    “不不知道。只远远地看到有几个骑兵“年轻汉子慌张地说道:“李伍长让俺报信,俺就赶紧走小路跑回来了。”

    张骏紧了紧腰间的束带,又从木架上取下佩刀挂在腰间,然后背上弓箭,大步走出门去。外面隆隆的鼓声渐渐响起,士卒们迈着铿锵步伐,正在列队。

    他径直走上略高的外墙,几个心腹部下也跟着上城来了。眺望远处,果然看见视线尽头有骑兵的影子慢慢过来。

    这时,外墙上,新卒和一些年纪稍大的男丁也纷纷就位。而精锐的凉军却排在了第二道稍矮的围墙上。

    外墙的新卒们一般都穿着杂乱的皮甲,削尖了的竹矛被他们紧紧地握在手里。很快,负责督令新卒的凉军大声喊了起来:“一会儿胡虏走得近了,听到号令再放箭!谁要是敢临阵脱逃、不听号令,一律按照军法处置,绝不容情!”

    新招的军卒见这么多将领也站在外墙和他们在一起,心里稍安,不由得吞了吞干涩的口水,也学着将军们的样子观望起来。

    等了许久,远方那一小股骑兵才慢慢靠近过来,一共十三人,都骑着马。渐渐地从衣甲上能大概分辨出确是匈奴骑军。

    匈奴人自从入主北地之后,虽然保留着大量的部落习俗,但在许多方面仍然要学习汉家制度,例如中原先进的军工生产,就不得不倚仗俘虏来的汉人工匠。所以在兵器、盔甲的形制上,仍然采用中原王朝一贯的风格,乍一看上去大体相似,但也很容易识别。

    最方便的就是通过看帽子来区分,汉人兵将多戴一体的兜鏊,而匈奴兵则是铁盔加护耳,护耳像狗皮帽两边一样。另外,在盔甲的选择上,凉军大多使用渐渐新兴的两裆凯,此种铠甲穿戴方便且防护更为精良,而匈奴人则通常沿用晋朝工匠普遍制造的筩袖铠。

    筩袖铠,顾名思义,它是桶状而带袖的,像是一袭现代的短袖套衫,由一片片的钢片编成,因为带着短袖,可以连带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同时,为了增加防护力,胸前不开襟,所以穿得时候要像现代穿t恤一样从头套入。它本是继承三国时的一种甲制,也常常被时人称作“诸葛亮筩袖铠”。但是筩袖铠比不是迟到三国时期才出现的,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铠甲。只不过经过三国时期的发展改进,在西晋时成为了军队的主要装备而已。

    而凉军的两裆凯是在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曹魏就曾小规模装备。在那时候,两裆凯还是一种比较名贵稀少的铠甲,因为制作成本的难度较高。取名“两档”,是因为它的形制和服饰中的两裆衫在形状上颇为相似。释名:“两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所以两裆凯的特征,正是“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子前后扣紧连在一起。

    相比于筩袖铠,两裆凯的优势在于穿戴方便,士卒一人便可完成,;防护力也更强大,活动也较为方便。这也是为何筩袖铠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两裆凯大行其道的原因。

    再说那十三骑匈奴兵在两百多步外就不再前进了,而是调转马头不断地在寨子外面兜圈,似乎是在观察环境。这时,其中一骑突然大起胆子纵马向着寨墙奔了过来。

    韩虎这时进言道:“将主,不若让新卒射几箭壮壮胆子,若是匈奴人一直耀武扬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