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启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当然没说后面信用货币那一件事,毕竟一下子,古人是接受不了一张纸作为钱流通的。虽然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称之为交子。可到最后一张一贯交子的价格,还不如几枚铜币,可见纸币不受信任,贬值快得无以想象。
百官静静地思考着这一制度的合理性,林镇中到底是户部尚书,第一个认同道:“臣认为可以,我朝也同时使用白银,黄金,作为辅币,如今把它们纳为货币之中,或能缓解钱荒。”
百官自然有不同意的,钱荒缓解之后,他们家里面的铜钱就要当成废钱了,到时候铜币或许会降到更低的价值,五百文兑换一贯都可能出现。但他们不敢反对,毕竟这个办法,是小皇帝想出来的,他们“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陆承启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商品爆炸性增长带来的后果,肯定是货币的贬值。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商品价格不会高。如此一来,钱流通便受到阻碍,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进一步贬值。货币贬值,相当于同价格的商品就上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会刺激经济;但过度通货膨胀,却是一场灾难。陆承启很怀疑南宋的灭亡,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通货膨胀引起的。
陆承启不管反对意见,意志很坚定地说道:“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就按照朕的办法来。按照市场上一贯钱兑换白银的价格,铸造银币,金币,辅助铜币流通。同时,要建立一个皇家银行,收集金银,以金银数量为准,再发行铜币。不能像以前一样,滥发货币,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钱荒,还会导致铜币不值钱。林卿,你是户部尚书,这份工作,就交给你了。你要用心去办,注意总结货币规律,找出其中的道理来。”
陆承启拍板定音之后,百官知道反对也无效的了,只有回家后尽快把铜币换成白银,以降低一些损失。
而第二日的《大顺民报》上面,也记录了这一条消息,更是指出,当今圣上忧心钱荒,特铸银币、金币辅助铜币发行。意旨在削弱铜币为主币的地位,提升金银的货币地位。如果铜币不用的话,今后可能价值更低。就算拿出到国外,因为铜银的兑换比例变换,也不一定就比在国内买得多东西。
这篇报道一出,囤积铜币的富贵人家要哭了。大顺国内没有多少白银,倒是日本很多,他们怕到时候连一半的家产都拿不回来,赶紧把自家的铜币往外用。更多的富豪把铜币销往国外,却因为贸易顺差的关系,这些铜币很快又回到了大顺国之中。让陆承启意想不到的是,在与日本贸易的同时,换回了不少白银。皆因白银在日本国内不值钱,铜币却很值钱。这样一来,倒是不怕没有白银使用了,日本可是产银大国,只要处在这种贸易情况下,大顺都是赚的。
第六十六章:新铸钱币(求收藏推荐)()
新币铸造是繁琐的,要预先做出一个母模,阳文正字,用来制作子范,不能直接使用。用这种范母可以印制很多子范,把数十个子范摞在一起,一次能铸上百枚银币、金币。
隶属户部的钱监,要预先把制作出来的钱币给陆承启过目,不然陆承启以不合格为由,会直接打回去的重新铸造。
新的银币、金币都是合金,银币含银量在七成左右,其余的是铜和锡;金币含金量在六成左右,其余的是银和铜。不论是哪种金属,在这时候都是贵重金属,而且大顺朝的钱监还特别死心眼,铸造的钱币都是足量的。
陆承启之所以要他们用合金制作,就是怕有人会故意把银币或金币刮下银粉、金粉,再把不足量的钱用出去。结果不足量的钱和足量的钱是一样的购买力,最终导致足量的钱的价值也下降了。
再者,虽然银币、金币都是法定的货币了,但难保铸量多的银币会把金币给“淘汰”掉,毕竟银比金便宜,过多使用银币的话,金价上涨,用银币兑换金币就赚了,那时候人们就不会使用足量的金币,而是使用银币,把金币储藏起来。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的陆承启,并没有让钱监铸造很多金币,反而铸造了大量的银币,融入市场流通。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给军队发放军饷,给官员发放俸禄的时候,以前给一贯钱的,现在给一个银币。因为银量足够,一贯钱换一个银币,他们还是赚的。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银币大受追捧,不少的银币流入市场之后,却激发了原先的铜币流通。这就是反用“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让新铸银币、金币充当良币的角色,让铜币流通起来。人人都知道银币比铜币值钱,反而不去用银币了,愿意把家中的储藏的铜币拿出来兑换银币。这样一来,相当于用少量的银币,激活了大量的铜币。试想,一枚七成银量的银币,能把八百多枚铜币和八枚大钱流通起来,怎么算都是赚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问题。
但金属货币总归不是长远的办法,长远的办法在于发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好处在于,根据市场的用钱量来发行货币。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而且信用货币以国家信用做保证,也警醒后面的当权者,如果不维持国家信用,连钱都不值钱了,这个国家也就亡了。
陆承启想的很远,却一时间没办法实现。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在于建立好银行的信用,银行的信用建立起来后,才能发行信用货币。
隶属户部却不受户部掌管的中央银行,隶属内阁、皇帝和钱监三方管制,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许可,他们连铸钱的权力都没有。只有内阁调查了市场的情况,向皇上禀告,皇上认为可以铸钱了,钱监才能开工铸钱。
而陆承启还大手一挥,把户部管理的官员养老金都存进了刚刚成立的皇家银行,发放官员俸禄、军饷等都经过皇家银行的手,由商务部管理,记录在案。
皇家银行作为一个带有营利性质的银行,会把这些钱用来钱生钱,可户部不行。他们若做了,就叫以权谋私了。
皇家银行一成立,前来兑换银币的人差点把银行大门挤破。商务部无可奈何之下,派人告诉陆承启这件事,陆承启笑骂道:“朕日理万机,还要去管银行兑钱的小小问题?你去告诉银行,限制每人兑换次数,每日限量兑换不就行了?”
限量兑换一出来,银价水涨船高,这也是陆承启事先没想到的。但好处也多了,一贯钱的银币能换更多的铜币,民间钱庄的兑换比率每日都在变,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原先无钱可用的局面豁然而解。市面上银币流通甚少,但铜币不知道为何,猛然间增多了起来。事实证明,陆承启的眼光是多么的正确。民间不是没钱,而是不想用钱而已。许多铜币在富豪人家的仓库里面,把串连铜币的麻绳都朽了,铜币更是生了花花绿绿的铜绿。钱多了,商品流通就更加频繁了,一时间连商税都多征了不少。没办法,富贵人家想要去换钱,就只能通过消费了。
这时候,百官才知道小皇帝这一手简直是有超强的预见性,直接把前朝一直都没办法压住的钱荒给解决了。
但陆承启现在的心思不再这,因为有人找他麻烦了。据监察司打入辽国内部的情报人员传来消息,辽国各个部落开始调集兵马,好似在准备一场大战。陆承启看了这份情报之后,心中“咯噔”一下,暗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耶律洪基也有这么强的判断吗?我的新军还没有成军,洪祥式步枪仅仅制造出五百多杠而已,这么打,肯定不能赢得了啊!”
情报人员预计,还有半个月时间,契丹人就会犯境,留给陆承启调兵遣将的时间不多了。陆承启没有丝毫犹豫,下令军事参谋部全员到紫宸殿商讨军情。
军事参谋部自成立以来,并没有发挥它的职能,但现在,好像到了它发挥职能的时候了。一时间收到传唤的四品以上武将,急匆匆地赶往紫宸殿,听候差遣。
陆承启让人摆了一张大桌子,这原本是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所用餐桌,却被陆承启挪用至此。武将们按官职坐好,陆承启立即把军事情报告诉了他们。这些武将都默然了,他们大多数是继承父业,得来的官身,乃是大顺朝勋贵。平时朝廷把这些人供起来,以示皇恩。但现在要用的时候,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真本领的。
凡事都有例外。这些勋贵之中,还是有些真本事的人才。比如世袭威远候的韩帆,据说是韩信的后人,家谱已不可考,陆承启有怀疑他们是像唐代李家那样认祖宗的。但不否认,这韩帆的见解,和陆承启一样,他说道:“契丹骑兵野战甚是犀利,我朝边军亦不及。唯有据城死守,待得耗完契丹人的粮草,边境之危自解。”
余人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一个办法来,陆承启最终问道:“若朕调遣一万禁军前往边境,协助御敌,哪位将军领此重任合适?”
此话一出,下面噤若寒蝉。大顺朝对打了败仗的武将处罚甚严,轻则罢官,重则杀头。他们这些有自知之明的草包,肯定不敢接这个任务。
陆承启心中微叹一声,知道指望不上他们了,便下了命令:“令禁军统领王韶,率一万军马,前去幽州,协助边军抵御契丹来犯。”
(第一卷完)
第六十七章: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求收藏)()
正在皇家军校如饥似渴学习的王韶,突然接到密令,陆承启在手谕之中,明确地告诉他,给他五百火枪队,要他立即带五千骑兵,五千步兵的禁军,前往幽州城,伺机协助边军痛击来犯契丹人。原本陆承启还想在步枪前面配上刺刀的,但由于军器监日夜赶工,只来得及流水线生产零部件,没时间打造制式刺刀。而不用钢铁打制的刺刀,又没甚么大用,陆承启亦看不上。无可奈何之下,火枪队只能暂时配一把朴刀了。
王韶又惊又喜,他并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陆承启却把这么重要的战事交给他指挥,岂不是说陆承启很信得过他,准备重用他?
他接到密令手谕和兵符之后,连夜赶回禁军大营,而狄青已经把军队集结完毕,交付给他了。同时告诉他这些时日来,五百人的火枪队所训练的三段射击术。王韶只见过军器监所造的第一支步枪,对这种武器的实用性还是很怀疑。
但陆承启集全国顶尖工匠的结晶,制造出来的洪祥式步枪,又岂是泛泛之辈?若不是产能所限,陆承启恨不得立即把禁军装备三分二的步枪。只可惜在没有大型步枪作坊出来前,这个想法只是能想一想。
首先,高炉的钢产量不稳定。铁矿石的质量,石炭转化成焦炭的质量,这些顶尖工匠也没能好好把握。毕竟这是土高炉,能出钢都不错了。前不久,还因为操作不当,有好几个工匠被铁水烫伤了。陆承启下令要好好安抚,丧失劳动能力的,朝廷给足钱银,让这些工匠安然度过下半生。陆承启一再强调安全意识,还让人缝制了不易起火的耐热服,外面用兽皮缝制,里面是棉花,能很好地隔热。但高炉外面的热力实在太强,陆承启还让人以硝石制冰,煮了糖水,给工匠散热。
现在每一个工匠都带了学徒,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都在学着制造新事物。陆承启提出的分工法,虽然一定程度的推广开来,但在陆承启眼中,还是浪费了很多劳动力。
军器监也一再扩大了规模,现在军器监已雇有五百多人,几乎都是工匠。除了警戒的监察士,帮忙处理工匠吃喝拉撒的工部官员之外,都是技术人员。陆承启定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人才方案,发现人才,就要求工部官员持续跟进,保证工匠自身的创造力。
说白了,现在军器监就是一个后勤部,原先的军器监的工匠乃是世代传袭,负责制造冷兵器。那个军器监现在坐落在长安城内,专门制作冷兵器,弓箭、刀剑、长枪、马鞍、马蹄铁,甲胄等。做出来的产品,第一时间送往禁军,然后到边军,最后才是厢军。而在长安城外的军器监,则实为军器发明部,专门研究**。
这仅仅是兵器方面的后勤工作,还有粮草征集。以往每逢大战,户部的官吏都暗自偷乐,粮饷方面,他们能做足手脚。现在陆承启狠抓贪污,他们才稍微收敛一下。更兼陆承启明令要用借贷记账法,他们在账本上面也做不了手脚,再加上监察士每月例行检查,他们就算有歪心思也动不了手脚,只得全额配好粮饷,给三军送去。
陆承启密令户部尚书林镇中,准备好一万大军三月粮饷,还勒令他不准声张,保证行军的秘密性。契丹人在大顺的探子并不少,若被他们探到这个消息,那这一万大军非但不能做成奇兵,还有在野战被契丹人一举歼灭的危险。
林镇中也算是有能力的人,静悄悄地把原先厢军的粮饷拿了出来,一批批送往禁军军营。其中还包括有陆承启“发明”的炒面,三五斤炒面能保证单兵干粮的量,就着水吃,味道也不错,还不容易发馊。
陆承启在禁军出发前,亲自去到禁军大营之中,秘密召见了王韶,说道:“王统领,你此去任务有三。一,是要把沿途野外百姓送到城里,坚壁清野,不能让契丹人以战养战的机会;二,通知幽州城守,严守城池,不得出战;三,你率军在一旁远远观战,伺机而动。若契丹人败了,你们便痛打落水狗;若契丹人撤退得比较整齐,那就不要追了。你是将军,这个道理你比朕熟。穷寇莫追是有,但也分情况。还有一句话叫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王韶见陆承启后勤什么的都帮他办好了,他只需要安心出征就行了,心中感动莫名,说道:“末将必不负陛下厚望,定要打出禁军威风!”
陆承启还再三叮嘱,要重用步枪队。他把洪祥式步枪的射程和威力告诉了王韶,王韶惊得下巴都快掉了下来:“若有三千火枪兵,何惧契丹万骑?”
陆承启也苦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