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小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嘉靖小首辅-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爹,你拿着吧。我当兵吃的是军粮,又用不着自己花钱”

    刘有德推开儿子的手。“你懂什么。没事要多买些酒肉孝敬官长,打仗的时候官长才不会把你往要命的地方派。没银子怎么行。”

    刘有德又打开装旧衣服的箱子,找出一个小布口袋。“去,到外面挖点土,装这布口袋里。”

    刘冬至出门挖了些土,装进口袋,回来双手将口袋捧给自己的父亲。

    刘有德拿过口袋掂了掂。“恩,一两斤的地皮,打仗行军倒也不会累你。你记着,到哪都带着这袋子土。嘱咐你身边的兄弟,你要是战死了,就把这袋里的土撒你身上一起埋了。好歹也算藏在咱珙州的土里。魂儿想必也能跟着回珙州。”

    刘冬至听着父亲的话,已然是泣不成声。

    “别哭了。还有几件要紧的事爹要嘱咐你。打仗的时候,千万不要冲在前头,能躲着敌兵就躲着敌兵。你出去是奔活命的,不是送死的。再有,你这次去投军,那个明军大官虽然答应让你做百户,跟那个张百户一样官大,却要时时提防着他。他因为咱爷俩挨了好几十的军棍,肯定恨着你呢。。。。。”

    刘有德又叮嘱了一大堆。已近晌午,刘冬至退开自家远门,到了村口打谷场。刘满仓跟村中六十来号青壮已经聚齐。他们正焦急的等待着自己未来的百户大人跟吴家庄的四十几个兄弟。

    “冬至哥!”刘满仓身材矮小却显得灵活。猴儿一样从围在刘冬至身边的人群中钻进去。“哥,咱村的人齐了。吴家庄的那伙子,估计马上就到。那个明军大官前天不是说要半月才能从咱这回珙州嘛,咱们为啥现在就在这等着”

    “叫啥冬至哥啊,咱以后要叫百户大人。”旁边几个小伙子半起哄半认真的教训起刘满仓。

    “可就怕那个明军大官不来啊。”青壮们开始交头接耳。

    刘冬至摸摸身上的黄土布袋。“满仓你不懂,这打仗哪有个准时候,他们那一百多的骑兵跑那么快,肯定是出去打仗了。要是赢了,回大营的时候就快些,败了,兴许就回不来了。”刘冬至还真蒙对了,本来傅友德去重庆是去找汤和理论的。结果却阴差阳错的变成了打仗。至少在傅友德眼里,他跟汤和即将爆发一场殊死大战。

    过了盏茶时候,吴家庄的几十个青壮也到了。领头的是吴家庄庄主家的老二吴庆鑫。吴庆鑫在珙州城里念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自然成为了吴家庄这一伙子青壮的头目。吴庆鑫向刘冬至拱手。“冬至大哥。我们来了。”吴、刘这个村子相隔不是很远,村里的青壮们自小便在一起玩耍。彼此非常熟悉。

    “恩,大家先坐下吧。别站着了,咱们慢慢等。要是等十三四天,那个明军大官还不来,咱们就去珙州城投城里的明军。”

第二百一十章 防盗版章节,先别订阅() 
此书起点,请到起点支持正版阅读。

    此为防盗版章节,一小时后会自动更改。订阅了的朋友放心,会改过来。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刘冬至跟一众弟兄在村口打谷场等了两天,不见一个明军。刘满仓似乎有些不耐烦了。翘起二郎腿,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半躺在地上晒起了太阳。吴庆鑫则坐在地上擦拭一口三尺钢剑。那是他在珙州城里读私塾时,偷偷攒了一个月的饭食银子,让珙州城里的老铁匠打制的。其他百十号青壮像是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的苦等。

    “你们说,要是那个明军大官回不来,珙州城里得明军也撤走,那咱们咋办。”

    “咋办,留在这里继续种地呗,到哪也是三顿饭一宿觉。”刘满仓似乎对从军还是种地并不在意。他只希望能够跟这群自小一起玩耍的伙伴呆在一起。

    吴庆鑫白了刘满仓一眼,掏出一把炒米塞给刘满仓。“别胡说了,没看你冬至哥正烦着呢么?吃炒米吧。有吃的还堵不上你的嘴?”在吴庆鑫跟刘冬至看来,刘满仓只是个不懂事的小兄弟。

    刘冬至满腹心事,他又抓了抓那只装着黄土的布袋。眼里满是他爹刘有德、媳妇儿吴莲花的影子。不知道这一走,何时能回来。但愿从军后能赶快建功立业,回来光宗耀祖、正儿八经迎娶莲花过门。也让身边的兄弟们不再做任人宰割的老百姓。

    吴庆鑫走到刘冬至跟前。“冬至哥,你想啥呢?”

    “没想啥。”

    “冬至哥,别多想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走一步看一步吧。”

    刘冬至很诧异这位名义上的兄弟,实际上的妻弟竟能看透他的心思。平常真没看出来他还有琢磨人心思的本事。

    “冬至哥!你看东北边,是不是明军的骑兵?”一个眼尖的兄弟高喊起来。

    刘冬至一跃而起,手搭凉棚向东北方向看去。果然有零零散散的几个骑兵。那是傅友德三万步兵的前锋斥候,正在侦查前方道路。几个骑兵徘徊一阵,转头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大队大队的步兵像蚂蚁般出现在刘家庄的东北方。

    “看,明军,是明军!那是明军的旗子,我认得。”吴庆鑫兴奋的大喊。

    “嘿,你说那个明军大官会不会在这些明军里。”

    “难说,那个大官走的时候就一百多匹马,怎么回来身边多了这么多人?”

    傅友德的步兵朝着刘家庄方向缓缓行进。刘、吴两家的这些弟兄从没见过这么多兵马。成百上千的旗帜遮天蔽日,简直就是一朵大黑云彩压住了天空。数不清的长枪反射出夺目的光。一会儿,那些明军进了村子。刘冬至一伙人见明军就问认不认识一个穿着红袍,带着银子做的锁子甲的大官。这些明军日夜兼程了两天三夜,哪还有精神搭理这群百姓。

    一个明军总旗从吴庆鑫跟前走过,吴庆鑫机敏的从手里掏出一块碎银子塞在总旗手中。“军爷辛苦,小的有一事想请问军爷。”吴庆鑫将事情原委告诉了那名总旗。总旗摇摇头:“我们征虏前将军麾下有三四万将士,光是骑兵就有八千多。里面的大官多了,谁知道你们要找的是谁。”

    他们听了这番话正要在懊恼,刘冬至却感到有什么东西轻轻的敲着自己的脑袋。他回头一看,当天救自己的那个明军大官征骑着那批枣红色大马,身上还是披着大红色的战袍,一边拿着马鞭敲自己的脑袋一边对着自己笑。

    “天,我不是做梦吧。”刘冬至心里暗道。

    “恩,你还真给本侯带来了一百多兄弟,没有食言。”傅友德看着这些青壮满意的点点头。

    “禀大人,古人讲,季布一诺可值千金。”吴庆鑫抢着回答。虽然傅友德上次路过刘家庄吴庆鑫并不在场,但是通过这位明军大人的话,吴庆鑫就判断出面前这位就是刘冬至他们讲的那个明军大官。

    “千斤万斤?本侯不是翰林院的学士,听不懂你的什么鸡不鸭不。刘冬至,你这一百多弟兄都愿意追随本侯么?”

    刘冬至没有反应过来,吴庆鑫赶紧拽了拽衣袖,又抢着回答:“属下等愿誓死追随大人!”刘冬至跟一百多弟兄听言,也随声附和。

    “好,这珙州恐怕马上就要打仗了。蒋千户,你带他们进珙州城。上次攻打汉州你的千户所损失惨重,这一个百户所的兵士就调给你听用吧。”

    傅友德说完,那位姓蒋的矮胖千户在马上抱拳领命。刘冬至、吴庆鑫一干人等,自此正式成为了大明官军。这一天,是大明洪武四年五月初七。

    刘冬至一行进得珙州城内,领得了服装兵刃。这一百多人,刘冬至为百户。明初兵制,百户以下设左、右总旗两人。吴庆鑫任左总旗,领五十人。右总旗则由蒋千户指定了一名明军老兵担任,主要是为了方便训练这群从未从过军的青壮,亦领五十人。刘满仓和其他十名弟兄做了小旗。

    傅友德已断定汤和发现自己撤到珙州后必定有所动作。他一面让诸将加固城防,一面向东南方向派出大量骑兵斥候侦查汤和动向。大帐内,傅友德跟几位将领正面露难色。

    “诸位,珙州城内的粮食加上从陕西带过来的军粮,怕已经不够支持大军五六日食用了。”傅友德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如果把伙食减半呢?”一名指挥使提议。

    “不行,弟兄们正日夜不分的加固城墙,预备守城器械。伙食减半怕是让弟兄们吃不消。”

    另一位将领对那位指挥使的提议不以为然。

    “恩,伙食不能减半。北有汤和,南有蒙古梁王,我军固守孤城,若是让伙食减半,怕是要动摇军心。军心动摇可没有挨饿那么简单。”傅友德彻底否定了那位指挥使的主意。

    大帐内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是否可以像当地百姓征粮?”一名指挥同知又提出建议。

    众将听闻有人重提就地征粮,目光全聚集在傅友德身上。大家都知道颍川侯前些日子刚刚明令不准就地征粮。

    傅友德默不作声。

    “侯爷,切不可妇人之仁啊。如若不就地征粮,虽苦不了当地的百姓,咱这三四万人马怕却是要陷入险境。若粮食充足,凭着珙州的坚固城墙,就算二十万大军围攻,我们坚守两月也绰绰有余。”那名指挥同知说完,大帐内的将领也纷纷附和。

    “你们先出去,让本侯想一想。”

第二百一十一章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赵老根一回飞虎军大营便接到了命令。大都督陈迪要到兴明书院讲课,点名让他带十名火铳手随行护卫。

    陈迪数月之前差点被南镇抚司的缇骑暗杀,从那以后他长了心眼,无论到哪里都要带上十多名火铳手保护他的安全。

    兴明书院内,陈迪端坐在一张书案前。他的面前,是数百名兴明书院的学子。

    陈迪问一众学子:“民为邦本,本固君宁,何解?”

    一名清瘦的学子起身回答道:“此语出自尚书,说的是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与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迪满意的点点头:“你叫什么名字?”

    那清瘦学子回答:“学生马七友!”

    陈迪说道:“好,马七友,我再问你,如果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吃不饱,穿不暖,是否可以推翻君主?”

    马七友回答道:“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兴明书院成立以来,每隔十天陈迪都要来给学子们上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洗脑”!看来他的“洗脑”成果很好,如今学子们已经从传统儒教的三纲五常中走出来,学会了理性的思考问题!

    陈迪开了句玩笑:“马七友,就凭你刚才的那句话,尔可为内阁首辅矣!”

    马七友谦虚的说:“学生惭愧!这道理是听了大都督十几场的课才悟出来的!”

    陈迪又对一众学子说:“‘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权力说白了就是小民百姓们赋予的。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就是朝廷的利益!譬如在民间,百姓有祭拜土地神的习俗。假如祭祀的物品没有缺少,祭祀的时间没有耽搁,仍然发生干旱水涝等灾害,就说明这个土地神不灵光了!那百姓们就会砸了他的庙,毁了他的神像和灵位,重新再立一位土地神!

    同理,如果某种思想,某种制度用来治理国家,认真实行之后并不见效,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那就要对它进行修正,改造甚至撤换!”

    陈迪这论调要是放在一年之前,会被这几百名学子看作是异端邪说!可现在他们已经理解甚至支持陈迪的论调。

    马七友道:“学生以为大都督这话应该有所指吧?”

    陈迪笑道:“哦?你倒说说我指的是什么?”

    马七友回答道:“大都督指的是大明的兵制和税制!然否?”

    陈迪点点头:“不错!你是从哪听出我所指的呢?”

    马七友拱手道:“学生惭愧,前些年空读些无用的四书五经。后来入了兴明书院,听了大都督不少课,又听了户部张居正张侍郎、兵部唐顺之唐尚书的课,这才慢慢揣摩出了些心得!大明如今的卫所军制,空耗国库财力,卫所军却是嬴弱不堪,面对倭寇、鞑靼如纸糊的老虎一般。大明的税制,喂饱了那些皇亲、官吏、士绅,却苦了小民百姓!换句话说,如今的税制是朝廷在帮着皇亲、官吏、士绅们盘剥百姓!这两样正是大都督所言制度不合理,应该对它进行修正、改造甚至是撤换!”

    陈迪大喜:“兴明书院的学子们要都有马七友的这些感悟,就都可以毕业为官了!”

    陈迪思忖,等到这批学子成为六部、地方各级衙门的大小官员后,就真的可以推行新政了!

    马七友道:“大都督,学生有一事不明!”

    陈迪说:“但问无妨!”

    马七友问陈迪道:“既然大都督明知大明的兵制、税制不合理,为何不立即进行革新,推行新政?”

    陈迪回答道:“这个问题问得好!要推行新政,就要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隔靴搔痒的事情毫无益处!要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就要伤害一大批人的利益!这批人指的就是刚才你所说的皇亲、官吏、士绅、卫所军户。大明如今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才吃了一剂缓药缓解了病情,如果立即下虎狼猛药,会让这个病人一命呜呼!大明刚刚经历了倭寇乱浙,鞑靼入寇,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立即推行新政,会将天下的皇亲、官吏、士绅、卫所军户推向朝廷的对立面!凡事缓则圆。新政的推行,需要时间,更需要时机!就像俗话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马七友点头道:“学生明白了!”

    陈迪又问一众学子:“西洋学者们已经到了兴明书院,成了教授。你们对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怎么看?”

    一名学子回答道:“若一年前,学生会认为他们教授的都是些奇技淫巧。可如今学生认为,他们教的课门门都是学无止境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