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风云起- 第4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R窃诨侍逼冢亲匀痪筒换崴懒耍簿褪墙稻簦R疃喾<父雠B肌?墒窍衷谑撬持涡』实郏膊恢阑嵩趺囱恳撬晨谒狄桓鲎甲啵崾鞘鞘裁唇峁�

    还好有两宫皇太后辅佐,把皇太极的套路演练一遍也就可以了。顺治嫩声嫩气的说道:“虽系败绩,但罪不至死。免去摄政王头衔,降亲王为贝子,罚银十万两。”

    豪格一下站起来,不满的说道:“他让那么多的满洲勇士身死,却只是降爵罚银?!我不服!满朝的大臣们都不服!”

    顺治愣愣的看着他大哥,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个可没有教过他。

    母后皇太后哲哲一挥手,吩咐道:“带皇帝去读书吧,洪先生等着了。”

    大太监立刻上前把顺治从龙椅上报了下来,而后带着顺治,摆着銮驾,去了后殿。

    等顺治一走,哲哲就问道:“豪格,你想怎么样?”

    “父皇在的时候,历来赏罚分明!儿子只是要给众死伤将士讨个公道!”豪格大声的说着。

    “大家是什么意见?”哲哲又对各旗主问道。

    等了一会儿,济尔哈朗开口道:“回母后皇太后,多尔衮指挥失当,致使此次入关损失惨重,为我大清立国以来所仅有。所以多尔衮虽罪不至死,可也不宜再做旗主。”

    “臣等附议。”这次除了多铎和多尔衮之外,其他的旗主大臣都是齐声表态。

    哲哲问道:“那镶白旗谁来掌领?”

    “黄五子硕塞已经成年,可以独掌一旗。”济尔哈朗又是建议。

    哲哲还没有说话,圣母皇太后却开口了:“豪格刚才说的对,要赏罚分明才是。硕塞寸功未立,就能独掌一旗,实在说不过去。这次入关,武英郡王倒是一路斩获不小。”

    哲哲立刻明白,保留两白旗,是对他们科尔沁最好的选择。否则没有了制衡的力量,说不定皇帝就要换成豪格了。

    于是也表态:“圣母皇太后说的是,硕塞的确不合适。阿济格之前就是镶白旗的旗主,这次又是战绩不凡,虽然也败退回来,但责任不在他。让他做镶白旗的旗主,我看最合适。”

    。。。

第五百八十九章 献策() 


    豪格立刻反对:“阿济格虽然对李闯战绩不凡,斩获不少。可是在对李岩的作战中,同样伤亡不小。虽然也掠回了上万人口,可是却丢下数千精兵不顾,也不能说有多大功劳吧?”

    多铎冷笑道:“你们呢?在山海关前停兵一月,可曾有过一战?若是你们打通山海关,我们还用从长城隘口撤出来吗?你们胆小懦弱,却是对别人的战绩说三道四,也不知羞?”

    “当时说好的内外夹击,你们迟迟没有消息,如何要我们独自破关?!”豪格反击。

    多铎才不管是不是在朝堂议事,只管开骂:“胆小鬼!吴三桂的三万大军被围在通州,那个时候山海关也不过两万人马,你们为何没有攻城?懦弱无胆,不配做我满洲勇士!”

    “你们十万对三万,不也是一败涂地?光是八旗男儿就死伤近万,没看见现在已经家家戴孝了吗?你们还有什么脸面继续待在朝堂上?!”豪格毫不犹豫的回骂:“对了,这次数两黄旗死伤最重,你们两白旗却是伤亡最小的,你们这是包藏祸心!破坏我八旗的和睦!”

    哲哲立刻呵斥道:“豪格!不要再说了!”这种事情心知肚明便好,要是反复强调,那八旗可就真的不能团结一心了。

    布木布泰插话:“礼亲王是大哥,还是请代善大哥说说吧。”

    代善不出意料的又开始和稀泥。开口道:“这次征战,伤亡确实是很大,多尔衮指挥之责肯定是有的。不过,李岩是全新的对手,之前又缺乏了解,战场失利也情有可原。至于旗主的人选,还是两宫皇太后并皇帝决定,我没有意见。”

    代善这话说的轻巧,一点儿责任都不担,不过却是支持了阿济格代替多尔衮的方案。

    要说多尔衮三兄弟,虽然是同母所生,可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是毫无嫌隙,可是两红旗却是在他的掌控之下。要是没有想争夺皇权的两白旗在前面闹腾,那他们两红旗可就成了被对付的目标了。

    济尔哈朗见代善不参与削弱两白旗,两宫皇太后又力保两白旗,于是也就缩回去了。

    此时最不服气的就是豪格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居然还不能把两白旗瓦解,那他的皇帝梦岂不是又要化为泡影?

    他立刻说道:“这次两黄旗伤亡最重,要从两白旗里分些丁口,补偿给两黄旗!”

    多铎不满的说道:“先帝在时,两黄旗大部都是扈从先帝周侧,哪次大战不是我两白旗在前拼杀?这个账,是不是也要算一算?”

    “你们两个出去!”哲哲呵斥道:“金殿咆哮,目无君上!都回去禁足三日,好好反省!”

    皇太后说话,还是有分量的,豪格和多铎两人都是灰溜溜的出了崇政殿各自回家。

    不过哲哲也不能任由两黄旗的利益受损,毕竟她们姐妹,还有小皇帝都是要靠两黄旗来支持的。

    她说道:“阿济格暂领镶白旗。这次掠回的人口钱帛,两白旗就不用分了,都给其他各旗吧。还有,伤亡的将士们,朝廷会有抚恤,多尔衮你也要尽些心才好。毕竟,他们都是在你的指挥下丧的命。你看如何?”

    多尔衮点头道:“我没有意见。我再拿出五万两银子来,给伤亡将士做抚恤。”

    对于这个结果,他是比较满意的。只要两白旗在他们兄弟手中,那豪格就没有机会做皇帝。现在看来,他打压两黄旗进行的有些早了。可是当时谁又能想到,李岩的部队会这么难打呢?

    当时要是持续强攻的话,应该是能把李岩击溃的。可是当时的情况是,蒙古各部不愿意出力,其他各旗也自保实力。按照李岩所部的火力和韧性,他们两白旗估计要折损六七成,就算是赢了,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豪格和两黄旗趁势反击,说不定豪格就要坐上皇位了,他们兄弟不死也是圈禁。

    对大清又有什么好处呢?以多铎和阿济格的性子,再加上皇太极对两人的打压,这种情况几乎一定会兵戎相见。那个时候,他们大清内讧,的便宜的还是关内的汉人。还不如像现在,既保住了两白旗的实力,又保全了大清的统一。

    “郑亲王,你有什么意见呢?”哲哲又对济尔哈朗问道。

    “母后皇太后处置的入情入理,我没意见。”

    哲哲点头,说道:“那就散了吧,各王回去安抚士卒,百官各司其职。务必掌控局势,不能再出现寻衅滋事的事件!”

    “慢,我有话说。”多尔衮突然大声说。

    众人都看向多尔衮。哲哲问道:“你有什么要说?”

    多尔衮大声的说道:“关于今后对关内的策略,我有一些想法。首先是要坚持继续先帝时的策略,每年都要入关,削弱汉人的统治。对于李岩的部队,不能硬拼,而要灵活自如。趁他不备可以打一下,他要准备好了就绕道他向。关内幅员千里,他的兵力不够保护每一个地方。只要多南侵几次,他的统治也会如同明国一样脆弱不堪。”

    多尔衮停了一下,又建议道:“还有山海关,最好能在今年之内拿下来。否则吴三桂等人定会投降李岩,那我大清再入关南掠,还是要从长城关隘进出,情形就不利的多了。李岩的部队不同于明国的部队,也与李闯的部队不一样,坚韧敢战,炮铳犀利。所以,山海关是关键。”

    济尔哈朗不屑的说道:“现在各部士气已泄,红衣大炮丢弃了三分之二,哪里还能再起兵去争夺山海雄关?”

    “可以和吴三桂等人合作。”多尔衮早有主意:“让他们投降似乎有些勉强,不过与他们合作却是大有可为。李岩一定不会让山海关控制在别人手中,所以一定会去取山海关。咱们可以把宁远以南土地还给他们,让他们继续镇守。他们的军费浩大,那些土地不能养活数万大军,他们只能向咱们求助。这样吴三桂等人就成了大清的屏障,同时我大清进出关内也成了通途。”

    多尔衮总结道:“这两件事情办成了,李岩在黄河以北绝对站不住脚,我大清不用几年,就又能入主中原了。”

    众人都是心不在焉的听着。有了这次的事情,谁还敢把自己的部众交给别人来统带呢?倒是让吴三桂等人做他们与李岩的屏障挺合算的,至少在恢复士气之前,他们不想再和李岩来一场大战了。

    “还有,要对喀喇沁和乌喇特蒙古经行惩罚乃至讨伐,以此警告蒙古各部,背离我大清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多尔衮补充。

    。。。

第五百九十章 拖延时间() 


    李岩在北京还算清闲,偶尔还去皇城里转悠一下。

    京城的大员们都陆续南下去南京了,只有那些微末小官留了下来。李岩也正好用这些官员做事,临时提拔几个出来当主官,算是考察吧。反正现在京城也没有多少事情,只要处理好诉讼和治安就行了。

    而清军刚退走,他也派人在各隘口开始招募和训练士兵,只要及时准确的报信就行,其他的不用多管。大同宣府的姜骧等人没有来攻南口,而是向南发展,似乎想要占领山西。李岩自然乐见他们给李自成找麻烦,也就在边上看热闹了。

    东边的吴三桂等人,则还是在和李岩这里谈判。李岩这里连登基做皇帝的计划都没有,能给他们多高的官爵呢?可是清军确实是退走了,单凭他们,也没有信心能守得住。

    关键是永平也不都是他们关外人,那些本地土著的百姓们可都盼着李岩过来给他们分田地呢。虽然当地的官绅地主不怎么欢迎李岩来,可是也同样不高兴吴三桂他们在这里长久驻兵。李岩来了,他们的地租就得降了,进项就少了,可是吴三桂在这里,他们也是一直在被要求出钱粮供应军队呀,两头都是损失。

    李岩问道:“北京这里有多少战马了?”

    孙四福回道:“有战马五千六百一十四匹,其他的骡子,驴子四千二百余头。”

    李岩满意的点头,还是清军阔气呀,即便是被打死了不少战马牲口,也让他缴获了这么多的战马。这还多是汉军骑兵的战马,那些满洲骑兵死伤着实不算多。

    “那就给河南送信,让他们把信训练出来的骑兵都派过来。训练的差不多的也一并过来,有马才能练的更快。”李岩微笑着吩咐。

    “知道了。”

    李岩又补充道:“通知周铁匠,让他加大骑兵装备的生产。咱们的骑兵一下就能多出好几千,没有装备可不行。还有给马匹弄得甲具也要抓紧,要轻便坚硬,咱们可不是弄重甲骑兵,让他们注意。”

    “好,卑职记下了。”孙四福答应着。

    等了一会儿,侯建泰进来,汇报道:“大帅,吴三桂的使者来了。”

    李岩随意的说道:“嗯,知道了。你先去把这封信交给返程的辎重队,要他们带回去转交郡主。然后再让他进来。”

    “卑职明白。”侯建泰接过李岩的家信,快速的出去了,要及时赶上马上就要启程的辎重队。

    李岩现在不方便回去。这里各方势力交错,还是他在这里最方便,至少做决定能及时准确。所以也自然见不到刚出生的女儿,于是只能给家里写信。不过他不想占据本来就紧张的送信马递,就让辎重队给捎回去。

    等过了两刻钟,佘一元才被带去见李岩。

    “山海卫举人佘一元,见过安平大元帅。”佘一元躬身施礼。因为有功名,所以没有下跪。

    本来李岩对下跪这事也不太在意,也就没什么表示。直接问道:“吴三桂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吧,不用拐弯抹角的。”

    佘一元也没怎么奇怪,反正双方现在是属于对峙阶段,也没必要委婉。于是拱手道:“平西伯想问大元帅,既然先皇已经下葬,李自成也退出北京城了,大元帅为何迟迟不肯去追还太子呢?”

    李岩笑着说道:“若是吴三桂真的对大明忠心耿耿,对先皇赤胆忠心,那他就应该立刻西去,去攻打山西的李自成,而不是窝在永平府。”

    李岩见佘一元要说话,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继续说道:“不用找借口,只要他的部队按照我指定的路线走,我的部队不会拦他。不但不拦他,我还每月给他补充一些粮草,让他能全力去攻打李自成,为先皇报仇,早日夺回太子。”

    佘一元被堵得没话说了,直愣愣的看着李岩。

    李岩接着说道:“对了,他投降李自成那个事,我就当没发生过,让他也不用在意。”

    佘一元这下更没说的了。吴三桂,唐通,高第这些人可是都投降了李自成的,现在再拿忠于大明来说事,实在是理亏呀。

    但是他是来传信的,有些话还是要说的。他拱手道:“平西伯的意思是,希望大元帅能够允准,让关宁兵继续镇守山海关以及永平府。只要大元帅允许,关宁兵一定严守山海关沿线,不让清军有可趁之机。”

    “还有什么,就一并说了吧。”李岩知道还有其他条件的,于是干脆吩咐一下。

    佘一元道:“请大元帅每年拨给粮食六十万石,饷银一百五十万两。并且允许永平府的粮税充作军用。”

    李岩冷笑一下,说道:“你回去告诉吴三桂他们,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不能答应。让他们再好好商量商量,提出一个能让我接受的条件来。虽说谈判是要讨价还价,可是你们也不能一张口就是一个天价呀,要不还怎么谈呀?”

    佘一元点点头,表示理解。之后拱手问道:“大元帅何时准备更进一步?”

    李岩一愣,问道:“你这是何意?”

    “学生的意思是,大元帅何时登基称帝?”佘一元解释道:“直隶,山东,河南尽为大元帅所有。大元帅霸业根基已成,何不早日登基称帝,开科取士?天下之事,唯在民心。士人归心,则百姓归心,继而天下可得。”

    李岩心中冷笑,这些读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