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阅汉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阀阅汉末-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要命的是,这一年是东汉熹平四年,一个再过九年,就要开始一个战乱了近百年的时代。

    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整个人都变得了消沉起来。而这个时代的亲人对他的关怀与照顾,让他这个前世独孤的人,体会到了久违的亲情之情。

    于是渐渐开始接受现实。为融入这社会,他足足的用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时间,他除了练习师传民国枪神李书文一脉,也是从爷爷那学到的,练了近三十年的六合大枪,八极拳外,就是练颜体楷书。并假托梦中神人相授,吧这些武艺也交给了他的亲人与族人。本意就是让他们有了武艺,也好在乱世中安身。

    后来一想到这个即将要到来的乱世,他与他的亲人怎么办?他可不想刚得到的亲情,因为战乱,而又失去了。于是不得不鼓气勇气,开始谋划他的将来。不为别的,就为亲人。

    开始时,他也是想过,在时机成熟时,随便投靠曹,刘,孙三家中的一家得了。

    可是后来一想,他作为一个现代人,不管他怎么融入这个社会,还是会保留一些现代人的思想。

    那一定会作出一些,在现代人看来是很平常,可对古代人来说,是非常出格,或者叛逆的事情。后果就是把自己的小命给搭上了。

    甚至还连累到了他的亲人,这可让他接受不了。

    既然这条路行不通,他就只剩下一条路,与刘皇叔一样。白手起家去争取他想要的东西。

    虽然他的出身比刘皇叔还要低。不仅刘皇叔有个刘氏宗室的身份来做掩护,而且身边还有两个绝世猛将在帮衬。

    但他也有两千年的知识,也还知道东汉末到三国的历史趋势。他可以趁机投机,趋势避害。

    而当务之急,就是积累声望。有了声望,就会让他结交许多人,编织好他的社会关系。也正有了声望,他就可以进入官场,博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可能谋求栖息之地。

    而积累声望,最快捷的就是在百姓中施展恩惠,可这需要许多钱财。

    他身处沿海,没有理由不利用好这天然的地利因素。于是他带着亲人族人,用了两年的时间煮了五千多石的食盐。

    也为了让家族亲人与族人成为他最好的帮手。于是更加狠练他的族人与亲人武艺。也开始教与他们兵法。

    如今长江决堤,使得流民遍野,这正是他积累名望的好时机,他怎么可能放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于是带着族人开始做准备。可是没有想到这邹志要挡他的道,让正抱着满腔激情的他怎能不恼火。幸好这邹志最后还算识趣,不然他还真要下手杀人了。

    (本章完)

第5章 掾吏杜衡() 
高诚与高江虽然对高珣的手段有点不认同。但是也觉得高珣说的不错。

    为了高家的发展壮大。在当时所在情况下,如果邹志不配合,杀掉邹志全家是最好的办法。也不在执拗高珣的心狠手辣。

    打开了这个心结后,三人又交谈一会,因天色不早了,高诚与高江也回了他们的房间。

    第二天,辰时刚过,高珣,高诚,高江三人就牵马出了吴县县城。

    如今卖盐凭证已经到了手,但是如果高珣要到海盐县城卖盐,还必须要海盐县市集寺衙开具的租赁凭证。

    东汉时期,在每个县城,都有或大或小的市集。而这市集,是大汉官府在城里专门规划出来,供商贩进行商业活动的。官府在市集修建店铺,并把店铺租赁给商贩。而官府就是凭借这店铺的大小来征收商贩的税。

    根据汉律《二年律令.口市律》:“市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赃)为盗,没入其所贩卖及贾钱县官,夺之列。列长、伍长弗告,罚金各一斤。蔷夫、吏主者弗得,罚金各二两,诸位诈给人以有取,及有贩卖贸买而诈给人,皆作赃与盗同法,罪耐以下有(又)迁之。”

    高珣卖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救济灾民,得到声望。他每耽搁一天,流民面对死亡的威胁就多增加一天。

    于是为了赶时间,高珣骑了一匹马,操近路赶往了两百里外的海盐县。而高诚与高江则就沿着原路返回。顺便去文庄亭,看一下那些流民的情况。

    申时时分,高珣一路紧赶慢赶,终于抵达了海盐县县城门口。看了眼还依旧聚集在海盐县城外的大量流民。高珣无声的摇了要头,牵马进了县城。

    来到距离海盐市集不远处的一座房屋前,这就是海盐县市集掾吏寺衙。此时寺衙门口,两位身穿袴褶,腰佩环首刀的士卒,正精神抖擞的矗立在门口的两边。

    高珣踱步来到两人身前几步远,抱拳为礼道:“两位军士,有礼了,在下是西亭乡高家村人高珣,想在县城做点小本生意,特意来找杜市掾,领取市集租赁凭证的,烦请通告一声。”高珣说完,从怀里抓出一把铜钱,往两位士卒递了过去。

    但是接下来的情景,让高珣大跌眼镜,两位军士本来板着的脸,顿时黑了起来,伸手挡住高珣递过来的手呵斥道:“不要把我们当成了其他污吏,见钱眼开。说吧,经营何种生意,我们好帮你去向掾吏通报。“,

    高珣被他们呵斥了,不但不愤怒,反而心中很高兴。

    看来这杜衡杜掾吏果然像海盐县人说的一样。正直无私,又公正廉明。连给他看门的两个士卒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杜衡的品质。

    杜衡,字嘉志。豫章郡南昌县人。因是庶子出生,为家族嫡系所不容,于是带着母亲、妹妹与妻儿迁居海盐。因为对母极为孝顺,闻名海盐县。也因其为人公正无私,被举荐为海盐县市集掾。

    在任上,又以廉明著称。是海盐百姓心中难得一见的好官。

    “是在下失礼了,还请两位军士不要跟小子一般见识。“高珣把铜钱放入口袋,向两人躬身赔礼道歉。

    “嗯,稍等。“其中一个士卒点了点头,转身就走进了寺衙里。

    一盏茶的功夫不到,那士卒就走了出来,向高珣道:”杜市掾有请。跟我进来吧。“

    “有劳了。“高珣谢过两人后,士卒带着高诚迈过门槛,穿过石屏风。入高珣眼帘的,是一个不太宽敞的小院,里面只有几处盆景。其他的无任何一点装饰。两人来到厅门前,士卒乡厅内高声喊道:”杜君,西亭乡的高珣带到。“

    “让他进来吧。“门厅里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高珣听其声,判断出其年纪不大。

    高珣向士卒拱拱手后,低头脱鞋迈进了厅里,刚抬起头来,只见一个年纪二十多岁,身高七尺四寸,头戴皮质小冠,身穿蓝色锦帛袍服,面目精瘦而有神,并留着短须的青年文士站在了高珣的三步远处。

    高珣瞟了眼厅堂一眼,厅堂里,也就主位上有一个案几,及客位上有两个案几外,什么都没有。在主位的案几上,许多的竹简被摊开,那主位席垫两旁,摊开了更多的竹简。想来眼前之人定是杜衡,而且正独自一人在处理公务。

    高珣正了正色,向杜衡行礼道:“西亭高珣见过杜市掾。“

    杜衡双目一闪,很有兴趣的看了看高珣,他本来以为,来见自己的最起码也应该是个成年男子,虽然高珣身高也有了六尺,但是看高珣的幼稚的面貌,显然是个十多岁黄发垂髫。这让他很意外。

    更加让他诧异的是,看高珣身穿粗布袍服,也洗的开始发白,显然是一个贫苦之家。可这高珣的礼仪,很是标准。完全像是一个士族出身之人。

    杜衡也回完礼,向高珣问道:“小郎君,不知道令师是何人。能教出像你一样如此懂礼仪的人?“

    “小民家庭贫寒,请不起老师。所有没有拜过老师学过礼仪。“高珣道。

    杜衡惊诧的看着高珣,满脸疑问的道:“那小郎君你,为什么礼节如此周到?“

    高珣面不改色,半真半假的道:“我来过这县城几次,见过文人士子行过这样的礼仪。回家多次揣摩学的。“高珣虽然来过海盐县城几次,但是还真没有见过,大汉文士的礼仪是个什么样子。

    他的这些礼仪还是根据前世所了解到的古代礼仪自己揣摩的。

    “君真乃大才也。“杜衡不由得佩服起高珣来,连语气与用语也由郎用成了君,显然是把高珣当同辈人看待。并且还是用君这样的尊称。

    “杜君过奖了。“

    “来,请坐。“杜衡指了指客位上的案几,向高珣道。

    “谢杜君。“

    “听君口音,不是扬州人士?“杜衡作为扬州土生土长的人,对扬州方言当然很清楚,而高珣所说的话,与扬州这边的语言有些不同。

    “在下祖籍并州,定襄郡广武县人。因处于边州,鲜卑蛮夷不时入侵,使得在广武县苦不堪言,于是家里长辈在熹平元年,带着我等迁入了扬州。到如今有四年了。“高珣如实的回应道。

    “难怪君如此年纪,身高却快要比的上我了。原是北方人士。“杜衡恍然的道。

    后杜衡与高珣两人不时的聊些各地风情。

    他向高珣说些家乡豫章郡的风俗,人情以及有名望之人的事迹。

    而高珣在吴郡呆了四年,又加上是教考古的老师出身,对东汉时期的地方风俗人情,还是知道许多。

    当高珣鞭辟入里的说出风俗人情背后的隐情与原因时,让杜衡很是震惊。他也是个爱才之人,见猎欣喜。于是他放低自己的身段,两人谈的很是和洽。

    “高君如此有才,却要做商人,岂不可惜了?为什么不潜下心来好好读书,然后再积累名望,博取功名,光耀门楣呢。要不这样。我家里还有些书籍,君拿回家好好研读一翻。如何?。“杜衡越看高珣,越觉得欢喜,越喜欢与高珣交谈。

    他与高珣交谈,他以前不懂的地方,经高珣一点拨,顿时毛塞顿开。让他都有点想拜高珣为师的感觉。见高珣要做行商志低贱的行业,于是向高珣建议道。

    “哈哈。杜君也是才华过人,又声望名闻海盐。却也只能居于市掾一职,何况我这贫贱之家。哪里有我出头的时候啊。当官是为民做主。经商也一样可以为民做事的。“高珣知道杜衡的意思,要高珣放弃商人行业,专心读书,积累声望,在进入官场。

    如果高珣来到的是个盛世朝代,这到是个可取之道。也知道,这个时候,深受儒家影响,一般的人都看不起经商之人。“哎。“杜衡叹了口气,不知道是为他自己的怀才不遇叹息,还是为高珣不听他规劝。

    又见高珣说经商也能为百姓行善,很有兴趣的问道:”经商怎样为百姓做事?“

    高珣起身,来到杜衡案几前,从怀里拿出一小包食盐指着道:“杜君觉得我这盐怎么样?“

    杜衡看着白如初雪的盐粒,又用手拨弄开食盐,见全都是一样的色泽,赞叹道:“好盐。比河东盐还要好上四分,想来这盐不便宜,平民百姓恐怕买不起。“

    高珣很满意杜衡的反应,这可是他根据高中所学的,粗盐提纯的知识,又加入了豆浆所提炼出来的精盐。高珣伸出双手比划了下道:“十三钱一升也贵?”

    (本章完)

第6章 突闻名声() 
“十三钱一升?比市集上最差的盐,在价格上还要便宜一到两钱。“杜衡很是惊讶的看了看高珣,不过很快又释然了,高珣在海盐县一点根基也没有,如果要把食盐卖出,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

    “此盐色泽润透,价格低廉,可是百姓对食盐的要求不高,能润菜就行。他们买盐的价格只比君每升多了一到两钱,按成年男子每月三升半,妇人两升半,幼儿一升半来算,一个五口之家每月也不过是节省钱财不足二十钱,这似乎对百姓来说……”。

    这似乎对百姓来说意义不大,算不上为民做事,高珣心中接过杜衡的话,微微一笑道:“我会把这次卖盐得来的钱用在城外的流民身上,把他们安置好!”

    “此话当真?你家这精盐有多少?”杜衡颤抖的看着高珣。这还真是为民办事。如果高家精盐够多,而高珣所许的承诺属实的话,那么海盐城外的流民就有救了。

    他知道如今城外的流民正处于崩溃边缘,如果在不加以救治,他们不是落草为寇,为祸乡里;就是为了活下去,易子相食,产生伦理悲剧。

    “当真。总共有盐五千五百斛!”

    杜衡见高珣肯定的点了点头,满脸赞许的道:“没有想到小郎君为了流民,如此就有如此的慷慨解囊,几百万钱都不放心上。更没有想到小郎君如此年纪就有……”杜衡突然停住了嘴,想起了什么。

    仔仔细细的把高珣打量了一遍。带着惊喜也有点不太肯定的问道:“小郎君是文庄亭卖马救民的那个高云轩?”

    高珣很是错愕与纳闷的看向杜衡道:“杜君是如何知晓这事的?”

    杜衡间高珣承认了,于是大笑道:“哈哈,果真是你。如今小郎君你的大名,在今日就传遍了整个海盐县城,不,我们这偏离了官道,应该是最慢的。

    想必‘涝祸凶猛兮吾离乡,颠沛苟活兮留文庄,安得云轩兮始得粮。‘这三句诗歌,现在应该是传遍了整个吴郡才对!”

    高珣嘴微微的张了张,心中很是欢喜。他预料到会出名,但是没有想过这么快,这才两天的时间,他的名声就传到海盐这个偏僻一点的县城了。

    更没有想到,还有百姓为他谱诗歌,这可是很大的荣誉啊。看来他这一番努力没有白费。高珣让自己镇静下来,口中谦虚道“些许微博之力,即让百姓如此抬爱小子!实在是汗颜啊!”

    杜衡摇了摇头道:“救活两百多流民,怎能是微薄之力?如果不是小郎君救治那些老弱妇孺,现在恐怕是凶多吉少了。当然,在你即将要进行的安置流民来说,这确实是少了点!”

    “所以还请杜君给我开租赁凭证,如何?”

    “当然,这等好事,我怎么能拒绝,也不赶拒绝啊。哈哈。好了,现在你先选一个店铺吧。“杜衡欢快的看了高珣几眼,又快速的在案几上拿出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