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英雌-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孙氏沉默了片刻,这才说道:“妾曾听闻,玄门修行之人为求长生之道,通常会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即使全然忘却俗世尘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世民轻轻扶住娇妻的香肩,温情款款地问道:“观音婢,你羡慕三姊么?恢复青春,可是所有世人都梦寐以求之事啊!”

    长孙氏浅淡一笑,缓缓地道:“若说不羡慕,绝对是违心之言,可妾身也略懂岐黄,据医书上说,身患离魂症者,轻则六魄缺其一二,重则魂游体外,且世上亦无药石可治,此外,妾身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三姊待哲威和令武,明显有些生分,而三姊之所以每次看到孩子都会有神思昏乱的表现,究其原因,想来也是母子间的羁绊所致。”

    事实上,李曜与两子相见不相识的情景,使得长孙氏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毕竟她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感同身受。

    长孙氏崇信佛法,在她看来,虫鱼鸟兽都有舐犊之爱,怜爱之德,何况是人,哪怕平阳公主失去所有记忆,但灵魂深处的母性也不会消失。

    李世民用手指抬起长孙氏这张美丽而清瘦的脸蛋,一面细细端详,一面感慨道:“曾经我也想过,若能有办法帮助三姊恢复记忆,说不定她就会向我们透露出传说中的驻颜秘术,让我的观音婢也能得享其益,那该多好啊!”

    长孙氏俏脸微红,随即偏开螓首,轻声一叹,语气认真地道:“世事岂能尽皆如意,但求行止无愧于心,如三姊这般忘情绝爱,请恕妾身直言……委实有违仁孝礼义,若换作是妾身,纵然可以永葆青春,也绝不愿如此而活。”

    李世民深深地看着妻子,久久沉吟不语。

    ……

    ……

    明园主人的寝居里,李曜与兰韶英隔着案几相对而坐。

    一张黄麻纸被李曜摆放在案几上,兰韶英将之缓缓拿起,身体不自主地微颤着,仿佛手中此物份量极重。

    李曜郑重其事地说道:“阿兰,务必都瞧仔细了,柴绍明日才会离京,他若是给了份假文书,我们现在去找他讨要,还是来得及的,我可不想给别人白养儿子。”

    兰韶英微微一汗:“别人?他俩难道不是你生出来的孩子么?”不过她心里这么想,却也知道自己捉摸不透李曜的奇怪思维,只得笑着附和道:“阿姊说的极是,韶英自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

    李曜柳眉微挑,提醒道:“你怎么一高兴又叫我‘阿姊’了,我说过多少遍了,以后你是姊姊,我是妹,可莫要再弄错了。”

    “好啦好啦,知道了,阿妹。”

    兰韶英故作顺从地连连点头,随即便两眼瞬也不瞬地盯在了文书上面。

    由于兰韶英无父无母,唯一亲姐又嫁了人,因此终身大事是由她本人做主。

    而她签下的这份文书虽说是所谓的“婚书”,但在封建时代,男子纳妾终究算不得正式婚娶,即便是皇帝纳妃也是如此。

    倘若双方事先订立了契约,男方只需再向女方送上聘礼,就算完成了所有相关的法定程序,到时候她想反悔都晚了。

    屋内静了半晌,兰韶英终于放下了契书,声音激动道:“这是真的无疑。”

    李曜浅浅一笑,道:“如此说来,那登徒子倒还挺守信的,至于这份文书,你就自行处理吧。”

    兰韶英点头“嗯”了一声,立刻将这张“婚书”撕得稀烂,然后像撒花一样,撒进了字纸篓里,脸上全是难以掩饰的喜悦。

    此事既了,李曜便领着兰韶英将阿卯和阿蚺抱到寝居外的一处花亭里,并派人分头去请来马周、高烈两人,开始着手安排这两个便宜儿子的抚养事宜。

    待两人坐定,李曜指着两个幼童,一一介绍道:“如你们所见,这大一些的,乃是霍国公的世子柴哲威,小名‘阿卯’,另一个则是柴令武,小名‘阿蚺’。”

    马周发现两个孩子的眉眼五官与李曜颇有相似之处,便忍不住问道:“却不知明真与霍国公是何种关系?”

    李曜解释道:“朋友。”

    但她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当然,我们只能算表面上的朋友。”

    高烈奇怪道:“既然如此,明真又怎会为其照看儿子呢?”

    李曜道:“明真只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

    高烈缓缓点头道:“这倒是没甚么可说的。”

    这个时代的社会,讲究“人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可谓极重信誉,所以高烈一听“承诺”两字,心中的疑惑便立刻消解了。

    马周也不再多想,微笑道:“原来是这样,明真请我们过来,想必就是为了给孩子启蒙吧。”

第224章 责任() 
李曜对于柴哲威和柴令武两兄弟,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诚然,柴绍与平阳公主本就有着很深的隔阂,李曜自可借此理直气壮地拒之千里之外。

    然而,她占据了平阳公主的身体,利用了平阳公主的身份,却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如果不承起原主的母亲责任,只怕她会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

    因为她清楚地记得,柴令武成年以后,做了李世民嫡次子李泰的心腹,结果未能助其谋夺储位,而新皇李治一登上皇位,便开始对曾经的竞争对手及帮手们实施报复,一纸令下,便把他降级贬离京师,柴令武因此对皇帝心怀不满,参与了永徽三年的“房遗爱谋反”,事泄之后,他被朝廷通缉,在逃亡途中自杀,继而惨遭戮尸,其妻巴陵公主亦被赐死,人生结局可谓极惨。

    而老大柴哲威袭爵谯国公,历任右屯卫将军,还曾作为唐朝第三任安西都护安定西域,就此而言,亦算得一位杰出英才。

    只可惜,正当他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突然受到二弟的株连,被朝廷削去官爵,流放岭南,直至弄权专横的长孙无忌轰然倒台,柴哲威才被皇帝李治起用为交州都督,结果却不幸卒于任上。

    自那以后的两百年间,河东柴氏便在史籍中难见记述,直到唐朝末年柴哲威的六世孙柴孟端官居翰林学士,这才总算重振门庭,以至于后来还出了个天不假年的“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柴荣……

    当然了,以上这些内容,统统都是来自原来时空的史书记载。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李曜一直都在积极地尝试,尝试着扇动她背后那一双无形的蝴蝶翅膀。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她先是远行西疆,阻断漠北游牧民族进入河西走廊的秘密通道,之后又暗杀封疆大吏,加快了沙、瓜两洲政治格局的发展进程,而定居长安以后,她又向皇帝主动请缨,奔赴河朔,挽救了唐朝多名将领及数以万计军民的性命。

    事实证明,穿越者只要计划周密,行事拿捏好分寸,做到进退有度,左右有局,不去干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就能够对历史作出适当地改变。

    有鉴于此,李曜觉得自己现在都可以试着去改变柴哲威和柴令武两兄弟未来的命运轨迹。

    华夏自古有一句谚语,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欧洲的耶稣会也有一句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七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

    这两种说法表示,在看待儿童的观念上,文化差异巨大的东西方文明都是所见略同。

    因此,李曜通过短暂的相处,对柴哲威和柴令武的性格和习惯都作了一番细致入微的了解。

    以她的眼光来看,这两个继承了父母优秀基因的孩子,无论是智商潜力,还是先天体质,都非常不错,但缺点也尤为明显。

    比如,未来的柴都护现在即将年满五岁,显然已是过了幼儿期的儿童,然而他一俟到了户外,就再也迈不动两条腿儿,只知道一个劲儿地要大人来抱他,好像突然忘了自己该如何走路似的。

    而老二柴令武,更让李曜感到无语,这小子实在太挑食了,别说是寻常的米面果蔬荤食,连精制的羊奶都要吐给你看,因为他从出生至今只喝人奶!

    虽说如此,但公平地讲,这个时代的高门子弟大多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包括千古妇女楷模长孙氏亲手调教出来的儿女,单论生活自理能力,比平阳公主的两个儿子也强不到哪里去。

    究其原因,李曜觉得一言既可概括,那就是“生于深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针对这个问题根源,李曜不惜引来秦王李世民的不快,坚决退回了对方送来的几个奶娘,然后在马周、高烈、兰韶英三人的协助下,给这两个便宜儿子量身定制了一套教育方案,高烈负责传授武艺,马周负责教习读书识字,兰韶英负责训练生活技能,可谓分工明确。

    而李曜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则是重中之重——改掉两子的一切不良习惯,并按照她的意愿来引导他们塑造自身的人格。

    只是这样一来,李曜免不了要和两个孩儿同吃同住,有贴身婢女茴儿、萱儿等人帮着照顾,倒也没费甚么精力,而且李曜似乎能对小孩释放一种强大的威压,总能轻而易举地叫两子乖乖听话。

    也正因如此,柴哲威和柴令武对李曜感到又喜又怕。

    喜的是自己表现好了,就可以从李曜手中得到一些稀奇有趣的玩具;怕的是她突然把脸孔一板,气场一开,把他们的尿都吓出来。

    但实际上,两个便宜儿子也对李曜造成了诸多难处。

    毕竟,在李曜的女子躯体内,隐藏的是一颗男人的灵魂,让她直面自己这个只属于女性的身份,显然还需得缓解和克服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心理障碍。

    为此,李曜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在白玉楼设了香堂,将自己收养的孤女宋意如,连带两子一起收入门下,分别位列大弟子鱼玄微、二弟子张玄妙的次序之后,宋意如排行第三,道号“玄尘”,柴哲威排行第四,道号“玄恒”,柴令武排行第五,道号“玄宁”。

    其中宋玄尘此前就是李曜的道僮,这不过是确定一个正式的师徒名分,但对于柴玄恒和柴玄宁,李曜此举自然还另有用意,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师父之名,来淡化她自己的母亲一角。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出家入道并非一件小事情。

    无论是出于律法门规,还是出于人伦常理,李曜自作主张把两个儿子变成了弟子,都应该给他们的生身父亲打个招呼。

    否则的话,若是没有征求到柴绍的同意,柴哲威和柴令武就肯定拿不到祠部牒,进而无法成为真正的道门中人。

    所以,李曜趁着东风堂首次护卫长安商队西行之际,委托领队罗仁俊顺路给身在陇右的柴绍捎去了一封信,柴绍收到书信之后,立时给李曜回寄了一信,李曜打开一看,只从字里行间便能感受到对方的一股子火气,好在这位柴大将军生气归生气,直到信末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让李曜情不自禁地松了一口气:“自己总算可以更加为所欲为地调教这两小子了。”

第225章 明昭() 
花开花落又一季,转眼便到了夏天。

    纵观整个唐朝的历史,武德七年四月初一都算得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

    当日,朝廷对武德二年初定的均田“租庸调法”作了进一步的详细修订并正式颁行,同时还大赦天下,颁布了《武德律》,新律比唐朝之前沿用前隋的《开皇律》增加了五十三条之多。

    此后又过了一旬,朝廷在《武德律》和“租庸调法”的基础上,出台了新的册封制和食邑制。

    紧接着次日,皇帝李渊便下了一道敕书,以“明智聪察”之义,册封宗圣观慈航法师李明真为“明昭公主”,并按照当朝公主“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的标准待遇,赐华阴县为李明真的“汤沐邑”以示隆宠。

    虽说绝大多数的宗室朝臣早就知晓皇帝义女李明真会受封公主号,但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还是在天下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其所造成的最直观影响,便是平康坊明园门前的横街变成了长安城里最拥堵的地方。

    因为民间盛传明昭公主丽质举世无双,有仙人临凡之姿,每日都有大量的士庶百姓慕名前来,常把明园围得水泄不通,只为睹其芳容风采。

    尽管得封为公主之后,李明真依旧秉持着低调朴素,深居简出的生活作风,但万年县的官吏们面对百姓们如火如荼的热情,很快就招架不住了。

    为缓解这个状况,时任万年县令的李乾佑考虑到平康坊已有两位公主居住,便上奏朝廷,请置平康坊通往太极宫的“复道”以便公主出行之用。

    这所谓的“复道”,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种与街道并列,而且还可以同时通行的路种。

    因其高架半空,上方有顶,两侧有壁,几乎完全封闭,外观颇似楼阁,故此常被文人雅士称为“阁道”。

    在这个时代,全世界有能力建造这种立体交通设施的国家,除了东土大唐,别无二家。

    而隋唐两朝修建阁道的主要理由,其实源自尊卑分明的封建礼制。

    因为,在有阁道的地方,上位者与庶民可以各走各路,两不相扰,再也不用大张旗鼓地清街封道了。

    李渊阅完李乾佑的奏表,大笔一挥,当即批示同意,待到中书省拟定的相关方案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李渊一时爱女心切,又特令加人加饷,督促工部昼夜赶工。

    长安城里的交通设施,虽说要等到百年后的开元盛世才会发展完善,但得益于前朝打下的基础,平康坊北面的横街已经有了一条贯通东西的阁道,其距离九江公主府正门不到一百五十步,因此工匠和役丁们只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便顺利地完成了这一项小型工程。

    平康坊与东市间的阁道建好的第二天,正逢端午佳节,一大早,皇帝就遣使迎接明昭公主和九江公主参加宫中宴饮,并在太极殿设坛,诏令她们举行斋醮,为大唐江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李曜和九江公主听从皇帝口谕,坐上随同宣旨宦官而来的凤辇,从九江公主府临街的正门往左一拐,便驶进了新建的阁道入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