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虎-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哼!忍忍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日要不是你出的馊主意,老子早把那李啸砍成肉酱了。现在你来叫本官忍耐,只是这口气,老子如何咽得下!”刘泽清从座位上烦躁地弹跳而起,在房间来回踱步。

    “大人,事已至此,我等只可顺应形势。那巡抚李懋芳已被李啸说动,再想劝其发出军令集结各卫所军兵,已是不能。我军现在精锐已失,士气大沮,如何攻得李啸那已坚固完备之赤凤堡!大人,来日方长,以后定然还有机会消灭李啸,眼下之计,却是还需暂且忍耐。”李化鲸一脸窘色,却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相劝。

    刘泽清在房间踱步良久,终于站住了脚步,然后仰天长叹了一声。

    “罢罢罢!就着你李化鲸安排人手,带上银子去赎人吧。”刘泽清咬着牙,目光阴狠地说道:“这次某家认栽了,哼,下次再有机会,本官要亲手砍下李啸的狗头!”

    三天后,李钱鲸派人来到赤凤堡垒,带给了李啸4万两赎买银子。收了银子的李啸一脸笑容,随后爽快下令,释放俘虏,让使者立刻把那些鸠形鷎面、形消骨立、一脸沮丧的俘虏带回。

    这段时间,这些俘虏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这也是李啸为了防止他们吃饱闹事而采取的权宜之举,毕竟俘虏人数太多,远超李啸军兵的数量,要是闹起事来,可不是好玩的。

    那个细作崔玉,也被李啸一同放回。李啸丝毫不担心他回去后还能再兴风作浪,毕竟是此人那为了保命的逼真演技,才让郑隆芳最终上当,以致全军溃灭。李啸相信,此人回去后,刘泽清能饶得此人一条性命,就已是极大的恩宠了。

    李啸心下十分高兴,他暗想道,有了刘泽清这笔4万两的赎买银子,自已就是把这个赤凤堡完全建好,算起来非但分文未花,竟还赚了近2万两。看来,刘泽清这个运输队大队长,对自已倒还真不错嘛。

    这几天,李啸一直在忙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训练田威与王义守新近招收的流民战兵。

    这次用了近一周的时间,田威与王义守两人,从整个登莱地区,共招得合格的流民战兵1020人,却比李啸的计划多了两百多人,另有家属人员2350人。

    有了这些新兵,李啸最终把手下军队扩充为玄虎重骑80人,飞鹞子轻骑100人。盾兵6队共732人,枪兵10队共1220人,剩余的90多人,则全部作为储备辅兵,待部队有伤亡空额后,立刻补充。

    本来,李啸这次缴获了数百匹战马,极想大力扩充骑兵部队,却没想到,这次招收的流民,多是来是河南与山东当地,还有一部分来自大同与北直隶,多为当地农民与劳工,会骑马的流民却是很少。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让李啸不得不取消了大量扩充骑兵的计划,最终只补充了50多人加入骑兵队伍中。

    李啸暗想,也许以后要扩招骑兵,还是要去辽东招收流民方可。

    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李啸军的编制也开始作出调整。

    李啸军现在新设甲乙两总,每总下辖一哨盾兵共3队,一哨枪兵共5队,40名玄虎重骑,50名飞鹞子。

    火器部队与水师,因人数较少,为便于使用且能形成合力,皆保持单独单位。

    原先的玄虎骑队长田威,升为甲总总长,甲总副总长为原盾兵哨长莫长荣。

    飞鹞子队长王义守,升为乙总总长,乙总副总长为原枪兵哨长段时棨。

    李啸给他们定的薪资标准为总长每月15两,副总长每月12两。辅兵与治安大队每月薪资比战兵略低,皆是月薪1两。

    各人晋升后,空缺职位,由李啸安排合适人选接替。

    现在李啸军的总数为:玄虎重骑80人,飞鹞子轻骑100人。盾兵732人,枪兵1220人,火器部队150人,水师30人,辅兵95人,治安大队20人,总共2427人。

    可以算出,现在李啸军中,除了军兵外,再加上文职人员与一众工匠的薪资,每月要下发薪资约为5300多两。

    再来算下伙食费,大明一石米麦为188斤,脱去麸皮杂质之物,还要少很多,能吃到嘴里的,约为150斤。按每人一天消耗2斤米3两肉算,每月要消耗不脱麸皮的米粮1213石。加上要提供伙食给500多工匠与300多名匪兵劳工,加各司文职人员百余人,每月要另供应粮食近475石。这样的话,每月要消耗粮食1688石。

    现在正处春荒时节,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现已涨至3两一石,也就是说,每月另外的伙食开销为5064两。

    而现在山东猪肉的价格,也略有上涨,约为每斤2。5分银子,可以算出每月需消耗猪肉总额近34000斤,另需银子850两。

    另外还有总共近560多匹战马,按一匹马每天四斤料,八斤草来算,每匹马每天约需消耗八分银子的豆草料钱,马匹饲料每月约需花费为1350两。

    而全堡家属共有4950多人,约1500多户,以每户0。5两银子伙食补贴算,加上受伤与战死士兵的每月优待抚恤费用,每月伙食补贴为近900两。

    可以算出,现在李啸全军,每月的银钱供给开销,达到了近13500两银子之巨。

    现在全军之中,正好把这次缴获的棉甲全部用完,那么李啸只要提供新组建的3队盾兵,4队枪兵,以及新补充的骑兵盔甲与武器费用即可。算下来,要再花近2万两便可完成。

    这样的话,由于有了刘泽清这4万银子作为补充,李啸军的的剩余金银钱财总计竟还有45万之多,却可提供李啸全军,两年半多的花费。

    只不过,这看似充足的银子,满足不了李啸的雄心。

    他下定决心,在将来的日子,赤凤堡一定还要扩建,军队也还要再扩充,各类工厂也要加以兴建,这样的话,这些银子的花费速度,将会快得惊人。

    可见,在这花银子如流水的情况下,李啸必须要居安思危,为自已将来,提前作好规划与出路。

    现在李啸军唯一的收入,就是商税,堡外已有三十多家店铺,平均每家每月上缴商税20两,共600余两。

    这对于李啸军巨大的开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所以现在李啸做的第二件事,便是要再度拓展财源。

    李啸打算,利用现有马匹,成立一家车马行。

    这算是李啸根据现有状况,作出的最为现实的选择。

    在李啸军中,除了现有的骑兵战马外,还有三百多匹马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只是每天白白地吃草料却没有任何价值产生的话,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李啸打算,给每个骑兵备上双马,以保证骑兵使用。这样的话,还能挑出一百多匹资质较差或四蹄受了伤的马匹,作为挽马,用于车马行的使用。

    明朝时运输业已经很发达,南有船北有马,北方各处都是以骡马大车为主,并且在各个城县都有脚行,备有大量的脚夫,近途的纯粹用人力推运,脚力出力,远途的就用骡马,脚夫也充任车夫,帮着赶骡马和上下货。说是骡马行,但并不出租骡马,而是备有脚夫,帮着承运物品,收取费用。

    这年头的法制水准和后世比差一百条街,地方官吏不足,衙门的三班衙役加上游手帮闲也不够用,主要工作只是用来征取赋税与维持治安,而乡间多是宗族自治,若是万历年间,天下为太平,商人出行也还安全,只是现在天下兵荒马乱,为保证商品顺利送达,这脚行便应运而生了。

    脚行的伙计多半是破产农民构成的流民为主,也有少量城市贫民,这些人多半都是品行不佳的败类,还有一些是离开打行的喇虎,这些人,帮人运货时偷摸只是小事,讹诈和抢劫也是时有发生,远途时甚至杀害货主也不少见。

    因为脚夫素质太差,后来客商很少直接雇佣脚夫,而是寻得可靠的脚行,与脚头接洽,点检好货物后给脚头一大笔,脚夫只开发一小笔,这般运输下来,损耗还是难免,但比人财两失要强的多了。

    当时俗语,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其实倒也有道理。

    李啸要成立的车马行,其实是明朝各地皆有的骡马行的改进版。

    李啸用的脚夫,皆为自已的家属中的健壮老汉,这一点与那些请地痞无赖当脚夫的骡马行完全不同,另外安排自已的军兵进行押镖护卫,使其成为一家集车户、脚行、镖行于一身的专业性护送队伍,除了将赤凤堡内产出的物品对外售卖外,再专给一些有钱的客商,提供长距离的物资运送。

    由于登莱地区目前匪盗横行,前行登州与莱州做生意的商人,皆苦无安全没有保障,如果有人能提供信誉可靠的护送服务,那无疑会让商人趋之若骛。而随着自已正式正规,信誉卓著的车马行,在山东之地日渐扩展业务后,那其中的利润,将会相当可观,并且还可长期维续。

    而要成立车马行,随了现有的马匹可为挽马外,李啸现在在重点改进一项与之配套的东西。

    他如果成功的话,这将是这个明末世界的一项重大发明。

    这个东西,就是四马车。

    多谢泰松旺兄弟打赏,本文将于明天获得历史界面推荐,请各位读者继续支持,此谢。。。

第八十七章 马车() 
“千户大人,您所说的四轮。大马车,我大明亦有。而且此物,我华夏古已有之,却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听了李啸讲完自已的设想,吴亮笑着回道。

    “哦。是吗?”

    李啸没想到,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北欧南部最早产生的四马车,却在中国古代早就被制作出来。吴亮这淡淡一句,倒让他不觉吃了一惊。

    吴亮说的没错,其实四轮。大马车,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东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春秋早期秦国秦穆公墓葬中,就出土了青铜四轮马车模型,现存于甘肃礼县博物馆。只不过,那时地四轮马车只有一个用途:各国国君死后出丧之时,用于运送灵柩。

    “李大人,我大明现在亦有四轮马车,却难于普及,大人可知何故?”

    “莫非,是道路所限?”

    “正是,据在下所知,我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可载重四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所拉之马匹要六匹或八匹,且此四轮。大车,行驶缓慢,颇易损坏,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实不如两轮简便,是故难于普及。”有兴趣的考据癖同学,可详见天工开物。舟车篇

    望着吴亮一脸诚恳的样子,李啸陷入了沉吟。

    为什么四轮马车未能在古代大范围普及,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多山多河网的地理条件所限,以及修路工艺的粗糙不足限制。

    因为这种四轮马车,由于纯木质的轮子上没有橡胶气垫加以缓冲,所以需要良好路况才能快速方便地行走。所以在历史上,这种四轮车基本只能在官道上行走,故而很快被适应简易坑洼的泥路、山路且造价更便宜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所取代。

    只是这种两轮车,笨拙缓慢,设计很差,两匹骡子或挽马拉着,一车最多拉十几石粮,很难装到二十石,一般也就最多两千多斤的载重,这运输效率着实太小。

    而那种人力独轮小车,在中国大地却是最为普及的车种。那种小车,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发明。在李啸幼年时,还在农村见过,一千几百年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生命力有多强。在影视剧中,常见这样的情景,一家子外出逃难,男主人用根皮带套在肩膀上,前头坐着女人小孩和行李,推车在田埂和夹渠上,小车吱呀,健步前行。在民国时,那时的独轮小车已经有橡胶轮胎,承重更多,一车推三四百斤也很轻松,一日走个五六十里都不在话下,后世的解放战争中,这种独轮小车更是大显身手,陈毅元帅就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万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只不过,遇到困难,便就此放弃四轮。大马车的构想,反而只能采用原始落后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李啸实在心有不甘。

    在世界历史中,俄罗斯帝国从欧洲横穿西伯利亚再征服到远东,广袤荒芜旷古无人的大地上,连人类的足迹都没有,哪有那么多道路。那些俄罗斯雇佣兵哥萨克军团,从欧洲地界一路到中亚和西伯利亚,一个又一个斯坦,一个又一个汗国,皆被踩在脚下,最后打到黑龙江边。

    战争和移民,这几百年的俄罗斯拓展历史中,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后来统驭庞大的帝国,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那种四轮的大型马车在奔驰运输,不论是收获还是迁移,或是支撑扩张战争,马车的作用其实还在大炮与火铳之上。毕竟没有后勤,火药和子弹加上补给,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四处奔驰的四轮马车,成就了被英国人称为旷古巨兽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靠四轮马车能做到的,为什么李啸和他的部下就做不到,实在没这个道理。

    因为四轮马车相比两轮马车,最大的好处是,可将马车的载重大幅提升。

    四轮车的四个轮子构造,使得拉车的马匹,不用再做支点,以承担马车承载力,只是单纯提供拉力即可,从而极大提升拉载效力,据计算,只有双马拉动的情况下,至少可将载重提升近五倍。

    而四轮马车的难于普及,除了当时的道路难行之外,现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轮马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难于转向。

    中国古代无四轮车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道路问题,而是中国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难于转向,导致实用价值很小。这个旷世问题,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

    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画有多辆四轮车,皆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中国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车子的转向,则是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