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 第7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褚、李乾主要是凭借己身之名,而得到许多别地轻侠、流民的络绎往投,从而壮大实力,而李通除此之外,还通过兼并来进一步地增加部伍,他先后吞并了周直、陈郃等强豪的部曲,又招降黄巾兵卒,发展至今,可以说,许褚、李乾、李通三人,已是尤数李通的实力最强。

    不管李通也好,许褚、李乾也罢,他三人而下虽仍是民身,论之名势,却早非寻常的郡县长吏可。也正是因此,许褚、李通才敢不接受孙坚的延揽。

    却是说了:许褚、李通不应孙坚的延揽,那么李乾会应荀贞的延揽么?要知,李乾此前可是已经接连拒绝过刘岱、吴资两人的招揽了,本地的长吏他尚不从,又会从在徐州的荀贞么?

    听了荀贞的发问,戏志才、荀攸两人不用考虑已有回答。

    荀攸说道:“李乾屯在乘氏,此兖州之腹心地也,他一旦起兵,必遭山阳、济阴之共击,其虽有宾客数千家,而断难为刘兖州、吴济阴两人联手之敌。攸料李乾定不会从附明公。”

    戏志才也是这样的观点。

    荀贞其实也是如此想的,因此,他之前才一直没有派人去与李乾联系。

    不过,既然刘备提出了这个建议,却也不妨遣个人去李乾那里试试他的态度,反正即使他果真不同意,对荀贞也没什么损失,但他如果同意,对荀贞则将会大有利处。

    底部字链推广位

    :

24 河南诸侯荀曹雄()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t〃)。className = 〃rft_〃 + rSetdef'2';

    正常输出章内容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s〃)。className = 〃rfs_〃 + rSetdef'3'

    荀贞即遣使去见李乾。

    由郯县出,经合乡,过鲁国,再过任城、山阳,行约五百里,使者到了济阴郡的乘氏县地界,稍一打听,便知了李乾的筑营地,遂径赴营外,求见李乾。因当下荀贞正在攻取泰山,故此使者未表明身份,只说是有故人之信送来,李乾召见之,使者乃道出此奉令所来之真意。

    李乾当场没有表态,很热情地安排使者休息下去,然后唤李整等来见。

    李整是李乾的儿子。

    李乾今年三十多岁,李整才刚二十,年齿虽小,而已小有名声,言行间颇有其父之风。

    待李整等来到,李乾把荀贞使者之所言转述与他们知晓,问道:“汝等何意?”

    来的除了李整,还有李乾的几个从兄弟、从子,部曲里的几个谋臣、猛士。

    李乾的一个从弟头个发言,瓮声说道:“镇东自在徐州,吾等自在兖州,八竿子打不着,凭什么叫吾等去投他?”

    一个谋臣连连摇头,说道:“明公的威名虽高,然刘兖州毕竟有王命在手,兼兵强马壮,今如依镇东之意,明公提兵攻山阳,必败无疑镇东这是在让吾等去送死啊”

    李乾的一个从子大声说道:“镇东虽据徐州,论及智略,何及曹将军?兼则,曹将军近,镇东远舍曹将军而投镇东,智者不为”

    李乾这个从子的此话一说,在场诸人纷纷点头称是。

    却是诸人皆知,沛国与山阳接壤,李乾与曹操皆任侠士,早年是旧交,现今李乾在了济阴,济阴又与东郡相邻,曹操出任东郡太守后,与李乾之间更是常有信来往,并及彼此给对方馈赠不绝,只是限於曹操至今尚只是一个东郡的太守,是以李乾才没用举宗族、宾客、部曲以投,但诸人都明白,李乾对曹操实是佩服得很。——这也是李乾之所以接连拒绝刘岱、吴资招揽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认为刘岱、吴资的才能都远不及曹操。

    李乾此从子之言,正李乾的心思。他顾视诸人,见众人对他这个从子的话尽露赞同之色,唯独李整微微蹙眉,似有不同的意见,便问道:“整汝有何言?”

    李整下拜堂,说道:“镇东身出名族,帐下武济济,斩张角、破董卓,威震海内,取徐州、下九江,方今又用事泰山,师出有名,李傕挟朝廷拜授前将军而镇东拒之,秉持锐意进取,本以忠义显闻,诚国家英雄,许子将誉之为‘荒年之谷’。整以为:曹东郡不能及也。”

    李乾对自家的这个儿子是很喜欢,也很看重的,听了他的这番反对意见,说道:“如此,汝是以为可应镇东之招么?”

    “正是。”

    “奈何刘兖州兵强,非吾等可胜?一旦起兵,或将覆亡。”

    “刘玄德、陈公道、江季炎,分驻任城、东平,可请镇东使之西进,与吾等呼应,镇东虽用事泰山,徐境兵马犹多,亦可请遣之来攻。乘氏,东离昌邑不足百里,吾父骤然起兵,刘公山定不及御,是时也,吾等击昌邑西,刘玄德诸将校袭山阳东,兖北又有黄巾扰犯,刘公山纵精兵强将,三面受敌,必败纵不能以此一举拔取山阳,吾等亦足可转屯任、东。”

    江鹄本字“季夏”,荀贞给长子起了“季夏”为小名,他便改字为“季炎”。

    听了李整的这番话,李乾稍微沉吟,觉得似乎可行,复问诸人:“吾子所言,汝等以为何如?”

    李乾的一个从兄不赞同李整的话,说道:“子齐所言,未免冒险不错,如能以此一举拔取山阳,固然大好,可若是不成,吾等转屯任、东,寄人篱下,又何如在乘氏”

    堂诸人皆以为然。

    在乘氏称王称霸多好,何必取险为荀贞卖命,一旦不成,寄人篱下,从此不得自由。

    又一个谋臣说道:“奋武族为冠姓,智略无双,击黄巾,以军功得拜骑都尉,讨董卓,本初诸君拥众固垒不敢出,奋武兵虽少,而独勇进,忠烈之名远迈镇东东郡黄巾、黑山暴虐,本初、公山不能制,奋武兵到,旬月乃定指挥若神,又焉镇东可?公台、仲德,吾兖之善谋士也,公刘、侯,豫兖间之名豪大杰也,鲍允诚,吾州雄士,而此诸辈皆独服奋武,又及奋武宗族、外亲,诸曹夏侯,俱为豪杰,镇东何能及?今海内诸侯蜂起,或可逞一时之强,许子将所云之‘乱世英雄’,故太尉桥公谓之曰‘命世之才’,成事者必曹将军也。”

    “奋武”,是讨董时袁绍表给曹操的将军名号:“行奋武将军”。

    这个谋臣所说的这番话不止是夸赞曹操,并且在他无意识,透露出了一点“地域”的味道。

    他所举的陈宫、程立、史涣、丁斐、鲍信、诸曹、诸夏侯这些人,或是兖州人,或是与曹操同乡,家在沛国,简言之,荀贞和曹操虽然都是豫州人,但颍川在豫西,离山阳远,沛国在豫东,却是与山阳相邻,所以对李乾等这些多为山阳土著之人来说,曹操天然地令他们更加觉得亲近一点,更别说,曹操现下还在兖州为官,又更别说,因了地域相邻的关系,和李乾与曹操一样,他们的不少人与陈宫等等这些现於曹操军的谋臣武将们都是昔年故交。

    一边是故交众多,彼此熟悉,投奔过去立刻能亲信任用,一边是陌生人,算投奔,可能也会因为关系不够亲近而无法得到重用,该选择哪个?不言自明。

    李整还想再说,他的一个族兄开口说道:“镇东、奋武皆英杰也,河南诸侯,焦青州,清谈士,孙豫州,武夫耳,刘兖州,才望不符,只此二君为雄,料兖州日后之归属,必此二君之一。唯奋武虽近而才有东郡,镇东虽地跨三州而却稍远,以在下愚见,伯父何不坐观以待?”

    这句话是老成之言。

    刘岱的名声虽然不错,然其能力不够,无法得到诸郡长吏之从服,兖州早晚易主,目下来看,最可能得到兖州的不是荀贞,是曹操,——荀贞地盘大,兵马多,现已占了东平、任城这一郡半之地,等打下泰山,又将会再得兖州一郡,暂时看来,他处在领先状态,而曹操在地盘於今虽处下风,但他有人和,得到了不少兖州豪杰的支持,并且后边还有袁绍为靠山,袁绍如能战胜公孙瓒,定会给予曹操以大力的支持,到那时候,荀贞和曹操两人最终谁能胜出,确不好说,退一步讲,袁绍即便落败,有鲍信等的拥护,曹操也未尝不是可以一争兖地,而以李乾的名声、实力,不管将来占据兖州的是曹操、抑或是荀贞,都只会拉拢他,绝不会怪罪他,所以,与其现下选择一方投靠,不如静观时势的发展,等到局面明朗之后再说。

    李乾因是做出决定:“礼送镇东使者,将此事传告与孟德。”

    底部字链推广位

    :

25 25 孟德智略真天授()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t〃)。className = 〃rft_〃 + rSetdef'2';

    正常输出章内容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s〃)。className = 〃rfs_〃 + rSetdef'3'

    李乾说是决定坐观待变,其实内心还是偏向曹操的,毕竟首先他与曹操是故交,其次,荀贞虽战功赫赫,可曹操平定东郡的历战却是李乾在乘氏近距离所观的,是以,他写给曹操,将荀贞招揽他、意似是欲尽快占取兖州全境的事如实告之。

    李乾的去,鲍信的信晚了一天送到曹操的营里。

    鲍信於昨日遣其子鲍劭来了曹操军,由鲍劭面呈其信,并由鲍劭详细把兖东目前的局势详细告知曹操,告诉曹操说:江鹄小败之后,守垒不出,本部难由东平赴援泰山,刘公山部败给刘备,数攻陈褒不下,亦不能打通道路,援救应劭,而荀兵在牟县城外新近大破应劭的援兵,眼看牟县将要失陷,奉高及泰山西北诸县也将难保,泰山郡的形势十分危急。

    这些是可以明着说的,不能明着说的话,他写在了信。

    在信,他给曹操分析道:兖北黄巾横行,徐州借幽、冀相争的机会,图谋攻取全兖的意图已经显露无疑,刘公山缺军略才,又刚愎不听建议,看现下的局面,他早晚会要落败,区别只是在败於黄巾,还是败於荀贞。若是败於黄巾还好,有山阳、济阴、东郡和陈留,兖州还能重整旗鼓,可如果是败於荀贞,则至少泰山、东平、任城三郡都将被徐州所有,进而山阳、济阴也将危险,如此一来,他与曹操早先定下的“规大河以南”之策势难成行。

    他问曹操:眼下之计,孟德有何良策?

    结合鲍信的这封信,再看李乾的来,曹操不觉拍案,叹道:“贞之佳人,今亦为利废忠耶?应仲远安定泰山,堪称良臣,擅发兵击之,刘公山甚得兖州士心,暗说伯清,欲袭山阳,贞之、贞之,卿不惧失天下望么?”回忆与荀贞初见时,再看他的现在,曹操痛心不已。

    “伯清”是李乾的字。对荀贞的转变,曹操痛惜地连连抚案喟叹。

    陈宫等在帐下,看完了李乾的来,问曹操道:“车骑与伯珪相争正急,伯珪料将总攻,值此存亡之秋,明公断难回师兖东,计将安出?”

    公孙瓒与袁绍相攻已久,今下冀州北部、部郡县愿意从附公孙瓒的都已经从附,可以说,不管是政治、抑或是军威,公孙瓒在冀州的声势俱已至顶峰,天气转冷,袁绍可以继续坚守不出,耗费公孙瓒的实力,但公孙瓒肯定不会再小打小闹下去,尤其是赵岐已然去劝说刘虞攻公孙瓒的后方,为了不致两面受敌,公孙瓒必定很快会与袁绍决战,袁绍是曹操现下最大的依仗,当此之时,他肯定是无法撤离战场,转往兖东,亲援泰山的。

    曹操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起身离席,绕过案几,一边抚须,一边在帐踱步,考虑了一会儿,做出决策,说道:“本初如败,则吾兖西、北有公孙伯珪,东、南有贞之、台,势难存守。唯今之策,只有不顾徐州,全力助本初取胜,然后再借冀州兵,麾师东向,御贞之之犯。”

    兖州是曹操的个人利益,冀州与公孙瓒的战争是曹操、袁绍这个政治集团的整体利益,换言之,袁绍和公孙瓒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曹操和荀贞的矛盾因为曹操目前还算是依附袁绍的缘故,只能算是次要矛盾,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此虽然忧急兖东的局势,担心会出现鲍信说的那种局面:山阳、济阴直接受到荀贞部队的威胁,曹操也只能定下心来,暂时不理会徐州,倾尽全力地帮助袁绍,以期可以快一点结束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

    陈宫惋惜地说道:“可惜张孟卓与车骑不睦,抗礼公山,要不然,如能得陈留相助,不但与公孙伯珪此战可添些许胜算,至不济,也可借陈留之兵阻徐州西进。”

    张邈和袁绍不和,他成名已久,乃是“八厨”之一,又是兖州本地人,颇得兖士拥戴,当年讨董,他在陈留,凭己身之名望,借地主之便利,隐然与袁绍分庭抗礼,是酸枣的盟主,刘岱那时对他也得礼让,因是,他也不大肯听刘岱的命令,於今徐州、兖州交战,冀州、幽州交战,陈留处在这两个战场的间,却竟是出於如两个缘故,如置身事外,两边都不掺和。

    曹操和张邈的关系不错,陈留与东郡接壤,他也需要张邈能在紧急时刻给他提供帮助,是以,他不愿当众评说张邈其人,对陈宫的这句话,他没有回应,只是在心想道:“孟卓虽按兵不动,若坐观虎斗,而如徐州真的进兵山阳,吾料他为自身计,却定会发兵援助刘公山。”

    曹操之所以会决定先不顾兖东,全力相助袁绍,除了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外,亦是因为他对张邈有这么一个判断,陈留民富兵多,只要张邈出兵相助刘岱,荀贞纵是可以在短期内拿下泰山,再趁势兼并任城全境,但要想再接着攻下山阳,料来绝无可能。

    给鲍信的回,今天午已经让鲍劭给鲍信送回去了。

    曹操当下亲给李乾回信,信说:冀州郡县附伯珪者多,伯珪因之骄横,骄兵必败。吾数挑战田楷诸伯珪将校,已知其虚实,君接此后,至多五日内,可闻吾传捷之檄。

    信写好,遣人送走。曹操召集诸将,分派指令,进袭田楷等部。

    夏侯惇奉令北,大张旗鼓,佯攻平原郡,曹操亲率主力潜行西向,攻打甘陵。

    行军一夜半天,进入到甘陵境内。

    曹操选懦者为候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