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你非要叫本王来芸南,不但是让本王表达诚意,更是来炫耀你的功劳的啊!不过,这样的事情,本王自是喜欢。
冯云山心中暗道,面上却是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嗯,遗留了多少钱粮等物啊?”
“圣王,经过前几天的统计,各衙门司库和昆明城内的各官仓、库房加起来,一共有白银三十七万两,铜钱三亿余钱,另有铸钱之铜存留三百六十万斤,井盐七十万担。稻谷和麦、包谷等粮食合计三十二万石。布匹五十万匹。嗯,圣王……”吴振棫看着旁边的冯云山,说不下去了。
只见冯云山瞪大眼睛,张开嘴巴,嘴都合不拢了!
一个芸南昆明,竟然这么富有!
他原本以为这偏远穷苦之地,就算占领了,也只是为了铜矿而来。但没想到,这个昆明城,竟然如此富有,藏货太多啊。
尤其是粮食,竟然有三十二万石,算起来,二千万公斤了啊。也亏是主动归降了,否则,攻不下昆明城,围困起来不知道要耗多久才会缺粮投降呢。
这个吴振棫,功劳大了。
“圣王,这些铜,只是临安府等滇南铜矿区运来昆明集中,来不及外运历年积累下来所致。芸南主产铜区的东川府,所产铸钱用之铜更多,不过都是就地集中后外运川南,再转运其他各地。银两本是总督府准备拨付给贵州,用于平定乱民义军的兵饷所用,但因讨虏军攻打芸南境内,道路阻断,才未来得及运出。”一旁的芸南布政使桑春荣解释道。
看着这个桑春荣,冯云山忽然想起此人也是在历史上有些闻出名,原本日后会在满清朝廷任刑部尚书,主审“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大狱,执法公平,名声震动天下。不过,如今因为自己的出现,不可能再有这样的事情了。
冯云山一直以为芸南的粮食应该短缺才是,没想到昆明城中竟然有这么多粮食,而芸南山高路艰,显然不是大规模从外省运入。不由好奇地问道:“桑大人,芸南竟能粮食自足?”
“禀告圣王,芸南一省之地,总的来说,粮食不但能自足,还能有少量盈余。但每个州府又各有不同!以昆明城所在的芸南府来说,有田地约百万亩,亩产折合稻谷玉米等四百余斤,共计每年能有粮食四亿斤,府内有人口正好一百万,需粮食近6亿斤,缺粮近2亿斤,需要从其他州府调运补齐。”
“而大理府,田地也是百万多亩,人口却只有六十余万,多余粮食近1亿五千万斤;能盈余粮食最多的是临安府和楚雄府,合起来能多出粮食近4亿斤。因此,芸南的粮食不成问题!”桑春荣显然是名合格的布政使,不但对各类民生数据烂熟于心,还能猜摸冯云山的感兴趣的地方。
他见冯云山问粮食等问题,便主动介绍起自己分管的事务来:“芸南全省共有人口七百一十万,其中芸南府、大理府、楚雄府、临安府和曲靖府这5个大府,便占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田地,最为重要。”
“而芸南最重要的财税,便是铜矿和井盐!其中铜又以东川和临安府最多,尤其是东川,是芸南产铜的中心,满清朝廷在东川设有采铜厂矿数十个,这几年,整个芸南每年产铜七八百万斤,而东川便产三百五十万斤,几乎占全省一半,单矿工便有二十余万。”
桑春荣显然是想禀报清晰点,让冯云山重视他,期望能继续用他。
而芸南盐法道员王成璐也急忙禀报:“圣王,芸南的另一大财源,却是井盐!全省共有三大井盐产区:一是黑井区,在芸南府禄丰县境黑井镇,有黑井、元永井、阿陋井三场,而以琅井为黑井之分场;二是白井区,位于楚雄府大姚县境内,有白井、乔后井、拉鸡井、云龙井四场;三是磨黑井区,位于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有磨黑井、按版井、香盐井三场。三大盐井区每年可产井盐半亿斤。不过,因芸南山路崎岖,运输困难,也只是供本省百姓食用。”
冯云山一听,对芸南的状况又有很大的了解。看来,自己眼前的这几个人,做官的心思都很重,纷纷向自己展现他们的本事,实际上不过是想获得自己首肯,重新任用他们为官。
在自己看来,这并非不可以。只要他们有做官的心思,想为百姓做点事情,不过,不能让他们还都呆这芸南为官了,一半人以上必须调离。
至于去哪里,自己还没想好。苔湾岛?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鉴于他们背叛了满清,为了防止他们重新背叛圣国,必须要去一处满清够不着的地方。
当然,这也是以防万一,军队都在自己手中,他们能做的,也就是组织百姓发展农业,安心当个地方官员,即便有心思反,自己也不会给他们土壤。
当日益发展壮大的特务司里,那些特务是吃素的?而且,只要圣国一天天强大,他们不是傻子,否则,现在也不会背弃日薄西山的满清,改为投降圣国了。
只是,为何都不提滇西的那支农民起义队伍呢?
第468章 谋划缅甸战略()
冯云山正奇怪,芸南布政使桑春荣又接着说起来:“圣王,芸南的茶叶也是一大笔财税来源。以普洱府为主的六大茶山产区,滇西滇中以及滇南都有数十万茶农以此谋生。满清康熙时期,滇茶开创出向西藏、缅甸互市茶叶,使得茶叶赚钱起来,而雍正将普洱茶列为贡茶后,普洱茶的身价和产量都飙升,推动芸南的茶叶产业大规模发展。”
“圣王,根据布政司的统计,前几年芸南一省的茶园面积达到四十余万亩,年产茶13万担,其中普洱茶便有7万担,一半以上销往省外,一年能有二百万两银子的产值。”
“这么多?”冯云山惊叹起来。这样说来,相比廣西,芸南确实更加的富饶。
“很好!你们介绍的情况,对本王很有用处!”冯云山看向众人,一脸深意地道:“芸南的矿产丰富,铜矿更是全国之首位,茶叶也是产值诱人,而井盐和粮食又能自给自足,靠着这几样,便能发展得很好。唯一的问题,便在于交通不便!对此,你们可有什么好的意见?”
吴振棫等人相互看看,均是摇头不语,任谁也知道,芸南多山,自古交通不便,以人力开凿山路,徒劳无功。
冯云山不由也叹了口气,这芸南的交通问题,确实很难解决。不说这个时代,即便是后世,也是等进入21世纪后才铁路高速四通八达。在芸南,修条路,还不如将那个地方放弃搬迁到其他地方来得实际。
芸南盐法道员王成璐看了看冯云山,小心翼翼地道:“圣王,满清朝廷其实也想过改变芸南的道路交通,不过都不甚理想。乾隆初年,曾拨银上百万两,查勘金沙江水道,组织民夫数万开凿疏浚河道,但开凿八年后,还是滩险难行,铜沉船翻,终归无益,只有载重400担的枯牛小船可以从金沙江部分通航至四汌叙州府。”
“哦?还有这样的事情?”冯云山终于有不清楚的地方了,他从前世历史上也没了解过,满清居然还花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开凿金沙江,想让芸南至宜宾段通航,虽然总体上失败,但竟然还能以20吨以下的小船通航,也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了。
要知道,直至冯云山穿越过来的那个时代,有挖土机等大型作业机械,都无法开凿金沙江疏通航道,最后不得不采取修建水电站的方式毁灭性地开发水利资源,估计也是实在迫于无奈了。
看来,水路航运方面,自己还是不用费这个心思了。
还是从陆路着手改善芸南的运输吧,这么多的铜,冯云山记得芸南还有铅、锌、锡等有色金属产量,都是居全国之首,以后在自己手中肯定要大规模开发,关键在于如何运出去。
冯云山可不想看见自己手中出现开采出来的宝贝,却无法运出去堆在昆明仓库里。
“既然能通过金沙江运往叙州府,哪怕是400担以下的枯牛小船,也相当于200匹马的运输队伍了,为何还会有铸钱之铜存留三百六十万斤之巨,因为无法运走滞留昆明?”冯云山不解地问道。
王成璐苦笑道:“圣王,还是因为划算不划算的原因。金沙江通航的,只是东川府巧家厅至叙州府这段,从昆明至巧家厅,还有五百余里,也都是崇山峻岭,崎岖难行,只能靠滇马驼货,运费昂贵。而这些马帮都是逐利而为,因此,也只有茶商、盐商等才雇得起马帮运货,官府的铜,只能在马帮没生意的时候,顺路捎带一些。”
冯云山恍然大悟。不过,说起马帮,便想到这芸南著名的茶马古道,不由问道:“王大人,这茶马古道,具体是哪里通往哪里?”
王成璐精神一振,侃侃而谈:“茶马古道?圣王,你说的是这芸南的茶马通道吧,说起来是从唐宋时代便有的,也算是古道吧。不过真正兴旺,还是满清乾隆年间。主要是以普洱的那个产茶区为中心,分为四条主干,两条分支,一共四个方向的马道。”
“最常说的茶马通道,便是滇藏茶马通道,从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德钦,至西藏;而另一条,则是普洱出发,经过昆明、曲靖或是邵通,出滇入川或是入黔,转往北京。这两条干线,最为重要。而另外的,则都是去番邦的,两条主干,两条支线。主干的,一条是普洱出发,经过车里司(景洪)、勐海,径直通往缅甸;另一条,则是由普洱出发,经过江州、勐腊等地,去往南掌和暹罗等地。”
“另外还有两条分支,一条在西,以大理城为起点,经腾越后出滇,前往缅甸和印度;另一分支在东,以昆明和普洱为起点,先至元江州城,再顺着河谷,经蒙自、河口,至越南境内。”
听到王成璐说起这里,冯云山不由脑中想起古代人的马帮驼运货物的情景。不过,这马队,运运贵重的茶叶还可以,运粮食运铁器,还真是代价太大了!
想起后世修筑的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因曰军入侵的战争导致不得已摧毁本已修建大半的铁路,功亏一篑;而滇缅公路,在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的20万劳工耗费8个月时间,用最原始的肩挑手抬方式,在崇山峻岭间,修筑了一条举世瞩目的长达一千公里的简易公路。
而后世修建成功的滇越铁路,为法国殖民者修建,全长八百多公里,耗费1。6亿法郎,前后7年时间,招募二三十万劳工,累死近8万人的代价,才修建好这条所谓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冯云山不由叹了口气。自己想改善芸南的交通,几乎不大可能。修建铁路,代价太大,整个圣国都难以承受。
除非先有了石油,发明内燃机,有了汽车,再修筑简易公路吧,如今,还是依赖这古老的茶马古道吧。
想到石油,冯云山又想起,缅甸的有丰富的陆上石油资源。早在一千年前的缅甸古蒲甘王朝,就在仁安羌地区发现并开采了石油,甚至连“仁安羌”,在缅文中也是石油流成的小溪的意思。
对于石油,冯云山可是熟悉得很。他知道,这个位于怒江中游的仁安羌油田,埋深很浅,是非常适合如今这个原始技术开采的,并且,这个时期,好像已经有人在那里进行尝试性的开采收集石油了。
而且,缅甸除了石油外,其他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铜、铅、银、金、铁、宝石、玉石,都储量巨大。
这无疑让冯云山垂涎三尺。
并且,此时的缅甸,名义上还是满清的藩属国,自己击败满清,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缅甸的宗主国。而此时的英国,刚刚发动完第二次侵缅战争,刚刚吞并第悦茂以南的整个下缅甸。缅甸王室四处求助,想避免被英国吞并的命运,正好,自己可以趁机而入,打开缅甸国门。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自己与想侵占中国的英国人,迟早有一战,与其被动等待对方来攻打自己,不如主动出击,趁早寻求更好的办法。
英军最厉害的其实是海军,那些庞大的舰队,无疑是圣国还难以抵挡的。要消除这种差距,唯有在其他方面想办法。
通过控制缅甸,有个从陆路出兵的地方,很是重要。而且,缅甸与印度十分接近,先控制缅甸,继而通过策应印度人起义,来阻止英国对东亚的扩张,非常有效。印度是英国最为重要的殖民地,而且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反抗英军的起义从来就没停止过。而英军,特别是陆军,兵力有限,只要印度一直保持大规模的反抗,英国人便要一直在印度驻守大量的军队,这样一来,便将英军有效地拖在印度,让其没有多余的兵力前来远东攻打自己。
最为关键的是,冯云山知道,发展海军舰队,需要的花费和时间,非常巨大,不是一两年内便能成事的。
真的要大规模对阵海上霸主的英国海军,他知道很难取胜。而目前迫在眉睫的是,一旦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国人腾出手来,随便派两支主力舰队来远东,很可能还会发生跟历史上的第二次鴉片战争一样的悲剧,因此在自己海军水师还未发展起来之前,从陆路占领缅甸,是个不错的战略。
第469章 大理义军归顺()
想到这里,冯云山暗道要尽早安排人手,尽快搜集缅甸方面的情报才行。
对于这些降官,一直不肯提及的大理的那支农民义军,冯云山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也不想追究了,民族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最难解决的,直到后世那个好时代才能彻底解决,冯云山自问自己还是难以做到那种程度。
但不管怎么样,占领自己想染指的地盘就是不行。何况,根据冯云山知道的历史,自从大理的农民起义之后,战乱频繁,加上后来起义军被满清十万大军剿灭之后,又对起义的一些地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导致芸南全省原本的七百万人口,经过三十年后,竟然下降到三百万人口,人口损失一半还多。
想着这些日后都是中华儿女的兄弟姐妹,冯云山便有一股莫名的悲愤在胸口,血腥残暴的满清旗人,除了屠杀农民起义军,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