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手腕。在平衡的力量下,朱由校才能即当裁判又踢球,才能确保如同‘上帝’一般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
在这样的制衡手段之下。朱由校还真不怕孙承宗造反,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孙承宗作为一个人品过关的文臣。就已经有99%的几率不可能造反了。再加上此时中央军的力量已经超过了辽东边军,使得造反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性,加上朱由校此时在军中威望也较高,也就彻底扼杀了最后1%的可能性。
所以此时建奴使出的离间计,完全就是无用功,朱由校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建奴反倒是把刚刚重新派来的奸细给折损了进去。
“锦衣卫和东厂要继续加强反间谍的力度,这个月的评比。锦衣卫还是略占上风啊!”朱由校交代道,一边把评比拿出来说事。
“皇上放心,奴婢一定争取下个月的评比超过锦衣卫。”魏忠贤当场表态道,田尔耕笑了笑,没有说话。作为‘皇家警察’和‘国家特务’的综合体,可不是光耍耍嘴皮子就能把业绩搞上去的。
魏忠贤作为内臣,田尔耕自然也不会直接和魏忠贤撕逼。反正皇帝现在只看事情做得是否漂亮,所以田尔耕对于锦衣卫的管理是真的用了心。魏忠贤当然也是用了心在管理东厂,只部过魏忠贤有点自知之明,除了抓主方向外。其他的东西都交给王思瑾去做了。
王思瑾的能力,倒是让田尔耕刮目相看,因为能力出众。此时王思瑾已经成了东厂的二把手。只是因为体制原因,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一把手,但也胜似一把手。
显然建奴的离间计,并没有阻碍到朱由校制定的军事计划。最高统帅部很快就制定出了一个新的兵力布置方案和联动方案。
首先是加强金州方向的中央军兵力,将金州打造成一个中央军投入辽东战场的核心点。
当前朱由校手上拥有有十四个步兵师,已经有一个步兵师投入了金州,打算在天启三年开春之前,向金州镇再投入九个步兵师,使得金州拥有十个步兵师的兵力。再投入调去一个骑兵师,兵力达到将近十二万。
广宁防线。则有辽东镇边军十二万兵力,加上东江镇三万兵力。
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将形成对三个随时可以对建奴发动进攻的箭头,总兵力达到二十七万。
但由于这个时代的通信所限,三个方向的明军相互配合联动,是很容易出问题的。针对这个问题,联动的原则就是,建奴主力进攻其中一个方向,其他两个方向立即发动一定规模的反攻。
但如何反攻,也是有讲究的,也就出现了当前这种的兵力配置。
吸引建奴主力的任务,分配到了金州地区的中央军身上,首先是中央军兵力足够多,装备足够精良,训练方面也会持续跟上。并且中央军装备了大量火器,在金州方向的平原地区很容易摆开阵型,建奴也不可能突然的发动袭击,因此中央军在正面战场上,是完全能顶得住建奴的进攻的,并且可以将建奴击溃。
最坏的结果,就是中央军损失惨重,但中央军就算是损失惨重,也能退回金州关防守。而建奴就算是在金州方向取得胜利,也无法抢劫到多少东西,因为金州关以北地区,根本就没有人口和生产。
建奴就算是在这个方向把中央军打残,也得崩掉一嘴牙。中央军也能通过皇家军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大批基层军官,以及征召大量士兵把力量补充上去,完全经得起消耗。
相比之下,广宁防线的明军就不太经得起消耗了。广宁防线的明军主力一旦被建奴歼灭,建奴就很可能长驱直入,攻入辽西地区,从而掳掠到大量的物资和人口,这是建奴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广宁防线的十二万明军,在建奴主力与其对峙的时候,是不能主动出击的,只能严防死守。
同时最高统帅部给广宁明军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建奴主力被金州军和东江军牵扯住的时候,就算是主动出击,出动的兵力都不能超过5万人,必须保证广宁防线拥有最少7万兵力进行防守,从而不给建奴任何抢劫的机会。
等于说,中央军是唯一允许主动出去野战的,从而吸引建奴的主力。而辽东镇和东江镇,则必须确保建奴主力不在的情况下展开进攻。
而毛文龙率领的东江镇明军,则是原则上必须遵守,自主性则比辽东镇要高,出动多少兵力都是毛文龙那边说的算。
东江军也算是一支新军,并且人数也只有三万,补充起来也容易。毛文龙率领的东江军,主要负责山区作战,必要的时候抄掉建奴的老巢。
ps:第二更到!求下月票,这个月的月票有点可怜啊!
第207章:新的天梯()
农历十月,冬季来临了,北方气温迅速下降,人们开始披上厚厚的棉袄,以抵御寒冬的来袭。
这一年北方各省百姓的日子还是好过不少的,首先是徭役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以前大明虽然田赋比较低,但是徭役却是比较重的。当然,徭役自从可以交钱就不用去之后,也不算烈性,但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却又完蛋了。
自从徭役法案出台后,全国各省百姓的徭役负担都有所减轻。同时这一年朱由校在北方大量免除了田赋,特别是陕北地区,田赋直接免除了三年,主要还是怕农民活不下去,被流贼给裹挟了去。同时严禁陕北官府催科,避免官迷民反的局面出现。
为了彻底保险,朱由校还提高了陕北地方官员的俸禄,免得有的人借了京债什么的,从而疯狂收刮民脂民膏。
同时甘肃、山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些省份当中比较穷苦的地区,朱由校也都免除了田赋。
北方田赋一年才六百万石的收入,还是夏粮加秋粮,还不如皇庄的收益,该免的就免了吧!
除了那些民生比较穷困的地区,还有那些受灾的地区,朱由校也都一律免了一到三年的田赋,并且抽调了足够的粮食和物资进行赈灾。
全年下来,免除的田赋将近两百万石。赈灾花费的钱粮,也达到了三百多万元。加在一起,也花掉了将近六百万元。
尽管成本有点高,不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各省百姓因为朝廷的赈济和田赋、徭役的减免,没有出现动乱,也没有成片的饿死人,更没有发生人吃人的惨状。受灾地区的百姓,也在朝廷的赈济之下,恢复了生产,没有转化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大明在天启二年。总体上呈现出稳定的局面。而在辽东,野猪皮在天启二年也没有找到什么破绽,加上辽东镇、金州镇、东江镇明军总体都是处于防守姿态,以游击战为主。所以辽东方面的局势也在天启二年稳住了。
稳住脚跟,节奏就已经逐步被朱由校抓在手中。
皇家军校和皇家科技学院的考试此时则进行得如火如荼,皇家科技学院第二期招生,参加的人就多了去了。
大明那么多没办法当官的秀才和举人,都回过神来了。纷纷报考皇家科技学院,皇家科技学院的良好待遇,以及机遇,成为了一种新的出路。
要说皇家科技学院有什么机遇,那可就是多了。首先是皇家科技学院可以从工部入仕,是今年皇家科技学院招生做出的改革。而且考入皇家科技学院,并不影响参加科举,进入皇家科技学院之后,朝廷还养他们三年,三年后要是跟不上学业。倒也不会被开除,但朝廷就不再发放补贴了,毕业考试的时候,通不过也可以继续读,读到通过毕业考试或者不想读为止。
这么宽松的制度也是没办法,毕竟这年头培养一个读书人的成本比较高,皇家科技学院吸纳这些读书人攻读数理化,也付出了一定成本。这又不是随便一个砖头砸下去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时代,只能这么搞了。
一些报考的皇家科技学院的读书人,甚至抱着到皇家科技学院免费吃喝。继续攻读八股的想法。
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人,真心只能呵呵了。因为天启元年的恩科,在天启二年总算是进行了殿试,日后朱由校恐怕是没有开科举的想法了。当然这种想法是不能明着说的。因为科举制度,是天下读书人晋升统治阶级的天阶,一旦公然废除科举制度,就会导致天下儒家文人的对立,那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结果。
但是科举毕竟是好几年一次,到时候完全可以用各种借口取消掉。然后无限延期。
报考皇家科技学院,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就是可以发财。已经有好不少学员通过学习数理化,发明了一些专利,这些专利投入使用或卖给皇家资本,好几个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当然不值钱的专利则更多,很多专利实际上比较鸡肋。
报考皇家军校的也不少,因为皇家军校毕业之后,可以直接成为军官,从而获得武职。尽管大明此时依旧是文官集团占据上风,然而聪明人却是看到,朱由校成立了最高统帅部,以及创造了一套新的军衔制度后,这个体系已经不再受文官集团干预。
以至于天启二年皇家科技学院和皇家军校的报考人数都不少,但是考试的淘汰率却依旧高得吓人。
皇家科技学院只招1000人,太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师资力量,这1000人入学后,教学还得靠学长们给他们上课,以及自学。
另一边则是中央军的募兵活动,也在到处开展。
各地的募兵现场,绝对可以用人山人海的形容。要知道,此时中央军的待遇,可是羡煞无数年轻人。
每个月能拿到一笔可以养活全家的军饷,阵亡和残疾后,都有抚恤金。同时传说中这些中央军的伙食待遇也是很好的。
但是对于年轻人们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那些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一飞冲天,然而对于那些没有读书条件,或者没有天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就比较缺少这样的机会了。可是进入中央军,出人头地的机会却是足够的多。
中央军的士兵只要在战场上立了功,并且肯在军中学习文化,就能够被送进皇家军校进修,出来就是军官。
战场上如果获得军功,还能获得土地方面的赏赐,到战场上好好奋斗一下,说不定就当上军官,成为地主了,到时候就可以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就是能进入中央军,成为一名普通大头兵,全家温饱也直接决了。
只是中央军在各省的招兵名额显然不多,大半的名额都留给边军了,剩下的这些名额分到各省就更少了。
南方各省还好,中央军的名头还不是很响亮。然而在北直隶、山东等省,竞争却是无比激烈。。
第208章:卢象升出场()
山东莱州,一群人高马大的年轻小伙,人山人海一般的挤在募兵处。如果说西北边镇的的士兵以力气大著称的话,那么山东的兵员则以体格高大为明显特征。西北在八卦中为乾卦,也是金气旺盛之地,力气大显然是比较正常的。而山东则位于北方的东部,木气较为旺盛,木主生发,自然看起来更为高大。
“可惜,名额就只有这些,要是多一些名额的话,这么多优秀的兵源都能招进军中了。”负责募兵的统帅部人员看着这么多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不由可惜的感慨了一句。
“不用急,说不定日后机会还多呢!”边上的人出声道。
这么多优秀兵源,简直把募兵小组都挑花了眼,只能用上了最严格的标准。每一个通过挑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兵源。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气质,或是面相上,都是非常过关的。把最为精华的一批,都招入了军中。
这次募兵,主要是招募骑兵。同时也招募一批步兵,主要是用来补充守备混成旅抽调走的那批空额。
对骑兵的兵源要求,显然也要高出了一个档次。
被选上的欢天喜地,没被选上的,则是垂头丧气。对于这些年轻小伙子来说,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不能参军的话,也许他们一辈子就只能待在家乡平平凡凡的过日子。
他们想要参军,即有出人头地的梦想,同样也有想要进入军队锻炼学习的想法,最不济也能开拓一下眼界,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
不过暂时名额确实有限,整个山东也只分到了六千人的名额。
整个招兵过程是十分顺利的,中央军的待遇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报名参军,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募兵就已经完成。
大量骑兵也随之开始组建。
农历十月初六,在紫禁城保和殿。殿试总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通过科举的举人们来到了保和殿进行殿试。
本来殿试在四月就要进行的,可是主持科举的一群东林党又被朱由校给撸了下去。而且朱由校对这种科举并不是很重视,就一直推迟到了农历十月。眼看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朱由校终于在十月抽出时间,举行了殿试。
殿试主要是侧重于策问,倒是挺符合朱由校的心意。
“这次有多少人参与殿试?”朱由校对身边的李朝庆问道。李朝庆回答道:“回皇上,此次参与殿试的一个有四百零九人。”
“人还真不少啊!”朱由校感慨道,钱国兴说道:“人数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参与科举的起码有几万人。”
几万人当中脱引而出四百人,这淘汰率实在有些高。
“想来这些人里面,应该有一些人才吧!”朱由校想到这里,心情才高涨了一些。毕竟能从千军万马中脱引而出的,总的来说都算是精英。起码从命运格局上来说,他们属于精英。
精英确实是精英,可惜都是儒家文人,如果这些人能够如同后世一般选个专业读一读,那真是利国利民的人才。说白了,这些儒家文人太万金油了。很多把精力都花在琴棋书画上了。也有的喜欢钻研命理、医术这些东西。
四百多名举人纷纷进场,此次殿试过后,他们就是进士了。但是进士也有第一甲、二甲、三甲之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