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之所以在鄂县县城外三里处停止挖掘,倒不是地道不能挖了,而是鄂县县城的守军有些异常,因为每日被伏泉派出监视鄂县城头的斥候传来消息,鄂县城头的兵卒似乎安装了不少听瓮,这一下子就让伏泉脸色阴沉,没想到竟然被发现了。
所谓听瓮,其实算是古代的最原始的窃听器。它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当然古人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听”任务,因为盲人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超强,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而听瓮在古代战争里,在对付隧道攻城战时,最为神奇。
而后来查明被叛军发现的原因时,伏泉才知道自己大意了,他忽视了叛军也不是傻子,任由汉军兵卒围城而没有丝毫作为。虽然叛军在野战可能因为装备人数等问题打不过汉军,所以一直龟缩在县城防守,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派人侦查汉军,毕竟一队人马或许很难从被围困的鄂县城出来,但是单独的几个人却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小心谨慎些,出来侦查一些情报其实并不难。
最初,为了不被鄂县城上的叛军发现,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们挖掘地道时,所挖出的泥土都是被伏泉命令用衣服等物包住,然后一包包的往后运到树林远方挥洒填平,而不是直接被堆在地道口上,因为他害怕树林里扬起的烟尘会让城上的叛军惊疑。
与此同时,一根根用于支撑地道的木头,也在麾下兵卒的掩护下运进地道中,为了掩护自己的图谋,伏泉也没有就近在这树林里砍木头,毕竟真要这么做,不是主动告诉鄂县县城的守军,这树林里面有异常吗?伏泉可不会做这种主动送人头,帮对手升级成神的傻事,真要那么做,与送命何异?
可是,纵然伏泉如此小心,但还是被叛军派到树林外侦查的斥候发现他们的真实意图,最终泄了密,摆在伏泉面前的难题又多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断柱破城法()
挖掘地道的树林外,不时有披坚执锐的板楯蛮兵来回巡视,人数比之前几日多了不少。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再犯被鄂县守军窥视到树林里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却是为了阻拦汉军营寨里荆州军前来打听树林里的情况,毕竟这树林能被汉军大敌的江夏贼子侦查到虚实,那营寨里的汉军友军不更能有办法查到,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意图不为人知,伏泉只能加大了巡查人数和力度。
伏泉既然打算自己单独拿下鄂县城,不给赵凯一点分功的机会,自然不能汉军营寨知道自己的图谋了。这些被他抽调来不在地下挖地道,而出来巡视的板楯蛮兵,大大的加强了树林里的安全,一时之间倒也让得了命令前来查探伏泉意欲何为的荆州军难以侦查到敌情。
当然,总是待在树林里,而不让荆州军自己在做什么,总会令人起疑,对此伏泉只对外言道,军队在打造攻城器械,需要树林里的树木为原材料而已。
对此,赵凯手下的荆州军自然是不信的,毕竟你打造攻城器械,也不至于几千人打造几天都没造好吧?而荆州军也有能人,虽然查不到伏泉麾下部队具体在做什么,但他们也调查益州军在树林里所建的攻城器械根本在这三天里没怎么修建,并且益州军的兵卒都像多日没睡眠一样,一点精神气都没有,这哪里像一个要破城的部队的样子,除非主帅脑子抽了,不然怎么也不可能带这支部队攻城?
不过,荆州兵信也好,不信也罢,伏泉的兵马就在树林里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是他本人也在树林里,汉军营寨也只留徐晃带着数百兵马留守。即使赵凯想亲自登门找伏泉一叙,也找不到他的人影,更不论荆州军召开的军事会议,伏泉也根本不去,这样又让想逼迫伏泉就范的赵凯等人失望不已。
之后,赵凯等人只当伏泉受气不过,不与他们共事,也并未往深处去想,更谈不上发现伏泉在挖地道了。毕竟,真要发现伏泉挖地道,除了他们有人入了树林见到地道**,不然也只能从四处堆积的泥土或者固定洞穴所用的木桩数量,以及树林四周的水蒸气来发现端倪。
前两者就不用说了,这些都在伏泉的算计之中,早就选择了合理的办法去掩饰。而观察水蒸气,也是有缘由的,因为一旦挖地道,将地下挖空,由于土层内部的改变,每到早上,地道的上空,就会产生出来大量的水蒸气,透过土地层,慢慢出现在地面上。对于经验丰富的挖地道者来讲,是很容易发现和判断的,只是很显然,整个荆州军里,可能也只有文尚一个人了解此道,但他本人显然是不会说的,
因此,任凭赵凯他们想破脑袋,也不会搞得清楚伏泉整日躲在树林里在干什么,猜也猜不到。
眼前又一队赤着上身,背着装满泥土的布袋的兵卒从眼前走过,伏泉望着那地道的洞口眼神一凛,最终他还是决定采取今日刚刚知道战事发展的文尚所提的建议,不再选择用直接挖地道,派人暗中潜入城内里应外合吸取鄂县县城的建议,而是改用文尚所提的另一种地道攻城方法,那就是断柱破城法。
随着鄂县叛军用听瓮侦查汉军挖地道的情况被汉军发现后,伏泉本来一直再考虑是不是继续执行计划,毕竟挖地道偷袭,关系就在于计划的隐秘性,现在消息已经走漏,再这样行事显然成功的几率十分低,不过取消计划的好。谁知道文尚后来自己单独来检查地道进度时,知道此事后,便想伏泉提议了这个断柱破城法。
伏泉之所最终选择改用这套攻城法,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手下的兵卒可是十分珍贵的,可以说死一个少一个。而且因为身为客军,他也不能及时招募补充兵卒,因此对于被叛军发现后,派手下精锐潜伏进城偷袭夺城,伏泉本能就十分讨厌了,胜率低的赔本买卖他向来不喜欢做。就像现在,如果这方法,说不得他那些潜伏进城的兵卒都会被叛军包围,惨死城中,这种损失可就太大了,所以伏泉才会选择这套攻城法,
所谓断柱破城法,就是挖掘地道,挖到对方城墙地基后就不再前进。而是把对方城墙的地基逐一的挖空,直到挖空一定地基后,就用浸泡了油脂的木材去把这段挖空的地基补上。让城墙不会立即坍塌。之后再继续挖,然后再补上,等到把很大一段地基都如此炮制后,确认这些空的地基可以是城墙崩塌,就可以点火烧掉木材了。
如此这般,随着一大段的城墙顷刻之间坍塌,所攻击的坚城,就不攻自破了,毕竟城池没了城墙,不久任凭地方进攻吗?历史上袁绍和公孙瓒争霸北方,袁绍攻破易京楼的办法所采用的就是断柱破城法。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每一座城池都适合这个干,只有城墙地下土质松软不硬的城池才适合这么干。南方的城池关卡还好,而北方,有的因为地质原因就不行,比如壶关、馆陶之类城池关卡,那是绝对不能这么干的。因为这些城池关卡的地基是在一片石质地质上,要这么挖,不知道挖到何年何月?只有那些地基是打在土壤上的城池,才适合用这样的攻城手段,鄂县地处南方,境内水道纵横,只要挖得地道不会崩塌,使用这种方法简直是无往不利。
初次听到文尚所说这个战法时,伏泉心中却是想到的是后世令满清胆寒的太平天国,因为他们著名的破城方法不就和这断柱破城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记忆里,伏泉记得后来的太平军不就喜欢棺材破城法吗?他们会挖地道到坚城的地基下,然后用棺材堆积炸药,直接把敌人坚守的城池的城墙、城门炸塌了,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守城,然后突击城中攻占城池。
与这断柱破城法相比,两者的原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是吗?不同的是现在伏泉没有火药而已,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伏泉曾经有过提前制造出火药的想法了,毕竟马镫、马蹄铁他现在不方便打造,因为太容易仿造了,可是这火药,除非知道成分,否则是很难被仿造的。
只是很可惜,前世化学一塌糊涂的他连黑火药口诀都记不清,更别谈自己能动手制作了,因此这东西也只能等待这一世的后人自己去探索了吧,毕竟伏泉可不是什么万能的发明家或者有万能外挂,随便从空间和系统拿到摧毁一切的神器。
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墙崩塌()
翌日,本来停顿不前的汉军兵卒在得到伏泉的指示后,立马加班加点的继续忙碌起来,他们的目标直指叛军驻守的鄂县县城城墙下。
将鄂县县城的地基掏空后,用浸泡了油脂的木材把地基补上,而且因为现在是夏天,荒野之外干枯的杂草也多,伏泉又专门命令一队兵卒前去搜集,和木材一起堆在城墙地基下,就等时候到了,烧了地基,毁了城墙,带兵入城。
入夜,一脸疲倦但却按不住兴奋的关羽从地道中钻出,最后放置木材和杂草的兵卒是他手下的人马。随着关羽对伏泉说了“诸事齐备”之后,伏泉便命自己安排好的四千兵卒就地休息,至三更早饭,五更准备攻城。
“呼!”
伏泉长出了一口气,望着远处夜色中的鄂县县城,它的城头依旧是灯火通明,丝毫不知明日在这黑夜里,将会有什么样的恐怖事情发生。想着将会发生的事情,伏泉心中一阵炙热,不知道当那高大坚固的鄂县县城的城墙倒塌时,城内的叛军将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黑夜不知吞噬着多少的罪恶,然而对于此刻置身在树林里的四千板楯蛮兵来说,参与了挖掘地道、堆放木材杂草的他们,却是心里明白那远处的鄂县县城今夜将会发生什么样恐怖的事情。
当月色渐渐淡了,东方也有了发白的征兆时,无数休息一夜的板楯蛮兵被叫醒集结,吃着伙食。当然,说他们是休息,其实也不尽然,毕竟都知道今夜行动的他们,脑子里多数都想着夺城的事情,能怎么休息好,充其量就是闭眼冥神,放松一些疲劳而已。
树林中的一处老树下,伏泉靠在这看着有着不小念头的大树在亲兵的叫唤下,终于睁开了朦胧的睡眼,看着他似乎这一夜睡得十分舒服。其实,也不尽然,伏泉前半夜也根本没有睡好,毕竟脑子里全都是偷袭的事情,直到后半夜才草草睡了会儿,结果又被亲兵叫起。
接过亲兵送来的干糒、肉脯,就着皮囊里的温水草草吃了一顿早饭,十分简单,如果不是昨夜烧开放在皮囊里的温水辅助进食物,恐怕伏泉现在还只能喝冷水。
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为了保证突袭的突然性,伏泉命令麾下众将都不得生火的,毕竟一旦在这里生火造饭,说不得就引起了鄂县县城城楼上的叛军注意,到时候即使城墙塌了,也达不到突袭的目的了,更何况伏泉也不想让赵凯的荆州军提前知道事情情况,自然不会允许兵卒生火了。
幸好现在还是夏天,夜里温度也高,皮囊里的水没有凉透,不然想到夜里和沁冷的凉水,伏泉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吃完饭后,寻来早上的露水随意洗了一把脸,那露水的冰冷很快便让伏泉清醒不少,原本他吃饭时还在的睡意很快便消失了,之后他便往早已集结的各部兵马处去了。
此时的树林里,准备攻城的四千汉军将士在夜色中集结完毕,在各部将帅军官的带领下,握着手中兵器,齐齐抬头望着远处十分安静的鄂县县城,同时等待攻城的信号,那就是即将倒塌的鄂县县城的城墙,毕竟城墙不倒,他们也不可能凭着肉躯攻城。
这些日子,赵凯的荆州军队鄂县县城城长达数十日的包围,早就让鄂县叛军军对于如何守城再熟悉不过,为了防汉军趁夜攀爬夺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点有火堆,来回巡视的叛军军从来也没间断过,时刻监视城下的情况。不时还有叛军将火把从城上高高向下抛落,借着火把的亮光查看下面是否有汉军的潜伏,因为荆州军队也尝试过几次夜袭,使得鄂县的叛军在数番和汉军的接触中,快速的成长了起来。
当然,虽说叛军十分小心翼翼,谨慎之极,不过毕竟是夜里,安排巡视的叛军却是不算多,此刻在鄂县城头巡视的叛军也就只有百余人而已,对付起普通的夜袭已经是足够了,然而对付伏泉的夜袭,显然是根本没用。
夜色,对于攻方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守方却是大大的劣势,古往今来,很多攻城战都是发生在夜间,尤其是黎明之前,因为这段时间是人最疲惫也是最放松的时候,这也是伏泉选择三更早饭,五更攻城的原因。
鄂县县城共有四门,除了分散在四门,每门二十多人的巡视部队外,其他的守军则都在休息,多数是靠着墙头就地打瞌睡。别看他们这么懒散,可一旦出了意外情况,他们就会立即惊醒进入戒备作战状态,可以说战争将他们训练得这么“神经质”吧,
看着那火光摇动,人影闪烁的城头,伏泉目光扫过隐藏在树林里的自己麾下的所有将士,随后狠狠的对身后的关羽一点头、后者立即会意,连忙派自己手下的几个亲兵下了地道,他们将会去点燃鄂县县城西面城墙下的地基,西面却是伏泉麾下兵卒挖空的地基所在。
随着那几个兵卒下了地道,汉军所有的将士兵卒也在伏泉的点头下,纷纷缓缓的向着鄂县县城走去。地基不是一烧就会崩塌的,这里面需要时间,那几个派去点火的兵卒跑到鄂县县城城墙下也需要时间,为了保证时间差,同时也不让其他人发现异常,伏泉最终决定大军在快要攻城时在行进到鄂县县城附近,然后再静静等待那城墙崩塌的一刻。
也不知过了多久,四千大军已经分散集结在鄂县西城外了,在叛军看不到的视线里,焦急的等待。那城墙一刻不倒,他们一刻也不能平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