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终于就要到了。
与此同时,张星忆也终于收回目光,吩咐道,“走吧。”
两支人马,就这般擦肩而过。
第0493章 赵老将军亲自出马()
与张星忆仅仅是感觉到这队军士有些奇怪不同,当大汉丞相诸葛亮和得知冯永从南乡抽调的士卒已经到达锦城后,竟是猛地站起来,面有惊容,失声而言,“南乡士卒竟精锐若斯?!”
算算日子,从冯明文在自己这里取得调令,再传到南乡,然后南乡士卒闻令而动,最后聚集于锦城外,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
这么算起来,南乡士卒从南乡行军到锦城,所用时间肯定不会超过二十天,这已经算是极为难得的士卒了。
可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南乡那里,本就是难民野民还有胡僚的聚集之地,短短的三年时间,他们是怎么被训练成精卒的?
诸葛亮来回走动,心里迅速盘算了一下:按南乡前些日子报上来的数据,如今有人口三万上下,这还不算那些未上户籍的胡人僚人。
那岂不是说,南乡至少还可以再训出两千精锐士卒出来?
南乡县这个地方,究竟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诸葛亮心里越发地好奇起来:有机会,定要去好好看看!
他想了想,又把这个消息让人送到赵云府上。
赵云接到诸葛亮的消息后,同样是吃了一惊,他的第一个反应竟是:“二郎?二郎!二郎呢?”
“这个时候你叫二郎做甚?”
赵马氏听到赵云的喊声,从里头走了出来,问了一声。
赵云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糊道,“没什么大事,就是有点小事想问问他。”
“有事就想到二郎,没事就让人家滚得远远的!”
赵马氏哼了一声,没好气道,“你莫不是忘了二郎这些日子十天里有八九天都呆在冯郎君的府上?我都不知道多久没见到他了。”
赵马氏提到这个,又哀声叹气地说了一句,“可怜的二郎,连自己的家都不能呆,也不知道在外头吃得好不好,住得习惯不习惯……”
赵云一听这个就头大,“啧”了一声,“他要是在冯庄上吃不好,那这世间也就再没什么地方有好吃的了。你当他想呆在家里?巴不得在外头撒欢没人管呢!”
“你就是看不得二郎有出息!”
赵马氏立刻如同炸了毛一般,怒道,“什么叫在外头撒欢没人管?如今谁不知道二郎有出息了?妾去外头参加聚会,一提起二郎,哪个不是称赞一声?妾不知多有面子呢!”
“还有,这几年不都是冯郎君帮着管教吗?你这个大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当的!我说你就应该好好去谢谢人家才是……”
“我谢他?”
赵云叫了起来,“我堂堂一个镇东将军……”
然后赵马氏那凌厉的眼神就看过来。
于是赵云的声音就低了下去,叹气道,“前头你还说了担心他在外头过得不好,现在又说要谢谢那个冯明文,左右都是你有理……”
“二郎可是跟了冯郎君才有今天呢!”赵马氏倒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只听她向赵云解释道,“这才跟了几年呢?如今都已经能领军独守一地了,这以后会怎么样,谁敢说得准?”
“只是偏偏你这个做大人的,最开始的时候还与冯郎君有了嫌隙,要真要是影响了二郎与冯郎君之间的情义,看我饶你不得!”
“我与那冯明文能有什么嫌隙?”
赵云惊愕道,心想这是谁在污蔑我?
“你还不承认!二郎早就与我说过了,听说你第一次与冯郎君见面时,就打了人家两鞭子……”
赵马氏斥道,“你堂堂一个镇东将军,还是封了侯的人物,做过的事难道不敢承认?”
糜家和刘家可都是皇亲国戚呢,得罪了冯郎君,两家嫡长子都落了个跑去南中避难的下场。
赵马氏虽说不相信冯郎君会为了以前那点事而记恨在心,但二郎终究是跟了冯郎君才出头的。
所以在赵马氏看来,那个事情自己的夫婿做得就是不对。
“我现在就恨不得抽那赵二郎两鞭子!”
赵云当真是怒了,妈的,为了讨好你那个兄长,连老子你都敢出卖?等着,敢回家看我不抽死你!
“你敢!”
赵马氏立刻尖叫起来,“二郎多久没回过府上了?还不是因为被你吓得!你再敢打他,我就跟你拼了!”
“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
赵云气得差点发昏,连连说道。
这就是他不想让二郎呆在家里晃悠的原因,只要与这小子相关的事情,自己的细君就变得不可理喻。
说着,赵云转身就走。
“你到哪去?”
赵马氏一看赵云似乎真生气了,连忙又喊了一声。
“去冯庄,看看那几个小子。”
赵云头也不回地说道。
这一下当真是把赵马氏惊到了,她只是说说而已,可没想过当真让自家阿郎能拉得下这个面子。
一念至此,她心里就是有点后悔起来,自己是不是对阿郎太过苛刻了点?
于是她上前拉住赵云,劝说道,“待那冯郎君成亲之日,我叫人多送些贺礼过去就是,你就不用亲自去了吧?你的身份,可比那冯郎君高得多了。”
赵云一愣,看到赵马氏的神情,心里顿时明白过来。
看来细君还是向着自己的。
只听得赵老将军哄骗自己的细君道,“唉,我觉得你刚才说得对,这个事情,还是说开好一些。再说了,你别看我平日里对二郎多有打骂,但这也是为了他好。”
说完,便带着人出府而去,留下赵马氏在后头一脸的感动莫名。
锦城外的冯庄,如今已经算是年轻一代的圣地一般的存在。
因为冯郎君、赵郎君、李郎君等等这些年轻翘楚,平日里皆是出没于此。
今日,冯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
大汉的镇东将军赵云,带着人亲自来到了庄子上。
“永见过赵老将军。”
冯永听到禀报后,连忙带着人迎出府来。
“你这庄子,变化不小啊。前几年还没这么热闹呢。”
赵云看了看四周,说了一句。
冯庄如今在晒坝上盖起了一溜棚子,这是给成亲那天摆宴席准备用的。
蜀中春日多雨,万一龙抬头那天下起了雨,宴席摆在棚子里,不会受到影响。
还有新房子也盖了不少。
里头有庄户的翻新房,也有给部曲新盖的房子。
更重要的是,如今庄子上还有兴汉会的不少兄弟往来。
赵云仅仅是扫了几眼,就看到人群中有不少面熟的子侄辈。
他心里倒是微微吃了一惊:看来这小子当真已经成了年轻一代的魁首人物。
“国泰民安,乡下的庄子自然就会变得热闹一些。”冯永谦虚道,“这几年百姓安居乐业,皆是陛下贤明,丞相勤政之故。”
赵云在君臣方面,从来都是以忠义为先,不讲那些什么虚言假意。
要不当初也不至于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反对夺民田而赏有功之士,更不会在刘备盛怒伐吴时直言进谏。
所以如今听到冯永这个话,心里就是有些别扭。
大汉如今偏安一方,累如危卵,何来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之说?
赵云“啧”了一声,又看了一眼冯永,心想这个巧言令色之名,当真是……
叹了一口气,不想与冯永啰嗦,直接说道,“黄崇已经率着南乡的士卒到锦城了。”
“什么?意致已经回来了?”
冯永惊喜道,“怎么这么慢?我还一直担心他赶不及我成亲那天……”
说得太快来不及收口,冯永看向赵云,有些尴尬一笑。
赵云却是没有注意到冯永的口误,因为他只注意到前面那一段话。
当下挑了挑眉,“你刚才说什么?慢?你可知道从南乡锦城有多少里路?”
“大概一千多里吧。”
冯永随口答道。
“是一千两百多里!”
赵云看到冯永这副模样,也不知怎么的,心头的火气就起来了,“你可知南乡的士卒赶到这里用了多久?”
“今天是第十五天,刚好到我定下的时间。”
冯永理所当然地回答。
我下的令,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什么?你定的?”赵云一听,眼皮就跳了跳,失声道,“十五天行一千二百里,也就是说,你让他们一天至少要走八十里。”
“对啊!有什么不对?”
冯永奇怪地问道。
我带出来的兵——嗯,虽然是黄崇等人亲手操练,但规矩和操典是我亲自定的,就算是我带的吧。
我带出来的兵,自然要按我的规矩来。
“如此苛求他们,你不怕士卒哗变?”
饶是赵云久经沙场,此时也有些皱眉,心想你这究竟是傻大胆,还是别有隐情?
“有士卒哗变?”
冯永的脸色这回终于是严肃起来,难道自己当真是欠考虑了?这时代的士兵承受能力这么弱?
赵云直直地看着冯永,想从他脸上看出开玩笑的意思,好久才缓缓道,“没有。”
“嗐!赵老将军,你这般说话,很让人误会的。”
冯永这才松了一口气,心想这老赵什么时候说话也开始大喘气起来了?
“敢问赵老将军,他们现在何处?”
“自然是已经按规矩安排下去了。”
赵云点头,“此次来,就是想让你陪我去看看那些士卒。”
“好。”
冯永点头,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赵云如今乃是军中第一人,锦城这一带的军中之事,除了诸葛老妖,没其他人敢跟他说不,至少冯永不敢。
第0494章 进营()
“去,把张嶷和句扶叫过来。”
冯永吩咐了一声。
句扶本是朱提郡军司马,如今被冯永要了过来,与张嶷同被冯永举荐为越雋郡都尉,领越雋郡士卒。
前些日子到锦城报道后,便归到冯永名下,如今与张嶷一样留在冯庄,只待冯永大婚完毕,就一起去越雋上任。
两人早就站在后边的人群里看热闹,如今一看到冯永叫他们,连忙越众而出,齐齐行礼道,“长史,敢问有何事吩咐?”
冯永笑道,“走,去见见你们以后要领的军士。”
两人神情激动道,“诺!”
冯永一乐,还以为两人是听到自己的兵到了这才高兴的。
哪知再细看之下,却是看到两人的眼睛一直在看着赵云,眼中充满了崇拜。
心下立马就是有些不爽,老子不远千里之外给你们准备好的士卒还比不过一个老爷子有吸引力?
不过冯永也知道,作为仅剩的五虎之一,赵老爷子确实是大汉不少将领心中的偶像。
当下只得卖了一个人情,“这位乃是赵老将军,还不快点上前见礼?”
两人一听,齐齐对视一眼,身子激动得微微颤抖,连忙上前深深地弯腰行礼,“越雋都尉句扶(张嶷)见过赵将军!”
赵云本是不太在意两人,但眼睛扫过赵广李遗王训等人后,似乎想起了什么,目光又落到句扶张嶷身上,眼中竟带了些许探询的意味。
“都是军中之人,不必如此多礼。”
说着,竟是对着两人颔首示意,这一举动,让两人又是一阵胡乱激动。
南乡士卒的临时营地被安排锦城外的一个营寨那里,冯永一行人还没走近,远远地就看到营寨门口站了卫兵。
冯永对着赵广示意了一下,赵广会意,径自走上前,对着卫兵说道,“冯长史前来探营。”
卫兵受令后,行了一礼,却是没打开营寨门,只有一人转身走到里面去了。
“这是何意?”
还以为卫兵会直接打开营寨门的赵云有些奇怪地问道。
“哦,南乡士卒的规矩。营寨值守卫兵关系到整个营寨安全,任何人不得随意对营寨卫兵下令。营寨值守卫兵也只能接受其什长、队率之令。那个卫兵,应该是到里头禀报去了。”
“你也不能?”
赵云挑了挑眉,惊讶地问道。
“不能。”冯永摇头,“除非是紧急情况,否则我若是要对营寨门口值守的卫兵下令,也要通过他们的什长队率。”
“为何?”
“因为我若是随意越级下令,就会被底下的人效仿,造成军内令出多门的现象,这样对军中不是什么好事。”
“若是他们的什长队率不在呢?”
赵云一副不问到底不罢休的模样。
“不可能不在。我说过,营寨卫兵关系到整个营寨安全,卫兵值守期间,必有总领之人在侧,否则就是渎职。”
“若是渎职,那当如何?”
“军法处置,按律当斩。”
冯永淡淡地说道。
赵云点头,心想这军令倒是严明,然后又问出另外一个问题。
“不过你这样的话,岂不是说什长队率有机会给底下的士卒下乱命?”
总觉得这个赵老爷子这话问得有些恶毒。
冯永看了赵云一眼,又不得不答,“不会,只要给他们教善恶,知荣辱。”
说着又指了指营寨,叹了一口气,说道,“他们当中,大多是苦难出身,好不容易才有个安定的生活,若非逼不得已,谁还想回到过去?”
“在南乡,有他们的父母妻子。只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奋勇而战是为了让他们身后的父母妻子过上好日子,他们又怎么会作乱?”
识字读书,才能更好地明事理。
而识字读书,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工人、军人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冯永不顾一切地在南乡推行识字读书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大力宣扬泛大汉主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汉胡之别,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往一个方向使劲。
所以说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为什么要两手抓,两手硬?
当有物质保证,又有制度保证,再加上努力营造出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