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购买了包身工,作为自己的财产,包身工拥有者在使用包身工的时候,也会为这些包身工的身体健康做一些着想,并且还会为包身工的婚姻大事考虑,生出了小包身工,养大之后也是一个劳动力。

    澳大利亚的土著因为性格比较温和,抓捕之后训练成包身工还算是比较容易。而土著的生产力很低,军事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也没有那个钱去组建专门的军队,连个政权都没有,所以这些土著根本不可能对拥有军事保护的大明移民产生什么威胁。

    这些移民到澳洲的百姓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地方。

    天启六年八月,一支在北直隶组建的商船队来到了澳洲据点,这支商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成功到达,为澳洲据点带来了两千多名移民,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物资,鸡鸭牛羊、种子农具等等,同时还有很多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到达澳洲据点的还有一个叫林守泰的年轻县令,以及一群县官府班子,包括法院人员、警察、武警等人员等等。

    林守泰出前,被朱由校亲自召见。壹??看书?·1?·cc朱由校自然是交代了一番注意事项。林守泰最大的任务就是将移民到澳洲的百姓管理好,避免移民生乱,脱离出大明的统治。

    大明和澳洲确实离得有些远,好在大明如今在向南洋扩张,在以南洋为跳板的情况下,对澳洲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强的。另外就是澳洲这地方日子比较好过。会把居民塑造成比较安心过日子的类型,一般只要官府进行一番管理和引导,就不会脱离出大明的统治。

    后世能争霸世界的那几个流氓国家,基本上都是聚集在北半球,越往北越极端,南半球国家基本上都是属于安心过日子的类型。

    所以澳洲这个地方,就算是未来分裂出去,也不会威胁到大明。另外以华夏的文明类型来看,只要对移民过去的百姓进行管理,分裂出去也不太可能。重点还是要加强沟通,以及中央管理。

    最好的办法,就是义务兵役制方面做文章,因此朱由校制定出了一个澳洲士兵由大明本土派遣,而澳洲本地的青年服兵役则到本土来。从而加大交流,让移民到澳洲的百姓不会因为远离本土,过小日子过出自己的一套不同于本土的东西出来。

    另外从本土派到澳洲的士兵,因为家都在本土,也会听从朝廷的号令。澳洲本地百姓几代过后想要自己分裂出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也不太可能。

    最重要的是,这年头没有什么所谓民主主义,在官府的管理之下,也没有什么公投之说。澳洲要想分裂出去唯一的途径就是武力分裂,但武力分裂明显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澳洲的日子比较好过,老百姓移民过去之后,民风也不会那么彪悍。就算是出现个别奇葩想要裂土而治,在军权在中央掌控的环境下,也不可能实现分裂意图。

    经过多番考量之后,朱由校感觉向澳洲移民,并只要建立起与本土一样的管理制度,澳洲在未来分裂出去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向澳洲移民就没有太大的顾虑了。

    如果是向北美洲移民,那么倒是会有一些顾虑。因为美洲离大明本土实在太远,中间只有一个夏威夷群岛作为跳板,对其掌控力会大大下降,极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政权出来。

    林守泰到达后世的悉尼港之后,随即将管理秩序建立了起来,所用的制度与新政地区完全一致。

    要想澳洲不分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区别对待。相当于只要在相同的规则下,商人同样可以在澳洲成立企业、展工业。同样的,国有资本也将在澳洲展。一旦只把澳洲当成一个原材料产地进行剥削,长期下去百姓就会反感。

    后世澳大利亚会从英国**出去,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英国一直把澳洲当成一个原材料场地进行盘剥,导致地方商人一直试图脱离英国的掌控。

    如今大明进入澳洲,连带着国企也一起进入,对合适展的工业也进行展,澳洲这里也就不会出现试图从大明分离出去的本土商人。本土商人自然是有的,但他们无法垄断行业,还达不到思考分裂的

    高度。

    林守泰现后世的悉尼港附近地区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又是一个丰饶之地,遂取名为‘阳州’,然后上报朝廷。

    随着这群移民一起到达的还有大明农业公司、大明矿业公司这些企业,对澳洲的资源,未来大部分都将直接由国企开,同时将一些中小型资源卖给民资开。如此一来,从源头上就避免了矛盾的爆。

    大明本土和澳洲的资源不平衡性,很容易造成贫富差距的而不同。如果把大部分资源都交给民资去开,那民资还不赚死。

    这些国企把资源抓在手里,赚了钱是朝廷的,朝廷可以资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和需要的群体身上,就可以实现平衡,也避免民资在澳洲做大,从而导致一些商人野心膨胀,从而想要分裂澳洲。

    而且这些国企移民也比较简单,直接招募工人然后移民过来就可以。那些国企工人有良好待遇,很多人都想进去,举家移民并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大明的国企不是理想化的社会主义类型,并不是大锅饭主义,工人待遇虽然好,但要是不做事、不服管教也是可以扣工资、开除的,从而避免了人性劣根导致的问题。

    国企向外扩张,有军事作为急先锋。同时还有充足的资金、人员可以投入进去,想要开什么项目都是比较容易的。

    如今在澳洲沿海地区,开的无非就是矿业、农业。

    澳洲的矿产资源是极为丰富,号称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主要就是建设一个小麦、棉花种植基地,从而为大明本土输出商品粮、商品棉。沿海地区开出来,就可以把路修进内6,那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已养殖大量的牛羊。同时澳洲有丰富的地下水,非常适合展牧业,加之气候不像蒙古草原那么冷,汉人在澳洲草原上展牧业是非常合适的。

    相当于未来大明在澳洲形成的社会环境,是以国企为主导,暂时是以开资源往本土输出的模式。人口不必要太多,只要能把资源开出来就行。工人待遇有保障,工人收入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属于日子过得比较不错的类型。

    那些不好管理的零散性资源,则交给民资去开。所以向澳洲移民,是不分给土地的,整个澳洲的土地所有权都在官方手上。(。)

    。。。

第308章:操纵粮价事件() 
自从皇家财团改组为国有财团以来,资本扩张行动并未就此停止,反而变得更加迅速。

    东北大开发、南洋大开发,以及开发澳洲,其主导力量都是国有资本。其中开发东北和南洋,民资大幅度的参与其中。而在开发澳洲的问题上,民资准入门槛较高,进入澳洲的民资将会比较少。

    东北和南洋地区的开发之所以让民资进入,主要是为了加快开发速度,从而建立起商品粮基地,同时使大明拥有热带农产品资源产地。

    而在澳洲的开发上,和台湾的开发方式很像,都是国企为绝对主导地位,再以财团商人为补充的一种模式,普通民资很难进入主要领域。

    天启六年台湾地区的开发规模变得更大了,开发出来的耕地已经增长到了上千万亩,其中有七百万亩都种上了水稻。

    这些土地都是刚开发出来的,含有的养分很高,因此水稻产量基本上都有2石以上,而且这些稻田一年两季水稻是毫无问题,有些可以种植三季。

    入夏之后,台湾也迎来了收获时节,大量的水稻进入了收割期。此时正值福建干旱,官府组织大量灾民到台湾务工,正好解决了农忙时节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大量的水稻顺利完成收割,仅仅这一季水稻,产量就突破了1400万石,可以加工成1000万石左右的大米。而此时台湾人口刚刚突破400万,一个人口一年的谷物消耗基本上1。5石就足够了,在渔业迅速发展,外加养鸡、养猪等养殖业的发展下,谷物消耗量都在持续下降。

    两季水稻成熟后,全年下来台湾能向本土输出1400万石大米,这些大米在去年已经有不少开始输入南方各省,试图平抑南方粮价,不过最后都宣告失败,对南方粮价的影响很小。

    济民粮行是率先进入南方市场的国有合资企业。刚刚进入南方市场就遭到了各地粮商的排斥。

    地方上有不少粮霸在操纵粮食价格,他们通过动用庞大的资金,以及那些官方力量进行官商勾结,一番操作之下粮食价格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程度。

    济民粮行进入南方市场。对市场粮价迅速产生了平抑效果,自然是遭到了那些粮霸的排斥。只不过这些粮霸很快发现,他们拿济民粮行基本没什么办法。

    济民粮行是皇帝国有合资企业,想用官场上的力量进行打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什么巡抚出来搞事,济民粮行都丝毫不怕。地方上的芝麻小官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敢找济民粮行不自在,济民粮行就让他们不自在。此时皇帝没有整顿南方官场,不是代表着皇帝拿他们没办法,只是为了大局考虑暂时不想动他们罢了。

    锦衣卫和东厂,就是给济民粮行保驾护航的哼哈二将,不管是多大的官员,说拿就拿了。

    于是不少粮霸决定用商业手段对济民粮行进行排挤,一些粮商开始大量吃进济民粮行的平价粮,然后囤积粮食抬高粮价。为了把损失弥补回去,这些粮商几乎是形成了统一战线,共同把粮价抬高到了一个非常离谱的程度,一时间把百姓搞得怨声载道。

    去年台湾的大米刚刚输入各省,济民粮行刚刚把大米输入市场销售,没过多久又被那些粮商恶意抢购一空。

    经营济民粮行的曹金玉也不是傻瓜,从去年开始济民粮行进入南方市场就遭遇到了这个问题,刚开始还是局部的,如今变成了全面的。

    南方商人的资本之恐怖,简直深不可测。毕竟那是几十年上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随便一个富户之家就是十几万两的财富。

    只不过这些南方商人的力量比较分散,平时资本并不集中,空置率也很高。很多商人是把银子藏起来的。并不全部拿出来经营。

    去年济民粮行对南方粮价的平抑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曹金玉选择了隐而不发,今年偷偷从台湾分批调来了800万石大米发到南直隶囤积起来,然后再次以平价粮的方式向市场销售。

    粮霸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南直隶地区,特别是南直隶地区,那里的官商勾结最为严重。大门阀也最多,资金一运作就是上千万、几千万。虽然盐商遭到朝廷查抄,打击了一些门阀,但还有一大批士族门阀存在。

    台湾的大米来了,济民粮行的平价粮再次上架销售。南直隶的粮商联盟再度出手,开始大量抢购平价粮。

    济民粮行好似跟没发现一般,根本没有做出什么购买限制。

    曹金玉坐在南京的一家酒楼里,看着对面济民粮行火爆的销售场面,那些粮行派来的人员一车接一车的购买平价大米,简直是有多少要多少的节奏。粮行这边又在不断的将大米上架,场面火爆而忙碌。

    “呵呵!让你们抢购,很快有你们哭的时候。”曹金玉有些阴险的笑了起来,对一边的南直隶地区总经理问道:“已经卖出去多少大米了?”

    “北直隶这边一共调来了八百万石大米,现在已经被抢购了四百五十万石。”南直隶地区粮行总经理回答道。

    “先停个几天,对外宣布售馨。让他们先得意几天。”曹金玉说道,“过几天再进行平价供应。”

    当天济民粮行宣布平价粮售馨,南直隶粮商们顿时欢天喜地、弹冠相庆,以为再次成功的买光了济民粮行的平价粮,接下来可以大肆操纵粮价了。

    结果才过几天时间,济民粮行再次放出了平价粮。这些粮商顿时急吼吼的又把资金凑到了一起,开始大肆抢购平价粮。

    要是让这些平价粮大量流入百姓手中,那他们生意还怎么做?

    已经收购了这么多,也不在乎多收购一些了。于是南直隶粮商再度出手,又把济民粮行的平价粮给收购一空,结果几天过后平价粮又放出来了。

    这些南直隶商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平价粮到底有多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台湾地区的水稻产量数据。台湾地区的农业生产没什么民资介入,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在运作,等于说台湾今年生产出了多少大米,是南直隶粮商无法获知的信息。

    垄断的资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信息垄断,这个信息此时被国有资本垄断了。同时南直隶粮商更不知道的是,济民粮行调集了800万石大米,全部都运到了南直隶地区。

    当济民粮行断断续续的把这800万石大米放出来,这些南直隶粮商抢购了六百多万石的时候便开始坐蜡了,他们已经有大批大批的资金被套了进去。南直隶地区的粮价本身

    就比较高,因为这里商品化程度最高,平价粮每石都卖到了2元。这些粮商足足被套进去了1200多万元的资金。

    很多粮商开始资金周转不灵了,陆陆续续的退出了抢购平价粮的行列,而济民粮行的平价粮终于是开始销售到了百姓手上,没过多久剩余不多的平价粮也卖光了。

    这时南直隶粮商们才松了口气,平价粮终于卖光了,接下来就是操纵市场的时候了。这些粮商根据出资的多少,对粮食销售市场份额进行瓜分,形成了一个‘卡特尔垄断模式’,即约定价格和市场占有规模,从而实现垄断市场、获取暴利的一种商业联合模式。

    这种垄断模式的缺点就是容易出现毁约的情况,不过在大明这个社会环境下,一个个商人背后都是有官方力量做支撑的,等于说谁的市场份额大,取决于资本与后台。但绝对没有人敢去掀桌子,直接摧毁这个垄断联盟。

    此时济民粮行要出来掀桌子,自然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既然政治上搞不过济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