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上面写的什么玩意啊,单骑入凉州,然后虎躯一阵就收服了归义军的少将军,正好又赶上了吐蕃内部叛乱,虎躯又震了一下吐蕃也服了,再加上之前就已经服了的党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虎躯又震了一下就怼沙洲回鹘去了,大有要一口气将河西走廊收回来的意思。
敢不敢再夸张一点?这上面要不是有着正式的官方印章,而且上面说归义军、河西军和定难军的使者不日就会亲自到开封朝拜他,他就当段子看了。
朝野的反应更是夸张,这折子上面的故事实在是太传奇了,传奇到他说他黄袍加身之前一点都不知道还假,可偏偏百姓们还就吃这套,甚至已经有那说书人将这故事改编了来讲了,取名为大宋三大王西行记,据说很受欢迎。
朝臣们也对赵光美的印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纷纷赞叹三大王的英勇果敢,俨然已经将他和班超裴矩相提并论了,搞得赵匡胤都不知如何是好,要说这折子上的内容吧,他是半个字都不会去相信的。
可是不管怎么说,这赵光美这么一搞,这成就却是实打实的,就算比不上班超,但如果保持住,几年以后可能真的会不输裴矩。
自己的弟弟当然不可能是班超,那么,这个班超会是谁呢?一个并未出现在折子上,满朝文武却都心里有数的名字,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第二百三十一章 准备就绪()
卷着无数的牛羊牲口,赵光美和孙悦满载而归的回了夏州。
本来啊,他们被赵匡胤派出来是准备伐蜀的,结果莫名其妙的在西北战场上玩了三个多月,给赵光美玩的都彻底放飞自我了。
就在几天前,夏州方面又来了信使,倒也没说什么特别的,只是凤州城被朝廷新派来了个转运使,而且还是赵光义手上的头面人物卢多逊。
孙悦知道,他该走了。
河西走廊,是个看起来无比美好的一个泡沫,一戳就破,联军对沙州回鹘的宣战也只是一个政治姿态而已,远没有到动真格的时候,因为大宋并没有汉唐时封狼居胥的硬实力,形势再怎么好,也无非是一场政治游戏,没个几年时间,也经营不出什么东西来,眼前来看,只有那些用水泥换的马算是真正实在的收获。
至于河西军、归义军、定难军的经略使,起码暂时来看,务虚的成分居多,说白了就是赚了个面子,给赵匡胤的脸上增了点光,如此而已。
相比之下,后蜀才是真正吃得到肚子里的肉,谁吃谁壮。
不过孙悦在和赵光美商量之后,孙悦决定暂时一个人走,赵光美将会留下。
一来,赵光美还没有玩够,他也想在夏州和他的小宝贝多腻歪几天。
二来,在大宋的三个经略使上任以前,大宋需要这样的一个政治符号,同时继续保持对沙州回鹘的施压,如果他现在走了,这个松散的同盟很可能马上就散了。
三来,就是赵光美需要离开孙悦。因为赵光美的目标是封王,而封王需要功绩,目前为止赵光美虽然做的很出色,但那都是在孙悦的辅佐下,甚至可以说压根就是孙悦做的,哪怕没人去说,满朝文武自己心里也有数。
而现在赵光美最迫切的并不是功劳,而是转变满朝文武对他纨绔的印象,目前西北的局势非常好,但对赵光美来说其实是有点不够的,他需要离开孙悦,并且依然有所收获才行。
走之前,孙悦给了赵光美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如果有什么事儿拿不定主意的话就听慕容嫣的,自己这个未婚妻除了是女儿身之外一点也不输于所谓的少年俊杰,顺便,帮自己看着点,不要让小白脸有机可乘。
第二,战事中所缴获的牲畜和钱帛都可以优先分配给党项,但党项的势力一定要死死地限制在定难五州,那些河西走廊上的黑党项可以给他们,但要让他们领回去,不许他们借机扩大地盘。
第三,尽量偏向归义军,尽可能的帮住他们,甚至那些河西吐蕃中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落都可以分给他们,因为一来他们才是沙州回鹘的死敌,二来他们是汉人。不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屁话,大家同文同种,大宋起码不怕他们做大。
而赵光美听后,也非常聪明的抓住了重点,道:你放心吧,我一定看好弟妹,把小白脸调的远远的,尽量让他们见不着面。
孙悦见他领会的这么好,也就放心了,随便带了几十个护卫,就快马加鞭的赶回秦州去了。
经过他们在西北的这么一耽误,时间已经进入到了十月,离历史上伐蜀之战打响,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纵马在关中平原上只觉处处都是一片金黄,麦子已经收的差不多了,伐蜀,也差不多要进入到实质阶段了。
这几个月期间孟昶还办了件特别缺心眼的事儿,他居然派人给北汉送信,想要联合北汉南北夹击,共讨中原。
结果他派去送信那个小弟可能是比较识时务,直接去开封,把信给送赵匡胤手里去了,赵匡胤还特意给北汉皇帝也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北汉和后周是世仇血仇死仇,可是跟我没啥关系啊,你们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吧,如果有意天下,就从太行山上滚下来跟老子决一死战。
北汉回信:别别别,大哥我们错了,求你了你别来打我。
赵匡胤美了,西讨的名分这就算是有了。
战争机器这就算是调动起来了,早在四月的时候,便出内库钱募诸军子弟数千人,于朱明门外训练水师,号水虎捷,到了现在,大批大批的禁军开始往江陵城调动,他的义社十兄弟之一,现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刘光义,被任命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监军,统兵两万,计划从水路进攻策应王全斌。
凤州方面,那就更重视了,派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枢密副使王仁詹为监军,统禁军步骑两万,支援王全斌。
要知道此时的大宋是没有人当点检的,也就是说禁军三帅中除了韩重赟这个殿帅,步帅和骑帅可是都派过来了,都归王全斌节制,这不可谓不重视了。
不过呢,这兵力确实是不多,崔彦进和刘广义各自带了两万禁军,王全斌的忠武军本身也有个四万来人,就算关中一点兵力不留,满打满算也就是八万来人而已。
而后蜀的兵力,保守估计应该也在十万以上,还有那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当年姜维仅凭三万人就把钟会的十余万大军托了个欲仙欲死,如今凭八万对十万,说实在的,是真少了点。
可是赵匡胤没办法,他不敢再派更多的人了,谁知道这一战得打多久啊,蜀道难,可不光是进去难,出来也不容易啊,万一他派出大军在蜀道上打的正过瘾的时候契丹兜头盖脸的给他来一棒子,他的兵出都出不来,老巢开封搞不好都得丢了。
也正是因此,后蜀方面听闻这个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害怕,而是兴奋,皇帝孟昶和枢密使王昭远就差放礼花庆祝了。
之前说过,孟昶一直不服啊,他的亲军,那是叫破柴军的,柴荣的柴,他的枢密使王昭远就更奇葩了,成天拿自己跟诸葛亮比,整日里叫嚣着他也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与大宋一决胜负,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这么些年一直没能让他得偿所愿,证明自己,现在宋军居然主动跑过来送死,哈哈,这岂不是天助我也?
孟昶任命他为西南行营都统,这货喝多了之后放话道: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儿。
这特么神经病,二三万人就要取中原。
与此同时王全斌也放出了狠话,“川蜀若在天上,固不能到,若在地上,到既扫平矣。”
这些大局本跟他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毕竟赵匡胤派出的阵容实在似乎太强,连曹彬都只能当一路偏师的监军,自己肯定是没什么话语权的,可一条特别奇怪的命令,却让他眉头紧锁。
令,秦州都监孙悦,归西南转运使卢多逊节制。
第二百八十二章 古怪的军令()
莫名其妙的一条命令,实在是太奇怪了。
从大局上来说,西南方面的绝对领导无疑是王全斌,从小局上来说,新军的直属领导也应该是崔彦进,就算单纯从他个人来说,他的领导也应该是监军王仁詹啊。
卢多逊按说应该是秦州的权知州赵光美的领导才对啊,当然,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赵光美能给卢多逊脸才怪呢。
隐隐的孙悦就觉得哪好像不太对,但是好像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等孙悦一路上风尘仆仆的回到秦州之后,韩崇训二话没说直接就把他给放倒了,这可怜的孩子,明明说好了是三兄弟一起闯天下,结果就剩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关键那俩还立下了大功。
明明走之前说好了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回来,结果再回来时已经将近小半年。
若不是李沆勉强算是得力,不但做好了本质工作帮赵光美做好了秦州的政务,还帮着他参赞了不少的军务,他都快被军改这点破事儿给逼疯了。
孙悦笑着解释道:“我这不也是帮着新军开拓业务么,军委在关中一代足足批了六个水泥厂,需要用工数万人,你这军改工作不是好办多了?”
“呵呵,你们俩在西北吃肉,好家伙现在都拿你们跟班超裴矩相提并论了,结果连跟骨头都没给我留,合着还得谢谢你们喽?”
“嘻嘻,别生气么训哥儿,那河西走廊上的事儿都是虚的,后蜀的战功多实在呀,这才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呢,我跟你保证,伐蜀有功我不跟你抢了还不行。”
韩崇训无语地看着他:“我是指挥使,你是都监,一根绳上的蚂蚱,你告诉告诉我什么功劳不是咱们俩一块分。”
“哈哈,这个……外边的天,是真蓝啊,对了训哥儿,我给你带礼物了,我媳妇不是骑走你一匹青海骢么,你看看我给你带什么了,上好的青海骢二十匹,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的亲随的,至于你,嘿嘿,传说中的汗血宝马,送你了,够诚意了吧,归义军给朝廷的,一共就三匹,两匹进京,一匹给你送来了,消气没?”
“你给我滚一边去,少转移话题,三大王呢?他什么时候回来?”
“这个……不知道,他可能还得浪一段时间。”
韩崇训无语地道:“你们俩还能不能分得清哪头轻哪头沉了,啊?下个月崔帅就要率军过来了,就作为前军先锋驻扎在秦州,结果咱们秦州的知州却没了,到时候谁招待?人家跟我老子是平级的,三大王不在还怎么镇得住场面?失礼不失礼?”
孙悦无所谓地笑道:“他要是挑理就让他有本事去找三大王去啊,跟咱有什么关系,咱一当小兵的,服从命令听指挥,让干啥干啥呗。”
韩崇训苦笑一声道:“正要跟你说这个呢,你说,咱听谁的命令?”
“啥意思?”
“咱这新军,三千多是咱自己的老班底,从京中跟咱带出来的,剩下的将近七八千人都是原来的忠武军整编的,到时候崔帅来了,万一他跟王老将军有什么地方冲突了,咱到底听谁的?原来三大王在,咱们是想听谁的听谁的,本来咱也是殿前司,算是身份特殊,谁也不太指使得动,多少还能有一定的自主权,可现在没了三大王,咱特么就是俩婆婆中间的那个儿媳妇呀!”
孙悦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一块,一时间也是没了主意,问道:“你爹没给你写封信,给个指导思想啥的?”
“写了,我爹啥都没说,就让我听你的。”
孙悦也没了主意,只好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崔帅和王老将军也未必就会不和,真要有什么矛盾,尽量不去掺和就是,实在不行,那就大事上听王老将军的,小事上听崔帅的。”
“那,卢多逊呢?”
“啊?”
“转运使卢多逊,圣旨里特别写了一条说让你归卢多逊节制。”
“你是说,他会和两位将军的意见相左?他凭什么?区区一个文官,连枢密院的编制都没有,凭什么在这种国战上指手画脚?他不就是负责运粮运补给的么。”
“他如果真的只负责运送补给,特意加的这一条还有什么意思呢?唉,反正我是懵了,打个仗而已,咱头上仨领导,如果王仁詹跟王老将军再闹出点什么事儿来那就是四个,我特么脑子都大了。”
孙悦也没强到哪去,前世看史书的时候就光看个热闹了,设身处地在其中才知道事情有多复杂。
按说这种军事行动中掺杂政治势力乃是大忌,可是这世上,哪又来的跟政治无关的军事呢?
四个领导中,崔彦进和王全斌分别代表着禁军大佬和地方半军阀,都是老大中的老大,这没什么可说的,而王仁詹的背后则应该就是代表着赵普了,那赵普的对手么,自然就是赵光义了。
谁不知道,卢多逊现在是赵光义的头号马前卒,按说这种军事上的事儿,应该没有赵光义说话的份的啊,可人家不但来了,还拥有节制自己的权利,这未免太诡异了些。
所以眼下这局面,要么就是赵匡胤老糊涂了,乱派人,要么就是,这其中有什么东西他不知道,而且是足以影响此战胜负走向的大变数。
孙悦对此是百思不得其解。
结果仅仅几天之后,他就再不用思了,因为,转运使卢多逊,居然亲自屈尊降贵,跑到他们秦州来了,没等孙悦他们摆下酒宴给他接风洗尘,这位转运使大人一张口,一条啼笑皆非的命令把他们都给整懵了。
令,秦州都监孙悦,带两千人,随他去金州,征调民夫?押送粮草?
韩崇训仗着自己有个当殿帅的老爹当场都摔杯子了,怎么个意思啊这是,拿我们当三线部队用呢?拿我们当厢军用呢?老子是精锐好不,老子是要打前锋的啊!
当天晚上,他们的新军答应就炸了,在后方押运粮草固然安全,说实在的那剑门关如果真要去爬,那根本就不是人打的仗,可是他们是精锐啊,精锐自然有精锐的脾气,往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