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北洋幕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一个北洋幕僚- 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逸仙道:“日本人无意取中国之领土。”

    王永安笑道:“但日本人吞了朝鲜,建立了大韩民国傀儡政府,在朝鲜半岛肆意屠杀朝鲜人民。”他本想说黑龙会的事儿,但孙逸仙与黑龙会交情莫逆,他怕说出来打了孙逸仙的脸,随后转移话题说:“袁世凯一定要在他最安全的地方,因此京师便是他唯一的选择。其实如果让我选择,我觉得选择扬州多好,既不是袁世凯的京师,又不是革命党的南京,你看,你们双方都不用害怕在对方的地盘上被谋害。可是你们都不会支持,因为你们都想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未来国家首都,这说明不管什么理由,革命政府和北洋一样都是存有私心的。”

    “袁世凯要是愿意,我们倒是同意将首都放在扬州嘛。”孙逸仙笑道。

    黄兴忙道:“中山兄,别开玩笑了,扬州不吉利,隋朝定都扬州不过十几年便亡国了,国人必然无法接受。”

    王永安哈哈一笑道:“克强兄所言太勉强了,自古以来定都南京的朝代有多少长寿了?其实我是支持定都京师的,明朝皇帝朱棣定都京师说的好,天子守国门。而今我们定都京师,可以震慑蒙古与东北,俄国对蒙古虎视眈眈,日本对东北垂涎欲滴。中国首都定都京师,则大军放在京师,有大军在京师震慑,至少能够让俄国与日本人有所忌惮。而一旦定都南京,则大军必定偏安一隅,我蒙古与东北皆有为日俄吞并之危险。”

    “此时还需从长计议啊。”张謇见王永安越说越激烈,唯恐谈话再一次陷入僵局,连忙转移话题说道。

第五百八十六章 艰难的统一() 
王永安此时却一反常态地拒绝了张謇,对于定都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未来一定会耽误统一的时间。恰恰是孙逸仙和黄兴坚持定都南京,才导致谈判始终无法进入实质,袁世凯岂能来到南京,革命党必须就此做出妥协。

    历史上因为革命党们一定要定都南京的问题,袁世凯暗中指使曹锟的军队发动了京师兵变,袁世凯趁机对南方革命政府说不是自己不想去南京,而是士兵们不让自己去南京,上演了一场定都闹剧。王永安本可以坐看大戏,但是如今日本人在朝鲜半岛集结大军虎视眈眈,再耽误时间则东北危矣。

    清末很多南方人对东北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并不清楚,如孙逸仙最初便以割让东北给日本作为条件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好转,孙逸仙的大局观也越来越强,最后他一反常态拒绝割让东北,日本人于是对孙逸仙又急又气,转而支持张作霖这个老狐狸。日本人本以为一个大字不识的张作霖肯定会被他们掌控,却没想到被这个辽宁马夫出身的军阀数次戏耍,而作为北洋晚辈的张作霖在领土问题上更是胡搅蛮缠寸土不让。

    后世很多人谈起孙逸仙许诺将东北让给日本人这件事嗤之以鼻,却不知后来孙逸仙反对割让东北,后来国党之所以选择与苏联合作,其原因便是他不愿意接受日本人的条件。

    作为穿越者,王永安太知道东北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前四十年,完全是东北三省的经济牺牲扛着新中国前进。

    在1945年,彼时的东北为日治满洲国,其GDP超过日本本土达到亚洲第一,并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和英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解放战争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东北,我党为什么一定要争夺东北,便是因为东北的经济能量即便经过了狗日的苏联红军的大洗劫之后,依旧是亚洲第一。战争打的便是经济,国党败于我党,也是因为国党统治区的GDP仅仅为东北GDP的三分之一。因此即便国军装备再好、军队再多、美国人再支持,但国统区的老百姓们却依旧水深火热,普通百姓岂能不支持经济强大的我党。

    而失去蒙古则是未来中国百姓们心中最难以启齿的痛,俄国和苏联先后趁着中国内战强行抢走了蒙古并屠杀亲华人士,斯拉夫化蒙古,仇化中国,让中国永久性地失去了这块156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不是北洋政客们决定建立绥远、察哈尔、热河、宁夏四省,那么甚至于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也会被俄国人给逐步夺走。

    想到这里,王永安坚持说道:“也许袁世凯定都京师有他自己自私的想法,但是我支持定都京师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为了能够让中国有效地控制蒙古与东北,为了避免中国领土的丢失。大清丢了外西北和外东北已经千古骂名了,若是在我们的手中丢了蒙古和东北,你我必死不瞑目遗臭千古。中山公,克强兄,我在任何事情上都支持你们,但唯独首都一事我支持定都京师,但我却不是支持袁世凯。”

    事实证明,孙逸仙的担心不无道理,在京师建立的中华民国果真逐渐成为了军政府,可也正因为军政府的成立暂时保住了东北和蒙古,反而定都南京之后的国党政府,先是丢了蒙古,再丢了东北。

    孙黄二人相互看了看,知道王永安绝不会改变主意,两人经过讨论之后,孙逸仙对王永安说道:“我二人原则上不反对定都京师,但需要回到南京之后与其他人商议一番。”

    王永安笑道:“如此甚好,全国统一,需要所有人让出自己的利益,所有人的共同妥协才是啊。”

    双方在浦口会晤两天两夜,私底下达成了“南北联合、遏制袁世凯、促进国家统一”的协议,随后孙逸仙与黄兴返回南京,并发电给袁世凯,他们愿意支持统一,希望尽快制定国家宪法。为了做好宣传,孙逸仙等人举行了盛大的记者见面会,他在见面会上表达了南方革命政府对国家统一的希望和对袁世凯一家独大的担心。

    袁世凯也以都通电方式回应孙逸仙,他希望孙逸仙立即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好让他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于是双方在通电上打起了嘴仗,渐渐地这种电报打嘴仗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另一个阵地,通电阵地当真不失为民国一大特色。

    而这些日子里的江北也在王永安的亲自主导下恢复江北民生建设,时间已经到了8月份,今年的江北大旱,再加上前一段时间江北数次大战,导致江北百姓的生活水平严重下滑。王永安为此深感自责,但好在以后不用打仗了,即便打仗也只是发生在东北荒无人烟的长白山地区。

    自东北总督徐世昌提出东北开禁之后,闯关东(山海关)的百姓每年达到几十万,据统计1840年东北人口为300万人,1890年为600万人,1912年人口约为1900万人(其中辽宁人口便达到1200万人),1930年东北人口为3000万人。九一八之后,日本为了控制东北人口,起初采取了禁止向东北移民的政策,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需要,日本从1940年开始强迫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强壮青年移民东北,每年达到上百万之多。(但在日本战败后,被强迫年轻移民近半逃回了老家)

    王永安一边恢复江北民生经济,另一方面也给冯衡等参谋布置作战任务,要求此战应在东北拖住日本军队。尽管此时的中国的经济不如日本,但是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日本越是不利,因此王永安对参谋部的要求便是,此战不求战胜日本,但求拖死日本。

    8月底,袁世凯与隆裕太后达成了《清室优待条件》,其中主要有三大条,第一条是溥仪皇帝以外国君主之礼待遇住在紫禁城内,并每年拨发400万两银子,第二条是不允许收缴皇族财产,第三条是满蒙藏回各族与汉族平等不得歧视,保留爵位并保持信仰自由原则。

    至此,全国统一脚步无可阻挡,中华民国的时代要来了,大清国彻底成为了历史。而耽误了历史脚步的王永安,此时此刻才稍微减轻了一些历史罪恶感,自己总算是做了一些好事,让历史走上了正轨。

第五百八十七章 充满争议的迪海铁路计划(上)() 
9月1日,孙逸仙在南京正式宣布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次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都京师,即国家首都依旧是京师,同时参议员全体议员北上,在京师共建国家议会,并商讨早日颁布国家宪法。

    3日,孙逸仙离开南京应邀前往扬州与王永安等一众江北商贾细谈建设铁路一事,王永安与江北众人表示愿意支持孙逸仙的铁路事业,继续完成江北四条铁路的建设计划。

    沈云沛提出,将汴洛铁路延长到海州不如建立陇海铁路,将甘肃兰州与海州连接起来的庞大计划。

    没有等孙逸仙表态,王永安便提出这个计划不够大胆,他提出应该将铁路从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修到海州,因此铁路取名为迪海铁路。

    历史上陇海铁路全长为1759公里,它从清朝修到了新中国,足足修了五十年。而王永安提出的迪海铁路则是陇海铁路与后世兰新高铁路的总和,全程竟然达到3500公里,修成至少需要四十年的时间。而王永安则提出十五年修成计划,显然这份计划太过理想,不考虑战争,不考虑政府更迭,更不考虑国际经济,但孙逸仙非常激动,自己尚未担任铁路总局局长,便已经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他相信自己在担任铁路总局局长之后,中华民国的铁路会更繁荣。

    趁着孙逸仙兴奋,王永安则告诉孙逸仙迪海铁路计划的投资必须需要外国资金投入,仅凭江北财团是无法修建的,而且为了能够加速修建,必须采用分段式承包方法,他建议中国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共同承建这条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铁路。

    孙逸仙也明白迪海铁路计划太过庞大,因此接受了与外国银行合作的建议,他不是死脑筋,南京临时政府缺钱的时候,他想破了头筹钱。这些年在国外的流亡日子里,孙逸仙一共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抽签,二是支持国内反清,因此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他也知道修建铁路需要多么大的资金。尽管与四国银行合作有利有弊,但考虑到利大于弊,孙逸仙还是决定全力支持。

    王永安与孙逸仙一起乘船来到了沪市,找到四国银行负责人,直接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提出六国承建迪海铁路的计划。

    另一方面,王永安此举也是在向四国银行示好,而今四国银行私下里正在大肆收购中华实业银行的股份,短短三个月内,四国银行已经掌握了百分之十七的股份了,如果他们掌握股份达到百分之二十,则完全可以一击而将中华实业银行击垮,甚至不需要动用什么手段。

    王永安的示弱让四国银行感觉非常得意,他们商讨之后立即决定支持迪海铁路建设,但是他们也提出了条件,迪海铁路属于贷款修建,因此铁路沿线的一些资源必须由外国摄取。

    历史书本上说过,清末外国人在华修建铁路,是通过铁路来压榨中国的民脂民膏,开采矿山强占耕地破坏中国的经济发展,但这实在是无稽之谈。作为一个农业化国家,清末中国的所有GDP全都依赖农业,而农业最大的问题便是运输,如果运输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谈什么经济发展。外国人不是活菩萨,他们凭什么无条件的借钱给中国,替中国修建铁路。

    清末外国人在华投资基础建设,与后世共和国在非洲中东援建模式简直一模一样,但非洲人却热烈欢迎中国人的援建,那是因为他们第一知道自己建不成铁路,第二知道铁路带来的好处,第三舍得沿途矿产被中国公司开采。而因为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导致后世历史与政治课本将铁路修建宣传成为毒瘤,岂不知正是因为外国在华大肆修建铁路,才带动了经济建设,加强了全国的联系。

    但是此时王永安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国民的刺激,与后世一些愤青相同的是,清末民初的国民并没有意识到铁路修建带来的好处,反而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尤其是一些激进的年轻人提出,中国完全可以自己修建铁路,王永安与外国合作便是卖国的理论。

    起初王永安并没有在意报纸上有人抨击自己与四国银行的合作,甚至于王永安找到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华行长,提出希望与日本合作,六国合作建设迪海铁路的计划。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华行长小利三四郎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中日关系如此紧张之际,作为日本最大的对手,王永安竟然会找到日本合作建设铁路。小利三四郎立即给横滨正金银行总行发电,询问是否与王永安洽谈参与迪海铁路计划。

    正金银行总行也轰动起来,连忙回电,要求日本必须参与到迪海铁路中,这条纵观东西中国的大铁路不但是经济命脉,更是国防命脉,日本一定要参与其中。正金银行总行长随即找到了西园寺公望,并将此事汇报给西园寺公望。

    西园寺公望也非常惊讶王永安的举动,似乎与他们判断的不同,王永安敌视日本,却并未拒绝与日本合作,一众日本智囊们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作为一个穿越者,王永安早就习惯了后世世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敌我模式,例如后世的中美是世界上两大最大的敌对国家,可是两个国家却相互依赖,如果中国发生动乱美国国民生活崩溃,如果美国崩溃则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也随即成为废纸。但这个时代敌我意识非常鲜明,敌人就是敌人,不可能成为朋友,全世界唯一意识到敌我界线并不需要强行划分的便是大英帝国,这也是大英帝国能够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之一。

    西园寺公望将王永安此举理解为向日本妥协,但很快,日本智囊认为王永安变得更加狡猾了,因此决不能够改变让王永安下野的决定,中日谈判,王永安必须辞去一切官方身份为前提不容更改。

第五百八十八章 充满争议的迪海铁路计划(中)() 
在沪市的这几天内,王永安、孙逸仙与其它五国的谈判非常顺利,四国银行与正金银行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修建迪海铁路,他们需要中国担保以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的二十年开采权限作为抵押。但这部分权限则需要国家批准,两人不得不前往京师向袁世凯汇报,但孙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