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觉得,如果让他穿越的时候,带上全套的高中数理化教材,让他十年内统治世界都没问题,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国企钢铁大厂的高炉他没见过,但是他见过农村的土高炉啊,那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小时候经常跑进去玩,所以对于那里面的结构,他还是蛮熟悉的。
尽管那个时期的大炼钢铁,被后来的人们批判的体无完肤,但是有一点事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土高炉真的可以炼出大量的钢材。
大炼钢铁的第一年,炼出的钢材差不多有一千多万吨,虽然有接近一半的都是不合格的,但是还有一半的合格的啊。
孔有德觉得,那个时候之所以不合格率那么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的问题。
当时包括自己爷爷奶奶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响应上级号召,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土高炉,那个时候,土高炉遍布神州大地,然后轰轰烈烈的开始大炼钢铁,群众们一个个激情四射,信心十足,鼓足干劲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第174章 皇权不下乡()
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他们虽然很有干劲,也很有信心,但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的炼铁工人,也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完全是凭借满腔热血在做事,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炉温控制,铁矿石选择,煤炭去杂质,操作流程等等一些列的操作,他们都不知道,能炼出来一部分合格的钢铁,已经是一件很奇迹的事情了。
孔有德的想法,其实就是用这种土高炉来炼钢,结构他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步骤高中化学课本里面有,他也有些印象,建立起那样的高炉完全不是事儿。
具体操作他也不清楚,但是大概流程还是知道的,大不了让下面的人一直试验就是,他有的是人力物力财力,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只要每次做好记录工作,总结经验,总有一次能成功。
一旦能够炼出第一炉合格的钢材,炼出第二炉,第三炉乃是第一万炉,那都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想清楚了这些,孔有德就开始根据记忆,开始书写炼钢的办法了,包括高炉的结构,炼钢需要的材料,
当然,只是一个指导思路罢了,并不能够当做具体操作,至于如何炼出钢,还需要赵一,王江这些铁匠们自己去钻研。
他还是在其中记载了一些,有关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比如将铁矿石打碎,不要用大块的铁矿石,用焦炭替代煤炭,宋朝开始就有了制取焦炭的技术,这一点没必要担心,还有其他的一些他能够想到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孔有德刚吃完早饭,赵一,王江,吕兴初就按照昨天的吩咐,来到了总兵府。
孔有德就将这些东西给了赵一,王江等人,并且开出了赏格,只要他们能够成功的炼出钢材,一共五百两银子的奖赏,由吕兴初负责分配。
后面的事情,孔有德就不打算参与了,自己知道的也只是不过是理论罢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他也记载了下来,实际操作还是交给下面的人好了。
炼出钢材几乎是注定的,当然不大可能一次就成功,而且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他也就没必要在冶炼坊里面苦等着,只要练出来通知他一声就行。
交代了这些事情后,冶炼坊的几个人感恩戴德的户去了,他也准备去登州府学,这里同样是一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地方。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张益达一边背着识字课本,一边偷眼看着在远处同那口铜钟并列悬挂的那几样东西,不由得咽了一下口水。
“该死,我又忘了!秋仲后面是什么?”
“秋仲伊宫!”
一旁用皂角揉搓着衣服的吕小布,笑嘻嘻的提示了他一下。
“我说老张,你是不是又惦记着那个了?”吕小布有些戏谑的指了指高高悬挂在墙上的腊猪腿。
“去!就好像你不想似的!”张益达黑脸微微发红,啐了一口,继续背书。
当初拿下登州城之后,白沐霖因为成功的说服了耿仲明打开城门,功劳甚大,孔有德就把他安排到了登州府学,担任副校长一职,至于校长一职,自然是孔有德担任了,虽然他并不怎么管事。
以前的那些个祭酒,司业,教谕等等职务,孔有德听着不习惯,直接改成后世的名称了,听着舒服多了,反正他也不准备继续在体制内做事,没那么多顾忌,只要能够打赢朝廷的平叛大军,这些都不是事儿,打不赢怎么做都没个好下场。
张益达和吕小布都是被白沐霖按照孔有德的要求,从辽民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
按照孔有德的条件:要熟悉农桑之事,年龄要在二十岁以下,最要命的一条,要识字,要会计数,身体没有残疾。
这一下,让白沐霖犯了难,懂得这些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要是在一个人身上都具备的,可就少了。
没法子,孔有德只得条件放宽,不认识字的没关系,但是要会算账、计数的。
最起码,要懂得背诵小九九。
矮子里拔高个,在这接近十万辽东难民里,挑选出了张益达,吕小布他们这些人,这批为数一百五十五人的政事堂学生。
至于这府学里面以前的那些秀才,生员,廪生以及负责管理的祭酒等人,都被孔有德赶跑了,他们现在受到的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重新塑造,与其浪费那个力气,不如招募一些难民,从新开始。
这政事堂,就是孔有德为了以后的统治打下的基础,招募过来的都是辽民,跟他这个辽东出身的总兵天然的合得来,再在教育期间,训练他们对自己的忠诚,那么自己就培养出了一批嫡系人马。
当然,新的政事堂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一所军校,都是为了除了处理以后的地方事务,为了让权力能够到达基层,为了能够让自己以后的统治更加的稳固。
明朝的皇权,只到县一级,再也没有向下了,也就有了一种说法……皇权不下乡。
也不光是明朝的去皇权不下乡,事实上哪怕到了民国时期,凯申兄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是权利也没有到达基层,然后,就被太祖等人从基层颠覆了。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中国土地面积过于庞大,人口过多,但是受教育的百姓比例非常低,古代集权政府想要跟近代国家一样,把国家权利渗透进地域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独特的集权制度,基本能保持国家的稳定以及发展,所以官府也少有向基层社会渗透权利的意愿和动力。
“官吏”这个词虽然会被连起来说,事实上官与吏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官是一定要通过科举考试的,而吏则并不需要,基本上都是由本地人担任,而且很多都是世袭的。
最基层的官,即知县,辖内人口少则几千户,多则上万户,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
第175章 战争动员能力()
有趣的是,为了避嫌,知县必须避开祖籍,去外地上任,所以县令上任后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
这时候官就必须借助常年身处地域社会的地方精英—吏与乡绅的力量。
官员任期极短,纸面上是三年一换,事实上平均两年左右就会调任。
官员在任期间,基本只要能保证税收到位,没有动乱的话,其他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由于官对于本地事务一无所知,而且也没有太大兴趣,所以他们的普遍做法是“包办”,把公权力让渡一部分给吏。
吏大都是本地人,与官不同的是,吏常年呆在同一个衙门,协助不同的官员,吏大都会说官话,能跟官进行交流,他们基本是没有薪水的,只能通过官让渡过来的那部分权力来养活自己。
举个例子:假设官需要上缴五百两税银,因为他不了解地方状况,不知道谁有钱谁没钱,而且语言不通。他就只能把公权力让渡给熟悉地域社会的吏,让他来包办。
至于之后这些税银怎么交,交多少,吏自己装腰包多少,这些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吏能按时上缴五百两,并且不至于动乱就行。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时代,基层的权利要么被宗族把持,要么被地主士绅把持,这两个都是庞然大物,加上知县手底下就那么点人手,人生地不熟的,想管都管不过来,也就不存在与他们争夺这个权利的可能。
宗族内部出现了犯罪情况,一般人想到的不是去县衙告状申冤,而是请求宗族的长老出面裁决,因为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若是知县想要干涉,就会遭到一个宗族几百甚至几千人的阻挠。地主士绅虽然没有宗族长老权利这么大,但也小不了多少。
为了以后能够稳固的统治登莱两府,孔有德就必须要把基层权利抓在手里,而这政事堂就是他达成目的途径,这一百五十五个年轻人,就是他未来实现目标的骨干。
孔有德前世喜欢研究二战,一想到那个时期,各个国家那恐怖的战争动员能力,他就羡慕不已。
老毛子就两亿多的人口,居然能够动员起来超过两千五百万人的军队,美帝一亿多人口,也差不多弄出了一千二百万军队,去掉女人,老人,孩子,相当于每三个壮丁就能拉出一个士兵来。
大明朝的人口统计水平甚至还不如后世的三哥,尽管如此,天启年间,明面上统计的丁口是六千万,注意,这只是丁口,也就是成年男子,不包括老人,孩子,妇女。
孔有德估计,这些加人口起来,在加上不在官府账册上的人口,差不多1。8到2个亿,不然也不会经历过明朝末年,连续的干旱,大量的地震,大规模的鼠疫,连续的战乱,以及鞑清的疯狂屠杀,还剩下一亿多人。
然而,就是这么多人口,抽调出十万人的军队,对朝廷来说都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还需要从几个省调集,可见皇权不下乡的弊端。
孔有德也没想弄到二战时期的那种动员能力,不过肯定要比大明朝要强,登莱两府估计有三百多万人,他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弄出四五万人的常备军,那就足以和朝廷抗衡了。
当然,现在要想弄出来也行,原本历史上,他和李九成,耿仲明等人,就利用缴获的大量钱粮和武器,拉出了六七万人的大军,几乎没怎么训练,就拉到战场上去打莱州城了。
前期依靠着先进火器的优势,屡次击溃朝廷平叛大军,但是面对一个同样有着先进火器,而且防备严密的莱州城,就吃瘪了。
最后围攻了大半年都没打下来,朝廷下定决心后,调集同样数量的大军,他们被朝廷的平叛大军一波打回了登州。
这样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完全就是累赘,孔有德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军队,他需要的是那种有足够的战斗力,不是啦啦队的军队。
当然,他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必须的一步一步的来。
而这些被招收过来的年轻人,被孔有德寄予了厚望,他们就是孔有德实现自己目标的左膀右臂。
还记得当初他们来的第一天,孔有德就让白沐霖对他们进行一些初步的考核,看一下他们的资质如何。
每人发了一张纸,一支炭笔“不要求你们写出文章、书信来。在这张纸上,写出你们老家是哪的,自己和父母的姓名,还有各自的年龄。半个时辰后,收卷!”
半个时辰后,试卷都被收了起来,让孔有德吃惊的是,一百五十五份试卷,有将近一大半都是白纸。
不过,让孔有德吃惊的不是他们底子差,而是居然不全是白卷,毕竟这年头识字率这么低,有那么几个能写字的已经是难得了。
后来,每个人发了一柄长矛,一套识字课本,一套笔墨纸砚,被编为四个班,颇有一丝后世学校的意味。
课本这东西,其实就是三字经和百家姓,他们现在需要的只不过是学会读书识字罢了。
白沐霖负责的是总体事物,不务则具体执教,至于执教的人选嘛,就是从和他一样,被掳掠来的会读书的年轻人中,筛选出来的。
那一批人,孔有德暂时不打算大批量的用他们,除了一部分跟在秦致远手底下打杂,其余大部分都还被集中关押着在一个院子里,虽然是软禁,但是他们的日子过的并不咋地。
毕竟现在还没有稳定下来,等到击败朝廷之后,成功割据,那时候经得起折腾了,再用他们。
当白沐霖一身华服出现在院子里时“参见白大人!”“参见白大人!”“参见白大人!”
乱哄哄的一片见礼声,让白沐霖听得很是享受。
权力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在这些声音中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有权利,他就高人一等,因为有权利,他就能比别人得到的更多。
第176章 权利真是个好东西啊()
那些往日和自己一样,都是孔有德手下的囚犯的人,如今要在自己脚下跪拜行礼,这就是权利最好的体现啊。
当他体会到了权利的好处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放弃这到手的权利,白沐霖有些感慨,权利真是个好东西啊。。
如果说刚开始给秦致远打下手,还是属于权宜之计,为了填饱肚子穿的暖和的话,那么现在,他就是真心诚意的为孔有德服务了,因为他的权利,来自于孔有德。
如果说刚开始给秦致远打下手,还是属于权宜之计,为了填饱肚子的话,那么现在,他就是真心诚意的为孔有德服务了,因为他的权利,来自于孔有德,权利真是个好东西啊。
白沐霖也知道,当初和他一起被秦致远选做助手的孟思源,现在依旧是在秦致远手底下打杂,待遇和其他打杂的区别并不大,不禁感慨,当初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富贵险中求,那一次真的是赌对了。
还记得那天,秦致远找到他们,跟他们说了这事情,问他们谁愿意干,结果孟思源退缩了,他选择拼命搏一把,结果就真的搏出了一个前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