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每年消耗的食盐,一般都会在10斤左右。
盐利被侵占之多,让人触目惊心。而且还有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盐,有的甚至只能吃硝盐,甚至是淡食。
市场被私盐侵占的主要原因,和生产技术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一个,就是明王朝的行政方式属于地方高度自治的类型,这种近乎自治的行政制度好处在于行政成本低,一个国家的官员竟只有三万多人,平均下来每个州县就极少了。坏处就在于对地方掌控能力不强,地方上的利益勾结等等行为太多,朝廷根本管不过来。
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是晒盐和煮盐的问题。此时明王朝的官盐多是采用煮海为盐的生产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中产量最高的淮北地区,因为草滩被权贵侵占,以及开垦等等原因,造成燃料价格居高不下。
至于晒盐就不需要燃料,成本自然比较低。
晒盐技术的改进问题,徐光启已经数次向朱由校提起了,只是之前朱由校手上没有靠谱的军队,不好去动盐商的利益。
如今京营就快编练出来了,朱由校也有了些底气。于是把徐光启叫了过来,仔细询问了一番海水晒盐技术。
海水晒盐确实是未来技术主流,不过朱由校对明代的晒盐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徐光启进宫后,朱由校问道:“徐爱卿,如今晒盐技术是否成熟?一亩盐田能产盐几何?”
“启禀陛下,海水晒盐自开国之时便已有之,只是当时仅限于福建一带,太祖制定盐业制度之时,则采用煮盐之法,优点在于便于控制食盐产量,从而杜绝私盐。然而如今私盐遍地,煮盐所费颇高,致使官盐无法与私盐竞争。晒盐技术可以说是十分成熟的,福建当地每斤食盐仅售价2文钱。而我大明其他省份,盐价四五十文者十分普遍。”徐光启详细介绍了晒盐的好处。
“价钱这么低?”朱由校有些吃惊,福建每斤食盐价格竟然抵至2文钱,这有点突破下限了啊!
“至于产量,臣在淮北一带曾以盐田晒之,一亩盐田多年产三千五百斤,五千斤亦有,若是夏季炎热少雨,产量更高。而渤海海水咸度较高,滩涂皆是淤泥,不似南方的沙滩那样会产生渗漏,更加适合晒盐。”徐光启继续说道,朱由校这才了然,原来海水晒盐产量这么高啊!而且不需要一点燃料。
每亩盐田年产食盐2~3吨,晒盐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温阶段,如果承包制的话,可能一名劳动力一年最多生产十几亩盐田,再多就因为生产比较集中而忙不过来了。但如果采用雇工制,忙时使用大量临时工,平均下来每个青壮劳动力,一年下来负责50亩盐田的生产肯定不成问题。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100吨食盐,按照每月给白银2两的工钱来计算,每斤(600克)食盐的成本仅需0。0072文钱,再加上畜力、工具等方面的支出,每斤食盐的成本顶多0。01文,运输成本再算进去,顶多也就是1文钱的成本。
太便宜?
确实非常便宜,在私盐非常泛滥的福建,也因为使用晒盐法,使得福建的食盐价格已经变成了每斤2文,这样的价格依旧存在100%的利润,而且生产中并非是每月给银2两,甚至更低得多,利润超过100%。
福建盐价如此之低,主要是福建的食盐市场没有强大的垄断势力,官方的垄断力量在福建也几乎形同虚设。福建盐商互相竞价之下,盐价自然一路下挫到了2文钱一斤,整个福建起码有90%的州县被私盐占领了市场。
福建毕竟天高皇帝远,明王朝对福建的食盐市场基本上也处于放弃治疗的状态。
“既然徐爱卿熟悉晒盐,那就由爱卿负责长芦盐场的改革吧!”朱由校决定道,徐光启欣喜不已,连忙说道:“陛下英明。”
朱由校已经下定决心,对盐业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北方的长芦盐场,此时的长芦盐场还是处于煮盐的生产状态。
晒盐能降低成本,这实际上并非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杜绝私盐。同时普及晒盐技术后,原先那些煮盐的灶丁如何安置的问题。
如果灶丁无法安置,一旦晒盐的普及使得他们失业,那么他们将变成私盐的主力,甚至是暴力抗法,走上不归路。
而且就算是把煮盐变成晒盐,也无力改变私盐充斥市场的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对于朱由校来说,感觉还是非常简单的。食盐生产出来,为毛一定要交给那些盐商去卖?
为什么不能自己卖呢?
本身食盐就是官方垄断的,食盐生产出来自己运输、销售,然后控制一个个城镇的食盐市场,谁敢卖私盐,抓起来砍了不就是了。
正好锦衣卫和东厂也都整顿出来了,私盐贩子在贩运途中虽然不能百分百拦截下来,但是食盐是要在市场上进行零售的,把零售的家伙抓起来,只要打击得严,也没人有敢公然销售私盐。
决定打破食盐市场现状,建立新秩序的朱由校,接着成立了‘大明盐业公司’,并下旨改革长芦盐场,盐场灶丁一律转为‘大明盐业公司’员工,生产制度从承包制,变为雇佣制。
第046章:垄断的暴利()
成为‘大明盐业公司’员工的灶丁,每月工钱为2两白银,待遇上给足了,而且还有医疗、住房福利,完全就是按照后世公司的模式来进行经营。而在夏季晒盐高峰期,则雇佣大量临时工进行生产。
徐光启主要负责对盐场生产技术的改革,指挥灶丁开垦盐田,把煮盐改为海水晒盐。
但此时并不能从源头上杜绝私盐,煮盐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低。而且煮盐比较隐蔽,只要是海边的居民都可以从事。
如果下定决心,要打击私盐也是很容易的,毕竟食盐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后世的毒品。只要把军队开出去打击私盐,私盐还是可以从源头杜绝的。
只是朱由校目前的食盐销售渠道,以及生产方面还没有完成布局,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而且一番剧烈打击下去,很容易引发既得利益群体的抱团反抗。
所以朱由校决定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先逐一控制市场销售渠道。等晒盐规模扩大了,以及运输、销售渠道铺设开之后,再从源头全面打击私盐。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盐销售,京城人口200多万,每年需要消耗的食盐起码超过2000千万斤,除了日常摄入,还有腌制食物等等也要用到盐。
真快朱由校就将京城的官方食盐销售点,全部并入大明盐业公司,并且从长芦盐场调来食盐。
这批调来的食盐还是采用煮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每斤的成本达到3文左右,但没有参入沙土,质量非常合格。
每斤食盐定价25文,扣除成本,还有20文的盈利。
但是京城还有很多盐商,朱由校要想垄断市场,先要把这些盐商排挤出去。
这天一大早,锦衣卫和东厂特务就开始在京城到处乱跑,他们的目标就是京城里的那些盐商。
一番彻查下来,查封了大批私盐,直接抄没归公,并封了店铺。至于那些有盐引的官盐商铺,锦衣卫也在盐铺外面打上了封条,这些也盐一律不许卖了。盐倒是没有归公,依旧可以运出京城处理,反正怎么处理朝廷不管,只要不再京城城内处理就悉听尊便。
京城所有城门,全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对过往货物一律严查,禁止私盐进入城内。
一番鸡飞狗跳之后,搞得一群盐商怨声载道,很快东林党官员们也上蹿下跳,抗议皇帝不和他们商量就改革盐政。
对此朱由校根本不予理会,文官集团反对征收商税皇帝确实没办法,毕竟征税要靠文官来执行。
然而一旦皇帝绕开文官,靠其他群体去办事,这些文官同样也没办法。东林党毕竟没有军权,他们只能暗中把皇帝弄死,才能人亡政息。可惜的是,朱由校时刻都防备着。
至于那些盐商,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一番骂娘之后毫无办法。朱由校尽管得知了京城盐商,然而北方盐商的势力实际上是较为分散的。其他城镇的盐商,此时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再则,朱由校此番的动作,尽管垄断了京城的食盐销售,然而城外却是不在这个垄断范围之内。
大明盐业公司那边,晒盐技术以及开垦盐田方面是由徐光启负责。不过市场经营方面,则是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掌柜。明末商品经济泛滥,这方面的人才还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还是挖到了不少人才。
负责运营管理的掌柜叫林举升,有秀才功名,后来考不上科举,就给人当掌柜去了。四十多岁的林举升以前在一家盐铺当大掌柜,非常有经验。
“皇上,按照每斤盐盈利20文来计算,每年在京城就能赚到六十万两白银,而且可能更多。”林举升把账算了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
朱由校的敛财行动,已经初见成效了。
在各城门向商旅征收过路商税,一年下来预计有五十万两白银的收入。还有盐铺,每年能有六十万两以上的收入。
仅仅在京城,每年就有上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不过这相比国家开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每年辽东军费,起码要三百万两以上,甚至需要五百万两。登莱也需要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才能在海上其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京城的食盐销售模式,显然是成功的。
只要官盐能够在北方覆盖上千万人口的市场,仅仅是这方面的收入,就足够支撑军费的开支了。
“继续向北方各城镇扩张市场,我会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你。”朱由校对林举升说道,林举升脸上一喜,有东厂和锦衣卫的配合,拿下北方盐业市场还不是轻轻松松?作为大明盐业公司的大掌柜,林举升是有抽成的。朱由校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分红,如果盈利上千万两,意味着他能抽成十万两。
随即朱由校把田尔耕和李进忠叫了过来,又是进行了一番安排。
“你和田尔耕马上暗中调查北方盐商,把那些贩卖私盐的找出来,不过不要打草惊蛇了。另外去张家口,把那些和后金做交易的晋商也给朕调查清楚。”朱由校对李进忠吩咐道,“另外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成立一个‘税务局’,专门负责征收商税,只要盐铺开到哪里,商税就收到哪里,以配合商业扩张。”
田尔耕和李进忠两人应诺,随即按照朱由校的指示,成立了一个由锦衣卫和东厂共同管理、监督的税务局。
同时东厂和锦衣卫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开始在北方各省构建完善的情报网络,并开始调查北方晋商,以及私盐商人。
北方的盐商,主要也就是晋商,但也不全是晋商。
京城的食盐垄断还是非常顺利的,在锦衣卫和东厂的严查下,城内只剩下了官方盐铺,不管是勋贵还是老百姓,都只能在官方盐铺购买食盐。
不过让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官方盐铺的食盐质量不仅很好,而且价钱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每斤盐只要25文钱,比以前便宜了将近一半。
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自然是不可能闹事。
官方的食盐很快就开始在城外开设盐铺,明代的城墙外也是有很多居民的。这些居民就把房子建在城墙很近的地方,在军事上造成了不小的隐患,明末农民军攻城的时候,经常是利用城外的民房进行掩护。
锦衣卫和东厂在城外同样是严查私盐,那些有盐引的盐商倒是能在城外卖盐,但是他们在价格上和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相比,却没有竞争优势了。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还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欢迎。
第047章:衰弱的北方经济()
京城,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街头响起,一家高档酒楼开业了,酒楼当天推出了宫廷御膳,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很多勋贵、富商,纷纷前往该酒楼消费。
与此同时,典当铺、旅馆、运输队,这些东西在一个月内就出现了好几家,这些商业活动的背后,无一不是大明皇家银行的在进行投资的结果。
大明皇家银行选择与民间商人合股经营,从而涉入这些行业之中。
与大明皇家银行合作开设酒楼的老板,获得了十几道宫廷御膳菜谱,同时用上最好的地段、装修,以及最好的大厨,生意火爆得不行。
典当铺、旅馆算是较为一般的行业,前者盈利实际上比较大,值十两银子的东西抵押给五两白银,还不起钱就把东西卖了,还得起钱就收利息。典当铺相当于是大明皇家银行的一个放贷补充部分,比较容易发放小额抵押贷款。
旅馆利润并不是那么高,但是银行却是向各行各业进行扩张。而且大明皇家银行投资的旅馆,不愁没有生意。就是皇帝组建的这个商业圈内部人员出差办公之类的,都有不少人员流动。
相当于是一个官方招待所,就算不赚钱,自己内部也能用得到。
运输队则合股成立了好几个,这些运输队使用皇家军工厂制造出来的马车,以及自己投资建造船只,负责运输经营。生意也不愁,粮行、官盐,都是需要运输的大宗货物。几个运输队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毕竟都是同一个幕后老板,自然不可能形成恶性竞争。
这些产业背后都出现了一个保驾护航的存在——税务局!
这个部门很快成为京城‘臭名昭著’的存在,这个由东厂、锦衣卫联合成立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是一个为皇家产业实现垄断经营的打手。
税务局一方面征收进城商税,一方面阻挡其他食盐进入京城,还开始对京城的高档酒楼、典当铺、钱庄、粮行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征税名目一个接着一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压缩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一旦这些竞争对手提高价格、收费,那么就将逐渐失去市场。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税务局并未全面征收商税,而是盯着皇家资本涉及的行业,纯属是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