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对皇庄侵占有主荒地的奏章也多了起来,因为皇庄第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了。许多在城镇中混不下去的农民工,便报名成为了皇庄的佃农,参与到了水利设施修建以及土地开垦当中。
很多荒地之前确实水利设施荒废,那些地主和权贵之所以抛荒,一来是租用土地的农民破产,二来是修缮水利成本过高,或者他们局限于各种问题而无法修缮水利。可是皇庄要对这些土地进行开垦,这些土地在那些地主和权贵看来,又宝贝得不行了。
很快在北直隶就因为土地发生了暴力冲突事件,河间府一户地主在朝中略有权势,便纵奴打伤了皇家农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还有皇家农业公司的佃农同样也被打伤。然而这样的暴力冲突事件的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是那样。
皇家农业公司这边管你有没权势,他们背后还是皇上呢!马上交来一群锦衣卫,当天晚上就把那户地主给拿了进去。一番拷打之后,那名地主交了上千两罚金才被放了出来。
结果这边锦衣卫也捅了马蜂窝,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有一大波弹劾奏章抓着这次事件抨击皇帝贪得无厌、与民争利,并纵容厂卫行凶作恶。
“这昏君,大半年下来皇庄扩大到了万亩,尤不知足。如今为了继续扩大皇庄,竟开始侵占有主土地。”
“是啊!听说这次皇庄要扩大万亩。这北直隶,也仅有亿亩耕地罢了。”
官员们议论纷纷,基本上都是对皇帝的这一行为进行指责。但是面对皇庄的问题,东林党内部实际上是分歧最大的。
东林党并不是结构严密的党派,尽管上下其手,但是马仔中也是有不少人才的。
皇庄侵占有主荒地之前,皇帝已经下过政令了,这些荒地谁开垦出来就是谁的,从而保障粮食生产。
其中徐光启是最支持这个政令的东林党官员,对于北方农业问题,徐光启是很有研究的。北方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大量抛荒。
土地大量抛荒,除了水利年久失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务工了。
当佃农还吃不饱肚子,甚至要欠地主一屁股债,还不如进城打工,只要有把力气,一天起码也能有一二十文钱的收入。
皇庄的新模式,首先是稳定了生产,再则吸引了劳动力重新回到农业生产。本身就是解决当前北方农业衰弱的有效措施,至于那些占着茅肯不拉屎的,有本事别让土地荒了,皇庄自然不会把他们的土地圈走。
“当今天子开辟的新皇庄,皆是开垦荒地而来。这两千百万亩耕地一旦开垦出来,每年所产粮食最少增加三千万石,北方百姓不愁无粮,京师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漕米,此等利国利民之事,怎就成了天子与民争利了?”徐光启看不下去,在一次散朝的时候,十分不忿的出口驳斥一些东林党官员的言论。
结果当场吵了起来,一些东林党官员纷纷大骂徐光启是皇帝敛财的走狗帮凶,被围攻之下,徐光启愤然佛袖而去。
但不论朝堂之上如何闹,朱由校独家控股的皇家农业公司,丝毫不受任何影响的开始执行第二期建设目标。
第二期建设目标完工之后,万亩土地每年生产万石粮食实际上问题不大,毕竟秋收、夏收两季,就算夏收过后,只是种些玉米、大豆,都没太大的问题,何况一些土地还能拿出来种番薯。这样的产量,还是估算了受灾的因素后得出的。如果风调雨顺,那可不不止这些产量。
就算是夏收过后的土地,时间太紧迫没办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起码也能种草,可以喂养牲畜,发展副业大有可为。
重点是这些粮食能不能卖出去,农民除了粮食还需要纺织品等生活用品,单一的生产粮食,同时农民向银行借贷,意味着必须能够卖出这些商品粮,才能不至于沦为破产。过去大明各省农民的破产,天灾实际上只占一部分,价格的波动、农产品的滞销往往更加恐怖。
皇庄的粮食在销售上并没有任何问题,济民粮行与农户会签下生产订单,粮食还未收货的时候,就会开价定下。这种订单制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此时济民粮行开出的收购价是每石银元,相当于两,收购价上对于皇庄佃农来说是极为优惠的。佃农只要正常生产,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家人一年下来,不仅能留下口粮,还有元左右的收入。就算是两年的生产中有一年受灾,这些佃农依旧能有足够财力支撑过去。
朱由校此时依旧在继续完善以皇庄为单位的农村经济结构,至于什么官员反对、商人抱团什么的,显然这次朱由校并未成功的消除负面舆论。
但是这次的失败,也让朱由校彻底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既然无法妥协,那就只能进行暴力摧残了。
p:后宫干政的问题,很多读者甚是纠结,在书评区咬着不放。那我就想问一下:后宫干政又能怎么样呢?会对国家造成严重后果吗?好吧!就算造成所谓严重后果,那起码也是主角挂掉之后了,洪水滔天又与他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世界本来就是分分合合、起起落落、聚聚散散。能有永恒的帝国吗?显然是没有的,但却有相对永恒的文明,主角的目标并不是创建一个永恒的帝国,而是一个更加辉煌的华夏文明。
皇后、皇妃作为皇帝的女人,本身就是最亲密无间的利益共同体,会如同文官那样疯狂挖国家墙角?
而且所谓后宫干政,实际上和文官掌权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掌控舆论的文官因为失势,就会从人格上攻击掌权的宫内人员,因为宫内不是皇帝的女人就是皇帝的太监,在文官看来都是‘没人权’的,让他们可以大肆攻击,所以才三人成虎,夸大了问题而已。实际上后宫干政乱国家的几率,比文官乱国的风险还要低。
本质上国家兴亡,依旧是掌权者的素质、眼界、手段,以及什么样的利益结构为主,和所谓后宫干政不干政真心无关。
作者在书评区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偏偏还有人咬着不放,作者真的没有义务去拯救他们的智商。有些时候作者不回答书评区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删帖,只是想给这些人留点脸面,大家不要闹的不愉快。之前也碰上一个奇葩,因为发的书评极为脑残,还一副要和作者对质的模样,作者当时只感觉极为蛋疼,面对其各种奇葩言论,拯救他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不和这种奇葩辩论三百回合,又误导不知情况的读者。于是作者就删帖了,删帖过后这奇葩投了一张评价票,真是恶心得不行。
我只想拜托各位一些读者,一些事情不要上纲上线。作者起码研究过一些传统国术,对事物的看法、人生的感悟还是比较成熟的,什么帖子会拉低别人智商,作者起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所以被删帖的读者,麻烦不要闹了,大家默契的给对方留点情面岂不是很好?
。。。
第099章:完善经济结构()
当前皇庄的经济构造,依旧不是很完善,朱由校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发现皇庄内的佃农在收入以及受灾保障是没有问题了,但是经济结构上依旧存在漏洞。
例如,佃农生产商品粮,然后换到银子之后,他们的其他生活用品如何解决呢?以及农副产品的需求如何解决?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有需求,必然有商人来做生意。
但是这样一来,资金就不在朱由校构建的经济循环圈当中了,如果资金被民资大量赚走,不在朱由校构建的经济圈内循环,钱就会越来越少。这和一个国家,出口多少东西和进口多少东西是一样的。只进口不出口,国家就会越来越穷。然而在一个国家之内,同样也有这种现象。
佃农平时需要的,无非就是布匹、油盐酱醋茶酒糖、燃料、纸张、铁器、车辆、麻袋这些东西。
朱由校把这些农民所需商品,不分巨细全部罗列了出来,然后对杨国瑞说道:“这些商品当中,除了那些小玩意,其他的商品最好是我们皇家资本都能供应。”
“启禀陛下,铁器我们可以供应,布匹则需要兴建纺织厂,燃料方面也能供应,矿业公司已经在开采煤矿了。油盐酱醋茶酒糖这些东西,盐、酒、油我们也能供应。酱、醋、糖、茶,则需要交给民资商人去做了。皇庄用的板车什么的,找点工匠就能解决。”杨国瑞粗略的说道。
朱由校对杨国瑞说道:“这些东西,我们抓大放小,一个个解决。纺织厂你着手去办,北方若是不合适发展纺织,你就放到南通去,那里正好也是主要的棉花产区,而且还在江北地区。”
“是,皇上。”
“还有燃料方面,可以向农户供应蜂窝煤,不仅要禁止他们燃烧树木,还要鼓励他们植树。至于晚上的燃油,可以去办个棉油厂。”朱由校看着单子上的东西,逐一做出批示。这年头人们晚上除了点蜡烛,也是烧油的,不过烧的并非煤油,而是棉油等植物油。棉油是一种食用了之后会让男子逐渐绝育的玩意,所以是不能食用的。
“蜂窝煤?陛下,这是何物?”杨国瑞愣了愣,连忙对朱由校问道。朱由校也是愣了半响,这才意识到,这年头貌似没有蜂窝煤。
这其中貌似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啊!朱由校脑子里灵光一闪,随后回过神来,对杨国瑞说道:“蜂窝煤就是把煤炭压制成蜂窝状,便于燃烧,燃料的供应方面朕亲自去办吧!再说这个油,就在各个皇庄发展养殖。每户养殖猪两头猪,把猪集中饲养,饲料、人工进行分摊。杀猪的时候留下农户所需的猪油、猪肉进行平分。再鼓励农户自己多养一些鸡鸭。”
农村养殖业显然是很有搞头的,农村的劳动力如果平时不组织起来生产,很多时候都是浪费掉的。
人只要拥有生产资料,再足够勤劳,很容易富足起来的。
种庄稼是一方面,发展养殖业显然是必须大力提倡的。如果缺乏蛋白质涉入,劳动力对谷物的消耗是非常恐怖的,因为他们所需的蛋白质需要用谷物进行转换。所以富含蛋白质的副食品,实际上是能看成粮食的。
皇庄内养鸡、养猪、养牛,都是有足够条件的。养鸡无非是付出些谷物,同时还能放到田间地头吃虫子、青草,饲料转换比最高,大约是:。养猪可以用番薯,在有足够收成的前提下,农民不可能把番薯当成主食,但是那些沙地上种植的红薯如何解决?这些红薯的储藏、运输都比谷物要麻烦,所以喂猪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养牛则可以用作物秸秆、番薯藤等东西,如果草料不够用,夏收之后也能留下几亩地专门种草,每户养殖的牛主要是用来役用的。
集中养猪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猪圈的卫生情况搞清楚一些,同时可以把污水集中处理,建个沼气池就行了,明代已经有沼气技术了,还有人用沼气做饭。沼气池还能处理各种粪便,对维持农村卫生有极大的好处,而且还能获得肥料。
不管是养殖,还是沼气,都是需要农户动手去做的。如果是没有人去组织他们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未必能做得起来,有些人是因为惰性,有些人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得去做。但是集体一起做这些事,就容易许多了。
养殖这些副业,也能够充分的利用农闲时间。
朱由校并不需要这些农户农闲时间参加太多的军事活动,因此完全可以用在生产方面。每户人养两头猪来算,一个皇庄一百户人就有两百头猪,每隔一天就能杀一头,油、肉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户所需。
两百头猪的养殖分摊一下饲料和工时,对于每户农民来说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压力,家庭妇女每天出点力就行了,甚至是小孩都可以出力。而且可以轮流出工,一年出工个三五天就行了,不用每天都喂猪什么的。
仅仅是出工三五天,再出点饲料,就保障了一年下来有肉吃,有油用,生活质量马上就提高了。而且这种小规模的集体化养殖,不太可能出现多少亏损,确保了每个人都有肉吃,这也是集体制的好处。
不过集体制也有缺点,所以小规模的集体制是不错的,大规模就算了。
“食盐方面,还有铁器方面,都要给农户优惠价格,现在重点在于安民,这些优惠就算成补贴吧!铁器按照成本价给,盐价降为十文钱一斤。”朱由校继续进行了一番指示,他也懒得写什么企划案之类的东西,口头交代清楚就是了,其他的事情让属下去办就行。
进行了一番指示之后,皇庄的经济循环圈逐渐的有了一个清晰的面貌。
即皇庄农户通过生产粮食,从而卖给济民粮行换取货币,然后通过发展养殖,满足自身的农副产品需求。其他生活物品,则花钱购买,相当于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分工生产模式。
农户购买的大宗商品,将由皇家资本提供大部分。
皇家农业公司的养殖场将为农户提供家禽、牲畜幼崽,同时皇家银行出资开设纺织厂、酿酒厂、造纸厂、酱油厂,从而供应农户对商品的需求,从而遏制资金流向民资。
这些工厂实际上比较容易办,与民资合股就是了。
这些轻工业的东西,民资是比较擅长发展的,选几个进行注资合股,然后通过税务局将竞争对手赶出市场,这些工厂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再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淘汰那些不善经营的合资企业。
寻找合资商人的事情,自然不用朱由校出面。
朱由校却是发现,蜂窝煤存在很大的商机,跑去‘研发’蜂窝煤去了。这玩意实在简单得,说不上研发。
朱由校想的是,如果禁止百姓烧柴火,全部改用蜂窝煤,那钱岂不是哗啦啦的来了?
。。。
第100章:小小蜂窝煤的商机()
此时大明北方森林被砍伐严重,黄土高原上更是将各种植被拿来当柴烧,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北方禁止燃烧木柴,是绝对有必要的,不要以为古代环境就很好。明代北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