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刚回了开封,苏京就来兵营找他了。
“苏府尊,怎么来开封了?”李岩让苏京进来,微笑着问道。
苏京一躬到底,说道:“李将军,苏某有事相求。”
“苏府尊,起身说话。”李岩站起来,扶住了还在躬身施礼的苏京。
苏京直起身,哀求道:“李将军,你一定要帮帮忙呀。”
李岩好奇的问道:“苏先生先说说是什么事吧,能帮的,李某自然不会推辞。”
“朝廷下了旨意,点名要归德府把今年夏秋两税都交齐,否则就要将苏某逮问呀。”苏京哭丧着脸,说道:“看在咱们共事一场的份上,李将军一定要帮帮忙呀。”
去年归德府只交了夏税,还只是六成,就让苏京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可是之后就再也没有交过了。这次朝廷让归德府交清一年的赋税,看来是那个监军的密报起了作用。
李岩遗憾的说道:“苏先生,不是我帮您,实在是我这里也没有空余呀。我前方还在用兵,新复之地还要安置百姓,提供口粮和种子,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李将军,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苏京哀求道:“苏某可是对得起李将军啊。要没有苏某当初的提拔和举荐,李将军能有现在的威势?苏某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来求李将军的,李将军可不能不念旧情呀。”
李岩出主意道:“要不,先生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明年可能就会好一些了,到时候再给朝廷补上嘛。”
“哪还有什么理由?其他地方都被流贼蹂躏,唯独归德府两年多来承平无事。既没有蝗旱灾害也没有兵祸,朝廷这才要求必须上缴两税。”苏京失望的摇头说着。
李岩突然一笑,说道:“既然如此,那苏先生就把官辞了算了。在我这里做一个幕僚,我给先生开知府十倍的薪俸。”
苏京惊愕的看着李岩,他没想到李岩如此绝情。给李岩当幕僚有什么好的?照现在这个趋势,说不好就要被抄家灭族了。
李岩看出了苏京的惊讶,补充道:“先生可以把家眷也接过来,我保证,不会有任何问题。”
苏京站起来,向李岩拱手,说道:“李将军的好意,苏某心领了。苏某也累了,是该归隐泉林了。”
李岩也是站起来,劝道:“先生三思啊。山东地方,能比我这里还安全?不要舍不得家中的那点儿家当,只要带着地契房契出来,将来李某一定让它们完璧归赵。”
苏京又是一愣,他没有想到李岩会这么有信心。他知道李岩的部队很强,可是既要对抗朝廷,又要对付流贼,他不认为李岩会有多大机会。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李岩重用吏员,而轻视科考出身的官员,这点和天下的官绅相抵触。自古造反举事,没有读书人的帮助,哪一次能成事?
“谢李将军美意了。如有必要,苏某自会来寻李将军庇护。苏某告辞了。”说完之后,苏京向李岩一拱手,脚步轻快的离开了。
“苏先生保重。”
第四百八十章 降臣()
盛京,皇宫,青宁宫。
皇太极刚刚让阿巴泰等人退出去。他已经决定让阿巴泰统领大军,去征讨明国。因为他已经知道陈新甲被杀了,既然和谈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死了,那么按照明国之前的惯例,和谈也就此无效了。
既然和谈不成,那就派兵打过去,这才是对明国最好的回应。虽然他只不过是想用和谈当来换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可是明国既然不愿意和谈,那就给他们送去战争。而且对于他的大清国来说,去明国抢掠,也算是一种休养生息。既能削弱明国的实力,又能得到粮食、布匹和金银、牲口,好处也不少。
不过既然是作战,他就不能草率对待。让阿巴泰从长城隘口进入明国,而宁远那里的明军也需要牵制,所以他派多铎和阿达礼带兵去锦州,展开对宁远的袭扰。
“洪先生。”皇太极叫了一声。
在暖阁里的洪承畴,弓着身子小心的出来。他此时秃着脑袋,只在后脑勺有一撮儿铜钱大小的头发,被下人编成细小的辫子垂在脑后。
这种会议,他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不过皇太极让他在暖阁里听着,这也让他受宠若惊。这暖阁可是皇帝的寝宫内室,能让他一个外人进去,那是莫大的信任啊。
“臣叩见陛下。”洪承畴跪下来,给皇太极磕头行礼。
“先生请起。”皇太极让洪承畴起来,问道:“先生看朕的安排,有什么纰漏吗?”
洪承畴赶紧躬身回道:“皇上英明神武,思虑周详,没有说什么纰漏。尤其是对关内贼寇的态度,着实高明。现下关内各地灾害频发,饥民处处。但是明国四处用兵,又不得不征收粮饷,还没有钱粮来赈济,饥民盗匪,一人举事,千万景从。陛下对贼寇联络相善的做法,非有大智慧者不能做啊。”
“哈哈哈。”皇太极大笑着说道:“洪先生,朕不是那种只听得溜须拍马的昏君,你不必如此。”
洪承畴拱手道:“不是臣阿谀奉承陛下,实在是陛下英明,臣不得不感佩啊。”
皇太极点头,笑着问道:“洪先生,你告知了朕朝鲜与明国的密谋,让朕一举铲除了朝鲜的亲明一派,让朝鲜从此真心追随我大清,实在是居功至伟啊。不过朕只是让先生在国史馆行走,没有授予实职,先生是不是觉得委屈?”
洪承畴躬身,诚恳的说道:“臣绝无此意。臣是新降之人,虽有微功,可资望浅薄。骤然提升高位,非是臣下之福。这是陛下对微臣的爱护,臣哪里会有半点儿委屈呢?”
“洪先生只说对了一半。”皇太极笑着说道:“不给洪先生实职,也是对洪先生家人的保护。明国皇帝对投降之人,总是行株连之法。而先生又是蓟辽总督,还得了崇祯的亲自祭奠,要是让明国上下知道先生为我大清效力,那先生的家眷怕是保不住了。不论胜败,只要尽力就好,株连家眷,实在是有失仁德。先生再忍耐些时日,朕自不会让先生明珠蒙尘。”
洪承畴跪下来,满眼泪花的说道:“臣谢陛下挂怀。”他还真的就没有想到这一层,不过他知道皇太极说的没错。清国在关内有不少眼线,而明庭在关外也同样有细作。前几天还刚抓了几个人,是给三顺王送劝降信的。所以他十分感动。
“先生请起。”皇太极让洪承畴起来。之后问道:“先生看来,我大清要向入主中原,还需要多少时日?”
洪承畴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于是立刻答道:“入主中原,尚需时日。虽然明国流贼四起,可是明国毕竟地域辽阔,丁口甚众。而我朝对于关内百姓而言,又是外敌,所以会比较抵触。因而要想入主中原,还需要多次的入塞作战,消耗明庭的兵力、民力还有财力。再加上流寇的不断消耗,再过几年,关内必是民心涣散,人心思定。那个时候我大清大举入关,取明庭而代之,自然水到渠成。”
皇太极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先生果然大才,说的丝丝入扣,这也正是朕几次围北京而不取的原因。朕就是要用朱由检这个诱饵,将明国的军队一支一支的吃掉。不过先生说的不错,明国的确是很大,一次次损兵折将,不用数月就又能组织起一支军队。要是我大清有一场打败,没有一二年是缓不过劲儿来的。”
“陛下不必气馁。”洪承畴立刻开解道:“明国的精锐已经所剩无几,新募之兵不习战阵,粮饷器械样样缺乏。空有数十万之众,不过是浪费粮饷而已,一见我大清铁骑,必然望风而逃。”
“嗯,”皇太极笑着点头道:“先生说的在理,不过也还是有些精兵强将的。宁远的吴三桂就不错,若是能招降的话,我大清就能没有后顾之忧了。”
洪承畴遗憾的说道:“虽然吴三桂之前在微臣麾下,可是只不过两年时间而已。而且他拜高起潜的膝下,即便是微臣对他有些提携,吴三桂也不会格外感念。此事微臣恐怕不能给陛下分忧了。”
还没等皇太极表示失望,他就立刻建议道:“不过,祖大寿是吴三桂至亲,吴三桂又得祖大寿提携扶持才能有今日。让祖大寿来劝降,效果应该要好一些。”
皇太极笑着摇头,站起来说道:“先生真是了不起呀,处处都和朕想到一块儿去了。朕已经让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信了。朕也也已经拟好了书信,亲自劝~,嗯?降。”
还没有说完呢,就觉着嘴唇上一热。他知道,这是鼻血又开始流了,于是立刻从御案上拿了毛巾捂在鼻子上。此时太监也注意到了皇太极流鼻血了,赶紧去传太医。
洪承畴躬身,诚恳的说道:“陛下要保重龙体呀。”
皇太极坐了下来,仰着头,瓮声瓮气的说道:“先生不必担心,老毛病而已。先生请回吧,下次再请先生来畅谈国是。”
“微臣告退。”洪承畴又看了一眼胡子上已经沾满鲜血的皇帝,才担心的倒退出去。他有些担心,要是皇帝有什么闪失的话,那这蒸蒸日上的大清国,还能保持现在的势头吗?
第四百八十一章 税收先行()
李岩回到开封之后,视察了一下开封的守军。还去周围的堡寨看了一下,城内的那些流民都被就近安置,分了田地。
而那些大户人家,也在抓紧时间将手里的白契去官府过户,换成红契。因为姓黄的大户已经来开封告过状了,而李岩说的明白,红契才是官府承认的地契,其他的一概无效。而且还说了,拿不出地契的就是无主之地,要分给百姓,筹措粮饷。
现在的大户们也琢磨出来了,不管李岩做的是不是合朝廷的意思,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在河南,李岩的势力最大,朝廷即便是不满意,也不敢有什么严厉的处置。就像左良玉一样,就算是抢掠地方,不听调遣,也只能是口头警告一下而已。要是给以惩罚的话,就怕左良玉也反了。
所以现在那些官绅大户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去弹劾李岩——弹劾了也没有什么用,而是想办法减少他们的损失。至于他们这样做是不是在配合李岩,他们不在乎,面对李岩的军兵,他实在是没有抵抗的办法。
而那些官绅富户基本没有趁机霸占的,因为李岩已经和他们说清楚了,他们名下的荒地也要征收罚款,按照普通田地收成的一成来征收。他们可是见识过李岩的效率了,他们这里刚把鱼鳞册弄好,那边立刻就有军兵拿着册子去实地验看。
之前流贼横行,荒废的田地自然不少。可是李岩的人第二天就上门来收缴罚款,一点儿都不能耽搁。有粮的交粮,没粮的交银钱。要是遇上不配合的,直接就自己找粮库和地窖,总能找到粮食或是金银。他们也不多拿,该是多少是多少。让签个字,画个押,带着东西就走了。临了还不忘说一句:有什么不满意的,可以去兵营里投诉。让那些富绅们摸不着头脑。
周王府,外书房。
“贤婿,”周王看着正在喝茶的李岩,皱眉问道:“你这是闹什么呢?整个开封城都鸡飞狗跳的,那些富绅们都来我这里哭诉了。”
李岩随意的说道:“不用管他们便是。一个个家里谷满仓,银满窖的,才收他们一点点儿税就哭爹喊娘的了。”
周王不满的问道:“怎么连郡王府宗室的田庄也要查?那些可都是朝廷给的赐田,不交赋税的!”
“现在是非常时期,”李岩还是随意的说着:“整个河南,有大半的田地是王府宗室占着的,不收这些田地的税赋,我的军兵就要饿肚子了。”
周王一拍桌子,喝道:“不用拿流贼来做幌子,他们已经退的远远的了!其他人的地,你随便收,哪怕是我王府名下的,你也尽可以去收税赋。可是其他的王府宗室,你不能动!都是一脉宗亲,你这个仪宾总要给宗亲们一条活路!”
“他们不缺这点儿收成。”李岩还是漫不经心的说着:“我只不过收一成半而已,比那些富绅少半成,比百姓们少一成半,已经是给予最大的优惠了。”
周王怒道:“他们虽然家业大,可是人口也多,耗费自然不在少数!你这么一闹,让他们立刻就不能维持生计了!”
李岩摇头道:“王爷,这已经是我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你脑袋怎么想的?!”周王指着李岩,喝骂道:“要是没有本王鼎立支持,你以为你能进的了开封?!你以为你能被破格提拔?!要是没有仪宾的身份,你以为朝廷就只是派一个监军太监过来?!到头来你的屁股却是坐到了那些外人的一边,你这是忘恩负义!”
李岩站起来,冷冷的说道:“你从来没有把五娘当女儿待,五娘也没有把她自己当王族看。告辞了。”
等李岩走后,世子从隔间出来,担忧的问道:“父王,李岩这是铁了心想要造反了呀,这可如何是好呀?”
周王坐在那里不出声,过了半天才问道:“你觉着他能不能成事?”
“啊?”世子惊慌的疑问。
周王自己给自己分析着:“只凭借归德府为后盾,他就能把流贼击退。要是再加上新收复的地方,那在河南周边算是没有敌手了。不知道遇上边军会怎么样?”
“父王,您在想什么呢?”世子赶紧阻止了周王的自言自语。
周王失笑道:“想什么?想当想之事。”之后突然严肃起来,问道:“要是李岩真的造反了,我们会怎么样?要是流贼得势了,我们会怎么样?”
“这,这~”世子脑门子都冒出冷汗来了,他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
周王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低声的说道:“要想啊,凤阳祖陵都被平了。与流贼作战,除了李岩之外,其他人都是一败涂地。关外和清国交战,打不动,可是又和不成。这是内外交困啊,还真说不好呀。”
李岩在开封停留了五天,让那些商人们可以在朱仙镇收拾商铺了。承诺保护朱仙镇的安全,不过却是要向商人们收取商业税。商人们虽然知道税率不高,可是比起以前几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