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虎-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兄弟之间那真挚的亲情越来越稀疏,彼此的勾心斗角互相陷害却是无日不有。

    帝王家无亲情,自古皆然矣。

    现在,这位给过自已童年温暖的五哥,已因悖乱不敬之罪,被自已毒杀,自已还令萨满在他的坟头淋了猪狗血与污物,以让莽古尔泰的鬼魂,永世不得超生。

    莽古尔泰,别怪兄弟手狠,实在是因为,若不杀你,何以立威。

    大金的汗位,从来都是用鲜血与头颅铸成的。

    而这个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自已究竟还要留他到何时呢?

    思绪纷乱的皇太极,忽然又想到,当日天命汗要他们兄弟一齐盟誓,要求以后各名兄弟不得彼此相害,纵然有大罪,亦要保留其性命,不得加害。

    “若有谋害兄弟者,诸神不佑,天必惩之!。。。。。。”

    天命汗这焦虑的话语,言犹在耳。

    只叹这般理想主义的事情,如何可在现实中行得通!

    相比权势与地位,兄弟亲情之类,简直不值一提。

    不欲人图我,便需我图人。

    毕竟,汗位只有一个。

    皇太极坚毅的目光中,突然有泪光闪动,但随即而逝,又是满满的冰寒之色。

    “大汗,这个李啸,只怕将来势力会愈发壮大,对我大金的威胁,亦是愈大啊。”范文程忧心忡忡地说道。

    “本汗何尝不知,只是现在那李啸,估计已返回山东而去,我军水师力量薄弱,难于渡海攻击山东,眼下之计,唯有暂且忍耐了。”皇太极长叹一声说道。

    “不过,下次若再与此人交手,我军断不可轻敌,需得小心应付为上。如有可能,须得毕其功于一役,将这李啸彻底铲除,再不可留有后患!”皇太极眼望着窗外灰濛濛的天气,咬牙发狠道。

    。。。。。。。

    李啸全军,因为不用防备会路遇敌军,返回山东的速度,加快了不少。

    九月十六日,李啸终于返回赤凤堡。

    赤凤堡总督许秀清等人,皆出堡迎接李啸等人到来,并安排了盛宴款待。

    在把人员与物资都安顿下来后,李啸连夜召开会议,商定赤凤卫以后的规划与安排。

    “李大人,按朝廷划定的地界,现在我军直管的土地,比半个黄县还略大一些呢。有了这些土地,我军当可更大发展空间了。”许秀清笑着对李啸说道。

    “甚好,有了土地,才有发展的资本嘛。本官认为,我军现在首先要做好的,便是扩建赤凤堡,将这赤凤堡,扩建为赤凤城。”李啸昂然而道。

    “哦,大人要将这赤凤城建成多大之城?”许秀清问。

    “与铁龙城一样,扩建为周长12里之正方形城池,这样城池东边位置正好临至北马河,正可以因河取水,环挖护城壕。开挖南北两处城门,正好与内城原有之南北城门,贯穿成一条直线。其他诸如瓮城,堡楼、角楼、女墙、马道、雉堞之类,统统都要建好。”

    “却不知大人欲建这般大型的城池,定位却是如何?”许秀清问道。

    “此赤凤城,地处临海,交通便利,且作为我军主城,本官想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十分重要的商贸重城。”李啸一脸向往地侃侃而谈:“这赤凤城中,与宣府北路的金汤城一样,分内外城,内城为现在之赤凤堡,将来作为军营、官署与银库所在之地。外城则由南北一条主干道,与沿赤凤堡东西而过的两条大道,将城中分为六个区,依其位置,分别命名为东北区,东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区、西北区。”

    “大人这般规划,倒是简明,学生想问,这六区将来可是作为不同用途?”许秀清眼神闪烁,显然被李啸的计划所吸引。

    “正是。东南区内,本官想建成大型集贸市场,象丝绸、茶叶、陶瓷、酒类等各种南货北物,皆可在此交易。而主街对面西南区内,则正好建成消费中心,修建各类店铺,酒楼、商肆,会馆之类场所,以供南来北往的商人消费休憩。”

    “既然东南区与西南区要建成商业基地,那北面的东区与西区,又该如何规划呢?”

    “东区规划为平民区,原有的赤凤堡内居民,皆从内城迁出,于东区处修建普通民居,公共澡堂,医馆以及学堂之类,亦建于东区,以方便居民沐浴及孩子们就近上学。”李啸顿了顿,又说道:“西区规划为富人区,修建诸如戏台,庙宇,会所等建筑,吸引有钱富商在处在购买宅地,长期安居。”

    “哦,那还有西北区与东北区尚未安排。”许秀清

    “这两区,为我军贸易所专用,西北区建为专业仓库区,用于贮存粮食、铁器、羊毛呢绒布匹等我军出产的各类物品,东北区则设为我军生产产品的专用交易地带,诸如各类铁器、羊毛布匹等物品,皆在此地交易,内城的四轮马车制作行,亦移建于此。另外,还可作为备用军营使用,若是将来要守卫赤凤城,要临时增加军兵驻守时,可将外地兵马暂时屯驻于此。”

    听到李啸明晰的规划,许秀清十分赞同。“若真成照李大人的规划建好,我赤凤城,堪称山东第一之商贸重镇也。”

    “那接下来的城池修建,便由秀清你来全面安排吧,需要什么人力物力,皆可向我报告。”李啸笑着说道。

    “大人信得过学生,学生敢不尽力效命。”许秀清拱手说道:“大人,现在铁龙城据说已大体建成,可将常大用等有经验的建筑匠人,调回赤凤堡主导城墙及城内设施修建,可将进度加快不少。”

    “可以。本官马上传令,将常大用之类主导工匠,从铁龙城调回,具体工作由你负责安排与筹备。尽量要赶在土地冻硬之前,将城墙与护城壕,全部建好。”

    “对了,现在我军在蹲犬山处,已制好了极多的青石、砖头与石灰,修建这赤凤城,却可省了不少钱呢。”许秀清突然想到这一点,欣喜地对李啸说道。

    “很好,有备无患嘛。看来我军前段时间开设这些工厂,现在倒正好派上用场。”李啸笑道。

    两人大笑起来,这时,李啸突然想起什么,问许秀清道:“秀清,却不知,现在我军在这赤凤卫,具体的耕田数额有多少?”。

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问题() 
“禀大人,学生已核查过黄县、招远、莱州三处的田地亩册,据亩册记载,我赤凤卫中,总共有耕地十八万亩,其中亩产小麦一石以上的上田,有三万亩,亩产小麦七八斗的中田,有七万亩,余者皆为亩产四五斗的下田。”许秀清见李啸突然srp问起这个问题,连忙回答。

    “哦,为何只有这么点耕地?”李啸听到许秀清的汇报,不觉吃了一惊。

    李啸看过明史,他记得,在江南一带的一个县中,上百万亩耕地乃是寻常。却没想到,这赤凤卫面积有黄县一半大,竟只有十八万亩耕地,实是少得可怜。

    “大人有所不知,我登莱地界,地处临海,盐碱地多,却不可与江南湖广等地相比,诸如招远县、黄县等地的耕地面积,基本都在五十万亩左右。我赤凤卫的范围,只有原来黄县土地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故有十八万亩耕地,却还算可观了。”许秀清向李啸解释道。

    李啸陷入沉吟。

    “大人,学生所说的田亩数量与亩产粮额,皆是从田土亩册查核得来,绝非虚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查一番。”许秀清以为李啸心下不信,赶紧又说道。

    “秀清,你想多了,本官当然相信你。只是本官在想,若是土地面积如此有限,要供养军兵百姓,却是困难啊。”李啸拍了拍许秀清的肩膀,安慰他道。

    李啸知道,许秀清说的是实话,明史记载,在万历年间,在北方边镇,能七八斗小麦的耕地,便是上田了,因为山东比宣府大同等边地土质状况要好些,故在山东当地,约定俗成将亩产一石以上为上田。

    “那现在这些耕地,现又是何人据有,可都已耕作了么?”李啸想了想,又问道。

    “禀大人,这两年多来,登莱各地饱经战乱,百姓或死或逃,土地抛荒了不少。我赤凤卫土地,为从莱州、黄县、招远三地划入。这三处,莱州、黄县皆是饱受兵灾之地,当地土地,基本全部抛荒,只有零星土地,尚有残存的百姓在耕种。但北栾河一带的原招远县地界,相对受兵灾较轻,除了少数自耕农外,倒还有多名地主,占有颇多好田地。”

    “那些地主的土地占据情况,可有所了解?”李啸又问道。

    “据学生了解,北栾河一带,因为土地肥沃,三万亩上田基本都在此处,且已基本被地主富绅们瓜分。在当地,有两名大地主,据得田亩均在5000亩以上,中等地主有六名,田亩数在2000至3000亩之间。还有15名小地主,田亩数在1000亩以下,余下的便是自耕农,每家田亩数几十亩至上百亩不等。”

    李啸心下暗叹,原来在赤凤卫内,光地主们占有的土地就有近5万亩,且均是上田与中田,等于是说,赤凤卫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们的手中。

    在明朝,地主士绅有许多特权,最大的特权,便是可以凭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绅优待政策,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甚至在同样的解银称兑时,还有所谓的红白封制度,地主富绅所用的红封,比普通民户所用的白封,能少许多的火耗杂费。

    也就是说,这些地主士绅,占据了膏腴肥田,却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支持国家财赋税收的,不是这些富裕有钱的地主阶级,却是在生存线上的辛苦挣扎的平民百姓。

    这种状态,如果是太平年代,还可勉强维持。但象现在这样的王朝末世,天灾连连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国家还变本加厉对百姓催加三饷,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给那些凶恶的流寇匪贼,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最终彻底埋葬了明王朝。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在雍正强迫官绅一体纳粮后,地主富绅阶层,才开始真正承担国家税收。

    李啸眉头深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要改变这种状况,莫非,要学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

    李啸不想这么做。

    这年头,这样的地主士绅阶层,在大明帝国的乡镇一级中,数量庞大,地位稳固,这些人,除了与上流社会多有交集外,还掌握了基层语话权,可谓是大明帝国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后世那种粗暴的做法,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和权益,无疑会硬生生将这个阶层推到自已的对立面。李啸相信,如果自已这么做的话,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毕竟凭一已之力,无法与整个帝国的地主士绅阶层对抗。除非自已势力强大到不可捍动,否则这样做的话,无异以卵击石。

    这个涉及帝国根基的深层次问题,李啸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

    “秀清,如何处理地主土地一事,暂且先放一边。你现在关键的工作便是,先把赤凤城建起来。还有,现在天气已然转凉,先把那些抛荒的田土,尽快组织人力重新翻耕,争取早日种上冬小麦。”

    “大人这般吩咐,学生听令便是。”许秀清点头说道。

    两人又说了一阵,最后议定,将铁龙城那数千名劳改俘虏,押至赤凤城,开始修建城墙。而李啸带回的一万二千多名流民,则立刻开始垦荒犁田,除了将原有的耕田复耕外,看看能不能尽可能多开出一些新田来,以多种上冬小麦。

    写到这里,肯定有很多读者要问,为什么不种蕃薯与玉米,这可是穿越中,最常用的迅速获得粮食的手段啊。

    李啸记得,其中一本穿越书里甚至说,哪怕只是平常土地,一亩玉米亩产为五石半,一亩番薯更是疯狂地达到了十八石!

    李啸真想在心中对这些穿越者说,你们真是可爱得有些天真了,只是同为穿越客的我,要告诉你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李啸记得,民国初年时,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番薯亩产三百多公斤。而且在北方地区,无霜期短,低温时间长,一般多种植春玉米与春薯,而且若是出苗之时,遭遇打霜,则颗粒无收。在明朝末年时,全国范围中,也只有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南部边省有少量种植。明史中记载,洪承畴、张彝宪等人,为快速解决陕西的饥荒问题,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番薯,结果收获极险些闹出民变。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番薯才培育出真正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种子,从而得到大规模推广。

    除非,李啸以后有机会在华南一带获得土地,否则,想在北方大规模推广番薯,纯粹是太过想当然的做法。

    李啸心下暗想,保守点算,如果现在能开出十五万亩荒田,每亩平均按一斗小麦来征收,这次冬小麦的收获量,也不过1。5万石。

    1。5万石小麦,也就是282万斤,除去麦壳麸皮杂质,以及磨粉损耗之类,能吃到嘴里的,也就225万斤。

    现在赤凤城与铁龙城这两地的甲乙两总将士,加上俘虏,工匠,官署文职人员,以及新来的1万2千宣府镇流民,总共有近2万人需要李啸提供粮食,按每人每天二肉粮食,三两猪肉的量来计算,1。5万石粮食,大致可以勉强吃两个月。

    考虑到以后李啸还要扩招流民,扩充军队,这点粮食,可谓不值一提。

    看来想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对于李啸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至少就目前来说,花银子购买粮食,是李啸没有办法的选择。

    从第二天开始,大批的流民,就在农牧司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赤凤卫各地开辟荒田。

    李啸安排这些人去开荒,但并不打算就给他们分田。

    现在赤凤卫内田地宝贵,开垦出来的田地,李啸打算优先供应给有军功的将士。在有功将士军属安置完成后,若有多余的土地,再分给这些宣府镇来的流民们。

    而留在宣府北路金汤城的军兵,他们的家属,被李啸统一召集,一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