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辕耗费如此巨大,你如何负担的起?委屈了陛下,岂非你我的罪过?万一再有不臣之人生出邪念,孟德公岂非偷鸡不成蚀把米?”

    曹操道:“李无忌欲挟天子以令诸侯耶?”

    李轨道:“休要这样说,汉室衰弱,某正倾力辅之,焉敢有贰心。”

    曹操道:“果然如此,你便指天发誓,今生永不背汉。否则操绝不退兵。”

    本章完

第122章 以令诸侯() 
李轨心想:这厮果然鸡贼,我今日若指天发誓,他日就只能乖乖的做炎刘的臣子,一生一世也不能背叛。

    这尼玛大汉败亡是早晚的事,明眼人谁看不出来,到时候各方争雄,人家都当皇帝了,你还做个狗屁丞相,手下弟兄还怎么带?

    但我若不发这个誓言,又被他挤兑住,反而更加被动。

    想到这,李轨哈哈大笑,下令搭起香坛,对曹操说:“我今日就对天发誓,永作大汉的忠臣,孟德,你要不要做大汉的忠臣?你若肯做,也一起起个誓,若是另有打算,只当我没说过。”

    这就是你把我往火上架,我也拽着你一起受烤。

    曹操被他挤兑住,脸上白一阵,红一阵,嘿道:“曹操当然是大汉的忠臣。”

    李轨大笑,拽上曹操一起登坛,对天盟誓,辅保大汉,奉皇帝,终生不敢背叛。

    发完誓,曹操使者进城向曹仁传令,曹仁撤军。

    曹军这一撤,汉献帝刘协就落入李轨的保护之中。

    李轨第一次见刘协,对这个十五岁少年的印象并不好,他面色寡白,身材瘦弱,敏感,自卑,自大。

    其实刘协对李轨的印象也不好,傲慢,跋扈,目无君长,心里根本就没有君臣之礼。

    彼此印象都不好,李轨也就懒得理睬他,但人家毕竟是皇帝,大汉皇朝四百年正统的传承者,你可以是心里瞧不起他,但你不能表露出来,否则,你就是奸臣逆贼,等着天下人一人一口涂抹淹死你吧。

    所以李轨还是硬起头皮跟他周旋,一天下来,真的很累,累的让他想派人把刘协送给曹操算了,省的心烦。

    贾诩前番身体不适,李轨渡河追击曹仁的时候留在安邑养病,得知李轨已经迎回汉献帝,赶紧从河东赶了过来。

    见李轨满腹牢骚,便正色道:“君臣之礼不可废,全天下都看着将军呢。”

    李轨道:“实在是心力交瘁,我没想到曲意奉承竟是这么难。”

    贾诩笑道:“这等事本不该劳烦将军,是贾诩来迟,贾诩失职了。”

    李轨喜道:“这么说,以后那边就由先生去应付吧。只是自古为君难,伴君就更难,难免要牵扯许多精力。我奉天子是一片忠心,奈何总有小人不解,将来更有许多扯皮的地方,无先生襄助,李轨如何应对?”

    贾诩道:“这个不难,贾诩向将军推荐三个人,保管礼数周到,上下安心。”

    李轨问是哪三个人,贾诩道:“第一位是管幼安,管大夫厚德博学,海内闻名;第二位是董承,忠勇无双,深得皇帝信任,也是个知大局明事理的人;这第三位嘛,是周兴将军,乃是一位擅于机变的人才,必能博得皇帝的欢心。”

    李轨沉默良久,心里想,皇帝身边肯定要安插自己人监护才能放心。管宁是个清流士大夫,出身尊贵,学问好,名望高,在士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他心里装着皇帝,容易赢得皇帝的信赖,对我嘛虽然若即若离,但总体还过得去,是个可以接受的人物。周兴自不必说了,可以深度切入皇帝的私生活,就近给予监护。

    但董承是什么鬼,贾文和不知道他是皇帝的老丈人,跟皇帝亲,跟自己不熟吗?

    这货在历史上曾奉衣带诏跟刘备、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串通欲杀曹操,失败被斩。

    贾文和就不怕这一幕在我的身上重演?

    哦,董承的女儿现在还没进宫,所以还不算皇帝的老丈人。

    自己原来是误会贾诩了。

    于是沉吟:“管夫子德高望重,学问好,为人忠义,身家清白,是柱国大臣,也值得信赖;周兴虽然莽撞,但还算机灵,勉强也能任用。只是这董承,我听说他有个女儿,今年才十二岁,逃难时,宫里的宫女都走散了,他就让自己的女儿侍奉皇帝,皇帝也很喜欢他女儿,这将来万一,啊,哈哈,那他就是国丈了。大汉衰亡,宦官、外戚可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人能任用吗?”

    贾诩道:“正因如此,才能赢得帝心,才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李轨没有回应,贾诩的话有些绕,他一时没能弄明白。

    贾诩淡淡一笑,索性敞开了说:“若无董承,将军如何知道谁忠谁奸?”

    李轨愕了一下,忽然明白过来。

    一时哈哈大笑,深为贾诩的深谋远虑所折服。

    不错,自己把皇帝接到太原监护了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据了优势,但同时也被天下人所关注,处在强光聚焦之下,要堵住悠悠众人之口,就得表现出公平正派的一面,董承就是一张很好的牌,他是护卫皇帝逃出李傕、郭汜魔掌的功臣。若以后女儿再做了皇帝的贵人,他成了国丈,嗯,你说这样的人都得到重用,谁还敢说我李轨不是忠臣?

    皇帝虽然手中无权,成了傀儡,但心里肯定不服,满朝大臣肯定也有几个不服气的,弄不好他们就会弄个衣带诏出来向自己发难。

    这些人隐匿在暗处,你不知道他们是谁,想干什么,怎么干?

    与其费尽心力去调查,倒不如让他们曝光出来。董承的价值就在这,他是皇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桥梁,盯住董承,你就能窥知他们的兵马、阴谋和路数,这比一个个去抠去找可方便多了。

    李轨顿时惊出一身热汗,忙道:“先生深谋远虑,李轨钦佩之至。”

    这话是发自肺腑,贾诩果然是顶级谋士,出手就是非同凡响。

    按照李轨原先的想法,把皇帝带到太原去,以太原为中心制约天下。

    但贾诩却劝他到关中去,太原山河稳固,却因地理太偏,只能割据一方,若想制霸天下那就只能去长安或洛阳。

    关东诸侯势力正盛,去洛阳难免会陷入三面受敌的窘境,不如先取关中为根基,待关中稳固后再取洛阳,攻灭关东诸侯,一统天下,中兴汉室江山。

    李轨愉快地接受了贾诩的谋划。

    先将皇帝带到太原,改大恩寺为行宫,待取关中后再议行迁。

    这么做的好处之一就是暂时可以不必大费周章的给皇帝建宫殿了,反正早晚还要回长安,就先不要劳民伤财了吧。

    在李轨追击曹仁的时候,管亥率部重新夺取了潼关。

    此时,李傕和郭汜已经打的精疲力竭,都有停战的意思,只是没有中间力量撮合,一时还是停不下手。

    听闻潼关失陷,李轨把皇帝劫持去了太原,二人罢兵停战,他们预判李轨下一步就要兴兵夺取关中。若不联合起来,只能被李轨各个击破,谁也没好果子吃。

    这一变化还是出乎李轨的意料之外的,这也逼迫他不得不提前发动关中之战。

    因此行动仓促,准备不足,这是一次失败的远征。

    鏖兵一个月,秋风渐凉的时候,李轨下令撤军。不仅所占郡县全部放弃,连潼关也丢给了郭汜。

    这看似仓促的决定却给李傕、郭汜埋下了再度火并的火种。

    本章完

第123章 皇帝的住房问题() 
元旦(正月初一)前一天,太原行宫里传出消息,说皇帝要在元旦下诏改元,改元就是换个年号,刘协当皇帝虽然不长,但已经用过两个年号了,初平,兴平,若加上只用过一个月的永汉,其实已经用过三个了。

    一个年号代表着一段历史,现在新的历史又拉开了帷幕,改个新年号也无可厚非。

    据说新的年号叫建元,这是皇帝和管宁一起商量出来。

    之所以说是“据说”,因为李轨并不能确认,这件事至始至终刘协都没有跟他通过气,更不必说商量了。

    这让李轨很愤怒。

    皇帝到了晋阳后处处跟他作对,别的大臣都因为护驾有功升官加爵,唯独李轨原地踏步,纹丝未动,还是原来的并州牧、镇东将军、万年侯。

    更可气的是皇帝封了李轨麾下好几员大将,比如周兴就封了冯村侯,太史慈封关内侯,授镇南将军,突然就与李轨平起平坐了。

    而李轨的秘书长凌嵘则封了关内侯,授太常卿,一跃成为朝廷的大员,地位还在李轨这个边地牧守之上。

    但皇帝也不总是那么慷慨,李轨麾下的另外一些人就丝毫没有得到封赏,王烈、邴原、贾诩、赵云等等,或是原地踏步,或是给根鸡肋。

    李轨深有感触,怪不得大伙都争着要当皇帝,皇帝就是好啊,随随便便动动嘴皮子就能整的你欲死欲仙,浑身散架。

    这要是李轨的控制力稍弱点,弄不好底下已经有人造反了。

    “名”“利”二字里的“名”字现在被皇帝垄断了,这很不妥。

    李轨找到贾诩,请他给拿个主意。

    贾诩道:“名器素来为天子所独有,乃是天子制衡天下的不二法门。若要破解那就必须在天子和天下之间筑起一道高墙。”

    李轨道:“先生的意思是找个理由,不让天子见臣工,使内外隔绝?”

    贾诩道:“不可,万万不可,主公万万不能这么做。若有人如此劝谏主公,此乃奸臣,当斩!”李轨道:“无人劝我,是我自己一时糊涂。”贾诩道:“而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汉室倾危,主公怎忍陛下一人为之操劳?为忠臣者当为主上分忧才是。何不效法太祖建政时体制,设丞相以辅佐君王,天下庶务尽归丞相,免去君王案牍劳形之苦。”

    李轨心里暗叫:厉害,厉害,贾诩果然是一时人杰,这么快就想到复设丞相以架空皇帝的办法了。

    汉高祖刘邦建国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后历经更迭,丞相地位每况愈下,到了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的官员分“内官”和“外官”两大类。

    皇帝日常起居之地称作“省中”(亦称“禁中”),故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台”代表君主执掌,因而权力极大。

    此类官员因官署在内宫,在内宫办公,故被称之为宫官。

    “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他们在文武百官中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

    却因一切实权归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九卿”是指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日常具体事务,一般不涉及军政决策。

    国家权力由宫外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向内转移至尚书台,便于皇帝控制。

    现在复设丞相,就是要把权力从宫内重新转移至宫外,这一步董卓已经帮李轨打好基础了,李轨要做的其实就是把董卓所做的那些固定化,制度化。

    这一步若是成功,则皇帝就是一傀儡,天下大事由丞相酌定,这可不就是在天子和天下之间筑起了一堵墙,隔绝内外了吗?

    从此,丞相即是皇帝,皇帝却成了傀儡,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李轨盛赞贾诩,道;“此事请先生为之筹谋。”

    贾诩道:“某年老眼花,脾胃又弱,人心更懒,做不来这等大事,此事尚需凌太常亲自出马。”

    逼皇帝恢复丞相制度并不是什么难事,贾诩只需略施小计即可,他举荐凌嵘,是要把这天大的功劳让给凌嵘呢。

    贾诩果然是不一般,一眼就看出李轨正在大力扶植凌嵘压制文管系统中郭家的势力,他这是在主动给李轨递送炮弹呢。

    贾诩是谋士,需要超然一点,以保持自己的判断,李轨没有勉强。

    在充分领会了李轨的真实意图后,凌嵘便开始着手准备。

    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凌嵘上奏了两件事,其一他建议元旦后的新年号叫“建安”更为妥当,天下大乱,为君者心忧百姓疾苦,建立一个安康平和的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年号宜叫建安,而不是什么建元。

    其次,凌嵘提出恢复丞相制度,以此革除灵帝以来的种种弊端,廓清政治,重振朝纲,早已实现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

    凌嵘的奏请得到文武百官的强烈赞成。

    汉献帝刘协惊愕万端,恨的牙齿痒痒,却也只得违心地同意,下诏于建安元年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废尚书台,复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总览政务。

    至于丞相的人选,自然李轨的呼声最高。

    皇帝明知是李轨在背后搞鬼,有心跟他斗一斗,却发现自己所能动用的资源实在有限,根本就抗衡不了李轨的压力。

    没办法只好下诏任命李轨为丞相,开府宫外,总揽内外政务。

    李轨推辞不就,反复三次,这才答应下来。

    满朝文武或真心或被迫都向李轨表达了贺喜之意,至于地方诸侯,李轨也不指望他们能一开始就接受自己,毕竟自己蹿升的太快,得给他们一点心理准备的时间。

    丞相府开府办公,自己选拔官吏,几经斟酌,李轨决定把丞相府设在北城尚柳坡,这是晋阳北城上风上水的绝佳之处。

    尚未破土动工就传来了许多流言蜚语,皇帝的行宫是由寺庙改的,位于城西,风水远不及北城,丞相府不仅占据着北城上风上水处,看规划图纸居然比行宫还要宏丽奢华,这怎么行,君臣易位,这是大逆不道!

    迫于压力,李轨只得暂缓丞相府的建造,改牧守府为丞相府,这样一来牧守又没了办公场所,出于节省行政成本的考虑,李轨就继续兼着并州牧。

    这对李轨而言并没有任何损失,他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