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抿了一口茶,茶有些苦。
“刚才冒犯了,我这人就这样,太直白。不过,我虽未去过扬州,但是也知道扬州袁术的厉害。刘繇,若不是因为他手下有一将叫太史慈,我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路诸侯呢!”
陶应回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历史上,小霸王孙策在周瑜的唆使下准备自立门户。于是,孙策便借口舅舅一家在区阿,吴景被扬州刺史刘繇赶出了吴郡,于是自己便想为他报仇。于是他便把玉玺押在了袁术那里,借了五千兵马下了江东。
孙策在江东跟刘繇作战,然后碰到了刘繇手下太史慈,差点被太史慈给抓住了。似乎很多人知道这个典故,陶应一时忘了太史慈是跟刘繇混的了。
使者听闻太史慈的名字,也不禁好奇地问道:“陶彭城如何知道太史慈之名?太史慈不过我家主公手下一元小将罢了,我家主公手下有原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等人。这些人……”
“这些人都是酒囊饭袋,孙策攻区阿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背袁结刘()
一提到这两个人,陶应就来火,这两个都被曹操吓跑的人,还有什么出息?刘繇手下竟是这等货色,如何不被小霸王战败?
陶应一句话接的,让来使脸有些挂不住了。虽然使者想竭力证明,这些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陶应却直接问他区阿的事情了。使者这次前来,也正是为了区阿之战。
望见使者嘴唇动了下,陶应又打断了他说道:“我甚是不喜说客,有话就说话,有利我就做,不要隐瞒,豪爽之人我倒欣赏。”
陶应说完,使者犹豫了一下只好说道:“人皆到二公子料事如神,如今一见果然如此。我家主公在区阿一战,被孙策击败了。如今我家主公已经退守到豫章了,许子将言彭城二公子素有威名,若能联合二公子之力,定能击败孙策。”
使者说完,陶应突然明白了,说半天,他就是想让自己帮他出兵打孙策。一提到打仗的事情,陶应可不愿意干了。更何况,这孙策又是虎将,就连许劭都说他犹如当年项燕,自己干嘛去他那里讨不痛快呢!
天到中午,一天最热的时候。使者坐在凳子上,热出了一身的汗。陶应挥舞着手中的扇子,扇出了一阵阵地凉风。
思考了一会后,陶应对使者说道:“非我不愿帮你,小霸王孙策有周瑜等人相助,刘刺史肯定打不过他的。若想活命,唯有一策,那就是赶紧舍弃豫章投降吧!”
“不然,俗话说,唇亡齿寒。若我家主公战败,到那时袁术野心会更大,想必定会令孙策蚕食江东。江东若再归袁术,袁术更是如虎添翼,到时候难免不会对徐州发兵!”
使者这么一分析,陶应细细一想,还真有道理。但是突然又一想,这有个毛线道理啊,自己怎么被饶进去了呢?
自己可不想卷入江东的乱局里面去,他现在可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的梦想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守孝期满,娶甘氏,守住徐州,这就够了!
所以陶应认为,自己的敌人就只有曹操一个人,袁术似乎还威胁不到他。
“慢着,你休要诓我。袁术再强大,他敢来攻打我徐州?我徐州有刘玄德坐镇北方,我与飞将军温侯守中间,南方又有臧霸,我岂能惧怕他?”
陶应一边说着,一边战了起来。似乎这么一想,自己当真是不用惧怕任何人的。似乎此时的徐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蜀国皇帝在这里,五虎将四个在这里。飞将军吕布与五子良将张辽在这里,就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在自己的阵营里,自己为什么还死守着眼前这点土地呢?
陶应突然想起了水浒传里的王伦,而自己此时是多么的像他啊!
见陶应一脸的骄傲,使者却又不慌不忙地说道:“陶彭城此话差也,若不管江东,此乃养虎为患也!”
来使将江东的情况跟陶应细细地说了一番,此时的江东,会稽被王朗占据着。吴郡被严白虎占据着,豫章等地被刘繇控制着。而小霸王孙策刚得了区阿,此时羽翼未满,若放任小霸王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统一江东。
到时候江东的才俊都会投靠他,那时候,吴地就会慢慢发展起来。而北方却只有连年的兵祸,一发生战争,人才往往就会逃亡江东避难。
陶应知道放任不管的严重性,于是在使者的劝告下,陶应决定开始插足江东的事情。但是插足江东的事情,陶应却无更多的兵马前去支援豫章了。
更何况此时还不是挑战袁术的时候,于是陶应又对使者说道:“如今我的兵马皆派往山阳郡迎战曹操去了,也无兵马支援区阿,该如何是好?”
陶应说完,使者想了想便献了一策说道:“袁术曾与陶刺史为盟友,公子为何不休书一封前去调停两家呢?”
盟友?袁术居然是自己的盟友?想想,或许自己真的不知道有这回事。陶应是不知道这回事,但是陶商却知道。陶商现在是徐州牧,他依旧奉行着他爹当年的政策,近攻外盟。所以现在袁术与公孙瓒都是徐州的盟友。
而陶应却只有一个盟友,那就是曹操,自己的盟友还背叛了自己。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
听完使者的一席话,让只关心北方战事的陶应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大汉王朝的南方——江东!这个时候的小霸王,兵力不足五千,就是经过区阿一战后,能收缴点兵马,亦不过万余。若坐视不理,以后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因此,陶应便遵刘繇之言,写信一封让使者带去淮南交予袁术。同时又将自己发明的纸张等物品送了一车给袁术作为见面礼。
见陶应采纳了自己的意见,使者忙向陶应施礼道谢。陶应将其扶起,因为南方战事不断,使者在陶陵镇呆了两天后便欲告辞了。
使者要走,闲着没事的陶应又像招待贵宾一样前来相送使者。刚出陶陵镇,使者听闻陶应要来亲自送自己,感动不已。刘繇是汉室宗亲,他会犯很多贵族子弟犯的错误,那就是重用有身份地位的人,而很多出身不好的人就因此被拒之门外了。
而作为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穿越而来的陶应,他却没有门第之见。陶应总结了自己能够在汉末混下去的并且能够更强大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自己能够知道这个时代还未被开发出来的人才。第二,自己不嫌贫爱富,任人唯贤。
出了陶陵镇,陶应一直将使者送到了快到彭城的地界才停下来。清晨,太阳刚从东方跳出来,蝉鸣声开始响起,百姓也多下地干活了。
使者牵着马朝陶应一鞠躬说道:“多谢二公子今日相送,让谋感激不尽。他日回到豫章,定会劝我主与公子结盟。”
陶应点了点头,继而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如今不提出来,怕是没机会了。于是陶应也赶紧问了起来:“愿与刘刺史结盟,有一事想问。可否告知?”
使者忙点了点头,陶应又继续说道:“刘刺史为何要与我结盟,而非北上找徐州牧结盟呢?”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
(最近比较忙,每天一更,谢谢谅解。)问到这个问题,使者脸色微微皱了一下。名义上,彭城和广陵都是属于徐州牧的管辖。所以要结盟,只能去跟徐州结盟,怎么来找自己呢?
使者想了想说道:“我扬州之地与二公子广陵之地为邻,所以愿与公子结盟。更何况,许劭先生说二公子有大才,讲信义,是为贤人也!”
一夸自己,陶应突然笑了起来,难道这个自诩能阅人的家伙,还为自己卜了一卦么?向来都是自己跟别人占卦的好不!
许劭还真给陶应占卜过,许诏路过彭城时,曾见过陶应。只是陶应不知道,回去之后,许劭便写了一篇关于陶应的文章,把陶应形容成神秘莫测的人,同时也说他也将是未来大才。但是许劭不来投他,是没人引荐。
古人去投靠别人,要么就是乡党,要么就是有人引荐。毛遂自荐的人很少,亦或者是有慧眼的人去从人堆里把英雄找出来。
“哈哈,刘刺史的人皆如此能言善语吗?”
使者忙又稽首,陶应又有些关心的说道:“我已经为刘刺史占卜了一卦,此卦甚为不佳,空有西游之照。若刺史想活,可领兵弃豫章,来广陵居住吧!还有一事,若刘刺史不停,今日恳求你一件事,回去之后可否能说太史慈前来徐州?太史慈定会在扬州数次败于孙策,且刘刺史又不重用,不如来偷我徐州。”
一听说让太史慈来降,使者有些为难。因为太史慈跟刘繇是同乡,而使者也是他们的同乡。同乡的友谊很深厚,见使者沉默不语,陶应又开始劝告起来了。
陶应知道这个使者既然能被派来游说自己,肯定也是有才华的,于是陶应便又开始诱惑起来了。
“我观你也是人才,不如你与太史慈将军一同来吧!我当举荐你为徐州别驾,亦或者下邳郡太守如何?”
陶应以高官相诱惑他,下邳国除了下邳城在自己手里,其他的都在刘备手中。但是自己早晚都要将下邳国全部要回来的,到时候自己的国土就能够连成一起了。
一听说神算子陶应居然让自己担任太守之职,使者瞬间犹豫起来。这可不是小官啊,而且如今二公子如此强大,就连温候吕布都在他手下。而且温候吕布也只不过是小沛国相,使者内心挣扎不已。
陶应又指着北方说道:“太史慈若来,我便将曹操欠我的山阳郡拿回来交予他管理。从此以后,太史慈就是山阳郡太守,先生就是下邳国国相。先生可以回去后想清楚,刘刺史战不过孙策的!”
陶应说完,便让人将一个取来,然后递给了使者。使者接过来包裹,里面硬邦邦的,好像有两个盒子。陶应又拍了拍使者肩膀说道:“良禽择木而栖,先生保重!”
使者朝陶应施了一礼,转身告辞离开了。
见使者离开了,陶应也叹了口气往陶陵镇而去了。使者骑在马上心不在焉的,快到彭城郊外时,使者都在猜想陶应到底给他的是什么。
天到中午,使者到城外的一家国营客栈吃饭,顺便休息一下。进了房间,四处无人,小二也出去了。
使者忍不住的将包裹取下来,打开包裹,里面放着两封任命书。旁边一块百两的黄金,还有两个盒子,盒子里放着两块大印,一块是下邳国的印,一块是山阳郡的印。
陶应如此的招贤纳士,而且还是招抚的两个没有名气的小人物,这让使者莫名其妙的感动的落了泪。士为知己者死,而陶应似乎比刘繇更欣赏他!
八月份很快就过去了,天到了九月,秋来了。
九月的彭城显得更加忙碌,城墙经过三年的建设,已经完成了。不知不觉之间,陶应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在这里呆上三个年头了。
山阳郡传来吕布战报,吕布大军先是兵分四路在曹操还未反应过来时便打到了任城国地界。赵云兵马一路往北,一直打到了山阳郡的首府昌邑。
因为兵马过于分散,而且此时曹操也已经领兵从甄城赶来,因此吕布不得不舍弃占领的小县城,然后领兵朝昌邑赶来。
昌邑城外,当曹操领着近四万兵马赶来时,斥候探得消息,前方昌邑城已经丢了。城上已经挂满了彭城的旗子,曹操先锋大将夏侯惇赶到城外后,望着城上挂了一面大大的赵字,知道肯定就是上次在郯县外击败乐进的屠夫赵云。
夏侯惇欺负赵云年轻,于是刚来领兵便来叫阵。
听闻有曹兵来了,昌邑城上很快就上来了三个将领。为首的是一员穿着银白铠甲的年轻将领,他一脸的刚正不阿。此人正是陶应的结义兄弟赵云。
赵云旁边也是一位年轻的将领,看上去不到二十四五有余。这位将领手中握着一把长剑,眼睛直直的盯着远方叫阵的曹操兵马。城外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曹兵宛如奔流而至的洪水猛兽一般。
这将领是在郯县投靠陶应的琅琊人诸葛瑾。
赵云的右边跟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小孩身上没有穿铠甲,反而像一个小先生一般。这是陶应最为重视的大谋士——诸葛亮。
望着城外的兵马,诸葛瑾在旁边说道:“赵将军,敌人初至,肯定疲乏,我军以逸待劳,此时出兵,定能一举击败曹贼。”
赵云点了点头,旁边小诸葛亮却摇了摇头说道:“哥哥,我看未必。你看曹军,他们刚来,士气高涨。而且你看此人布阵如此整齐,想必定是曹操大将统领。我在彭城时,义父就曾说过,曹操手下良将众多,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
俩兄弟这一路过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争执了。见诸葛亮拿陶应说事,诸葛瑾又不好反驳,总不能说陶应说的不对啊!
而且在彭城,诸葛瑾总是觉得自己能够仕途如此通畅也多半是占了自己弟弟的光。二兄弟投靠彭城后,陶应便十分关心诸葛亮,更是收了他当义子,这搞的诸葛瑾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称呼陶应了。
赵云望着城外的敌军,似乎真如诸葛亮说言。于是赵云便指着城外说道:“侄儿所言甚是,曹操诡计多端,我看不如死守城池,等元帅来了再行定夺。不然昌邑又失,元帅必然重罚我等!”
赵云发话了,诸葛瑾叹了一口气,似乎自己再说也没用了,只好在城上默不作声了。其实,原本赵云和诸葛瑾两人的军马是分开的。那时候诸葛瑾独自领兵,什么都是自己做主,他一连攻下了两座城池,让自己在的北伐战争中一炮而火。
但是,一周前,赵云攻打山阳郡首府昌邑。昌邑太守死战,赵云攻之不破,影响了军心。吕布想以罪责罚他,但是听闻他是陶应义弟,只能忍下了。
于是吕布又遣诸葛瑾前来援助赵云,诸葛瑾不得不领兵从自己的驻扎的地方前来协同攻打昌邑城。
第一百二十八章 水淹昌邑()
诸葛瑾来到昌邑时,昌邑太守依然在跟赵云在死战。赵云在城外挑衅,但是昌邑太守偏偏不上当,就是不出城应战。
最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