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有毒-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安石的话他听懂了,没错啊,皇帝如此失态必须不仅仅是为了王诜,而是六皇子赵佣。从前年开始,立嗣问题就成了朝堂里的老生常谈。

    越来越多的朝臣倾向于由吴王继任,理由嘛,肯定都是稳重、宽厚、学识之类的屁话。不赞成由六皇子继任的理由就一个,年纪太小!让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当皇帝,不是不可以,但绝不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教训表明,但凡是皇帝年纪太小,就容易出现后宫干政或者权臣当道的情况,既然有吴王这么一个年级合适的候选人,干嘛非让个小孩子去冒险呢。

    大宋可不仅仅是你赵家的,它还是士大夫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到底该如何经营也不能是一家人说了算,这关系到大伙儿的核心利益。

    朝廷的军费?洪涛真没指望,他也不想按照皇帝的想法去弄十万新军,太浪费了。司马光猜的没错,三两万足矣,再多就养不起了。

    目前洪涛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训练新军上,啥海船、铵油药、滑轮弩、新式箱车,这都是装备,最终还得人来用,没有合格的士兵和基层指挥官,装备再多也是给敌人送的节奏。

    陆续送来的两万厢役能不能练成新军呢?别人不成,洪涛可以,至少有一半人可以。身体瘦弱没关系,厢役都是成年人,大米、肉食管饱,再辅以适当的运动量,除了身高无法改变之外,不出半年就能壮一圈,比禁军差不了多少。

    除了身体之外,对战士更重要的是精神。光健壮没用,不管是新军还是禁军,打仗靠的不是个人武力值,而是纪律。没有严格的战场纪律约束,就不能发挥出全部战斗力。

    这时候问题来了,如何让厢役和工程兵在一年之内转化成合格的新军战士呢?大名府路不比湟州,没有敌人可以当做陪练,仅靠训练永远也不可能模拟实战的感觉。

    拉练!这两个字就是洪涛的绝招。从大名府路的新军里挑选身体合格、训练超过四个月的新兵装上箱车,一批一个营送往甘州拉练。每批间隔一个月,训练三个月,然后返回。

    为啥要去甘州训练呢?那边也没仗可打,无非就是适应适应北地的苦寒,顶多对磨练意志啥的确实有点好处。

    不对,洪涛可不是这么打算的。甘州必须有仗可打,西夏人没了,回鹘人不能碰,但不意味着就无法实战训练。

    从甘州往南就是吐蕃和黄头鞑靼的地盘,溪罗撒一直没闲着,但他毕竟得势比较晚,族群人数也少,光靠零敲碎打进展不大。

    这次洪涛准备给他送上一份大礼,让大名府的新军和甘凉路的新军混编,以老战士带新战士,化妆进入吐蕃境内作战。远了也不去,就拿最南边的吐蕃部族和黄头鞑靼开刀,不求占地盘,只为了有仗打。

    这事儿王厚和朝廷会答应吗?前者是不答应也得答应,新军目前掌握在王三手里,又不是剥夺你的军权,只需要帮着训练,于情于理都该帮忙。

    朝廷那边三个字,管不着!甘凉路的新军归皇帝和参谋部直接统领,没殿前司和侍卫司什么事儿,枢密院也管不着。

    那里还是特区,到现在依旧是。大名府路的新军也一样,朝廷只给了几个打发要饭的军费就想控制新军,洪涛乐意皇帝乐意不?

    皇帝能同意如此大范围的调动新军吗?答案是必须同意,否则三年之约就作废了,赵佣依靠新军立功的机会也泡汤了,幽云十六州更别想。和这些收获比起来,新军的调动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洪涛还憋着坏呢,送过去的新军百分之八十都是纯粹的新兵蛋子,回来的时候,原本甘凉路的新军会被王三采用狸猫换太子的手法调包,把刚刚见识过战斗的新兵留在当地,老兵送回。

    这件事儿不可能长期瞒过王厚,但洪涛已经算好了,他拿自己没辙,这是笔糊涂账,根本没地方告去?

    再说了,只要这边一开始北伐谁也没法追责。我在为国杀敌,弄点老兵回来咋了?再废话连新兵都不给你留,全调回来。只要打赢辽国、抢回南京,这个官司闹到皇帝面前也是不了了之。

    上冻之前,王浩又带着两车礼物登门告辞来了,他要跟着运送生铁的船队返回福建老家,再来就得明年三月以后。

    王家这几年已经在老家成了真正的富商,靠的不是海运,而是甘凉路和大名府路的贸易。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一点上王家做得很好,不管洪涛喜欢不喜欢,每年春冬两次的礼物从来不落一次。

    其实洪涛挺喜欢这些来自海边的特产,鱼干、虾仁、螺肉包括海菜都爱吃,尤其是涮锅子的时候放点非常提味儿。

    至于说珍珠、珊瑚之类的贵重礼物,全部送回驸马府交给长公主。一部分送给大舅哥和皇室亲属走面儿,一部分直接变卖换钱。

    没辙啊,三万新军的吃喝拉撒外加装备全得自己掏钱,皇帝的内帑和朝廷的军费不能说没用,但真不顶事儿。

    新军不比禁军,给身甲胄拿上武器就成,不敢说一名新军比一名禁军骑兵还贵,但两名新军士兵的装备、训练、日常生活费用绝不比一名骑兵耗费少,罗锅上山…前紧啊。

    “三个孩子都还给你,本官说话算数!”这次洪涛没去关注礼物的含金量,而是派人把王家的三名子侄唤来,当面交给了王浩。

    这三个孩子也别在身边耗着了,先跟王浩回家吧。自己没事儿还可以招呼他们回来,到时候王家也拦不住。自己有事儿嘛,他们依靠王家的势力可以避免受到波及,等于又多了三个火种。

    “大人高义,王家感恩不尽……你们三个还不过来跪谢大人恩典!”王浩当然非常高兴,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有了这三个孩子的加入,王家不光可以继续从事内陆贸易,开辟海上新航线的计划也能提上日程了。双管齐下,不想大富大贵都难!

    “别折腾孩子了,你们三个先下去收拾行李,本官还有事儿和叔父讲。”

    洪涛摆了摆手,这三个孩子得知要被送回家之后已经跪求一次了,求自己别把他们送走。可惜没成功,还被王十带走好好教育了一番。

    “大人可是又有计较?”王浩每次到大名府都会见到开国侯,有时候还会留在府衙里吃顿饭,两人相处算得上融洽,脾气秉性也摸到了一些,不敢说能把握,也可以看出点苗头。

    “叔父啊,贪多可是会嚼不烂的。”有时候洪涛真想去王家看看,他们家到底有多少口人,怎么啥都感兴趣呢,连犹太人的面包房都照搬回老家了,据说经营的还不错。

    “不怕大人笑话,若是别人提起这些事儿小人真不敢做主,唯独大人说的话王家一个字不差,照办就是了。”王浩一点没觉得不好意思,凭本事赚钱天经地义啊。

    “这次不仅仅是赚钱,没准是赔钱的买卖,搞不好还得搭进去人命。”对于这些马屁话洪涛都听习惯了,直接过滤。

    “言无不从!”越是说得吓人王浩心里就越期待,这得是多大买卖,连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开国侯都说危险,必须跟进。

    “本官想拜托叔父趁着冬日去高丽一趟,可使得?”

    “高丽!恕小人斗胆问一句,大人可是要用宝绘堂的刻版与高丽人交易……”

    这下王浩真傻眼了,他已经在心里把有可能的地方都想了一遍,甚至想到了去宋辽边境的榷场或者传说中的西域回鹘地界儿,唯独没想到是要去高丽。

    “刻版……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宝绘堂哪儿有刻版,但从王浩的表情上看,这里好像有点事儿,先打听打听再说。

    “大人不可,朝廷在泉州、明州抓了好几家海商,都是贩卖刻版、私带僧人朝贡获罪。如不是刻版,王家也不敢去高丽,那里有泉州海商把持,他们在当地给高丽人做官,外人擅自停靠就大祸临头啦!”

    开国侯似是而非的态度让王浩更加起疑了,使劲儿劝说打消这个念头。理由很充分,第一朝廷不让、第二竞争不过,于公于私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哦,看来叔父对高丽有所了解,不如与本官详细讲讲。绿荷,备下午饭,再派人去河边告诉船工迟些时辰再启航,该干嘛就去干嘛,别在船上喝西北风。”

    洪涛压根儿也没打算让王浩去高丽跑商,那破地方有啥可买卖的。但王浩如果知道点高丽的事情不妨听听,自己答应宸娘和西迪替她们找块土地建国,就算不为了她们着想,为了自己的儿子也得好好规划规划。

578 明修栈道() 
“此事说来话长,还要从太祖说起……”王浩一看都不让走了,只好坐下来打开了话匣子。只要开国侯肯听讲多久都没问题,但愿听完之后能打消去高丽跑商的想法,太不划算了。

    “得,叔父还请移步餐厅,咱边喝边聊。”洪涛一听,好嘛,都想当初了,看来碰上高丽问题专家了

    ,那就慢慢听吧。

    王浩真从宋太祖说起的,也确实该这么说。宋朝的海商之所以繁荣,其主要原因不是宋人喜欢做买卖,而是从宋太祖开始就鼓励和外国人贸易,这叫上行下效。

    雍熙二年,宋太祖颁布了商业税法把经商法律化,给商人披上了合法外衣,不用再担心朝令夕改、秋后算账。

    光颁布法律规范商业环境就够了吗?宋太祖觉得远远不够,还得帮刚刚起步两眼一抹黑的商人一把,于是又在雍熙四年向东南亚派遣了八名内侍,以国家的名义到当地替商人们规划贸易路线。

    这有点像后世商务部派往驻外使领馆的商务代表,专门引导国内商家在外国开展商业活动。不得不说宋太祖这一举措太超前了,超前到洪涛觉得他也是个穿越人士。

    有了朝廷撑腰,沿海一带的海商自然胆子就大了起来,步子也大了一些,从而造就了从北宋开始的对外贸易高峰,若是没被蒙古帝国打断的话保不齐还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

    而北宋和高丽的官方交往比东南亚诸国还早十多年,建隆三年高丽王朝就派遣广平侍郎李兴佑、副使李励希、判官李彬向北宋朝贡,拉开了两国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为啥说是断断续续、时好时坏呢,和洪涛想的一样,高丽并没有什么货物能拿出来进行贸易,对北宋没有太大经济意义。

    但是高丽和辽国接壤,北宋历任皇帝都把与高丽的外交关系归为大战略,不得不重视。宋辽关系一紧张北宋和高丽的交往就紧密,宋辽关系一缓和北宋与高丽的交往就冷淡。

    宋朝明白这个道理,高丽人也不傻,他们是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间求生存,谁也不愿意得罪,和谁都不能太亲密,必须当个墙头草,以便获取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宋朝商人和高丽商人的贸易活动就不得不带上政治色彩了。一旦宋辽关系紧张,边关榷场关闭,辽人无法获得宋朝的货物,于是高丽商人就成了天然的二道贩子。

    他们从宋朝南方购买丝绸、茶叶、瓷器、布匹,说是拉回国贩卖,其实多一半都用更高的价格倒手运到辽国去了。有时候还会高价雇佣宋朝工匠刻制雕版,也送往辽国,这是宋朝市舶司严令禁止出口的货物。

    高丽商人这么做也没错,商人逐利嘛。但宋朝商人里也有只认钱不认国的,看着高丽商人倒手货物赚大钱眼红,干脆也别等高丽商人当二道贩子了,咱自己干吧。以出口高丽的名义获取市舶司官凭,然后在海上拐个弯直接运到辽国港口去了,百分百的走私。

    苏轼在杭州当官的时候就上书朝廷谈过宋朝和高丽民间走私贸易的事情,还亲自抓过几批人。

    神宗皇帝也下过诏,刚开始是禁止宋朝民间船只去高丽从事贸易活动,抓到各种罚没判二年,后来改为必须获得市舶司的公凭才准许民间商人与高丽互贸。

    但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利益就难免有人铤而走险,民间走私屡禁不止。为了争夺贸易机会,这些海商除了利用贸易手段之外歪招也层出不穷。最普遍的就是在高丽勾结当地官员,以各种名义盘查往来海船,从根本上打击竞争对手。

    明州是朝廷规定唯一能和高丽、日本贸易的港口,当地市舶司盘查严格不好操作。于是泉州和漳州的海商就捷足先登,成了向高丽走私的主力。

    除了泉州、漳州海商太多,没有建立市舶司管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泉州人在高丽当官的比较多,老乡见老乡还不流行背后来一枪,互相帮衬是主流。

    王浩是福建路人不假,但不在泉州,而是漳州海口镇,与泉州海商不仅拉不上关系,还是天然的竞争者。

    当初也有漳州海商跑过高丽航线,但没斗过泉州海商。既然高丽的港口已经被人家占了,又没有非拼命争夺的理由,何必去触霉头呢。

    不光泉州海商有常年在高丽都城开京居住的,高丽商人也有定居在泉州附近的,还在晋江中游的南安县弄了个聚居区,当地人称新罗村。

    “还有新罗村?这得算是侨民了吧,不知叔父能不能找到可靠的高丽人?”听了半天,就这个消息最让洪涛感兴趣。

    “大人还要去高丽!”王浩端起酒杯也不让了,一仰脖干掉,费了半天唾沫合算都白说。

    “叔父放心,在陆地上本官还不敢说想去哪儿去哪儿,到了海上就没人能挡住喽。不过开京确实是个问题,人家先站住脚,强龙难压地头蛇。要是叔父能找到高丽人做通译,我们可以不去开京,在南边找个合适的小港,难不成泉州商人把整个高丽都占了?”

    高丽必须去,不光要去,还得想办法搞个落脚的港口,这样宸娘她们才能循序渐进图发展。谁去弄这个港口呢?自己肯定没功夫,王浩最合适。三个孩子都还给他们王家了,不能白给。

    “大人所言倒是有理,可小人还得多句嘴。高丽人特别穷,买卖货物除了王城恐无它处,占住了港口也是枉然。”

    对于开国侯的建议王浩没好意思耻笑,太外行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