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于是说:李贤没有登基的可能。不然这句话就不成立。
之后,吴宁又说,重要的不是梁王府以前干了什么,而是以后干了什么。
这句话,又等于告诉武崇训,武承嗣也没有登基的可能。
因为,武承嗣得国,那武三思就不用担心李家人了,这句话也不成立了。
也就是说,李贤和武承嗣都没机会。
那谁有机会呢?
以武崇训的聪明,也就不用吴宁明说了。
只可惜,武崇训也许是太关心武三思的安危,也许是太紧张,或者是吴宁的机锋藏的太深,萌公子考虑不到。
以至于,武崇训并没有听出吴宁话中深意,只当这是吴宁个人对梁王府的一个承诺。
但这已经让他十分满意了。
回去之后,向武三思如实转达,并告父王,安心便是。
可是,正因为武崇训没听懂,他向武三思转达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把吴宁的真正意图表述清楚。
武三思又是生性多疑,只吴老九的一个承诺,哪里能让他安心呢?
“吴宁没说,陛下到底是要立李贤,还是武承嗣?”
“没说!”武崇训摇了摇头。
“哦。”武三思愁眉不展,“为父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待武崇训出去,武三思再次陷入沉思。
光是吴老九的承诺有什么用!?万一李贤上位,那不就凉透了!?
。。。。。。
————————————
李贤上位?
李贤能上位吗?
此时,狄胖子却是发出这样的疑问。
而且,狄仁杰不由一阵阵的发寒。
这一幕何其相似,二子相争,你死我活?
这不就是太宗与建成太子的翻版,李承乾与李泰的当世写照吗?
表面上看,武承嗣不是太子,胜似太子,朝中处处朋党大权在握。
可是,武则天偏偏给了李贤一个敏感的晋王之尊,貌似心有所属。
如此一来,这两人还不往死里争?
况且,别忘了,武承嗣虽说人不在京师,可是,他手里却握有七万大军呢啊!
豫王现在等于是,又有人脉,又有兵马,万一他脑子进水。。。。。。
狄仁杰不敢往下想了,他实在不明白,武老太太是哪根筋搭错了,做出这般昏庸无术的决定。
于是,狄仁杰准备进宫面圣。
他得和武则天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就不能这么干。
只是,狄仁杰万万没想到,武则天根本就没见他。
依旧告病不出,让狄胖子吃了闭门羹。
。。。。。。
。
————————
偏头疼突然就来了,疼的睁不开眼睛。
今日一更,明天补上。
第四五二章 来自武承嗣的判断()
狄仁杰在知道吴宁身份的情况下料定,武则天绝对没有立李贤的意思。
但为何要把李贤推出来,是狄仁杰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
不过,李贤自己可不这么想。
晋王、京畿府尹
这两样似是而非的东西,就好像给李贤打了一针强心剂。
“终于啊!”
李贤已经一连激动了好几天。
“母皇终于还是给了李家一丝机会啊!”
“贤皇兄!”
一旁的李显可没李贤那么乐观,满面愁苦地看着李贤,“皇兄是不是高兴的太早了?”
“只是一个晋王罢了!如今朝中放眼望去,依旧都是武承嗣的人马。”
“贤皇兄斗得过他吗?”
“不!”李贤亢奋摇头,“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晋王,这是母皇给我的一次机会!”
“显弟!”李贤恨铁不成钢地看着李显,“以往,咱们李家人可是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啊!”
在他看来,局势固然甚劣,不过,既然武则天肯给这个机会,那就比没有强。
更何况,李德昭、吉顼、狄仁杰、岑长倩等一众老臣,都是坚定地拥护李唐。
只要老太太露出这一丝希望,那真的拼将起来,也不见得比武承嗣差上多少。
看着下首的李显和李旦,李贤眼中更现几分狂热,“两位皇弟,可愿助我?”
李显
李显为难地皱着眉头,“这个皇兄莫怪,小弟还要与王妃商量一二。”
得,这就是个典型的妻管严,还需得了楚王妃韦氏的首肯,才有定夺。
至于李旦却是痛快的多,起身向李贤一揖,“贤皇兄说的哪里话?我们毕竟是一家人,自然是倾力相助,不敢有余的。”
“嗯。”
李贤满意地向李旦点了点头,也朝着李显递去一个鄙夷的目光。
终道:“那咱们就与武家斗上一斗!”
——————————
李贤可能也是憋屈了太久,要知道,自从十几年前,武则天把他废黜出京之后,就没这么扬眉吐气过。
但是,他好像有点高兴过头了。因为,远在凉州的武承嗣得闻京中动作,完全就没把他李贤放在眼里。
“怎么会这样?”
武承嗣于大军之中,正向玉门关挺进,满目疑云,是踌躇不定。
“穆子究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好吧,李贤晋封晋王的事儿,武承嗣就没往心里去,甚至连提一嘴都欠奉。
在他心里,真正的大敌是穆子究。
那才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狠角色。
你看看人家,只是长路镖局两个月没发镖,说是弄得天下大乱也不为过,抗旨西进救了沙州罪营,把几十万大军调的是疲于奔命,自己还大摇大摆地回京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老太太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厚赏成了户部首官。
这才是真本事啊!
小小的一个李贤,能和这个穆子究比吗?
当然,穆子究如果真的就是一个江湖出人,就算做出更大的事儿,武承嗣也不会太过在意,更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
关键在于,他他娘的和“吴宁”这两个字搭边儿啊!
直到现在,武承嗣还是心里没底,他他到底是不是吴宁啊?
按理来说,武承嗣本来就有猜忌,而这回穆子究抗旨西进这,老太太不罚反赏,更能说明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
要知道,如果穆子究就是吴宁,这里面还牵扯着一个传闻。
那就是,二十多年前被送出宫的那个孩子,当年盛传乃是老太太所出。
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对上了。
只有吴宁是老太太亲生,才有可以抗旨无罪,反而有赏。
如此一来,其实武承嗣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吴宁才对。
只不过,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穆子究是吴宁,吴宁又是老太太亲生
那就不是晋封李贤了啊?也不是把他武承嗣的党羽尽升高位了呀?
所以,武承嗣最后猜测,也许穆子究根本就不是吴宁。
也许正如诏书所言,是罪营老卒确实立了大功,值得女皇法外开恩。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李贤就是个屁,可能屁都算不上。
武承嗣心情好了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呢?
那就是,储君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的信号。
没错,此次回京之后,女皇必有动作,太子之位已经稳了。
在武承嗣看来,很明显,这就是历代君王都会用上的制衡之道。
只有老太太已经决心立他武承嗣,才会扶植一下李贤,为他挑选一个对手。
毕竟老太太还没到枯木之势,还得在皇位上坐上几年。当然不希望新立的太子一家独大,撼动她的权威喽。
你看眼前,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又是晋王,又是京畿府尹的,确实抬高了李贤的声势。
可是,实际上呢?朝中要职还是他武承嗣的,党羽门生也个个显赫。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姿态?
呵呵,这不也是明摆着的吗?
一切的一切,源于武则天的一个误判。
那就是,武则天轻信了李瓘谋反的这个传闻,致使老太太乱了方寸,派武承嗣来阻击李瓘。
可实际上呢?
李瓘因为私自驰援阳关,被穆子究一到阳关就给抓起来了,还上哪儿反叛去?
可是,问题来了。
这个错误的决断,却造成了武承嗣手中突然又多了七万兵马。
万一生出什么变故,这才是老太太不想看到了。
于是,重用武承嗣党羽,这是在变向的安抚于他。
想通这一切,武承嗣心情很是美丽。
也不枉费他为了这个皇位,处心积虑地经营了十几年。
得意地安于马上,看着西北特有的荒凉景色,只想快些到玉门关。
把李瓘接上,好马不停蹄地奔回长安,入主东宫。
“来人,传本王帅令!”
“大军急行,不得延误!三日之内,到达玉门关下!!”
三日之后,即达玉门。
到那一看,李瓘果然未反。
这货已经在马棚里“舒舒服服”地住了两个多月了。
武承嗣见状,赶紧假模假样地亲自与李瓘松绑,并把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言明,已经与陛下上奏,给蔡国公请功了。
李瓘表面上自然是千恩万谢,心里却是翻着白眼。
呵呵,你就嘚瑟吧,谁还不知道谁啊!?
,
第四五三章 比咱们公主殿下还可靠()
转眼已是盛夏。
武承嗣大军从玉门而归,已经到了岐州,不出五日,便达长安。
此时,河州战事也已经有了结果。
老将黑齿常之不愧为一代名将。在仓促应战的情况下,利用河州地形,将吐蕃十万大军围困于河州城外,苦战数十日,大获全胜。
只吐蕃王赤德祖赞与大相噶尔赞婆,领着不足千人的卫队,杀出重围之外。
余者计十万吐蕃大军,非死即降。
日前,老将黑齿常之已经上请武则天,欲乘胜追击,直袭吐蕃王城。
誓要趁他病要他命,将吐蕃番国彻底征服。
武则天业已准奏,并整掉北方御寒物资,送往西陲。
意思很明显,即使在高原过冬,也要趁势一举平定吐蕃之乱。
而就在这个当口儿,另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也奉旨回到了京城。
成王——李千里。
李千里在幽州驻守多年,今终得回朝,封辅国大将军,执掌禁军,可谓是荣宠无二。
但是,李千里回京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觐见女皇。
至于第二件事
则是备满厚礼,悄悄地拜会了长宁郡王府。
“殿下大恩大德,千里没齿难忘!”
李千里一见吴宁,登时大礼奉上,恭敬至极。
吴宁哪里受得起?从王爵上论,李千里是成王,他只是个郡王。
按李家血缘,那李千里也是兄长。
赶忙上前搀扶,“成王殿下,折煞于宁了!”
李千里一听,“宁”?
这是根本就没把自己当外人,以真面目示人了啊!
更是感激异常。
再施一礼,“受得起!受得起啊!”
“若无殿下好心,我吴王府怕是难逃此劫了啊!”
他说的,是李瓘谋反的这个事儿。
只能说,吴老九这回确实仁义,没有把李瓘牵扯进去。
如果他稍有私心,都不用逼着李瓘跟他一起。只要不抓李瓘,只把李瓘谋反之事宣扬出去,那李瓘就彻底说不清了。
而且,李千里远在幽州,根本不知道情况。
这样的情形之下,要不是吴宁派人特意到幽州告诉李千里,无论如何按兵不动,李千里真的还不好抉择。
特别是后来,接到李瓘的家书,确认实情之余,也知道了穆子究的真实身份,李千里更加的感恩戴德。
要知道,他可是吴宁啊!
当日在阳关,逼反李瓘,拉他李千里下水,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吴宁没有,而是有意保护了吴王府,这让李千里怎么能不感激呢?
“殿下!请受千里一拜!”
“”
吴宁没办法了,拉又拉不住,只好转移话题,“成王今日见过陛下了?”
李千里眼神一放光,果然不再拘泥礼数。
“见过了。正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殿下!”
“什么事?”
李千里一边随吴宁进到内厅,一边道“陛下尚在病中,今日请见,却是也没多说什么,只让千里掌管好禁军,保长安太平。”
吴宁一听,摊手道“这不挺好的?成王还有何不明?”
李千里一翻白眼,现在长安局势甚是微妙,你跟我说老太太调我回来,只是为了接管禁军?谁信啊?
“殿下,我李千里是个带兵的粗人,殿下还是”
好吧,李千里可是一点都不粗!
再怎么说也是李恪之子,受的是皇家教育,为了从吴宁这么套话,却是甘愿认个粗人了。
可是吴宁呢?
有些话,却是没法和李千里直说的。
沉吟片刻,“成王要知道,禁军乃长安庇护,不容有失!”
“陛下这么做,可能她最信得过的人,就是成王了。”
“呃。”
李千里汗就下来了,这话听着有点吓人,怎么还扯到最信得过这一说了呢?
其实,吴宁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辅国大将军之职,历来空悬。不是无人胜任,而是京师禁军实在是太过重要,这可是老太太眼皮子底下的近二十万大军啊!
万一谁起个歹心,都不用攻打宫城,只需要戍卫宫城的羽林卫和金吾卫把宫门一开就进去了。
因为,羽林、金吾两卫,也在禁军序列。
所以,以往京师禁军都是各卫分职,由皇帝直接管辖,从不设什么辅国大将军来统领。
老太太能把这个职责交给李千里,那不就是对李千里的绝对信任吗?
其实,之前假传李瓘谋反,武则天派李多祚领大军在幽州以南布防,防止李千里随子反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