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遥控大明-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民练击破八旗精锐的一路人马,响当当的虎贲之军了。崇祯皇帝本是想把李乙丑树立成为一个标杆,以收到号召天下义民尽忠报国的效果,奈何这个李乙丑实在有些太不像话了。

    东昌那边肯定打出了一场胜仗,就算是多报一些首级上来,就算是把军功夸大一些,崇祯皇帝也不会太计较,封赏也是不会吝惜的。奈何这个李乙丑居然在捷报中说出了“阵斩皇太极”这种大话,马上就成为别人攻击的口实了。

    阵斩皇太极这种事情,永远都不可能是真的,别说是崇祯皇帝本人,就算是三岁的娃娃都哄不过去。

    弄出这么大的笑话,贪天之功的嘴脸已昭然若揭,若是不看他还有几分微末的功劳,若不是看他还有几分报效的心思,崇祯皇帝也不会把那些雪片一般的弹劾疏书留中不发了。

    按照崇祯皇帝的安排,下旨申斥几句是免不了的,还要有些象征性的处罚,至于赏赐还是以后看他的表现再说吧。

    “上奏,”当值的宫人一溜小跑着送来了从兵部司务司传过来的紧急军旗奏折。

    这么多年以来,每当有紧急军情,崇祯皇帝就有种脑袋发懵的感觉,因为那绝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明明知道是祸事,还是不得不看。

    打开上疏书只看了一眼,崇祯皇帝的身体就开始微微发抖了。

    苍白的脸色透着一抹病态的潮红,双手已经抖的不成样子,猛的站立起来,又拿捏着天子的气度和涵养缓缓的坐了下去。

    因为心情太过于激动的缘故,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异常亢奋:“奴酋洪太(皇太极的官方名字)暴卒?死的好!”

    皇太极死了?怎么死的?

    不光崇祯皇帝想不明白,连司务司的情报也说的模棱两可,只有两个字作为解释:暴卒!

    皇太极的年纪并不算大,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疾病,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丧命呢?

    紧接着,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此事的敌情司也送来了迟来的消息,他们的情报明显比司务司要准确了很多:皇太极确实是死了,至于死因很模糊。满洲八旗内部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夜间不起清晨暴卒,也有人说是皇太极早已死了数日,八旗勋贵秘不发丧早已把他的死讯隐瞒了很久。甚至有小道消息流传说在皇太极的尸体上看到了血迹

    这些消息未必是真,也未必可靠,众说纷纭已难辨真伪,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皇太极真的死了。

    皇太极一死,满洲八旗内部那些桀骜不驯的旗主和勋贵还有谁能压服的住?必然陷入惨烈的内斗当中。来自两辽的压力可以减轻大半,终于可以把用在东北方向上的人力物力腾挪出一部分来,用在西北方向上了。

    大明朝两线作战的格局似乎也可以缓解一下了。

    突然之间,崇祯皇帝想到了李乙丑的捷报。

    做事操切的皇帝马上命令阁臣范景(崇祯朝的阁臣本身就带着浓厚的秘书色彩)把那份捷报找了出来,看了又看,顿时“龙颜大悦”。

    皇太极死的时间和李乙丑捷报上说的时间基本吻合,又有仪仗、佩刀等物作为佐证,更有很多生俘的八旗俘虏的证词,这事已经水落石出了:

    皇太极既不是襁褓中的婴孩,又没有长期卧床,好端端突然就死了。什么暴卒,分明就是死于我大明健儿之手。伪清之所以抬出一个闪烁其词的“暴卒”说法,根本就是在遮羞。

    李乙丑又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要不是他真的击杀了皇太极,时间上怎么会如此的吻合?想那李乙丑只是一介草民,就算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贪这么大的功劳吧。

    到了现在,那些曾经弹劾过李乙丑的官员也开始相信了“阵斩皇太极”的说法,至于崇祯皇帝本人,则是死心塌地的深信不疑了。

    因为他更愿意相信那是一个事实。

    钦旨兴办的民练竟然手刃了皇太极,顿时就让崇祯皇帝变得兴奋起来,心情瞬间大好。

    不管怎么说,民练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李乙丑也可以算做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天子门生”了,自然应该百般回护。崇祯皇帝甚至为以前怀疑李乙丑的血诚之心产生了愧疚的心理:幸亏没有发出那道申斥的旨意,要不然岂不是寒了忠臣猛士的报效之心?岂不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诸位爱卿,淮扬民练指挥李者,功勋卓著深慰朕心,应仔细议一议封赏之事。以朕看来,此等实心做事的臣子应当厚赏罢了,朕要晤一晤这个李乙丑。宣他进京吧!”

第六十九章进京之前() 
阵斩皇太极之事,虽然李乙丑弄的大张旗鼓,却一直都没有找到决定性的证据,所以即便是在淮扬民练内部,也把此事看做是李乙丑夸大军功的行为。

    虽说大明朝从来都不承认皇太极的身份,可人家终究是一国之君呐,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给杀掉了呢?时至今日,连杀掉皇太极的那个勇士都没有找到,实在难以取信于人,。

    对此,李乙丑不做任何解释。

    直到皇太极身死的消息传来,众人才反应过来。

    作为李乙丑的铁杆兄弟,周六斤表现的最为激动,兴奋的一跳三尺高,语无伦次的大叫着:“真的,铁定是真的。我把他个老娘的,乙丑兄弟是什么人?他是神仙佛爷保佑的人呐,按照你们读书人的说法,叫做”

    “百灵护体?”文秀之小声的提醒了一句。

    “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吧。”周六斤根本就不晓得应该怎样表达自己激动的心绪,只是一个劲儿的大叫着:“我居然连乙丑兄弟的话都信不过,实在是混到家了。娘的,我信了,真的信了。”

    虽然直到现在都不清楚到底是怎么杀掉的皇太极,众人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逆转,全都无条件的相信皇太极是死在李乙丑的手中准确一点说,是死在淮扬民练兄弟们的手中。

    干掉敌国皇帝,这份功劳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了。

    连文秀之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难道传说中的神仙眷顾是真的?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的凑巧呢?

    前番李乙丑刚刚说干掉了皇太极,后面皇太极就真的死了。根据支离破碎的情报来看,这位大清国的皇帝之死确实有些不明不白,连伪清自己的说法都充满了矛盾。

    皇帝之死是天大的事情,哪怕是按照伪清廷自己公布的消息,明显就是一笔糊涂账,很难让人相信皇太极是“暴卒”。

    如此的巧合,似乎冥冥之中真有一种叫做“天意”的东西。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皇太极真的死于淮扬民练之手,死于东昌大战之中。伪清为了遮羞,才搬弄出很多自相矛盾的说辞。如此欲盖弥彰的做法,反而更加印证了李乙丑的说法。

    此次清军入关大掠,总共分出东西两个方向八路人马。淮扬民练的当面之敌仅仅只是东路的一部分,虽然已将其破之,却还有广平、德州两个方向的清军。更有鳌拜的西路军,根本就没有到一败涂地的程度。奇怪的是,在东昌之战以后,所有各个方向上的清军全都莫名其妙的撤退了,而且撤退的非常匆忙。如果说皇太极不是死与淮扬民练之手,实在无法解释这种诡异的现象。

    皇太极为什么会出现在东昌小城,为什么会御驾亲征,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已经没有人关心了。大家只知道一件事情:淮扬民练干掉了皇太极。

    如此天大的功劳上甲破刀残的淮扬民练陡然士气爆棚,哪怕是没有亲临战阵的辅兵,也把身上的皂色军装穿的整整齐齐,走路的时候下巴都能昂到天上去,张口闭口就是“我淮扬民练”。唯恐别人把他和普通的官军混为一谈。

    集体荣誉感甚至让民兵们产生了“淮扬民练为天下至强之军”的骄傲,一个个全都目空一切,仿佛只要把这支军队搬出去,就可以横扫天下一般。

    战前,人们对于八旗辫子兵的恐惧已经演变成极端的自傲,根本就不把清军放在眼里。

    什么满万不可敌?纯粹是胡扯,十倍的兵力都被我们把皇帝给干掉了,还有啥可说的?

    太过于盲目的骄傲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李乙丑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这种情绪的蔓延和发酵

    东路清军已经退了,淮扬民练却没有要搬师返回的迹象:如此天功,怎能没有封赏?大家之所以不着急回去,就是等着朝廷的赏赐呢。

    果然。

    没有过多久,宣旨的天使就到了东昌。

    所谓的天使,其实就是一个内宫太监:

    “奉天承运,大明天子诏:自民练诏始,淮扬之军,尽心国事,堪为表率,朕心甚慰。为彰赏罚之明”

    圣旨洋洋洒洒,其实多是官样文章,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话也就那么几句:着有功人等进京陛见,其中还专门点出了十来个人的名字。

    按照国朝体制,监军大人文秀之是淮扬民练名义上的“一把手”,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朝廷,所以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指挥使李乙丑虽然是事实上的一把手,也只能排在第二位,其他还有几个营官和有功人员的名字。

    除了这道明旨之外,还有一道口谕,是专门给东昌郡王的。和发给淮扬民练的圣旨相比,这道口谕的“档次”显得低了很多,语气非常随和。

    毕竟是皇家宗室,作为太祖洪武皇帝的子孙,东昌郡王完全就是崇祯皇帝的“家里人”。所以这道口谕并没有说起任何和战事有关的字眼儿,完全就是拉家常的口吻,让他负责陛见的诸般事宜,以陪同的身份和李乙丑文秀之等人一起进京。

    以堂堂郡王之尊,不可能给李乙丑等人鞍前马后的操劳,所谓的“陪同”只不过是个临时的说辞而已,真正的用意还是陛见。

    宗室子弟非奉正式的宣调不得擅离封地,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大明朝三十四系藩王,大大小小的王爷有一百多个。一个二字的郡王单独进京陛见,让比他地位更加尊崇的新任鲁王如何自处?所以崇祯皇帝专门兜了个圈子,临时给他委任了一个不是差事的差事:陪同。

    本意还是为了褒奖,让天下的宗室子弟全当都好好的看看,主要是为了树立起一个榜样:东昌大战也有朱氏子孙的功劳,皇帝陛下同样不会亏待了“自家人”。

    客客气气的奉上些东昌“土产”,其实就是金银珠宝之类的物品,算是给宣旨天使的“鞋钱”,打发天使先住下来,马上就开始安排进京事宜。

    “李指挥,不瞒你说,”进京陛见,对于宗室的意义尤其重大,东昌郡王显得非常兴奋:“我袭这郡王之位也快二十年了,总共就进过两次京城,第一次还没有见到陛下的龙颜。这回真是沾了你的光”

    崇祯初年的时候,东昌郡王曾经进京过一次,不过这一回的意义已完全不同。

    作为天下宗室的代表陛见皇上,可比奉旨进京要风光的多,好处也大的多。一字王的位置他不敢想,封赏什么的他也不是很在乎,要是能够自主的提名一个世子的名额,趁着大获全胜的机会,想来皇帝应该不会反对。如此一来,他这一支的荣华富贵可以绵延好几代人了!

    “王爷客套了,东昌一战,王爷亲临敌阵,随身披数创,依旧死守不退大呼酣战,我等无比佩服啊。”

    花花轿子人抬人是官场上通行不变的规则,既然东昌郡王很捧李乙丑,李乙丑也得投桃报李。何况在东昌血战当中,东昌郡王也颇有些可取之处,就算是分润功劳给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东昌郡王要的就是这个。

    从东平到东昌,这已经是和李乙丑的第二次“合作”了,尤其是经历生死大战之后,自觉已有了些交情,很多不方便说的话已经可以直接开门见山了:“本王从未将李指挥当外人,有些事情也就可以直说了。摧敌破阵和斩获的首级,是兄弟们用命换来的,就算李指挥舍得,本王也不好意思抢走。只是这守城之功和助战之力还需商议出个章程来。”

    我不贪你们淮扬民练的军功,但我的功劳你也得帮帮忙,前期的守城和后期的助战也是功劳的一部分,咱们两家得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说法,免得在皇帝陛下面前说起之时前后矛盾丁不对卯。

    “好说,好说,”李乙丑很大方的笑了笑:“此事全凭王爷做主。”

    很快,东昌郡王就制定出一份东昌血战的详细奏报上疏,其中种种细节理所当然的会夸大很多,以彰显军功和让他本人的能力。对此,李乙丑毫不在意。

    有阵斩皇太极的功劳在那儿摆着,其他的细枝末节李乙丑已经不是很在乎了。

    陛见之事,早已在军中炸开了锅,尤其是那些上了陛见名单的人员,都有种如在梦中的虚幻感受。

    一年之前,大家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浪荡汉,转眼之间,就成了可以阙见天颜的大功臣,这绝对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光宗耀祖啊,我们老庄家,祖宗十八代都不曾有过这般的荣耀。我得先给祖宗上几柱高香,让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也知道知道后辈子孙的光耀门庭之举。”

    “我把他娘的,我们周氏一族当中,顶了不起就是出了个器管大使,连个品级都没有的微末小吏,都在族谱上大书特书。现如今老子都能见到皇上了,族谱上应该怎么写?以后进祠堂祭祀的时候,老子这一支怎么也得跪在第一排了吧?”

    “陛见万岁爷,谁能想到老子会有这么大的出息?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这个么?打这一仗生生是值得了。就算八十年后老子的骨头都烂了,也能安安稳稳的在九泉之下享受后辈子孙的猪头大供了,哈哈”

第七十章阙下陛见(上)() 
见皇上不是走亲戚串门子,就算是依旧奉了宣调,也不是说马上就可以见到的。

    等一两个月才有机会进宫见皇帝一面,这已经算是非常快的了。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猫在京城等半年以上连皇帝的影子都看不到的例子不胜枚举。

    李乙丑等人却之等了两日。

    进京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