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召虎-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如审配,性格刚烈正直,但大局观却不足,与同僚相处灵活不足,容易激发矛盾。历史上袁绍让他总幕府,审配忠心没有让他失望,但却没有发挥出如荀彧那样举荐人才、总揽全局的作用。

    所以张辽将荀彧放在中枢,而审配放在地方,同样是重用,审配在地方上无疑更加适合,绝对能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还能发挥他的菌丝才能,抵御异族,防范作乱。

    沮授也有不足,沮授的眼界、谋略和全局观是一流的,但他也有个缺点,有些意气用事,袁绍官渡之战,沮授监三军,可谓权重任重,但他不认可出战,袁绍不听他建议,他就撂挑子,让其他几个谋士寻到机会,袁绍怒而将他的权力三分。

    事实上袁绍做得也没错,官渡之战必定要打,当时袁绍的势力达到巅峰,而曹操在南面刚缓过来,势力不够稳固,正是良机。

    河北势力怕自己利益受损,不愿意袁绍征战也罢,但主公既然决定了要做,身为谋臣就应该协助他做好,沮授身为监军,怠慢行事,必然会影响士气,也难怪袁绍用郭图等人。

    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郭嘉,历史上曹操喜欢郭嘉,张辽同样也喜欢郭嘉,绝不只是因为郭嘉会时不时拍拍小马屁,也不是说郭嘉的谋划水平就高于荀攸等人,而是因为郭嘉会谋。

    这个会谋不仅指谋划军事,最主要的是会为所效命的主公谋,会根据主公的性格和优缺点,做出最符合主公利益,又能让主公认同的决策和计谋,是及时补漏,而不是撂挑子,而且能让主公坚定所选择的信心。同样如郭嘉一般的是法正,还有东吴的顾雍,他们不但有能力,而且出谋划策都会让主公从无反对,更不会与其他谋臣内讧,不顾大局,坏了主公大计。

    相比起来,荀彧也做得很好,曹操徐州屠城他不认可,但他不曾撂挑子,依旧为主公守好后方,尽职尽责。荀攸和贾诩也不错,但他们三人在这方面比之郭嘉也略有不如,他们很多时候会讳莫如深,选择沉默,而不是解决之道。

    在这一点上田丰做得最差,与张昭同,他有能力,但不会用,不会发挥,袁绍虽然外宽内忌,但忌只是小部分,诸侯之中,他待人算是很宽和了,否则手下也不会全无忌惮,闹得那么厉害。但这样的主公田丰也无法取得认同,只知一味强势进谏,被他人趁机算计,他本是为了袁绍好,但结果却是不但不能谋主,连谋己也不能,可谓有能力而不能施展,怪袁绍,也怪他自己。

    他叹大丈夫不识明主,事实上如他这般性格,很难寻到那么好的明主,也就在袁绍手下能混一段时间,到了曹操、董卓、公孙瓒、孙权或其他诸侯手下,早就玩完了,便是刘备也未必能重用,从历史上刘备重用法正超过诸葛亮就能看出这一点。

    上位者永远最喜欢的是首先为主公谋划的臣子,喜欢的是时刻查漏补缺,不发牢骚,一心做事的臣子。

    当然,张辽还是很喜欢田丰的,他不怕正直的人,人谁无缺点,作为上位者,树立好威望,有容人之量,毕竟谋臣和将士都是为自己卖命的,而后就是尽量规避其缺点,用其优点。

    张辽相信自己能用好田丰,善待手下也超过其他人,至少不会让田丰如历史上一般悲叹大丈夫不识其主。

    可惜,冀州一行,错失了田丰,如今田丰与袁绍正值蜜月期,只能另寻机会了,或者……让郭图搞一搞,破坏了他们和谐的关系,不过也要等机会,眼下袁绍困难,同仇敌忾,是不会与手下起龃龉的。

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家() 
太原郡往北就是雁门郡,雁门郡以西毗邻西河郡、五原郡、定襄郡、云中郡,向东则与幽州交接,向北便是大汉境外了,那里是匈奴与鲜卑的地界。

    雁门郡领十四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其中大半县境都沦为异族之手。

    正是中午时分,雁门郡的古道上,数千骑兵向北开进,马蹄轰隆,黄尘飞扬,一面大旗招展,上书“中郎将赵”,正是赵云。

    骑兵之后,还有万数步兵,却是中郎将高顺。

    步骑之间,除了辎重,还有几辆马车轱辘前行。

    马车旁,张辽跨坐象龙,他去了戎装,没有披甲戴盔,也没有携带钩镰刀和长槊,穿了一身赤色衣服,外批白袍,头戴高冠,腰间佩剑,一副文士打扮,朴素而简洁。

    身旁马车中,坐着唐婉、蔡琰、尹月和苏婳几女,还有古采英带着两个徒弟和董白、蔡璎两个小丫头,还有一众女卫。

    此番他是回家,到了并州,怎能不回家?

    只是他原本只打算带唐婉、蔡琰、尹月和苏婳四女回家拜过母亲和祠堂,没想到古采英要随行保护内眷,又带上了她的徒弟和二十多个胡姬女卫,董白不能留下,蔡璎也要跟随,加上绿绮、小荷、小翠几个丫鬟,这样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群女子了,令张辽颇有些无奈。

    人说近乡情更怯,张辽更是如此,他来自后世,但同样有这一世的记忆,有亲人的恩情,父亲当初死于胡乱,家中尚有母亲、兄长,还有几个族叔。

    他加冠之后离家奔赴雒阳,至今已有四年未回了。

    看着道旁熟悉而陌生的景物,脑海中的记忆纷涌而来,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到得一处山坳时,队伍停了下来,高顺过来,却是问用不用休息。

    张辽看天色已是午时,将士们也该用餐了,车中唐婉她们必然也是困顿疲累,当即令队伍停了下来。

    赵云的骁骑立时去四面查探情况,而高顺的兵马迅速等上两旁高地,巡视警戒,而后一众将士开凿做饭。

    张辽带着唐婉几女下了马车,到得一处树荫下休息。

    一众胡姬立时在地上铺上毡布,摆上了瓜果,又到四周守候,她们本就有武艺在身,经过古采英训练,更是英姿飒爽,有模有样。

    看到这架势,四周莺莺燕燕,加上兴奋的董白和蔡璎,张辽无奈的笑了笑,问唐婉几女:“一路奔波,累了吧?”

    几女都是摇了摇头,唐婉给张辽解去长袍,道:“妾身与几位姊姊跟着古姨和苏姊姊都练剑,身子不差呢,只是心中有些忐忑,不知见了君姑,该如何是好……”

    看到妻子有些忐忑不安的样子,张辽不由失笑,又看蔡琰、尹氏和苏婳几女,也与唐婉一般无二,不由更是大笑:“我本道只有我心中忐忑,不想你们也忐忑,还真是心有灵犀哪。”

    蔡琰白了他一眼:“你担忧什么哩?”

    张辽叹了口气:“离家之时,不过刚刚加冠,不知不觉已近四年,都已经二十四了,老了……”

    噗!

    苏婳不由笑出声来,又狠狠的白了他一眼:“夫君是在讥讽妾身老了麽?”

    她比张辽还要大一岁,不过一向性格开朗,也不在意这一点,但此时听了张辽所说,不由反问。女人对自己的年龄总是很在意的。

    张辽呵呵一笑,眨着眼睛看着几女:“我们都不小了,该一起生几个娃娃了。”

    几女登时大羞,连苏婳和蔡琰也有些受不住,没想到一旁的董白似乎听到了,眨着大眼睛问道:“阿叔和阿婶们要生娃娃麽?娃娃怎么生呐?”

    唐婉和蔡琰几女更是大羞,连张辽也是老脸一红,咳了两声:“阿白,和阿璎玩去。”

    不过唐婉和蔡琰几女虽然害羞,但心中却颇是大动,事实上如她们这般年龄的,早该有孩子了,她们平日里也未尝不急,此时张辽说出来,她们心中不禁一喜,那点忐忑一时间倒去了大半。

    用过午餐后,队伍重新起行,路过雁门郡治所阴馆县时,张辽没有进城,而是令大军直接绕道向西北,穿过雁门山和秦赵古长城,将近黄昏就之时,终是抵达了马邑县,也就是张辽的故乡。

    秦时,大将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造就马邑城,而后在汉武帝时候,“马邑之谋”揭开前汉北伐匈奴的大幕,当时汉与匈奴历经五十多年和亲,匈奴日益强大,有马邑豪商聂壹出谋,诱使匈奴大军入关,设伏歼灭。为此汉武帝派出李广、王恢等五名大将,共计三十万兵马在马邑设伏,聂壹亲往匈奴诱敌,匈奴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可惜距离马邑百余里之时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起了疑心,又捉了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匈奴立时撤军,导致功亏一篑。

    而后武帝转变策略,令卫青、霍去病主动进攻,遂大破匈奴,但参与马邑之谋的大臣却受到武帝责难,豪商聂壹因此承受到匈奴的怨恨和汉武帝的怒火,不得不避怨改姓为张,在马邑小心翼翼生存,家道中落。

    他正是张辽的先祖。

    一万五千步骑到了马邑城外,城中百姓早得到消息,马邑长不由大惊,紧闭城门,张辽令高顺前去安抚,而赵云则领兵扎营。

    此行的一万五千士兵可不是来护送他的,他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排场,这一万五千步骑正是继续向北,要收复雁门全境,将鲜卑在境内流窜的兵马全部驱于长城之外,安定雁门。

    高顺此前已经多次进击雁门郡中的异族,马邑长早就认得他,很快城门就被打开。

    大军留在城外扎营,张辽只带了一众女眷和二十个护卫进城,从弟张健自然也在其中。

    进了马邑城,张辽反而定下心来,领着一众女眷迅速赶向家门。

    城中百姓看到有兵马过来,都不由纷纷退避,有不少认出张辽的,想要打招呼,看到有护卫跟随,又不敢开口。

    张辽看到一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在马上向他们抱拳微笑。

    马车中的几女都颇是紧张,不时整理着自己的衣裳,唯恐有一丝散乱,失了礼数。

第四百三十七章 门前() 
黄昏的斜阳洒在马邑城中,加上天边的晚霞,映得到处一片金黄。

    马邑城北,一个大约二十六岁的壮实青年扛着铁锄进了一处宅院,院子里堂屋前,一个大约四十岁左右的妇人正坐在一把胡椅上低头缝着一件衣服,针脚密密而整齐。

    看到青年进来,妇人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大儿回来了,可曾见到高将军?可曾打探到小二的消息?”

    青年是妇人的长子张泛,他放下锄头,摇头道:“阿母,高将军好歹是领兵好几万的大将军,孩儿哪能见到他,再说文远当初早早被丁使君派去了雒阳,与高将军也不是一道的。”

    这时从堂屋里出来一个大约二十四五的年轻妇人,却是她的儿媳李兰,李兰笑道:“阿姑,你天天念叨小叔子,他从军去了,想必不得自专,哪能轻易回来,小叔子是个有本事的人,将来回来,必然能光耀我张家。”

    “阿兰!当初就不该让小二去从军,留在郡中便好。”张母叹了口气:“他父亲老实本分,还被胡贼所害,何况小二去打仗,要与人拼命,刀剑无眼,姎还听说原来的董使君在雒阳杀了天子,又杀了丁使君,死了很多人,小二跟着丁使君,不知怎样了,姎怎能不担心,不知多少次梦里惊醒,只恐再也见不到我的小二……”

    说罢她不由眼睛发红,泪如雨下。

    李兰忙过去将她扶起来,和声道:“阿姑,小叔子做事稳重,胸有大志,阿姑当初不是鼓励他为国效命麽?”

    “是啊。”张母叹道:“姎期望他有出息,为国家效命,做个好官,做些好事,可是一想到他在战场上凶险,生死难料,心中就总是担忧。”

    李兰劝道:“小叔子不是时时传来书信,还托人送回布帛和钱粮呢,他在军中定然不错的。”

    “是啊。”张泛也急忙劝道:“文远武力过人,寻常十几个人也打他不过,怎会出事,阿母且安心吧。”

    张母摇头道:“那信上不是小二的字迹,倒像是个女子写的,所以姎才担忧。”

    李兰忙道:“那必然是弟妹所写,是小叔子在外娶妻了。”

    张母不由一呆,止住眼泪:“阿兰,你是说……小二娶妻了?”

    “是呢,是呢。”李兰忙劝慰她:“说不准他一两日就回来了。”

    张母叹道:“这话你都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李兰朝丈夫眨了眨眼,无奈的摇摇头,若不是婆婆询问很多次,她又哪能说很多次。

    不想这时,门外突然传来大喊声:“文广,文广,我在大街上好像看到你家文远回来了……”

    啊?张泛一下子愣在那里。

    张母身子一颤,眼里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急忙看向儿子儿媳:“大儿,阿兰,姎没听错吧,小二……小二……”

    李兰也是一呆,难不成这次说准了?她忙催着丈夫:“郎君,快出去看看。”

    张泛拔腿就跑出去,大声道:“赵老哥,你没看错吧?”

    “出去看看。”张母拉着儿媳就往门外走。

    二人还没走到门外,就听到张泛一声大喊:“文远!”

    随即是马蹄声,车路轱辘声,更伴随着一声朗笑声传来:“大哥!”

    “是了,是了,是小二回来了,是小二回来了……”张母听到这个身子,身子一下子踉跄起来,眼泪如豆子般落下来,脸上却满是喜色。

    李兰忙扶住她,急忙出门。

    大门外,张辽跳下马,向欢喜奔来的兄长张泛行了一礼,却被张泛一下子拉住了手臂,笑得合不拢嘴:“终于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马车上,唐婉、蔡琰四女急忙下了马车,齐齐向张泛行礼:“妾身见过兄长。”

    看到马车上突然下来四个温婉大方、如花似玉的女子,更齐齐向他行礼,张泛一下子懵在那里,这是什么情况?

    他下意识的看向张辽,不想转眼又是两个粉妆玉琢的小女孩跑到近前,一个唤“阿伯!”,一个唤“大兄长!”

    张泛一下子傻眼了,吃吃道:“文……文远?”

    别说张泛,就是一旁围过来的乡亲也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