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怎么好意思啊!”老汉手足无措地看着李天养他们,不时为他们倒上几碗水解解乏。
老汉姓牛,名金宝,是这批招募来的流民之一。本来他家不止他一个,还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栖息还有一对可爱的孙子孙女,只是运气实在不好,儿子儿媳上岛来一直都还不错,一家人辛苦劳作,也算是把李天养他们承诺的十五亩荒地给开垦出来了,可谁承想,就在这关键时刻,儿子儿媳却一下子染上了疟疾,双双病倒了。
一下子家里两个主要劳力就倒在了病床上,老汉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儿守着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犯起愁来。眼看着别人家的地里栽种下去的红薯苗开始茁壮成长,而自己家里呢,好不容易开出的荒地上,又零散地长起了杂草,让老汉心疼不已,最后只能拖着一副老朽的身体亲自下地干活了。
本来按照老汉的意思,连两个年级尚小的孙儿也该上地里干活,为家里出把力的,只是李天养早有规定,所有年纪未足十五周岁的儿童,都要强制到营地开设的学堂里读书识字。有了这个规定,老汉也不敢违背,只好把一双孙儿给送到了学堂里学习。
直到李天养他们带着人过来检查,周围的土地作物长势情况,才发现了他们当中很多人家的难处。并不是只有他家一家是这样的情况,估计是为了赶工,及早把李天养他们承诺的土地给开垦出来,好多人家都是日夜苦战,到最后反而把自己的健康给耽误了。这些日子以来,黄悠然的药房那里地人流是络绎不绝,疟疾、中暑、伤风等等症状是放倒了一批流民,让他们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劳力。
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李天养当天就在营地里,跟少年们召开了一个小会,最后就商量出了一个办法。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营地里组织上几只队伍,专门到劳力缺失的人家去帮忙干活,至少,帮助他们把第一批种苗给种上地里去。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反对的,招募这些流民上岛来,本事为了帮助营地开荒,现在可倒好,反而是营地倒过来帮助人家种地了,还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好多少年心里都很不舒服的。不过,谁叫他们老大是李天养呢,凭着一张嘴,李天养愣是把这件亏本的买卖说成了是件双赢的好事。
因此,也就有了李天养带头干活,跑到牛金宝家地里来的一幕。
不过这事儿也是歪打正着,流民们不是不知好歹的人,看着这些个少年主动上地里帮忙,很多人家都是感恩戴德,但又无以为报的那种愧疚心理。想起当初,一群人竟然被别人挑拨,差点闹出事儿来,大家现在想想,都觉得无地自容。老百姓其实就是这么的单纯,他们容易被鼓动,但也容易被感染,一丁点儿好处就能让他们放下心防,主动融入到营地中来。
有了这些流民的主动融入,营地里的日子也越发的融洽了,往日还会出现土著跟流民之间的争斗,现在可好,大家都打成了一片了。每每到了下午农闲的时候,一大群光着膀子的汉子、少年,就挤在沙滩操场,水泥操场间,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土著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是越发高涨了,有聪慧一些的土著,现在都已经能操着一口别扭的口音,跟一群人在那用汉语聊天、开玩笑了。
甚至到了晚上,为了能尽快融入到营地生活当中,好多土著们都挤在了营地开设的学堂里,就着几口昏暗的油灯,学习汉语。这,让作为汉语老师的张子懿心里充满了自豪,读书人,特别是读书读傻了的人,基本都有一种民族荣誉感,能把自己祖国的文化传播给这些土著,让他们见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张子懿觉得,这次出来,还真是没有白来!
当然,一个人教书肯定是满足不了营地里的需求的,要知道,现在光是营地里常住的土著们,就已经有上百人了,还有那时不时从山上下来打打秋风,置换一点生活用品的土著们,平均下来,一天在营地外的土著就有一百四五十人。
没办法,土著越来越多,李天养也不敢再把他们安置在营地里面了,要是哪天他们突然想不开,想要办点坏事儿,就凭李天养他们营地里的二百少年,还真未必能很快制服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所以,李天养他们就在营地的外面,给大家搭建了同样的竹楼,为了不显突兀,就连那些流民的营地,也都被安置在了土著们的旁边。
卡壳了,真的,前面写了两章都不满意,这章勉强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本章完)
第220章 规矩()
“红薯苗就这样插进土里,然后用土掩埋上就好,以后只需要等藤蔓生长出来,除一除周围的杂草就好。”李天养带着长生、得财手把手地教导着牛老汉如何耕种红薯。
“那、那就不需要施肥,除虫吗?”第一次种红薯,牛老汉还是不大放心的。
“您老就放心吧,这红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太过多家照料,只要插种成活了,基本上三五个月就能有收成了!”李天养给牛老汉打着包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回流民们地里和李天养他们自己开荒出来的地里,十之七八都是种上的红薯,只因为这红薯的劳动成本低,对土地肥力要求不大,正好适合这些刚开荒出来的土地种植。因此,李天养他们在帮助大家种地的同时,还教导着流民们如何种植红薯,毕竟红薯这一产物,不是大明朝土生土长的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讲,属于陌生的物种。
而且,李天养也有深层次的考量,养殖场已经开办起来了,不像在谭门那里一样,受到土地的限制,谭门营地的养殖场一直无法扩大生产。然而到了这里,大批的原始森林等待着李天养他们的开发,所以,从一开始,李天养就把养殖场的场地设计得很大,当然,受限于人力的缺口,至今只有鸡鸭的养殖进入了正轨,猪、牛、羊等家畜的养殖则一直处于小规模的饲养。
等到过一段日子,流民们的生活进入正轨,土著们也习惯了营地生活以后,李天养就可以从他们当中招聘人手,来帮忙养殖了。那么,种植红薯,就成了养殖场饲料的一大来源,家畜不比家禽,大规模饲养,每日消耗的食物比营地所有人口需要的食物都要多得多。而红薯藤蔓,则是最合适、也最容易获得的饲料来源。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李天养下定决心,让营地大规模种植红薯的诱因。
自从得知山东、河南大旱以后,李天养就已经在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来帮助营地获得最大的价值。所谓价值,在如今的营地方面,其实也就是人口劳力对大家有些吸引力了。而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力,那么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足,粮食,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李天养他们所掌握的农作物当中,生长迅速,产量丰富的农作物,也就那么几样,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红薯这一作物了。前面说过,虽然玉米、土豆较之水稻和小麦这些农产品的产量要高上一点,其实际却也高不了多少,只有红薯,一亩地寻常收获都能上三石以上,四五石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比之其他作物,红薯的成熟期要短得多,一般来说,只要肥力充足,三个多月下来就能收获一季。一年下来,流民们最少也能种上两季以上,满足他们的日常消耗绝对是绰绰有余,还能有多余的粮食提供给营地,为李天养他们收留难民做出贡献。
“对了,牛大爷,营地里每家每户都会分配一批沤好的肥料,你有时间的话,去营地,找甘大彪他们签收一下。”李天养突然想起一件事情,给牛金宝提了一下:“要是你搬不动的话,找我背后这两个家伙,他们会帮你运到地里来的。”
“哪里还敢劳烦你们哦,你们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了,还想着我们。”牛老汉感激涕零地看着眼前的人,为对方的这些照顾所感动:“我儿子他们的病也快好了,到时候让他们自己去领取就好了!”
“那就好,等他们回来,您可要监督好他们,千万不能再喝生水,多注意自己的卫生习惯啊!”
“放心吧,这次生病以后,看他们还敢把你们定下的这些规定当儿戏!”老人一听这话,心里就犯怵。
一辈子没想过讲究卫生,这一上岛来就被各种条条框框给束缚了,要搁谁身上,谁都会很不自在的。
每天早上洗脸刷牙就不说了,一般人家都会做这些事情,只是没有这么精美的牙刷给吞他们使用。
开饭之前,大家都必须要强制洗手,否则就不能给饭吃,这还真是麻烦得很啊,以前即使在家里,谁家不是到了饭点儿就抓着筷子就吃饭的,又不是用手抓着吃,只要筷子干净不就完了吗?
开挖的井水也不能随便乱喝,必须要烧开以后才能喝;采摘下来的新鲜水果也不能随便进食,要用清水洗过才可以;河海当中的生猛海鲜也不能吃个生鲜了,必须要完全煮熟以后才能食用;生活垃圾不能随便乱倒,必须倒在规定的垃圾池里……
就连上个厕所,也必须到规定的茅房里去如厕,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地随便找个角落就地解决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鲜,又是如此的繁琐,对于这些粗俗的流民们来说,真的是很麻烦、很麻烦。因此,明面上有人监督的时候,大家做的有模有样,至少还记得有这些个规矩在那里;但是一到了暗地里,没了监督,大家还是我行我素,以前怎么做的,现在还是这样做。
这,也是到如今,生病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直到这时,流民们才对营地里设置的这些规定重视起来,人啊,就是这么下贱,只有切身体会到了痛楚之时,才会追悔莫及。
至于李天养提到的配给肥料,其实就是营地茅房里的产出,五六百人每天的产生的粪便,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除了要运送一批粪便到制硝场去以外,剩下的就是加入许多碎叶杂草,进行发酵催肥了。到得如今,已经在营地外囤积了大批的农家肥,正好给这些刚种植的薯苗加加餐。
当然了,这些肥料也不是免费的,虽然流民们也参与制造了这些农肥(他们自己也产生了大量的粪便),但是最大的功臣还是营地的少年们。所以,作为回报,每家每户领取这些粪肥的时候,也要为营地多开垦出几亩荒地来;你也可以不领,但是你地里的粮食会长成什么样,那人家可就不知道喽。
为了自家的土地,流民们还是咬咬牙,领取了一份粪肥,埋在薯苗底下。
(本章完)
第221章 土著一家亲(三章)()
帮牛大爷种完地,李天养他们在一片感激之声当中,离开了牛大爷的土地。也没有换身衣物,休息一下的打算,李天养几人就直接奔向了另一处需要他们帮忙的人家。
这户人家比较奇怪,不是从月港而来的流民,反而是大员岛上的土著。
李天养他们,与诸罗山社的土著们关系想出融洽,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笨港附近的土著部族们,对于这批外来户们的态度,也越来越表现出友好来了。其中,最显著的,当属这段时间,营地周围窥视的土著队伍、或个人少了许多,从森林里射过来的暗箭没了,半夜跑到营地外面的土地里偷粮的少了,这让每天每夜轮班执勤的队员们都松了一口气。
而这户投奔李天养他们而来的土著人家,则给土著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大门,也为李天养他们的友好睦邻活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土著们的生活,很艰苦,这是李天养他们亲身体会过了的,想诸罗山社这么大的一个部族,生活都那么艰难,更别说那些人丁不足百口,势力范围不足十余里的小部落了。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小团伙,跑到李天养他们这里来打秋风的原因。
如今,李天养他们急需劳力,对于到来的土著们,他们是不分族群,只要你服从营地的管理,那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加上他们一直以来,表现得都极为友好,向来很少跟土著们引起纠纷,还主动跟大家交朋友、玩游戏,营地里是一片欢乐融合的气氛。眼见着从诸罗山下来的土著年轻人们越来越多,躲在森林里窥视的那些外族土著们也都忍不住,纷纷欣然而动了。
李天养他们接收的这户人家,一家人不过只有五口,除了三十岁左右的两位父母以外,其他的三个都只是不足十岁的小孩儿。大员岛上的土著们,也不所有的都是友好善良的,他们当中也会彼此发动战争,抄家灭族的事情也是常有的事,而这户名叫塔盘骨·嘎厉的男子,就是一个小部落被吞并后的幸存者。
对于这家土著人家的到来,李天养是喜出望外的,因为,他们给李天养提了一个醒,让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跟诸罗山社、或者说是大员的土著们融洽相处。
笨港营地如今已经吸引了很多的土著们前来干活,换取生活物资的,然而,这些人力,虽然也有人能一个月、两个月不回家,居住在营地外面的竹楼里,但是,到最后,他们还是会带着换来的物资,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部族当中去。这,是李天养一直没有办法改变的一个事实。
毕竟,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到大他们接触和学习的,都是自己部族的文化和信仰,即使李天养他们能够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心里明白,至死,他们都是属于部落的一份子,这是李天养他们所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让土著们真正从心底,开始接受李天养他们这些人的存在,如何让土著们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最后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这是一直困扰在李天养他们心中的一个难题,直到嘎厉一家人的到来。
随着他们一家的到来,李天养一视同仁地给予了他们家与流民人家一样的待遇,十五亩的土地是他带着少年们,帮助嘎厉一家开垦出来的,他们一家住的竹楼,吃的食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