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东厂、锦衣卫开始彻查南京铸币案的时候,夏收也来临了。

    曹金玉早已做好了布置,手持圣谕前往北方各州县,收购各州县夏收折粮。同时大明皇家银行,给曹金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次性就给曹金玉贷出了五百万两白银。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各地州县官员看着皇帝的圣谕,纷纷傻眼不已。

    往年卖折粮,可是他们的重要灰色收入。

    然而济民粮行拿着皇帝圣谕来收购折粮,却是直接让他们失去了截留的可能。更让这些官员想抓狂的是,济民粮行竟然还现场监督田赋征收,所用的秤具,全是济民粮行的公平秤。他们原本那部分秤头也没得吃了。

    不愿意?

    自然是一万个不愿的,然而这些地方官敢阻止么?只要他们阻止济民粮行的行为,锦衣卫或东厂很快就会找上门来。

    此时的济民粮行可是皇家资本,可是锦衣卫和东厂重点保驾护航的目标。

    曹金玉之前在粮食生意上尽管做得不是太大,但是经验却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州县的折粮收上来,马上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处理。

    路途较近的,或者路途远却有水运之利的,全部运往北直隶,卖给朝廷作为军粮等等,以满足官方订单。

    不方便运输的,则囤积起来。等待粮价上涨的时候转手卖给其他商人,或者用来酿造烧酒,然后销往各地。

    明代酒水商业贩卖是很发达的,同时也消耗了很多粮食。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有些地方富余的粮食运出去确实不划算,酿成酒水后进行贩卖,确实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是大量的酒水消耗,确实是造成粮食紧缺的罪魁祸首之一。

    清代则颁布了禁酒令,禁止酒水长途贩运。以至于老百姓买不到酒,只能自己酿酒,于是乎后来的中国,几乎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有酿酒的习惯。而明代并不是这样的,明代很多农村地区并不酿酒,农民酗酒的现象没有清代那么严重。而到了清代,华北平原的农民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的就是烧酒、烧鸡。

    明清两代酒水制度各有优劣,并不能说哪一种制度更好。只是清代禁酒令,并没有成功遏制酒水酿造对粮食的消耗。

    明代则是酒水商品化程度比较高,长途贩运酒水极为平常。

    济民粮行一番收购下来,仅在北方就收购了六百万石折粮,而成本仅只有三百余万两白银。

    这些粮食在未加工的时候,一石价格正常情况下是1两银子。而加工好,并进行零售的时候,价格则是1。5两白银(前文数据有误)。

    这六百万折粮中,四百多万石运输到了北直隶、登莱、辽东,经过一番加工之后,成为商品粮用来满足官方订单。仅仅是官方订单,就让济民粮行回本了。而济民粮行在各地,还存有两百万石粮食。

    官方折粮生意,简直就是暴利。

    济民粮行还有一个更大的动作已经开始行动,那就是垄断零售市场。济民粮行在顺天府、保定府、蓟府三地,收购、囤积了大批粮食,并且在这三府各城镇开设了大批粮店,强势插足粮食零售市场。

    夏收结束后不到半个月,锦衣卫和东厂联合成立的‘税务局’就开始在济民粮行有粮店开设城镇全面征收粮食零售税,每石粮食征收粮食税2钱(0。2两白银)。

    这些粮行今年买不到便宜的折粮,本身就已经极大的被压缩了利润空间。而夏收时期,那些地主、农民也不是傻瓜,他们只要是不急着用钱,谁会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出粮食?

    一石粮食1两白银的收购价,晒干、碾磨、运输之后,每石粮食以1。5两白银的价格卖出,利润普遍只有1~2钱白银。此时税务局征收的粮食零售税达到每石2钱,这样一来岂不是无钱可赚?

    恼火不已的粮商们,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要征税,我就提价,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去,咱还不是照样赚钱?

    然而不久之后,这些粮商突然发现他们的想法是有多天真了。正当这些粮商将面粉和大米的零售价格向上提高2钱银子的时候,济民粮行的面粉却是依旧维持在1。5两白银的价格,大米价格倒是随波逐流的提高了。

    顺天府、保定府、蓟府各城镇的老百姓面对突然提高的粮食价格,自然不愿意买账。而济民粮行的面粉价格却是并为提价,马上一群老百姓就纷纷前往济民粮行购买面粉。

    济民粮行的面粉价格不提价,并非是不用交税,相反一样向税务局交税。然而济民粮行却有内帑补贴,税务局的税款就是进入皇帝的内帑。内帑补贴济民粮行,不过是左手换右手,济民粮行和没有交税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济民粮行的大米一同提价,主要是大米提价并不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大米在北方价格本身就比面粉贵,没有一定收入的阶级不会去吃大米。大米提价对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影响,反而能提高济民粮行的盈利。

    这下一群粮商全都傻眼了,看着老百姓全跑到济民粮行购买粮食,他们的粮铺生意寥寥,这样下去还不倒闭关门啊!PS:求票票,求收藏!满地打滚中~~!

    网

第054章:以暴制暴() 
要是没有济民粮行,朱由校还真不敢征收粮食零售税,用屁股都能想得到,那些粮商肯定会把成本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的。

    但是有了济民粮行却不一样了,只要济民粮行能够保障粮食供应,就可以维持粮价平稳。征收粮食零售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些粮商从市场上排挤出去,从而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

    只要垄断了粮食的市场供应,并维持粮食生产,朱由校就能控制粮价的平稳,并且赚到利润。

    规模小的时候,利润可能还不太可观。然而只要规模大了,利润就极为可观了。而且手上有粮,就能对灾民进行赈济,就不会把老百姓逼反。

    所以朱由校仅在济民粮行能顾得上的地方征收粮食零售税,还顾不上的地方则先放一放,真要是一网打尽,那些顾不上的地方,就失去粮食的市场调节能力,到时候农民手上的粮食卖不出去,反倒会出问题。

    大明皇家银行如今揽储资金已经突破了上千万两,但是粮食是大宗商品,而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卖出去的东西,资金回收积压有点厉害,因此济民粮行暂时也仅有能量垄断三个府的区域。

    曹金玉无疑是最忙碌的,各地粮食调度,资金的出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好在手下倒是招了不少经验丰富的掌柜,并且已经开始培养一批学徒。

    济民粮行这次为了保障粮食能够充足供应,在夏收期间就开出了0。8两白银一石的粮食收购价,基本上将京畿地区所产的商品粮扫荡了一遍。很多农民、地主都纷纷将粮食卖给了济民粮行,夏收时候能有这样的价格,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过去夏收时的粮食价格之所以这么低,主要还是收官府折粮影响。

    一来很多粮行在官府折粮时期,手上的资金都用来购买官府折粮了,对农民和地主手上的粮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再有一个就是,就算是买不到折粮的粮商,他们这个时候开出更高的价格去买农民、地主手上的粮食,竞争力就大大不如了。

    还有一个就是,有些农民急需用钱,他们可能还欠着地主一屁股债呢!这时候形成价格联盟,粮商们总是会收到一部分粮食的。

    所以粮价的大幅度波动,实际上官府折粮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今年北方折粮却是被济民粮行扫荡一空,只剩下一些比较偏僻的州县没有问津,这让其他粮行都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等到了要收购折粮的时候,被济民粮行突然杀了个措手不及。等他们开始收购农民和地主手上的粮食时,京畿地区及周边的粮食已经被济民粮行扫荡了一遍。

    这个时候反应过来的粮商们,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农民和地主手上的粮食。

    北方各地因为官府折粮被包办,地方上的粮食收购价格都有了明显的上浮,农民和地主有所受利。

    但收购价大幅度上涨的,也仅有京畿地区。济民粮行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价格联盟。

    粮食生意真正的暴利,就在于低价粮。如果那些粮商能够买到低价粮,就算是每石粮食被征收了2钱的零售税,并且维持在1。5两的零售价,依旧是有钱可赚的,只是没有那么暴利了而已。

    真正的暴利,则是等待灾年的出现。灾年一到,粮食成倍,成倍的上涨。

    曹金玉对粮食生意是研究得非常透彻的,获取暴利的手段他已经司空见惯,但是曹金玉更明白的是,皇帝并不希望粮食生意太暴利。皇帝要的是稳定的粮价,济民粮行可以赚钱,但一切都是以稳定粮食价格为前提的。

    等夏收该忙的都忙完,曹金玉立即进宫向皇帝汇报经营情况,给朱由校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济民粮行通过官方折粮,并完成官方订单,预计能赚100万两左右。不过官方订单并非是一窝蜂的上的,这些粮食很多还在手上,要等朝廷拨款后慢慢交付,要积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除此之外,还剩下200万石官方折粮,储存在各地仓库。

    “陛下,微臣以为,如果要稳定北方各地粮价,不如就以这两百万石折粮为基础,某地若粮价上腾,则运往该地平抑粮价。尽管这些粮食储存之地略显偏远,但是胜在成本较低,就算是长途运输,然后以平价卖出,依旧可以保本。”曹金玉对朱由校建议道。

    “爱卿有这样的想法,朕很欣慰。”朱由校真的很欣慰,曹金玉能如此自觉,不像东林党那样钻进钱眼里,自然让他很高兴。

    这次济民粮行确实做得很不错,现场清算田赋折粮,不仅挽回了朝廷的很大一部分的农业税损失,同时也让地方官员吃不了秤头,而且把地方田赋摸清楚了,不至于被地方官员截留。

    这也许是北方各州县地方官感觉最心塞的一年,以往征收了多少田赋,他们还能瞒报一部分,甚至直接截留,就先拖着。朝廷若是不催,他们就不给。朝廷催急了,这才慢吞吞的上缴一部分,然后再一部分,不断的挑战朝廷的忍耐限度。

    今年济民粮行收购折粮,地方上征收了多少农业税都统计得清清楚楚。

    不过现在还没到地方官府向朝廷缴纳田赋的时候,很多官员还不清楚。但是这份单子已经在锦衣卫报备了,接下来就看哪个SB敢截留税款了。

    “这样吧!朕会让锦衣卫时刻盯着各地的物价,然后用驿站进行传递,能不能赚到钱,就看你的了。”朱由校想了想说道,这年头信息流通不发达,官方如果打这个时间差,显然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

    历史上的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发家史,就很依赖于快速的情报系统,通过比别人更快的情报,然后将其他地方的商品运往缺乏某商品的地区。

    朝廷显然有这个条件,因为朝廷有驿站。

    曹金玉听了后不由大喜,长期做贩运生意的曹金玉,对信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比别人早一步得知市场的消息,就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某地某商品价格上腾,若能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就可以快速的调一批货物过去。某地某商品价格低糜,也可以赶过去吃下,然后卖到价格高的地方。

    只要有快速的情报系统,这就是稳赚的,而且利益巨大。

    显然没有任何人的消息会比朝廷更快了,朝廷有驿站可以传递消息,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八百里加急。

    这个商业情报体系也是朱由校所需要的,赚钱倒是其次的,对他来说最有用的还是救灾和平抑粮价。

    要想不被那些黑心粮商囤货居奇,就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曹金玉走后,朱由校随即把情报系统的问题交代了下去,并划分了区域,让锦衣卫和东厂各负责北方一片区域的商业情报收集、汇总,然后交给曹金玉运作。运作所得利益,依旧和粮行一样,八二分成。

    就在曹金玉汇报完粮行的发展不到两天,曹金玉又汇报了一个消息,济民粮行在天津的粮仓半夜被人烧了,大约有吧三万石面粉被烧毁,损失达到了四万五千两白银。

    “还真有不怕死的。”朱由校叹了口气,不用想,肯定是天津的粮商干的。因为无法与济民粮行正面竞争,便开始使用暴力了。可国家才是最大的暴力机构啊!

    “来人,京营立即抽调一个营开赴天津,配合锦衣卫查抄天津各粮行。”朱由校也不用考虑什么,直接下达了命令。

    敢烧朕的粮食,那朕就只能以暴制暴了。

    PS:第二更到,继续求推荐票,推荐票数量有点低啊!

第055章:明朝版新农村() 
夏季渐渐炎热,皇家农业公司组织的流民、佃农依旧辛勤的开垦着荒地,修缮着水利,只见一片片荒地中,已经种满了红薯。

    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已经逐渐分配了下去,一个个皇庄划分了出来。每个皇庄一百户,每户三十亩土地。

    每一座皇庄的聚居点都经过了规划,显得整齐划一,每个皇庄的建筑分布,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座座木屋搭盖了起来,这些木屋尽管比较简单,成本很低。但还算坚固,而且能够很好的遮风挡雨。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在众多劳动力的齐心协力下,这些木屋被很快速的就搭建了出来。一户户流民、佃农住进了这些屋子。

    只不过今年地里种的都是红薯,而且这些红薯暂时还是公有的。要到这些红薯收获后,土地才会正式给他们耕种。

    皇庄之中,没有宗族势力。推行的是保甲制,甲长、保长陆续推举了出来,开始组织在皇庄中住下的青壮继续出工修缮水利,以及其他公共设施。

    安定下来的流民、佃农,一个个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此时皇帝给了他们口粮,完全不用怕被饿到。

    耕牛已经陆续到位,接下来种子、农具都会发下来。安定、丰足,是希望的所在。皇帝给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