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工程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工程师-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起斥候回报的第二手信息,用千里镜眺望获取的军情是第一手信息,不会有差池,更为珍贵。

    皇太极看着远处的大笔山,见负责建设山垒的多尔衮防御得颇为严密,沉吟不语。

    皇太极身后,一众满清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等济济一堂,全部站在山顶的平台上,等着皇太极说话。

    皇太极放下千里镜,说道:“郑亲王,你说李植所有的士兵都穿着盔甲?”

    济尔哈朗在何家坳大败而归,折了皇太极的爱将鳌拜,本来是十分惶恐的。但皇太极听了济尔哈朗的战情描述,知道李植的兵马配置后,却没有责骂济尔哈朗。

    似乎在皇太极的眼里,败给李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皇太极细细询问了济尔哈朗关于李植的情况,尤其是对李植的大炮和盔甲十分关注。

    济尔哈朗听到皇太极发问,赶紧上前说道:“回皇上,我听溃下来的兵马说,李植的兵马全部穿着钢甲。那钢甲保护士兵整个正面,除了脸面无其他一处露在外面,寻常弓箭无法射穿。”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但无论李植如何装备精良,在大笔山也要铩羽而归。”

    指着大笔山,皇太极说道:“多尔衮有些本事,把大笔山修得和个金汤铁桶似的。明军别说十三万人,就是二十万人围攻大笔山,也未必能攻下。”

    济尔哈朗讨好地说道:“皇上圣明!有睿郡王的严守,明军想攻下大笔山,除非是有神兵相助。”

    皇太极背着手,看了看身后的满清贵族们,见众将脸上都写满了自信。显然,大家对多尔衮的大笔山防线都很有信心。

    皇太极每在关键时刻,总是不得不使用才干出众的多尔衮。皇太极自己可以信任多尔衮,重用多尔衮,却不想看到别人推崇多尔衮。想到了豪格的继位难题,他实在不想看到众将这么信任多尔衮。

    皇太极思索了一会,脸上毫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第四百五十五章 防线() 
二月十六日,洪承畴的十四万大军到达大笔山,驻扎在山下五里之外。

    根据洪承畴的线人汇报,鞑子最大的红夷大炮可以打三里。大炮架在山头俯射射程增加,可能会打到四里,所以洪承畴的兵马在五里外扎营,远离红夷大炮的射程。

    十四万大军花了一天的时间修建营寨,在二月十七日才出兵集结在山下。大军分为九个军镇,由九个大方阵组成。每个方阵由一镇的总兵指挥,占据几百米的战场宽度。整个大军连绵出去十余里宽度。

    明军尚红,兵士们大多穿着红色的盔甲或者红色的鸳鸯战袄。即便是李植的兵马,穿的也是红色的新式军装。一眼看过去,十四万人的大军如火如荼。

    明军在笔架岗和何家坳胜了两场,士气高涨。士兵们昂首挺胸站在战阵中,无数的旗帜在空中猎猎飞舞,看过去像是一片沸腾的海洋。

    洪承畴站在中军处,举着李植送给他的望远镜,仔细观察大笔山上的防御。

    大笔山上面,到处挖着沟渠立着石垒,整座山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堡垒。

    从山脚下到山头,不知道挖了多少道沟渠。那些沟渠大都是一丈宽大沟,看上去挖得极深,边缘陡峭,估计跳下去就爬不上来了。山上不仅有沟渠,沟渠的后面往往依着山势修了夯土的高台。这些高台动辄高出山体五、六尺,这样沟渠和高台之间的落差就达到一丈多。

    高台的外边缘,还修着几尺厚的土墙,似乎是用来防御炮弹的。这样厚实的土墙,即便是李植重炮也无法一炮洞穿。而这样的土墙高台,整座山上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想一炮一炮地把这些防御工事清掉,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

    清军的士兵手持弓箭、火铳守在土墙后面,只露出肩膀以上的部位出来。即便是李植的步枪手,也极难在远距离瞄准这些只露出头和肩的清兵。

    山脚往上两百多米,一处山势陡峭的地方,则干脆挖得笔直,改造成为了巨大的悬崖。悬崖高六、七米,上下仅有一条窄小的,一线天般的土坡。这样的土坡上,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在悬崖上守着十几个弓箭手或者火铳手,下面人极难冲上去。

    小山的最上面,建着石质的敌楼。敌楼的炮台里摆着清军的十几门红夷大炮,俯瞰整座小山。架在山上的大炮射程更远,恐怕远在四里外,清军就能对山下开炮轰炸明军。

    清军防备严密,在防线各处都绑着狗,用来警戒。如果明军晚上偷偷攻山,这些狗就会大叫警戒,叫醒其他清军。

    李植仔细观察清军的阵地,发现不少犬牙交错的高台是多角度对着山下仰攻的敌人的。这样的设计极为阴险,一旦明军攻山,可能会受到多个平台上的联合火力打击。

    洪承畴、杨国柱、王朴、吴三桂和曹变蛟举着李植送的望远镜,仔细观察清军的防线。曹变蛟和李植是老相识了,李植也送了一台望远镜给他。其他的四个总兵就没有望远镜了,只能看着洪承畴等人眼红。

    众人好久才放下望远镜,一个个面色凝重。

    王朴拢了拢身后的披风,说道:“这鞑子防御得好严密,想打下这座小山,不知道要死伤多少官兵?”

    吴三桂点头说道:“督臣,清军防御得好严密,不知道在山上指挥的清军,是鞑子哪个将领?”

    洪承畴说道:“是东奴睿郡王多尔衮。”

    众人对视了一眼,恍然大悟,暗道原来是多尔衮。多尔衮崇祯十一年带领明军破关而入,在京畿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打溃了无数明军,可谓是东奴的名将。众将对视了一眼,越发觉得此战难打了。

    杨国柱想了想,挥手说道:“这座小山虽然防守得严密,但是终究是一座小山。假以时日反复攻打,还是能攻下的。怕就怕我大军攻打小山时候,北面的鞑子乘机进攻我大军的侧翼。如果我大军在山上攻坚时候侧翼被打溃,就是全军大溃的结局。”

    众将听到杨国柱的分析,都觉得有道理。东奴不仅在大笔山上有驻军,在北面五里的天柱山还驻有几万大军,具体数字不明,但随时可能挥师南下冲击攻山的明军。清军如今在辽西作战的士兵有十万,兵力并不比明军少多少。

    如何在漫长的攻山战中守住侧翼,也是这一战决定胜负的关键。

    洪承畴看向诸将,说道:“此战我们派一、两万人正面攻山。再以三万人守住东翼,三万人守住西翼,确保山下的阵地不失。”

    “何人愿意担当正面主攻?”

    众将对视了一眼,没人说话。这山上的防守这么严密,处处是壕沟高台,正面攻山的队伍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攻上去。这种攻坚的事情,当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万一部队攻到一半溃散了,说不定还要被责罚。

    众将对视了一眼,没人说话。

    李植见没人请战,拱手说道:“军门,李植愿意担当主攻,攻打大笔山。”

    听到李植的请战,洪承畴摇了摇头,抚须说道:“兴国伯是我大军的胆气,不可轻用。兴国伯当坐镇中军,非有不得不战的情形,才出动兴国伯大军给予雷霆一击!”

    李植听到洪承畴的话,知道这是天子的密诏在起作用。不到非用自己不可的地方,洪承畴还是不会轻易让自己杀敌立功。只有前面攻山的人实在打不下大笔山,洪承畴才会让自己上阵。

    李植沉吟不语,不再多说。

    洪承畴扫视诸将,最后看向了以骁勇著称的曹变蛟,笑道:“我看这攻山的重任,非小曹将军不能承担。”

    曹变蛟见洪承畴直接点名让自己攻山,舔了舔嘴唇。

    他终究是个忠义的性子,不会推诿,当场抱拳说道:“军门有令,末将岂敢不从。我愿率领麾下一万两千人攻山!”

第四百五十六章 溃败() 
确认了由曹变蛟主攻大笔山后,洪承畴又接连点将:由马科和吴三桂三万五千人防御西翼,由唐通和白广恩三万五千人防御东翼。

    确认了人员后,大军便布下了阵势,开始攻山。曹变蛟的兵马顶着山头的炮火冲到了山脚下,进入了山上红夷大炮的盲区,抬着梯子开始逐级攻山。

    蓟镇的士兵们使用弓箭和山上的高台后面的鞑子对射,身穿重甲的勇士则从梯子上强冲高台。

    高台后面的清军士兵以逸待劳,使用火铳、弓箭居高临下射击。曹变蛟派出了最好的弓箭手,由重盾手举着盾牌掩护,一看到清军露头出来就往上射箭,掩护爬梯子攻高台的重甲兵。

    不过曹变蛟的弓箭手是仰射,清军又躲在土墙后面,往往射几十箭都射不中一个清兵。清军的弓箭手和火铳手则十分活跃,时不时冒出头射击爬梯子的重甲兵。

    攻打大笔山的进度,十分缓慢。曹变蛟从早上打到中午,死了几十个重甲兵,却一层高台都没有攻下。这样打下去,恐怕没有几个月,明军也拿不下这座山堡。

    看着曹变蛟攻山艰苦,山下的洪承畴面色凝重。他看了看李植,抚须说道:“若兴国伯攻山,会如何操作?”

    李植答道:“我会用大炮射开花弹先轰炸要攻打的高台,炸得鞑子慌张逃窜,才上去攻山。”

    洪承畴点了点头,沉吟不语。他似乎在琢磨要不要撤下曹变蛟,换李植上去攻山。

    他正在思索,突然听到一片闷雷般的隆隆声从东西两翼传来。远处地平线上出现了黑色的一条线,那线越来越粗,逐渐向这边压了过来。洪承畴和李植举起望远镜看过去,发现地平线上,潮水一样的清军正向大笔山下的明军攻来。

    清军要侧击攻山的明军!

    很快,就有斥候跑回来汇报军情:清军九万多人从天柱山倾巢而出,分东西两路向明军攻来。

    李植听到九万的数字,心里一懔,暗道鞑子又增兵了,竟能拉出九万兵马出来攻击明军。

    看到九万多清军气势汹汹杀来,洪承畴不由得微微色变。

    想不到和清军的决战,这么快就打起来了。除了李植,清军这些年来野战素来都是横扫明军。九万清军是前所未有的大敌,也不知道自己的大军能否挡得住。

    清军渐渐压了过来,东翼的兵马大概有四万,以步卒为主。洪承畴暗道这些步卒恐怕较好对付。而西翼的兵马,洪承畴在望远镜里看得清楚,是五万马军,洪承畴猜测这些马军是清军的主力。

    他立即把杨国柱、王廷臣的兵马分别投入西翼,王朴的兵马投入东翼,加强两翼的兵力。

    两军快速靠拢,西翼七万明军和五万鞑子绞杀在一起,杀声震天。

    东翼四万清兵由一万骑兵护卫两翼,三万火铳手居中,也渐渐冲到了明军阵前。双方距离五百步,明军的大小火器开始射击,朝清军喷射各式炮弹弹丸。但清军同样不示弱,用五十多门小型红夷大炮朝明军抛射。在红夷大炮的打击下,明军的火器处于明显的劣势。

    清军东翼的三万步卒,其实是清军汉军旗的火铳兵。

    冲到了明军七十步内后,清军火铳兵开火了。噼哩啪啦的枪声汇成了一片轰隆隆的巨响。一片片的白烟从清军阵前冒出,远望过去像是一片云雾。

    三万清军摆出五排轮射阵型,火力不断地朝明军射击。

    明军本来躲在战车后面,准备以战车为城墙和清军厮杀。但那些战车是用来防御骑兵的,并不能完全遮蔽五万大军。清军的子弹像是雨点一样从战车的间隙处射入明军阵中,疾速地收割着明军的生命。

    明军此时才如梦初醒,知道在这支火器兵马前面坚守是守不住的。他们开始朝清军发起冲锋,试图冲到火铳兵的阵中和火铳兵白刃厮杀。

    但是鞑子火铳兵的弹雨太密集了,明军一跑出战车之后,就被暴风雨一样的子弹扫倒了一片接一片。明军顶着弹雨往前冲了三十步,竟被火铳兵打死了几千人。

    伤亡太大,轰一声,明军竟然崩溃了。

    守不住,攻不上去,这仗没法打。冲阵的明军被清军火铳兵打溃,狼狈奔逃。前方一溃,后面立即被挟裹着大崩溃。四万多明军像是一群躲避山火的惊兽,慌不择路地从东翼战线上逃了下来。

    战场上的变化,让洪承畴看得脸色发白。

    西翼的明军和清军杀得难分难解,可东翼的战线,一下子就崩了。

    五万明军,这么一下子就全溃了?这场仗清军出动九万人,可以说是和清军的决战。这场决战,就打成这样?

    东翼被打溃,清军可以直奔攻山的队伍压来。攻山的曹变蛟要遭到前后夹击。等东翼的清军一路杀过去包夹西翼七万明军,西翼岂不是也要被打溃?

    那明军十四万大军,岂不是要一败涂地。

    这一仗可以说是对鞑子的决战,本来明军两获小胜一路推进到松山,士气正高,想不到在这大笔山却一败涂地。那鞑子的三万火铳兵战力居然那么强?只一个照面就把五万明军打溃了。

    洪承畴放下了望远镜,双手微微发抖。

    李植用望远镜看着清军的火铳兵,叹了口气。

    时代在前进,到了今日西元一六四二年,冷兵器已经渐渐被淘汰出战场了。清军顺应时势建立了火铳兵,而明军却丝毫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依旧守着冷兵器的残羹冷饭,甚至还因为火器操作复杂减少火器的装备。

    清军和明军一进一退,差距一下子拉大。这样在战场上相遇,岂有不败之理。

    监军张若麒神色慌张,他紧张地朝洪承畴说道:“洪督,如今只能把兵马撤下去,躲入营寨中死守了!”

    洪承畴面如死灰,惨笑说道:“西翼七万人正和鞑子缠斗,如何撤得下来,此时一撤,就是大崩溃,恐怕要全军覆没。”

    张若麒慌了手脚,大声叫道:“那怎么办?如今只能坐以待毙了么?此战若是大败,我大明国运危矣!”

    听到大明国运危矣几个字,洪承畴脸上死灰一片,竟有些站不住。这一战动用九总兵十四万七千正兵,加上五万关宁的本地守兵,共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