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却突然拍案哈哈大笑:“好!很好!此良言也!”
看到董卓如此神情,张辽紧绷的心中也松了口气,忙道:“相国英明。”
董卓又是一阵大笑,笑罢看向张辽:“而今迁都伊始,却已一片乱象,非是老夫坐观黎庶伤死,实在是两百里方圆,二十万户,难以整治,老夫也是无可奈何,文远既出此言,却不知可有良策?”
“不敢言良策。”张辽点了点头,道:“属下确有几个想法。”
董卓抬手道:“快快道来。”
张辽道:“一者,不可操之过急,而今天子车驾已然西迁,关东群贼自有险关防御,百姓迁徙不急一时,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布置得当,从HN尹、洛阳令属下丞、尉、掾、吏,乃至乡有秩、三老、亭长、啬夫、里魁,全要分工,一里百姓为一队,而后迁徙,其速反而会更快。”
董卓点了点头,张辽的安排可谓周到之极,令他也不由心生赞叹。
张辽又道:“其二,关中要先行准备,发动关中世家、士卒与百姓,修葺民居,建筑新所,布置帐篷,此事可先行准备,难以一蹴而就,可待百姓青壮入关后协助建筑,但至少要先为迁徙百姓分置好居处,免得他们入关后不知所归。”
董卓点了点头,张辽说的这个也是必须的。
“其三,设粥棚水点,十里一水,二十里一粥,以供迁徙百姓补给。”
董卓一下子瞪起眼睛,险些跳起来,连连摆手:“二十里一粥,从雒阳至长安,足有六百里,百万人食用,老夫哪来这么多粮草!不行!”
张辽笑道:“相国如此计算有差。”
董卓一愣:“何来差池?”
张辽胸有成竹的道:“雒阳至长安确有六百里以上,然则雒阳百姓只需迁入函谷关以西便可,何必非要迁至长安?而函谷关以西便是弘农郡,最东面的XA县距离此不过三五十里,渑池又五十里,随之向西有S县弘农、湖县、卢氏、宜阳、陆浑、华阴,整个弘农郡便可安置十数万百姓不止,而后往西北是左冯翊,西南是京兆尹,亦可安置数十万百姓,如此一路向西,人数不断缩减,负担也会越来越轻。”
董卓恍然道:“本该如此,只是若非文远所说,老夫实是没有想到此节!”随即董卓忍不住摇头:“即便如此,所耗粮草依旧巨大。何况要设置粥棚水点,煮粥做饭,也需人手。”
“百姓迁徙之初,可令其自带干粮,粥棚不过补充救济而已,如此所需自然减少。”张辽嘿嘿一笑:“何况,这些耗费何必非要相国承担,莫忘了还有世家豪族,弘农杨氏雄于弘农郡,枝繁叶茂,田地无数,大小豪强附从无数,相国可令其带动那些豪强,设立粥棚,承担一部分粮食所需,其余雒阳豪商,亦可取用部分,只记了账,待日后国库丰盈,还之即可。”
“此计妙哉!”董卓不由拊掌大笑,李儒也是眼睛一亮,张辽这个计策实在不错,只是亏了世家,至于日后还账,他和董卓想也没想过。
张辽又道:“凡世家豪商,皆有奴仆,每户数十上百,沿途设置粥棚煮炊皆可调用。”
“准了!”董卓挥手应承,只要不是用自己的,董卓就不会客气。
“其四。”张辽肃然道:“严禁士兵劫掠残害百姓,违者杀!”
“这……”董卓一下子犹豫起来,他可是知道他手下的羌胡兵德性,**掳掠是常事,甚至其中还有他的纵容。
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府司马()
董卓摇头道:“奈何诸将士皆是凉州人,劫掠成性,他们跟随老夫东征西讨,也不好太过约束。”
“军纪严,则战力强。”张辽正色道:“属下所领新兵敢战王匡与袁绍,皆赖军纪也!”
董卓闻之肃然,他曾感受过张辽手下的士兵,张辽往阵前一站,每一个士兵敢有任何动作,张辽一声令下,那些士兵列阵直撞南墙。那严格的军纪所形成的气势,曾令他也心服不已,这是他的羌胡兵从来没有过的。
看到董卓迟疑,张辽加了一把火:“所谓军令如山,相国下令劫掠,他们便劫掠也罢,但此次相国下令不许劫掠,若是那些将士还敢肆意妄为,阳奉阴违,不尊号令,如此军士,不听相国指挥,难道不该整肃吗?”
董卓面色陡变,张辽这一句话算是击中了他的心坎,他凭借军队起家,最注重军权,如果手下将士真的不受自己约束,那的确是该整肃了,当即道:“便依文远所言,不过量刑要注意,不可滥杀。”
张辽心中大松了口气,其实这一点才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羌胡兵乃董卓嫡系,要处置,他必须获得董卓的许可。而整肃了乱军,百姓伤亡就完全在可控之中了。
他看董卓还有些犹疑,忙道:“相国英明,如此有序迁都,士兵护送,才令百姓感恩,令世人瞩目,才不致令关东世家鄙薄,令后人指骂,亦知相国乃明相也。”
董卓点了点头,他几度不惜自降身份拉拢世家,但关东世家对他的抗拒和鄙薄一直存在,他岂能不心存芥蒂!如今张辽说的也对,自己当是做出一件事让他们看看。他强行迁都,是为了政治目的,并非着意祸害百姓,如果既能迁都,又能免除百姓大批伤亡,他何乐而不为?
接下来的几点就简单多了,不至于让董卓为难,张辽接着道:“其五,为老者备舟车,为弱者备驴马,将不可长途跋涉之老弱孕妇就近安置于新垵、渑池、陝县、弘农,或河阴、平县等边县,而青壮安置于三辅,如此壮者可为相国所用,而老弱亦不至于因长途跋涉而亡。”
“其六,迁徙者当为雒阳腹地百姓,周边山地之中的小乡小里不必惊动,可减少耗费。”
“其七,配置医师,五人一队,十里一置,以防病者伤者。”
最后,张辽抱拳:“此七点便是属下所想,唯相国明断。”
“好!很好!”董卓拊掌大笑:“听文远一说,老夫才知迁都竟能如此周详,老夫亦知文远曾为雁门郡吏,不想竟有如此之能,可谓文武双得也,哈哈哈!”
“相国过誉了。”张辽沉声道:“此七点亦是知易行难,需要雒阳众多官吏配合,若是行有偏差,也难得其效。”
“不错!”董卓沉吟片刻,抬头看向张辽,脸上满是威严,沉声道:“文远,老夫命汝督迁都之事,汝可有异议?”
张辽肃然道:“末将领命,若有不逮,愿受处置!”
“很好!”董卓当即命令道:“老夫相府还缺一个司马,汝便暂且担任老夫的相府司马,代老夫督雒阳黎庶迁徙之事,河萳尹之下大小官吏,由尔自专,皆可处置!老夫再派文优辅助与你,莫要负了老夫之望!”
“末将领命!”张辽心中狂喜,先前对于迁都的一些思量和自己刚才费得一番口舌总算没有白费!相府司马官秩是一千石,如今雒阳百官西行,校尉以上将领也在守卫各关,除了河萳尹和司隶校尉,他算是很高了,最重要的是相府司马代表着相国董卓行事,这就是一柄尚方宝剑,足以威慑两千石大员了。
他本只想着让董卓接受自己一些建议,百姓便会少一些伤亡,没想到董卓竟然把大权交给了他!
这令他心中又是惊喜,又是凝重,百万人口迁徙,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重任,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其中牵扯着多少利益纠葛,绝非那么简单!做得好了,自己能拯救多少百姓,也能得到多少声望,做的不好,那可就是一份沉重的背负了。
他看向董卓,沉声道:“相国,磨刀不误砍柴工,属下需要召集如今留在雒阳的河萳尹以下、亭长以上大小官吏,并要三日准备时间,这三日,所有百姓不必行动,三日之后,开始迁徙。”
“三日?”董卓没有反驳,而是问道:“几日可以完成?”
张辽沉吟了下,肃声道:“半月之后,雒阳一空。”
“很好!”董卓起身大声道:“老夫便予你半月,半月之后,老夫要火烧雒阳!要把这方圆两百里夷为平地,化作老夫凉州铁骑的战场,纵横驰骋,谁人能当!哈哈哈哈!”
张辽看着董卓张狂的样子,沉默了下来,没有开口阻拦,他能救下这些百姓已经算是不错了,至于火烧雒阳,他真的无法顾及了,得寸进尺,恐怕适得其反。
“汝且去开阳门布置,老夫这就传令雒阳各军和大小官吏,今日去开阳门听汝号令,文优稍后敢去辅助于你。”
“是!”张辽领命退下。
董卓看着他的背影,不由慨叹一声:“偏偏这文远每次都能说服老夫。”
李儒笑道:“想来是因为他有一腔赤诚,敢言他人之不敢言。文远所说这些事项,那些大臣岂能不知,比之那满朝大臣,或是畏惧相国而不敢言,或是阳奉阴违,或是冷眼旁观,或是自顾家业,文远要好的多。”
“不错,文远倒有一番侠义心肠,为了黎庶而甘冒大险。”董卓突然又慨叹了一声:“如果老夫爱子没有夭亡,也该有这么大了,那性子倒与文远很是相像。”
李儒一怔,他忽然也发现,张辽与董卓夭亡的儿子还真有那么一点相像,甚至性格也有几分相似,难怪董卓对张辽很是特殊,很多时候明明看出了张辽的意图,但却不点出,送马、送粮、送兵器、送辎重,送女人,虽然这也是张辽自己凭能力争取来的,但董卓却掌控着主动权,给与不给只在他一念之间而已。
文远那小子还真是好运,李儒不由羡慕起来。
他看董卓为了亡子有几分伤感的样子,突然想起一事,忙安慰道:“董校尉前两日不是来报喜了,宫中有两个宫人怀了相国的贵种,而今已经送来府中了。”
“不错!正是!”董卓一想起此事,不由哈哈大笑,神情畅快无比。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来报:“禀相国,雒阳令司马防之子司马朗并一众家眷带到!”
第一百四十章 司马朗()
张辽从董卓那里出来后,看着有些灰蒙蒙的天空,长舒了口气。
他这次面见董卓,第一个感觉就是董卓变化很大,或许是受了关东诸侯起兵和群臣阻碍迁都的挫折,如果说原本的董卓还有几分豪爽和礼贤下士姿态的话,那现在董卓可是戾气尽露,仿佛一头凶兽洗去了驯性,露出了獠牙!
而放任百姓自生自灭和放言火烧雒阳,就是戾气的发泄!
在今日看到董卓的甫一刹那,张辽几乎对自己的进言不抱任何希望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董卓居然接受了,而且授予了自己总督百姓迁徙的实权,这完全出乎了张辽的意料。
他心中振奋之余,也有了一种更加强烈的紧迫感。
他知道董卓从这一刻起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一个上位者放纵自己的性格,最终只有毁灭。
自己必须加快实力的积累速度了,这次迁都之后,一定要潜心练兵,静心谋划,迅速扩张实力。
自己在董卓麾下毕竟不是长久之道,而且随着董卓的日益沉沦与放纵,行事的冲突会让自己与董卓逐渐背道而驰,迟早要有分裂之时,这也是自己不能不考虑的事。
历经了半年时间,他早已认识到,在这个乱世,唯有做一方诸侯,有自己的一块地盘,才能有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要获得一块自己想要的地盘并不容易,而今天下,冀州与东南青、徐、兖、豫、荆、扬的世家势力强大,各有所图,各自扶持诸侯,势必将陷入连年的征战,没有一刻停息,经济难以发展,自己眼下这点实力,到了那里与曹操、袁绍、袁术等世家出身的豪强相争,也没有任何优势。而益州已被刘焉占据,幽州已被刘虞与公孙瓒占据,辽东则有公孙渊,因此,那些不是自己想要的地盘。
从长远来看,最适合自己的还是并州和关中。并州是自己的故乡,羌族、匈奴、乌桓等异族肆虐,白波、黑山等匪寇横行,适合练兵,但并州有一个缺点,地势偏北,气候偏冷,大部分区域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不能迅速积累粮草,不适合做根据地,否则前期消耗太大而得不到补充,会错失发展良机。
因此还需要一个根据地,而这个根据地就是河东与关中。只是河东与关中均是董卓掌控之地,如今董卓兵锋正盛,不可强求,唯有董卓身死之后,自己才有争夺机会。
不过还有一个机会,如果能在一半年内向董卓争取镇守一方之职,并在朝堂之中拉拢一些人才,正好可以借助董卓的威慑,静心发展一块地盘,采用屯田之策,积蓄经济实力,等到董卓身死,关中混乱之时,自己加上师父贾诩的帮助,夺取河东与部分关中地盘并非难事,而后迅速向并州扩张,占据大片之地,经济实力加上军事训练,便能迅速成为一方诸侯。
要成为一方诸侯,除了实力,就是名分和官职了。这个时代名正言顺很重要,关东诸侯除了董卓最先任命的一批外,后来的几个如孙坚、刘备,皆有袁绍、曹操、袁术等声名卓著的诸侯上表任命。而自己显然很难得到这种机会,只能走另一条路了,就是董卓身死之后,天子会在凉州人的挟持下,大封官职,如李傕郭汜都是身居重职,而那正是自己上位的机会。还有比天子的任命更正宗的吗?
这些想法在张辽脑海里不是一天两天了,眼下自己还不能脱离董卓,也很难脱离,如今自己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练兵,二是招揽人才。
自己手下虽然已有张郃与高顺,但还是太少,何况高顺如今也不算自己名正言顺的手下,得想个办法把高顺从吕布那里挖过来才行。
除此之外,自己知道的其他三国谋士与将才,很快都会在这乱局中各自选择一方势力投靠,自己必须抢在之前挖过来一些。
张辽一边走一边思索着,迎面匆匆走来一人,他定睛一看,却是主簿田仪,不由一喜,田仪是董卓大管家,不同于李儒,便是休沐之时也无法离开雒阳,算来他和田仪已经数月未见了。
田仪看到张辽这个知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