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之庄稼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蜀汉之庄稼汉-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戎鳎绱朔锤仓耍巫阌胧樾埃 

    场面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冯永暗自叹息一声,向着费诗看去,心想此言诚乃大实话,但自古以来,忠言逆耳。

    更何况你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来,除了让人难堪,还能如何?

    怪不得你如今只是个永昌郡从事。

    果然,只见上头的诸葛亮沉默了下来,却是没再提起此事,看样子心里已经有所决定。

    李鸿则是一脸的尴尬。

    蒋琬勉强笑笑,站起来说道,“公举,永邦,我有事与你们说,且随我来。”

    待三人都出去后,诸葛亮这才看着冯永,开口问道,“你久在南乡,南乡沿汉水下去不远,就是孟达所在的新城,可曾探过此水路?”

    看来果然还是要与孟达通信。

    冯永对诸葛亮的态度倒也在意料之中,蒋琬是个懂诸葛亮心思的,把费诗拉出去,可以避免他的尴尬。

    同时也避免了新降的李鸿听到过多的机密。

    “回丞相,这个事情,永自然是有过考虑的。”

    当初在南乡县搞牧场,搞毛坊工坊,冯永当然考虑过下游的孟达的威胁。

    但从新城到汉中,本就是逆水而行,困难何其多也?

    曹真后来也曾派司马懿想要这么做,但司马懿至死也没能到汉中走一圈。

    更何况孟达这种政治投机分子?他敢给曹魏这么卖命?

    当然,世事没有绝对,总有万一。

    所以南乡县自然对这条通往曹魏之地的水路做过调查,调查的人是南乡县县尉黄崇。

    县尉者,掌县中军事。

    “当时调查南乡县汉水的是黄崇,他曾多次询问过当地的乡老,还亲自勘探过水路,若是丞相想知道详情,可招他来询问。”

    诸葛亮听了,似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冯永,“你们还当真专门查询过这条水路?”

    冯永一笑,“此事还是黄崇提起的呢,他年纪虽小,但确实腹有军略。”

    听冯永这么一提,诸葛亮倒是想起了马谡从汉中传过来的公文:自冯永带着一部分人离开汉中,黄崇在南乡县整训士卒,颇有章法。

    听说黄崇还率人在汉水边上挑险要之地,筑起能驻扎百人的坞堡。

    南乡县县丞罗蒙也曾问起其目的,黄崇解释说是为了防范新城曹贼突然来袭,在险要之处驻兵,不但能提早发现示警,还能扼守险处,不让其上岸。

    其能如此。

    冯永言其腹有军略,果不为虚。

    想起赵广骁勇,王训谨慎,李遗机巧,还有他所推荐的王平、柳隐,皆是在此次平定南中的征战中立下大功,诸葛亮又不禁深深地看了一眼冯永。

    “丞相当真要与那孟达通信?”

    冯永终是忍不住地问了一句。

    “怎么?你有异议?”

    诸葛亮问道。

    冯永摇摇头,“孟达乃是反复小人,费从事说的没错。但小人也有小人的用处,丞相曾说过,北伐需待北方有变。”

    “若是孟达反叛之事闹得够大,能给曹贼造成麻烦那就是最好不过。就算是不行,与大汉也没损失。所以一封书信的事,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

    诸葛亮脸色一松,叹气笑道,“公举耿直,当为君子,却不知变通,若是他能像你这般,何至于郁郁不得志?”

    说起费诗,冯永倒有些好奇地问道,“丞相,我记得费公……公举前些年不是受先帝所派,去荆州给关君侯授爵么?怎么如今沦落到永昌郡从事的地步了?”

    想到费诗取了这么一个字,冯永总觉得有些说不出口。

    公举?

    举高高?

    “关你何事?”

    诸葛亮却是不愿多说,“没事别问这个。”

    然后再想起冯永刚才提到了北伐,诸葛亮马上就有些警惕地看着他,“北伐之事,是谁与你说的?”

    “我自己想的啊。”

    冯永一脸的坦然。

    “丞相的隆中对,永早就背下来了。又云,攘外必先安内,丞相一定要亲率大军南征,一是要安抚南夷,二也是为了练兵吧?”

    “如今南方已定,士卒得到锻炼,大汉粮食又不缺,就看兵甲何时能足。故那蒲元去寻产好铁之地,此亦丞相为北伐所虑者吧?再加上风箱出来,大汉就能有好铁。”

    说起北伐,冯永就觉得心情有些激荡,又情不自禁地说道,“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曾在白帝倾托大汉于丞相。”

    “丞相为不负先帝之托,这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非不自惜,乃是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诸葛亮听了冯永这话,猛地站起来,激动道,“说得好!真乃说到吾心肺腑里去也!吾率军南下,王连苦劝我许久,却不知我心中所念。”

    诸葛亮的桃花眼闪出极亮的异彩,看着冯永连连说道,“没想到世间最知我者,竟是你这小子!”

    卧槽!

    你说归说,表扬就表扬,说到半路,又来个小子,啥个意思?

    到底是骂我呢还是表扬我呢?

    冯永大是不满。

    诸葛亮却是没注意到冯土鳖的心思。

    他似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站起来来回走动,几年来压抑在心底无法与他人述说的情怀,此时却被冯永一口道破,并且还说到他心底去,当真是让他一下子就把冯永当成了知己。

    冯土鳖难得看到诸葛老妖这模样,心里大是得意。

    心想那些话,大半是《后出师表》所言,不管其文真伪如何,但肯定就是你的心声。

    想起后世的黑子们那些恶意抹黑和猜想,他心里又长叹一声,后世之人以无节操为荣,却认为古人亦无节操,当真是羞耻。

    “你说说,若是北伐,当如何进军?”

    诸葛亮心情难抑之下,竟是开口向冯永询问此等国家大计。

    冯永听到这话,一时沉默了下来,心里倒是有些抑郁。

    是啊,北伐当如何才能成功?

    后世不管是黑也好,粉也罢,大多都对北伐持悲观态度。

    即便是最大的乐观,也是最多只能占陇右。

    据潼关而占雍州……别做梦了!

    诸葛亮看到冯永不说话,脸上微微露出失望,心想他终究还是年少,能想到北伐已经是难得,我又如何能强求他去想这等大事?

    正当他在安慰自己的时候,冯永却是出乎意料地开口了,“丞相,北伐之事,永亦久思矣!以大汉之国力,对比曹魏,可谓我弱敌强。是故北伐,只能小心谨慎,不可大意。”

    “说得好,继续说!”

    诸葛亮没想到对冯永竟然当真想过这个问题。

    冯永抬头看向诸葛亮,说道,“自汉中伐贼,有五条道,自东而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最后就是出祁山而行。”

    “子午道最近,但最是险恶,大军无法通过,所以只能最多只能走偏师,不能走大军。傥骆道途中需要翻越的几座高岭,行军不易,故大军也不能走。”

    “剩下的唯有褒斜道,陈仓道。当年淮阴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得就是此二道。褒斜道最是好走,可通大军,但若是从此路出,必然会遇到曹贼大军。”

    “若是丞相欲与曹魏大军决战,走此路最是合适不过。”

    “不成。”诸葛亮摇头道,“你方才也说了,我弱敌强,若是能用计歼敌,避免硬拼,那是最好不过。此道只能算是最后之选。”

    冯永点点头。

    没错,蜀弱魏强,硬拼乃是下策。

    “陈仓道出口,有陈仓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军又施展不开,敌军只需数千守军,就足以阻挡十万大军,难啊!”

    “那就只能走祁山。”

    诸葛亮明其意。

    “祁山路远,关中又是平坦之地,大汉多步卒,曹贼多骑兵,只怕速度上有所不利。”

第0459章 守关中必须守陇右() 
诸葛亮不满地看了冯永一眼,说道,“五路皆有不利之处,难道就不能北伐了?”

    “北伐自然是要北伐的,但如何走,如何打,又如何守,却是要细细思量。”冯永说道,“永敢问丞相,欲全力取雍、凉乎?欲取陇右俯瞰关中乎?”

    诸葛亮眉头一挑,神情再一次地出现意外之色,“此时的你,才算是当真有几分高人子弟的风采!若是能全力取雍、凉,那自然最好不过,当如何做才是?”

    “全力取雍、凉二州,则须冒险。”冯永顿了一顿,这才说道,“令一猛将率五千精兵,再让五千辅兵负干粮,应该足够三个月之食。从子午谷秘密而行,直袭长安,攻下潼关。”

    “如今曹贼重防江淮而关中兵力不足,现在都督关中者,又是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其人无武略,好经营家业,长安定然毫无防备。”

    “若是奇兵突临长安,未必不能下,潼关如今又是曹贼的心腹之地,关上肯定兵力不多,长安一下,再一鼓而下潼关。”

    “丞相则率大军从斜谷快速而行,抢在曹贼援助关中之前,汇于潼关。”

    “介时再分兵夺取上方蒲坂津渡口和下方的武关,如此关中则全掌握在手中,北伐已然成功一半。”

    “不成!”诸葛亮断然拒绝道,“不说子午谷凶险,就算是夺取潼关成功,上方蒲坂津渡口与下方武关的曹贼守兵,定然会警觉。”

    “从汉中走斜谷至潼关,就算是大驱军士而行,少说也要二十多日近一个月。而宛洛之兵到潼关,最迟不过十日。”

    “到时潼关能不能守得住不说,就是蒲坂津渡口与武关,肯定早就布满了曹兵,又如何夺取此二处?”

    “介时曹贼从蒲坂津派大军施压,后方再从武关派骑兵袭扰粮道,则潼关大军进不得,退不得,困守潼关,自陷死地,此计断然不行!”

    说到这里,诸葛亮又狠狠地瞪了一眼冯永,“当年马孟起十万大军据守长安和潼关,曹操是如何大败他的,难道你不知道?”

    冯永干笑一声。

    “丞相若是不用此计,那就只能是走祁山而割陇右了。”

    这就算是间接承认子午谷计谋的缺陷之处。

    大汉底子还是太薄了,赌不起。

    冯永自己也知道,这个计谋风险实在是太大。

    他提起这个计谋,当然不是奢望诸葛亮能接纳,他其实是为了下一条计谋做铺垫的。

    至于后世极力推崇子午谷奇谋的人,他们应该不知道司马勋,高迎祥,王耀武是什么人——但凡走子午谷者,皆没有好下场。

    而且认为子午谷奇谋能成功者,很少人会说起夺取潼关长安成功之后汉军要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在他们看来,打下长安就是万事大吉。

    却浑然不知打下潼关和长安后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

    就算是大汉是老天爷的亲儿子,让汉军开了挂,直接下了长安和潼关,但武关呢?蒲坂津渡口呢?

    关中又不是只有潼关一个关口。

    刘邦当年是如何进入关中的?不就是从武关么?

    被大汉夺取了潼关之后,曹魏只要智商不在人类平均线以下,都知道要加强武关和蒲坂津渡口这两个地方的防守。

    潼关的偏师能守住潼关就不错了,哪还敢分出兵力去夺取这武关和蒲坂津渡口?

    等诸葛亮率大军赶到,少说也要一个月。

    驻扎宛洛的曹魏中央军团又不是智障或者死人,再加上骑兵众多,如果日夜兼程,根本不用十日,六七天就能赶到潼关。

    十天的时候,不管怎么说也够到武关和蒲坂津渡口了,怎么可能还会再次让大汉轻易地夺取这两个入关的通道?

    到那个时候,大汉极为脆弱地粮道就直接暴露在曹魏的铁骑之下。

    更凶险的是曹魏雍州和凉州的军团丝毫未伤,还会从西边进行夹击。

    传檄而定的说法,根本就是在幻想。

    一伐的时候三郡皆反,关中震怖的情况下,郭淮、徐邈等人不但能坚守等待援军的到来,甚至还进行了反攻。

    梦中说好的传檄而定呢?怎么没来?

    这种情况,当真是比失了街亭还要可怕。

    失了街亭还能惊险退回汉中,而奇袭了潼关之后,大汉的几万士卒不但要面临曹魏十数万人的三面攻击,而且根本毫无退路,必须要完全击败他们。

    不然就是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自陷死地的说法,一点不为过。

    “既然无法一口吞下雍州,那就只能是退一步,取陇右而俯瞰关中。自古守关中必须守陇右,无陇右则关中无险。若是得了陇右,关中迟早也是手中之物。”

    其实第一北伐的战略目标是正确的,可惜的是马大嘴的表现着实是令人失望之极。

    “守关中必须守陇右,无陇右则关中无险。此话当真是大妙!”

    诸葛亮刚还想着冯永实在是太过于异想天开,心里失望刚升起,没想到他竟然又说出这番话来,不禁赞赏道,“说说,若是取陇右,又当如何?”

    “这个就简单多了。淮阴侯珠玉在前,我们亦可效仿之。令一将军布疑兵,大张旗鼓走斜谷或陈仓,丞相则率大军出其不意从祁山而行。”

    “曹丕视孙权为大敌,故大军多置于江淮,关中兵力只可自保,陇右兵力更是空虚,丞相若是率大军突临陇右,只怕有陇右各郡措不及防,怖而降之亦未可知。”

    “便是有死硬者据城而守,只要能断绝曹贼东面来援之敌一个月,城中吏民只怕亦无心再守。”

    “好!”诸葛亮击掌叫好道,“此计稳而无险,得陇右而窥关中,大妙!”

    他的脸色微微有些兴奋的潮红,看向冯永,眼中尽是兴奋之色,“如何阻隔曹贼驰援陇右,你可有想法?”

    第一次北伐是大汉最有希望翻盘的时机,冯永在穿越前在网上都不知跟人辩论过多少次了。

    当下从容道,“从关中入陇右,共有五条道。其中两条,皆是小道,大军不可行,可略之不计,剩下三条大军皆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