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不应有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落来我大明抢粮。毕竟这样一来损失兵力的是我大明和那些附属部落,对建虏自身有益无害。既能削弱我大明,又能削弱那些附属部落以便于他的统治,如果能占到便宜更是意外之喜。如果是我大明屡屡失利之前,或许他会觉得打一场不值,可如今建虏野心勃勃,无事还想来中原闹一闹,何况明年纠结部落有如此合适的理由。”

    又想了想,杨嗣昌补充说:“其实臣内心里本是想与建虏暂时议和的。”

    举座皆惊:“议和?”

    杨嗣昌知道这举措难以为众人接受,解释道:“是的。臣本来是想先暂时与建虏议和。天下大势恰如人身,京师为首脑,宣、蓟诸镇为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为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臣本来打算先与建虏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流寇。”

    “卿说‘本来打算’?”

    “是本来打算。那时候臣并不认为建虏有与我中原开战的决心,毕竟如果只凭建虏本部,与中原作战实为两败俱伤,如果为其他部落所趁,建虏自己岂不亏死?所以只要遣使议和,建虏没理由不同意,他们也需要稳定内部。但是如果明年天灾严重的话,建虏大可以将矛盾转移到我大明,不用本部来与大明拼命,反而其他各部有不得不与我大明开战的理由。这样一来,议和之事,非但没有成功的希望,反而让建虏意识到我大明的虚弱,进犯之心更坚。”

    “那我大明与那些小部落和谈,给他们粮食如何?”

    杨嗣昌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户部尚书:“户部连剿匪的军饷筹措起来都难,我大明恐怕没有余粮接济那些小部落。”杨嗣昌与户部说是仇深似海也不为过,只不过户部也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他也不好找现在的户部官员发泄。当年他父亲杨鹤剿匪时已经招安了群寇,结果就因为户部没有足额拨付救济粮食,结果已经招安的流寇降而复叛,最后杨鹤因剿匪不力下狱,归根结底还是户部的责任。

    户部向来能省一分是一分,能不花钱不花钱,如今既然出主意的杨嗣昌都这么说,户部尚书自然附和:“国库实在空虚,连年剿匪,粮仓储备也不多。今后几年又要赈济灾民,实在没有余粮接济那些部落。”

    崇祯想了想,道:“这么说来,到底最关键的还是确定明年到底有没有灾情,灾情又严不严重。”

    群臣附和。

    这个时候,崇祯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念头,既然这件事这么重要,王承恩虽然忠诚可信,但他到底是否真的能听明白那异人的理论,又是否能够转述清楚,实在是个未知数,自己何不亲自去一趟?这一念起,崇祯亲自去见一见这位异人的想法实在是压制不下去了,遂问:“诸卿以为,朕亲自去一趟如何?”

    群臣震惊。

    孔贞运为人古板,首先反对:“陛下一国之君,岂可轻动?”

    其他人尚未开言,崇祯已经下定决心:“诸卿不必再劝,朕心意已决。此事事关重大,朕亲自前往绝非‘轻动’,这又不是御驾亲征,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朕亲自前往,才更显得朝廷礼贤下士。”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一章 执己见一言为令() 
崇祯虽然这么说,但群臣不能真的不劝。

    无论是作为臣子为了君主安全考虑的本分,还是目前江山一片混乱的景象不宜被君主亲见这样的理由,都迫使他们不得不尽全力阻止崇祯南下。

    无论是本来就是忠臣的杨嗣昌,还是其实是假装的忠臣的温体仁,更别说一片丹心忠诚古板的孔贞运,就连本来在群臣讨论时不应该发言的曹化淳都站出来反对了。

    以曹化淳的身体状况,基本没办法星夜前往苏州,但不跟着崇祯,他又怎么放心的下?虽说崇祯如果真的亲自去,肯定不会真的不眠不休换马不换人,把皇帝累出问题,无论是谁都付不起这个责任。但即便中途有休息,长途跋涉对四十八岁,已经人过中年的曹化淳来说还是有些承受不住。他在崇祯即位以前,为了保护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受过伤,后来又因为被魏忠贤针对,伤势没有能及时调养,落下了病根,近年来身体一直不怎么好,所以很多时候甚至不能伴驾,需要王承恩顶班。

    群臣虽然都苦口婆心的劝,但崇祯是多死心眼一个人啊,只要做出了判断,就“磐石无转移”。要不然当年怎么会一意孤行杀袁崇焕,又怎么会还是一意孤行重用温体仁?温体仁是实打实魏忠贤党羽,只因为他揭发了钱谦益科举舞弊,而当时朝廷几乎所有人都为钱谦益说话,导致崇祯在见到钱谦益舞弊的实证之后,就对温体仁深信不疑。转过年之后,群臣弹劾温体仁,尽管事实俱在,但温体仁只是让崇祯回忆了一下钱谦益,崇祯就对“群臣结党营私,围攻温体仁,公报私仇”这个推论深信不疑了,所以无论重人怎么告发,崇祯只会觉得告发者是钱谦益党羽,而不会怀疑温体仁。在本来的历史上,如果不是温体仁贪心不足,想要告倒崇祯绝对信任的曹化淳,也不会被崇祯怀疑。

    崇祯铁了心要去苏州,众人也没办法,只能先用拖字诀,看看有没有转机。

    于是曹化淳提醒道:“陛下,您要户部和翰林院准备的资料今晚才能到位,您看是先派人前往苏州,还是等晚上查阅资料之后,准备好再去?而且陛下您如果亲自去的话,除了内臣与侍卫,也至少还得带一个博闻强识的外官一起,否则就是问人家,咱们也不知道人家说的对不对,到时候回到京城,再有人反驳,来回去问得不偿失。”

    崇祯一听也是,不先看看资料,去了也不知道跟人家说什么,不带一个博闻强识的外官,自己和内侍、护卫,哪里听的懂人家说的对不对?崇祯自己即便再自信,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学问上会比那些十年寒窗的进士强,否则科举岂不儿戏。

    “等到晚上查过资料,明天一早启程。至于同去的人选,大伴你坐镇京城,不能动。”

    曹化淳心知崇祯是体恤他身体,他一个太监,有什么坐镇京城的。

    “就让王伴伴跟朕去,侍卫你安排好,不要太多,去六个人。至于外官,你们有什么建议?”

    曹化淳领命去安排护卫人手了,王承恩上前几步伺候着,几个外臣心中思虑着人选,一时陷入沉默。

    温体仁毕竟心中有些准备,首先说话:“陛下觉得四年会元、榜眼、翰林院编修吴伟业如何?”

    吴伟业就是吴梅村,梅村是号,伟业是名。吴伟业是崇祯四年会试会元,本来殿试的状元以他的才华,毫无问题,他发挥也很正常,甚至本来已经取他为状元了。但同届考生陈于泰是主考官周延儒姻亲,周延儒私心点了陈于泰为状元,将吴伟业降为榜眼。这个时候有人说周延儒点陈于泰状元是出于私心,可能是为了撇清关系,吴伟业会试殿试连捷就被拿出来挡枪,说他中会元是舞弊。还是崇祯亲自看过卷子,给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评价,才平息了物议。所以吴伟业对崇祯感激涕零,崇祯对吴伟业的才华也印象很深。

    周延儒虽然是主考官,应当是吴伟业座师,但出了这种事情,二人之间隔阂甚深。温体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肯定以为吴伟业对周延儒恨之入骨,而周延儒是被温体仁排挤倒的,所以温体仁觉得可以拉拢一下敌人的敌人吴伟业。

    崇祯点点头,他对吴伟业的才华是很赞赏的,不过吴伟业对于实务是不是了解,崇祯心里没谱,所以崇祯没有表态,想听听其他人的建议。

    孔贞运倒是也想起个人:“陛下还记得徐文定徐阁老吗?”

    崇祯想起徐光启,自然想起他在天文历法上的造诣:“徐阁老若在,以他在天文上的造诣,定能闻弦歌而知雅意,与那异人,定是知音。惜乎徐阁老!”

    孔贞运续道:“今科三甲进士陈子龙,是徐阁老的弟子,或许行文并不特别出众,但是只要有徐阁老几分真传,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很有帮助。”

    陈子龙是复社成员,复社又以东林党继承者的身份自居,温体仁对他们极为排斥。崇祯七年温体仁主持科举的时候,陈子龙等复社成员,几乎都被温体仁给踢出了榜单。所以孔贞运一说陈子龙,温体仁就想反驳。但是孔贞运先将徐光启抬了出来,徐光启在天文上又是首屈一指的大拿,温体仁实在没什么理由反驳。

    崇祯道:“如果确实得了徐阁老几分真传,确实大有裨益。不过,三甲,当就外吏,吏部可曾选官?”

    吏部尚书闵洪学答道:“回陛下,吏部今年的选官刚刚开始,三甲的选官还没有定。”闵洪学虽是温体仁一党,但选官是否结束这种事情所有人都在盯着,没法隐瞒,只能如实回答。

    “那陈子龙先不要选官,这次就跟朕同去。伴伴你派人召陈子龙来见,让他准备好远行所需,召见后直接出发。”

    闵洪学点头应是,王承恩安排小太监去传召。

    “诸卿可还有其他人选?”

    崇祯见其他人没有新人选,想了想,觉得陈子龙的三甲含金量低了点,不保险,吴伟业状元之才,博闻强识,只要今天多记些资料,去了之后肯定有话说。便道:“伴伴派人让吴伟业也来,和陈子龙一样。”

    王承恩照办。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二章 忆往昔对泣新亭() 
既然已经定下了人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去了之后要问些什么。

    请异人详细说明推论的结果是必然,如果异人高兴,愿意将推论的方法告知,那就更好了。关键是目前异人给的推论并不精确,可能异人本身能力有限,而根据异人自己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是异人手里的资料有限。

    异人即便学究天人,其能够得到的资料也毕竟有限,最大的可能是几代人努力搜集的,或者异人本身手里有一个势力为他搜集资料。但异人既然敢暴露自身,想必就算有势力也至多是个富商级别,不是那种处心积虑造反的,势力大小有限,能为他搜集的资料也有限。至少与国家不能比。这也是崇祯早朝时让翰林院和户部搜集资料的缘故。这些资料肯定比异人手里的资料详实,即便不方便都带去,只要抓住重点总结归纳一下,想必对异人的资料能够做个补充。

    除了等吴伟业陈子龙,翰林院和户部的资料以外,文渊阁本身也有很多相关资料,众人又没有其他的当务之急,所以就先把文渊阁里一些并非绝密的资料搬来给几位未入阁的尚书查阅,看看能不能有所得。而众位阁老也将文渊阁内一些密封的资料翻开查阅。

    众人正各自翻查资料,曹化淳已经找到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骆养性是万历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的儿子。骆思恭深得万历皇帝信任,从万历十年接任锦衣卫指挥使,一直在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上干了四十二年,直到天启四年,才因为魏忠贤排挤而去职。也因此骆养性深恨魏忠贤,跟同样与魏忠贤不对付的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关系极好。所以崇祯一即位就把骆养性提拔起来,理由很简单,子承父业,天经地义。骆养性毫无疑问是锦衣卫中长大的,锦衣卫系统培养,根红苗正,能力与忠诚都毋庸置疑,又跟魏忠贤有仇,跟崇祯关系好,这么多理由,崇祯不提拔他提拔谁?

    骆养性听闻崇祯要亲自去苏州,也是一惊,不过他是武职出身,没有文人那么多规矩,也不像曹化淳那么担心崇祯出问题。他是锦衣卫指挥使,保护崇祯就是他的责任,他要是都没有信心保护崇祯,干脆辞官回家算了。

    想了想,骆养性问曹化淳:“陛下南巡,可要公公与本官随行?”

    曹化淳道:“陛下体恤咱家,不要咱家跟着,让承恩随行。至于骆都督你,锦衣卫那么多事情,恐怕也离不开,还是让手下武艺高强的,不拘千户还是百户,带着几个得力的小旗,贴身伴驾南巡。陛下只要六个侍卫随行,至于暗地里你安排多少人照应,就随你了。”

    骆养性心知曹化淳嘴上说锦衣卫事务繁多,其实是告诉他他擅长的不是武艺,跟去没有什么帮助。骆养性有自知之明,他能当上锦衣卫指挥使,更多是因为父亲当年没少照顾崇祯,与自己能力关系不大。尤其是纯论武艺,自己手下十四个千户,除了负责文职和刑狱的,几乎都比自己能打。

    好在骆养性虽然功夫不行,但他毕竟是锦衣卫长大的,锦衣卫里头谁有什么本事,他是门清的。想了想,道:“公公您看,陛下去苏州,最方便的方法肯定是直接乘船走大运河。可以明天直接乘坐锦衣卫名下的商船南下,身份路引锦衣卫这边都好安排,安全和保密都比较稳妥。我想安排千户高文彩带队,他是所有千户中武艺最高的,以前在南京干过,熟悉江苏地形,水性和口音也都没有问题。我再从其他千户手底下调五个在南京附近任过职的小旗。您看这样安排行吗?”

    曹化淳有些不明白:“你安排在南京附近任过职的,不会暴露锦衣卫身份,从而暴露陛下吗?”

    “锦衣卫在外公干的时候,一般都有乔装,尽管瞒不过特别亲近熟悉的人,但寻常朋友是认不出来的。而且他们已经回京有几年了,南京那边以前的熟人,轻易认不出来。真能认出来的也是我们锦衣卫自己人,暗中护卫陛下的。”

    曹化淳点点头:“那就这样,咱家回去向皇上回报。嗯你老实说,锦衣卫里面有没有女的?陛下也应该放松放松了。”

    骆养性秒懂,锦衣卫本身肯定没有女的,但是作为谍报机构,手底下肯定有训练好的女间。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手,忠诚,甚至是某些特殊技巧,都是一等一的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