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召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召虎-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历史上,袁绍和袁术在关东起兵之后,袁基与叔父袁隗连同在雒阳的袁氏满门五十多口死于董卓刀下。

    但张辽来了之后却改变了,他曾在胡姬酒家警示过苏婳,说袁氏会有大难,苏婳对她舅父白尼讲了,而白尼当时托庇于袁基,便告知了袁基,袁基同样告知了叔父袁隗。

    可惜当时董卓刚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袁隗一心要维护汝南袁氏在朝堂的地位,还心存侥幸,认为董卓顾及袁氏势力,既然拉拢袁绍,便不会下杀手,结果他自然是失算了,一来没想到袁绍和袁术兄弟会毫不顾及在雒阳的他们,直接起兵讨董,二来也是权令智昏,低估了董卓的狠辣。

    袁基劝说叔父无用后,他自己也怀疑白尼的话,但为了以防万一,留了条后路,先将自己的妻子和幼子偷偷送出了府,让白尼安排躲藏起来。而当大难来临,董卓下令捉拿袁氏满门时,竟是在雒阳颇有门道的白尼事先得知了消息,将袁基救了出来,到小平津寻到他妻子,投奔外甥女苏婳,躲过了死劫,却不幸被左慈捉住。

    后来左慈与苏婳护送唐婉回颍川,只带走了白尼,将袁基留了下来。

    张辽来河东时,自然也将袁基带了过来。

    以袁基的能力担任上党太守自然没有问题,但他却是袁绍的亲兄长,而上党又毗邻冀州,张辽不得不顾忌一二。

    他沉吟道:“毌丘毅如何?”

    郭嘉断然摇头道:“毌丘毅与主公曾为同袍,而河东与上党毗邻,若他为上党太守,很可能有人会在董卓面前进谗言,将主公调离河东。便如同当初张杨屯兵河内,而主公被调离小平津,唐叔父任颍川太守而主公被调离轩辕关一般。”

    张辽闻言,不由悚然一惊,当即打消了让毌丘毅到上党的想法,他可不想让董卓身边的刘艾、董璜、杨定等仇人有机可趁,好不容易得了块地盘,又苦心发展了这么久,眼看就是瓜熟蒂落,若是自己被调走了,那可就悲剧了。

    只是让袁基到上党……他还有些犹豫。

    郭嘉看到张辽权衡,自然知道他心中的顾忌,呵呵笑道:“主公若担忧袁基暗中联合袁绍,则大可不必,嘉前些日子曾拜访过袁基,当初袁绍、袁术在关东起兵,导致袁氏满门尽灭,袁基的长子与次子也死于董卓之手,他与董卓有大仇,但对袁绍、袁术两个弟弟更是痛恨之极!且袁基不同于袁绍与袁术,他性情温和,忠厚端正,有名士之风,故而让他去上党,反而最为放心。”

    张辽点点头,汝南袁氏名震天下,自然不是全无因由,除了热衷权力的袁隗、袁绍、袁术之外,还有不少正值清高的君子名士,而袁基便是其中一个。

    郭嘉摸着下巴又道:“且让袁基担任河东太守,还有两大好处。一者,韩馥曾为袁氏门生属吏,若由袁基出面向他借粮,必然更加容易。”

    “再者,”郭嘉顿了顿,道:“主公得罪董璜与刘嚣,难免遭受谗言,令主公难以久留河东,让袁基伪作袁氏势力,亦可迷惑董卓,上党与河东毗邻,上党落于袁氏之手,河东便为前沿战线,而主公善战,董卓必然不会轻易调走主公,若其果真调走主公,换他人来河东,主公则可暗中命袁基与典韦攻打河东,令新太守留无可留,只能由主公来退敌,或直接占领河东,将河东暗中控于主公之手。”

    张辽听得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郭嘉沉吟道:“唯一可虑的就是袁基愿不愿意出任河东太守了,他如今不比昔日,消极避世,不愿为官。”

    张辽哈哈一笑:“无妨,先去看看。”

    ……

    太守府不远处的一家普通宅院里,一个中年人正在教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学字。

    那中年人正是袁基,他年不过四十,本是身长俊朗,温文尔雅,但袁氏满门遭逢大难后,他吐血一场,自此便消沉颓丧了许多,多了几分苍老和憔悴。

    而那个孩童,正是袁基当初为了以防万一,交由白尼送出民间、唯一活下来的幼子袁诚。

    此时,袁基正在教导幼子写着两个字:守拙。

    “大人,”八岁的小袁诚写好两个字,问道:“守拙是什么意思啊?”

    袁基默然片刻,道:“守拙,就是汝将来长大后的字了,清贫自守,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小袁诚摇摇头:“大人,孩儿还是不明白。”

    袁基看着窗外,失神的道:“我汝南袁氏,本是出自陈郡袁氏,我们这一支又出自先祖袁安公,袁安公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兴盛我这一脉,百年来四世三公,与弘农杨氏并称当世,然则后人迷于权势,已失先祖之风,更可恨的是汝两位叔父袁本初、袁公路,不顾家小,肆意妄为,所谋甚大,似烈火烹油,盛而不久,他日必招致我汝南袁氏满门尽灭矣,反不如陈郡袁氏,安贫自守,虽然衰微,却能长久……”

    小袁诚更加迷惑了。

    这时,袁基的妻子韩氏走过来,低声道:“诚儿还小,哪能听明白这些。”

    长子和次子的死,令她也苍老了许多,对幼子更加怜爱。

    袁基只是摇头叹息,忽然门外传来敲门声,韩氏脸色有些发白,下意识的就要抱着孩子到内屋躲避,却听到门外一个清朗的声音道:“袁兄,张辽来访。”

    韩氏不由松了口气,道:“不是董卓的人,是张使君。”

    袁基也是神色一松,疾步走出堂屋,打开院门,却只见张辽和郭嘉两人进来。

    “草民见过张使君。”

    袁基对张辽恭敬行了一礼,韩氏也急忙带着幼子出来给张辽见礼。

    他们如今不比昔日,何况归根结底还是张辽救了他们一命,又一直冒险保护和照料着他们一家三口,因此他们一家对张辽很是感激和尊重。

    张辽忙扶起袁基,又抱起小袁诚,呵呵笑道:“小诚儿,最近学了几个字?”

    因为张辽常过来,小袁诚和他很熟悉,搂着他的脖子嘻嘻笑道:“张叔父,还是你教的三字经好学,小诚儿学得很快呢,人之初,性本善……”

    韩氏和袁基看到张辽与幼子的模样,不由苦笑,说来这幼子对张辽比对他们还亲密。不过张辽虽然年轻,但学识却让他们极为佩服,不说别的,单只那一段三字经,便令学识不凡的他们夫妻二人望尘莫及。

    一旁的郭嘉看的心中大赞,主公在与人相交上真是了不得,恐怕只要他想,无论与什么人都能处的亲如一家吧,看小袁诚的模样,郭嘉就知道袁基这次跑不了了。

    张辽抱着小袁诚进了屋,看到桌子上有些歪扭稚嫩的守拙二字,摇了摇头,道:“小诚儿,不要跟着你父亲学,看叔父给你写两个字。”

    他放下袁诚,提笔便在纸上写了另外两个字:守正。

    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四四方方。

    袁基看到这两个字,也不由露出赞许之色,张辽的书法不同于时下隶书,别具一格,令他也是叹为观止,只是观那字意,他却只能苦笑摇头。

    守正,守拙,只有一字之差,看似相近,却又相反,一个出世,一个避世。

    “还是叔父写的好。”小袁诚拍手道。

    张辽得意的哈哈大笑。

    小袁诚又问道:“叔父,这是什么意思呢?”

    张辽大笑着拍了拍胸膛:“守正嘛,就是小袁诚长大后,要像叔父我一样,这就是守正。”

    “噗!”郭嘉刚饮了一口韩氏端来的茶,就一口喷了出来,急忙向韩氏道歉。

    别说郭嘉,就连一旁的袁基和韩氏也不由莞尔。

    反而是小袁诚认真的点了点头:“我长大了以后,也要像叔父一样,为民做主吗,造福一方。”

    “哈哈哈哈。”张辽大笑道:“孺子可教也。”

    他转头看向袁基,道:“袁兄,张辽此来,是有一事相请。”

    袁基看着张辽认真诚挚的神情,沉吟了下,终是苦笑道:“使君所请,但说无妨,在下尽力便是。”(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三章 过年() 
初平二年,正月初六,立春,天子刘协与相国董卓率三公九卿,到长安城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大赦天下。

    与此同时,河东太守张辽在河东祭祀社庙。

    祭祀之后,张辽在太守府前向河东大小官吏和百姓举酒祝福,并在太守府、河东书院、安邑宫等地方首先推出了贴春联、锣鼓队、舞狮子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此时的人来说,很是新奇,热闹而有趣的活动令百姓无不耳目一新,精神一振,比之往年,河东各县都多了一种新年的活气。

    与此同时,张辽也推出了饺子、馒头、包子、烙饼、烧饼以及羊肉汤、炒菜、刀削面等新食物做法,并在庙会前由军中一百多个庖厨当众展示。

    一连数日,庙会前的人越聚越多,新食物的做法传遍了各县乡,丰富了百姓饭桌上单纯的菜谱和主食,令百姓无不欢喜。

    民以食为天,张辽没想到的是,他的这次举动,甚至比先前所有仁政的效果都要好,影响都要大,令百姓无不称道,并广为传扬,直至关中、太原、冀州,甚至后来被不少庖丁和百姓尊为食祖,各种文远菜、使君汤层出不穷。

    而百姓崇拜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辽此时根本没想到这一次举动对他的巨大好处,令他的名声在百姓中越传越广,凡是新食物传到的地方,都将有他的传说。

    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二,张辽又亲自到各处军中演武联欢,鼓舞士气,军歌嘹亮,将士振奋。

    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张辽又宣布安邑子时前暂时解除宵禁,在太守府前举行了篝火晚会,舞狮子、舞龙、宫灯、比武、军歌、猜灯谜,各种活动,将河东郡的文人、军人和百姓融合在了一起。

    太守府前,锣鼓喧天,两排宫灯从府门口直向远处蔓延,灯火通明,一百多个郡吏都在,个个精神昂扬,过年时张辽给他们发了米粮布帛,令他们个个都是干劲十足。

    除了郡吏,还有军人,文士和百姓。

    府门前,两头舞狮在锣鼓声中过山爬台,纵横起跃,看的一众百姓拍手欢呼,须臾,狮子舞罢,狮头下一人出来,正是使君张辽,一身青衣劲装,英武不凡。

    张辽朝一众文士和百姓抱了抱拳,正要回去,两条火龙从安邑宫那边盘旋飞舞而来。

    火龙是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牛烛,十分威武,一条火龙头下钻出一人,正是兴奋的牛辅,在锣鼓声中朝张辽大喊:“文远,快来!”

    张辽哈哈一笑,当即上去,接了另一条火龙的龙头,与牛辅两条火龙穿插舞动起来,众郡吏、军士和百姓不由吼声更响,完全沉浸于前所未有的欢快之中。

    直到半个时辰之后,张辽才大笑着回到了太守府前,旁边一个帐子下,张辽的妾室尹月、贾诩的妻子张氏、郭嘉的妻子宁氏、袁基的妻子韩氏、关羽的妻子胡氏、典韦的妻子李氏,还有更多的女眷和孩子都聚集在这里,观看着这一场闻所未闻、前所未见的盛会。

    一众小辈,如典韦的儿子典满、关羽的儿子关平,正在场中正比试武艺,打得热火朝天,却看得两个母亲紧张不已。

    而郭嘉、司马徽、徐庶、石韬、司马懿等一众文士和学子则在那边的宫灯下猜着谜语,一个个皱眉苦思,摇头晃脑,其中有不少灯谜都是张辽出的,这种新奇的活动,独特的思维,令他们一时间还真猜不出来。

    不多时,小袁诚在潘奉的陪伴下跑了过来,大声问张辽:“张叔父,见人就笑的谜底是什么?”

    那边徐庶等学子听到小袁诚的呼喊,也不由纷纷竖起了耳朵。

    张辽呵呵一笑:“竺。”

    小袁诚还没反应过来,那边的徐庶等学子却是个个恍然大悟,脑洞大开,急忙又去看其他灯谜。

    “有心得志,此必是士也。”一个声音哈哈大笑,却是徐庶听了张辽的启发,转眼之间便猜了一个出来。

    马上就有郡吏去给他发灯谜奖励。

    张辽呵呵一笑,到了府门前,那里还有不少老成持重的文士没有下场,只是兴致勃勃的观看。

    “州平兄,如何?”张辽看向一个面目清朗,器宇不凡的中年文士。

    那人连连颔首,道:“不想张使君除了沙场驰骋,还有这般才能,实令吾佩服不已。”

    张辽哈哈大笑。

    此人正是原西河太守崔钧崔州平,曾响应袁绍讨伐董卓,在河内被张辽击败,后来便一直留在河内,只是正因他的起兵,令其父崔烈被董卓押入大牢。前几日他也不知道怎的察觉了毌丘毅的动向,在毌丘毅悄然带兵进入河东的时候跟随了他来见张辽,只有一个要求,请张辽向董卓宽言救其父亲崔烈。

    对于这个赖上来的家伙,张辽自然大是欢喜,崔州平此人能与徐庶同列为诸葛四友,自然有大才,何况他曾担任河西太守,熟悉河西郡的地利人事,对自己下一步谋取河西可谓雪中送炭。

    至于救他父亲之事,张辽也颇有把握,因为历史上董卓便只是将崔烈下狱,并未杀害,等到王允复出时,崔烈再次复出,担任城门校尉,后来死于李傕郭汜之乱。

    如今张辽在,自然能有把握救崔烈出来。

    不多时牛辅过来了,崔钧急忙回避。

    牛辅瞪着张辽,急声问道:“文远,那个千里姻缘一线牵是什么字?”

    显然他也被灯谜闹得纠结不已。

    张辽呵呵一笑:“老牛,这个还是猜出来才有意思。”

    牛辅哼道:“要能猜出来,我还用问你?”

    张辽吐出一个字:“重。”

    牛辅一听,当即比划起来,旋即恍然大悟,又道:“如此说来,那个千里草,便是董了?”

    张辽哈哈一笑:“不错,牛兄真是聪慧过人。”

    牛辅摆了摆手,低声道:“文远,为兄恐怕不能在河东久待了,要赶去弘农了。”

    “哦?”张辽心中一动,看向牛辅:“为何如此?”

    牛辅道:“外舅大人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