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样板的好处,然后自然会自的倒逼朝廷去跟着改变。这样从底层倒逼上来的压力,绝对是比上层逼迫下层多了无数倍。
时不凡一直认为从下到上的改革才是相对彻底的改革,从上到下的改革反而会留下很多残余。真正高明的改革家都是从底层开始培植新的利益集团,这样从顶层和底层双重一起向中间挤压。一旦顶层和底层都分别形成了两个利益集团,一起向中层进行挤压,那些中层在如此庞大的压力之下要么是主动投诚,要么也就是被清理出去,进入历史的垃圾堆里面。
时不凡要做的也就是竖立一个样板,有了这个样板大家看到了这个样板的好处,那自然同样会跟着去学的。尤其是那些学生,他们看到了好处自然会跟着逼迫的。这个时代的学生勤学程度可是比起后世的要好很多,这个时代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动学习。因为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并非是“义务”,所以反而造成了这个时代绝大部分能够的寒门子弟都是主动学习的。
那些寒门子弟对于成本低,并且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看重的,也是有着非常庞大的诉求。只要有了一种能够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学制,那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支持采用。一旦有了一个样板,他们会倒逼朝廷进行改变的。
“只有这样才会保证改革不会胎死腹中,因为有了一大群因此收益的人,那他们都会成为这个政策的最忠实的拥护者。他们也都会成为新的利益集团。”时不凡说。
“新的利益集团,这个学生,都能够有资格称之为利益集团?”任雅相感觉无语。
“哈哈,任雅相,利益集团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都是为官或者实际掌权的。所谓利益集团,并非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其实很多普通人也都同样是利益集团,凡是能够因此获利,或者是未来能通过这个方法改变命运的,都可以称之为这个玩意的利益集团。”时不凡说。
时不凡认为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利益集团”并非是绝对的,也都并非是绝对是当官掌权或者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其实利益集团的范围很广泛,很多普通人同样也是“利益集团“当中的一份子。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那些学习煤炭开采还有石油开采的人,或者是从事煤炭和石油开采的工人,一旦有一天有更先进的能源取代了煤炭和石油,那些这些以靠着煤炭和是有生存的人,上到老板下到普通工人,都要失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益集团不一定全都是当官的,甚至可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普通人,因为这个关系到他们的饭碗。当然也许那些当官的会考虑更多,不过却并不能够否认他们是依靠这个方法获得的官位。
所以时不凡认为只要能够有了新的方法,那以后对于学生学习有了帮助,能够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很多学生也都反而会倒逼他们去改变的。时不凡要进行改变,那这样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先这个第一个样板要弄好,如果不能够有机会弄出一个样板,那这样恐怕很难能够继续走下去。
时不凡通过这个留学生学院,这样可以通过创造一个样板出来。与其选择一家官学作为样板,不如主动的另外设立一个,这样一切还是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改变,不会收到那些传统力量的影响。
这个并不是真正的保守派,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的保守派,所谓保守派只是因为他们保守可以获得利益。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够通过改革获得利益,他们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去改革。
不过这个教书育人的东西,这个学术性很强,那些学术官僚虽然平日里没有太多的政治影响,可是在教育方面他们一句话却顶的上别的人很多句。甚至他们都是过去那些传统教学方法的获益者,他们很难会主动进行改变的。
与其试图去改造,不如把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受益者踢开,按照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个新的学校,这样他们还是可以获得不少的好处的。
而这个留学生学院,是一个最好的借口。留学生是外国人,时不凡可以堂而皇之的借用外国人应该用新方法来管理,这个说法非常的冠冕堂皇,任何人都反驳不了。所以时不凡当然有机会就要用,直接用上这个方法了。
“按照我的计划,这个留学生学院将会成为未来人科的起源,而那个航海学院将会成为理工科的起源。”时不凡做了规划在自己的计划本子上写上了这么一句。
时不凡对于这个留学生学院的规划是未来将会重点教导人科,堂而皇之的借用外国留学生作为名义,教导各种人科,用来展文科类大学的起源。
至于刘仁轨所担任的航海学院,可以作为理工科的起源。虽然时不凡所了解的知识以文科为主,可是他同样不会忽视理工科。文科和理工科都是支撑人类社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了理工科那社会科技无法进步,可是没有了人科那同样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等文化都会荡然无存。存在必然是有道理的,文科理科都是一样重要的,时不凡虽然学习文科为主,可是同样不会去为此狭隘的去打压理工科。
当然要展非儒学的学科,尤其是别的各种被称之为“杂学”的科目,确实不太容易,需要一个契机。时不凡利用灭高句丽作为借口,成立了航海学院。同样利用教导留学生作为借口,成立了人科为主的留学生学院,这样算是通过借口成立,一般人还无法反对。因为对于外国人采用新方法管理,这个好像也是正常的,哪怕是古代人也都会明白对于外国人不能够“教条主义”啊!。
第三百二十九章 学位()
时不凡很快模仿那个航海学院的制度设立了这个新式的留学生学院的学制,尤其是学分制和可以自己选择教师的制度,那这样肯定是非常符合那些留学生的胃口的。甚至这个学分制的弹性学习制度,可以有效的让他们放慢速度来游学。这些外国人来到了中国,可以打着游学的名义来旅游,这样放慢速度来学习,其实有助于他们在大唐到处游山玩水。
当然时不凡也都娿认为这样比较可以,与其专心去,不如在的时候出去看看。到大唐各地去看一下各地情况,真正了解中原文化。而不是只是从书本上看东西,书本上的东西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是非常应该的。真正的了解社会结构,真正的了解这个国家文明是怎么样的才是根本。
不然来到了中国专心,然后什么也都不顾了,这样其实本质上一点意思都没有。何况把他们留在中国的时间拉长,更有助于他们适应中国的生活。一旦适应了中国的生活方式,那他们回到了国内之后必然会反而不适应了,他们反而会想着去模仿。
别看这个只是日常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可是足以改变人的,改变人的思维可是非常巨大的。也许只是潜意识,可是潜意识更可怕,一旦潜意识里面认为应该改变,那会带动他更多的倾向于中国,让他们国内都会按照中国的方式不由自主的被改造。
“皇上,我认为将来在成立这个留学生学院的时候,不如可以给予那些外国留学生一些学位。通过授予学位,增加他们对于我们大唐的感情,增加他们对于我们打听那个的归属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我们大唐的真诚和认同。”
“我认为不如在这个将来留学生学院里面设立一些比较特殊的优待,比如说凡是正式两年到五年毕业,那成绩达到了毕业要求之后,其中六成合格的人,我们可以授予举人学位。在排列在前面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的人,我们授予孝廉学位。至于最后百分之十里面,其中百分之八可以授予秀才学位,最后百分之二授予同进士学位。”
时不凡提出了建议,这个设立学位制度了。这个学位制度时不凡并没有照抄后世的什么学士硕士博士,而是采用了古代的词语举人、孝廉、秀才、同进士的称呼。
举人本意是被举荐的人才,是起源于汉朝的察举制,由地方州刺史举荐人才到中央安排官职。举人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孝廉和秀才。所以时不凡利用这个举人作为最低等的,因为他是一个通用称呼。不过到了学习成绩达到了一定的优秀程度,那可以授予更高级的学位,这个学位被命名为孝廉。更高级的也就是秀才和同进士了。
时不凡这个学位和后世那种分层次的学位不一样,这个学位其实本质上是同一个“学历”,不过是因为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的不同才授予了不同的“学位”。不过这个也是因为古代知识层面比较扁平,没有后世那么高深的只是层级体系,所以一个层次的“学历”已经足够了。
教育体系要慢慢搭建,不可能一次把所有层级的教育体系都给完善了,那这样其实也没有用。
“皇上,怎么能用孝廉呢?孝廉乃是孝顺父母行为清廉之称呼,那些留学生我们又不知道他们是否是真的孝敬父母行为清廉,如何能够轻易授予孝廉之称呼?”作为“逢时必反”的陈康,赶紧出来反对。
不过时不凡却反问“陈康御史,你学艺不精啊!难道尚书省就是应该去管理书籍吗?
“这个”陈康无语。
这个其实也就是古今异义了,同一个词语不同时代的意思是不同的。古代的秘书其实是秘藏书籍,后来演变成为了一个政府部门的称呼。可是再过一千多年,秘书反而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辅助性的职位,当然也不乏一些秘书变得不再单纯,成了所谓的”小蜜“了。不过古今异义都是如此的,用古代的词语字面意思来直接衡量,这样不是自己暴露学识浅薄吗?
“皇上,臣以为授予学位还不行,理应按照过去的习俗,进行分配朝廷职位。凡是那些留学生成功的毕业之后,我们除了可以授予学位颁发证书之外,还可以对于那些获得相应学位的人予以优待。比如说凡是通过毕业的举人,并且愿意留在国内继续体会生活继续深造的,我们可以授予朝廷底层书吏作为起步之职,然后可以予以逐步升迁。”
“而获得孝廉之学位,我们可以考虑授予流外五等左右的职位,可以寻求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正式入仕。至于那些获得秀才学位的人,可以授予从九品下之职,不过必须跟着实习一年合格之后才能够正式授予。获得同进士的身份,这个顾名思义也就是等同于进士的身份,按照进士一样的待遇,凡是愿意留在我们大唐的可以授予从九品上的官职。”
时不凡这个“同进士”和宋朝以后的“同进士”意思并不一样,宋朝之后的“同进士”其实是“不同”的意思,不过在时不凡这里正好相反,是“等同”的意思。按照进士一样的待遇来给那些外国留学生留在中国任职,担任文官官职。
这个其实也是一种所谓的毕业包分配制度,其实是通过包分配来吸引那些外国人来留学,来通过包分配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前途,这样可以吸引大家来。
“嘿嘿,现在我给外国人如此优待,到时候本国人一定会看不过去。我在后面煽动一下,这样那些文人同样会发现这条入仕渠道,我等于是开辟了一条新的入仕渠道,通过直接毕业之后包分配任职。虽然起点低了一些,可是至少比起那些到处都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文人好多了。”时不凡想。
时不凡其实这个也是希望打开另一条入仕渠道,目前虽然是给外国人的,可是以后可以通过煽动一些本国文人去闹事,然后可以逼迫朝廷同样对本国人开放曾入仕渠道。
房玄龄听了这话,下意识的好像感觉有些不太正常,可是房玄龄却不知道哪里不正常。以房玄龄古代人的思维,感觉好像有些不正常,可是具体会有什么后果,房玄龄这个哪怕是擅长谋划的人,也都无法推测出来了,毕竟信息量不足啊,时不凡的信息量比起房玄龄多了不知带多少个“”。
“皇上,臣以为可以,这样可以让那些番邦更加感受到我们大唐的恩义,有助于他们回去之后努力的帮助我大唐宣扬。吸收外国人为官,这样那是我大唐海纳百川的胸怀,我认为可以!”礼部尚书李孝恭说。
接下来一些文人官员也都不反对,在这个教育方面那些学术性的官员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对于扩大出去影响对于他们有好处。这个对于外国人授予官职和包分配制度,其实是一种有助于吸收别的人来学习,主动去的。
时不凡认为在唐朝采用包分配制度有助于吸收学子进入到这个文科和理工科的学院里面,让他们看到了学习这些东西可以入仕,那这样也算是一个新的入仕渠道,虽然起点比较低可是好过没有!
这个是时不凡学习自后世的大学包分配制度,在大学包分配制度的末世之下,无数人削尖了脑袋往大学里面挤,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上了大学就能改变命运。
不过后来取消了包分配制度,这样被很多新一代的人骂死了,认为大学包分配是好事。不过时不凡真正的观察了一下,这个是否包分配制度并不是单纯的就业问题了,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了。包分配的制度是建立在社会流动性很差,限制社会流动的时代。因为国家对于各个单位都是采用了严加控制的计划经济,这样包分配才有生存的空间。可是一旦市场经济了,人才也都成为了一种资源,那反而有助于人才成长。至于说包分配非常的僵化,不管是你是否愿意,你都要去那里任职。而一旦不合心意,你也无法能够自由跳槽离开去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
是否包分配已经不是单纯的就业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体系的问题。这个世界上的是没有绝对孤立的,在包分配的时代的社会体系和不包分配的社会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包分配可以解决就业,可是却同样扼杀了很多人向上的空间。以为你包分配时代的社会体系不容许人才随便跳槽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所以你哪怕看到了更合适的岗位,你也无法去。相反不包分配的社会体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