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完祖庙,用了约莫半月功夫,总算把该办的事情解决,伏泉和刘葭告别各位长辈,这才带着众人回京。
一来一回,却也是耗时了三月有余,来回颠簸,莫说是府里的女眷孩子受不了,就是还经常骑马的伏泉,也是有些受不住。
当然,这般折腾,对伏泉而言,也不全是无用之功。毕竟,他除了完成了祭祖这必须做的事情外,沿路也在观察州郡地方世族豪强的实力,终究随着这三年他不断有意无意的在中、基层提拔寒门士人,而将朝中高位多给予世族豪强,各地世族豪强的势力也随着他们在当地官署的势力锐减,而不断减弱。
自古世族豪强势力壮大,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官商勾结,盘剥地方而已,若是没有当地官府的支持,那些世族豪强势力,又怎么可能一步步壮大呢?因此,伏泉直接将他们的地方根基一步步拔除,自然可以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将他们削弱于无形了。
至于让世族豪强中人掌握朝中高层,看似国家大事,多由世族豪强中人接手,让他们提出有利于他们的建议,可是,不要忘了,这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的手里。
而皇帝刘崇现在虽然渐渐执政,但是听从建议还是伏泉和三公,可是如今三公司徒是伏泉伯父,太尉又是天下人都认为的伏泉老丈人,最终那些有利于世族豪强的提议,在下诏时候会被削弱多少,完全就看伏泉的意思。
因此,可以说从上到下,世族豪强都没伏泉通吃了,他们纵然意识到这些,想要反抗,但是伏泉掌控天下兵马,又有曾经的袁绍带领党人顽固者谋逆之事,前车之鉴在此,终究还是没人敢真正的动刀兵,只能任由伏泉慢慢温水煮青蛙般的将他们宰割。
回京师将骠骑将军府这些日子所积累的必须处理的案牍,处理完后,伏泉稍得清闲,便又将目光转移到继续对付世族豪强上来。
有着前番去琅琊一路上的观察,伏泉知道,在地方上,世族豪强逐渐失去对官府的掌控后,他可以实行下一步计划了。
这一次,伏泉准备将削弱点,放在另一个打击各地世族豪强的点子上,那就是收回如今被各地世族豪强垄断的盐铁之利。
前汉初时,大汉开放盐铁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后来到汉武帝时,战事连连,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
本朝立国,因盐铁专卖随着各地世家大族,掌握地方资源,私卖甚重,所以前汉国策盐铁专卖早已名存实亡。
后来,因为经营盐铁已经是是官、私并存的形式,而且官府贩**例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提,民间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本朝直接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借由民间的大宗量的盐铁货物贸易,获取税收以养国。
可是,到了今日,各地所收盐铁之税,日益减少,可以说本来应该占据朝廷税收大头的盐铁税,几乎是只剩下一点儿汤水到朝廷手里。
本朝之所以如此府库空虚,财政一直赤字,除了因为汉羌百年大战,拖垮了大汉以外,这些朝廷该得到的税收,日渐被下面世族豪强私吞,自然也是关键。
至于证据,只提并州一地便可,虽然并州是边塞苦寒之地,土地贫瘠,但并不代表它就该穷,甚至每年都要冀、兖二州接济,方可度日,毕竟,并州可是大汉有数的盐铁大州。
并州九郡,太原、雁门、五原、朔方、西河、上郡,此六郡多产盐,尤以太原郡为最,出盐极多,亦产铁,按理再穷困,也绝对不会到州郡府库连维持数万边军日常所需都不到的地步,毕竟本朝不是不知道盐铁贸易巨大,对其可是一直课以重税的。
而且,民间能经营盐铁的,可都不是小民经营,而是地方世族豪强,朝廷对他们,也只能指派专门人员监督、收税。
然而,就是如此,伏泉翻阅他派人找来的,大汉往年各地的盐铁记录,发觉各地的税钱都是少得可怜,而且是越来越少。
中间缘故,不问亦知,肯定是监督收税者,与地方世族豪强狼狈为奸,损公肥私,窃取国家利益为己有。
历朝历代,乃至后世,盐都属于国有资源,而后汉世族豪族强竟能垄断盐铁之利,势力之盛,由此可见一二。
由此想想后汉那些能靠着越来越少的税收,连番支持国家大战,还能不断压制周边异族的皇帝,是多么不易,也难怪出了见钱如命的皇帝,实在是真的越来越穷了。不过,即使如此,后汉也未和明末那般,收不到税,只能加重田赋而亡国,亦可见为何“汉独以强亡”?
伏泉而今是已经掌控天下,盐铁之利,贸易巨大,而且他在边地实行屯田,现在还是投入多,回报少的时候,自然不能见该到手的钱财白白流失,所以遂动了收回盐池的心思。
朝会日,伏泉便上奏收回盐铁官营,此话一出,立刻便引得满朝世族豪强出身的高官激烈反对,其中,犹以司空杨彪反应最甚,毫无疑问,身为顶级门阀的弘农杨氏,必然在弘农或者附近拥有当地盐池利益。
至于为何杨彪会为司空,却是因为原来的司空马日磾因为去年穰灾而被罢免,而后便换了到了资历的杨彪为三公,也由此,弘农杨氏也是继已经势衰的汝南袁氏之后,第二个完成大汉四世三公的家族。
其实,本来穰灾,不少世族豪强出身的朝臣有意拿下蔡邕,换另一个懂军事的资历够的人,来顶替。不过,这被伏泉强行入宫,找了皇帝、太后拒绝,而后是坚决的拿下了在司空位置上做得很好的马日磾。
究其原因,是这位大汉的皇亲贵族,这几年得势,已经有些和自己面善心不和了,再加上伏泉有些跋扈朝堂,为政有意提拔寒门,打压世族豪强,马日磾身为大汉一流门阀右扶风茂陵马氏的掌控人,又如何还能和伏泉保持以前二人的亲密关系?
大儒也是人,也是要考虑家族利益的,再加上朝中其他高官的支持,因此根本不用想,他们会联合,对付伏泉的诸般削弱他们的举动。
因此,马日磾不可留,而伏完作为伏泉伯父,在司空之位必须留下,蔡邕更是伏泉用来搪塞朝官的军事傀儡,又有蔡琰的缘故,自然也得留下,所以这一切自然就成了定居。
只是,让伏泉没料到,他拿下了马日磾,却让杨彪这狐狸冒头了,虽然知道杨彪是肯定能当三公的,但是让他在这局势上位,确实令伏泉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伏泉也没办法,毕竟,三公不是别的职务,朝臣有资历为三公的就那几个,而杨彪也是天子刘崇的四个帝师里,唯一一个没有成为三公的。所以,伏泉就算强硬阻止,也不可能打帝师的招牌,忤逆小皇帝的意思,只能同意杨彪继任为司空。
而随着杨彪为司空,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局面形成,自然作为世族豪强一员,杨彪接过马日磾的大旗,继续团结朝堂的其他高官,对于伏泉各项削弱世族利益的政策,各种反对和敌视了。
因此,这才有伏泉刚刚提出收回盐铁官营,就被朝堂高管群起而攻的事情了。
第六百七十四章 监者渎职()
有着身为司空的杨彪率先进言,满朝群臣中的高官,都仿佛有了主心骨一样,纷纷进言盐铁不可收。
议郎王允出列道:“启禀陛下,自本朝以来,盐铁于民间兴盛,福及万民,朝廷岂可轻易强取之?岂非与民争利乎?以臣所见,万万不可如此,前汉世宗孝武皇帝之鉴,尚在眼前,若非其强收盐铁,夺财于民,岂会有天下民怨沸腾,反叛不断,社稷崩塌之危也?故世宗孝武皇帝纵武功赫赫,有大败匈奴,开疆拓土之不世大功,然其治下,户口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却是不争事实,此皆与民争利之果,臣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下此亡国之诏也!”
待王允这话说完,在场朝会高官,无论是想到反驳伏泉理由的,还是没想到理由的,纷纷眼前一亮,齐齐出列行礼道:“臣等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与民争利,强收盐铁,下此亡国之诏!”
只见得,朝会之上,高官尽数反对,唯有伏泉不断安插的寒门出身的朝官,并未与那些世族豪强出身的朝官联合,反而多数人在他们反驳伏泉后,极力上奏收回盐铁官营是善政,要求皇帝下诏实行。
场面极其僵硬,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崇和宋太后,一时之间,都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官中的寒门士人,实力上明显比不过那些世族豪强的高官,声势很弱。
望着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伏泉本就是世族出身,对此心中早有准备,因此并未吃惊,毕竟他的举动是在吸干世族豪强的血,这些世族豪强子弟如何会答应这再次开办盐铁官营的政策?
眼光将在场反对之人,一一扫过,最终停留在自己的老熟人王允身上,伏泉在他身上流连许久,这才收回他那饶有深意的目光。
伴随着的,是伏泉心中一丝冷笑,这老狐狸隐忍那么久,没想到却因为伏泉戳中其家族核心利益,竟然就让王允一下子跳将出来,口若莲花的反驳自己来了,不得不说他不止是工于心计,这张嘴皮子也是厉害。
说来王允这些年也能隐忍,当初朝廷平定太平道之乱时,王允先是想利用伏泉,借着张让宾客和太平道蛾贼勾结的信件,准备扳倒张让等宦官,结果伏泉有意识的率先从中脱身,王允只能自己去做,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仅没有扳倒张让等人,反而后来因此把自己也陷进去,被张让等人寻到把柄,诬陷下狱。
后来若非杨赐与何进相助,其命休矣,好在最终被赦免脱身,不过也因为宦官势大,其力量有限,担心为宦官报复,只得改名换姓,离开京师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亡命。
而随着之后何进和袁绍要为刘辫夺权,招外兵入京,同时也要招揽各种他们可以招揽的人才,王允自然也在此列。
作为并州名士,何进、袁绍当然都写信联络王允,希望得其相助,王允得信后,知道对付宦官,自然是欣然同意,当下赶往雒阳。
只是,没曾想,等他到雒阳时,京师大局已为伏泉所定,何进作为逆贼被蹇硕诛杀,而袁绍为了力挽狂澜,强行扶持刘辫即位,结果事情没办成,连他自己和嫡系亲族都因为谋反而身死。
得到这些消息时,当即王允得老狐狸本性,立马出现,毫无犹豫的选择蛰伏下来,直到打听到张让、赵忠等宦官都在雒阳兵乱时,为袁绍带人所杀后,这才现身。
本来,王允改姓换名亡命,就是忌惮张让、赵忠等宦官而已,毕竟他的罪名早就已经被先帝刘宏赦免了,现在随着张让、赵忠等人已死,王允自然用着本名,联络了一些京师雒阳的故友旧交,而后在他们的举荐帮助下,被朝廷征拜议郎,再次步入了仕途。
这般坎坷的经历,使得王允在面临伏泉独章大权的朝堂里,一直格外注意,虽然也有不少反驳自己的谏言,但从未像这样第一时间做出头鸟的。
想了想,伏泉便明白王允为何如此了,原因很简单,朝廷收回盐铁,无疑是断了太原王氏的根,也就难怪他会这般冲动了。
毕竟,作为并州大族,太原王氏是州内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并州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而太原王氏能如此兴盛,除了族内人才涌出以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并州之内,掌握了大量的盐铁利益,这才能如今的强盛局面。
本朝世族豪强能够崛起,最大的原因自然是他们掌握的资源多,可以供养出更多的人才,只是,要想养出人才,必然需要足够的财富供应。
这就像后世那些写小说的,做文学的,没有稳定的生活,能有几个写出绝世的好书?
放到如今,看待世族豪强崛起也一样,大多数世族豪强是用着中国人最通常的方法,靠着土地兼并,积累财富,供养家族子弟的。
可是,太原王氏不同,或者说整个并州的世族豪强都不同,并州土地本就贫瘠,又因为身处边郡,时常有战事,想在这里靠土地兼并供养家族,很明显太困难了。因此,这些并州的世族豪强,自然把目光放到并州的盐铁之上了,正是因为他们掌控并州盐铁的民营贸易,这才能有大量的财富供养家族子弟。
现在,伏泉一开口就是收回盐铁官营,当然是要了王允的命,毕竟若真如此实行,太原王氏恐怕立马掉价大半,也就无怪乎王允这最擅长隐忍的老狐狸,要第一个出来跳脚了。
不过,王允反驳伏泉的理由,也是让他很无语,因为他话里“与民争利”这些话听着,很容易让他想到明末那几个皇帝靠着农业税根本不能维持朝廷用度,所以只能派矿监到各处收税,结果那些代表大地主阶级的文官代表,立刻上蹿下跳的和皇帝争论,说这些是与民争利的恶政,是容易激起民怨的亡国之策,不能实行云云。
由此看来,官僚阶级不论何时,也都是这个德性了,也不知,这些政策到底是在和谁争利?到底是不是亡国的恶政?
说实话,王允的话,在伏泉看看来错漏百出,汉武帝受限于财政压力,强收盐铁,靠此维持住了军费,如何和其后期导致民怨沸腾,天下户口凋敝有关?
毕竟,在前期,汉军实行以战养战的时候,可并没有出现后来的恶果,而汉武帝强收盐铁,可是实实在在稳住财政的。
而汉武帝后期之所以会崩盘,除了他拿着数代祖宗积累的财富,丝毫不知休养生息以外,也有他后来为了面子,不再实行以战养战,大大加重的军费支出,以及不懂经济的他连番来了一些破坏经济的政策,最终种种原因结合,导致经济崩盘,使得天下民怨沸腾,起义不断,若非靠着他祖父汉文帝的面子,一封罪己诏下达,说不得汉朝在他手上强盛,也在他手上崩溃了。
当然,这些话伏泉不好说出来,倒不是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