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铁骨- 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他不想去南洋,不是说,林东看不到去那里的好外,或者说他觉得那里太远了,而是因为他觉得那种地方,是属于诸夏的,而不是大明的。

    “在大明山西人的名声是不好的,那几家人毁掉了山西人的名声……”

    这正是林东不愿意前往南洋的原因,他希望能够以“大明人”的身份获得声誉,当他载誉归来的时候,报纸上会提到他是“山西人”。

    可是现在呢?

    林东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也许,以后会成为一名商人。

    拿着那五百两银子去做生意吧。

    也许可以去黑河,那里不也是需要军官吗?虽说不是正式的军官,可却也是民团长官,没准,他可以在那里加入一支探险队……

    终于,林东从床上爬起来,如果再不起床的话,就会错过午餐,到时候,就要自己掏钱到外面吃了,作为准毕业生,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学校里对于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洗漱之后,看着训练场上的帐篷,林东又叹了口气。

    一切都结束了!

    很快,我就要离开这里了。

    林东的心里充满着各种滋味。

    看着远处几名呼朋唤友出去的校友,他们是要去庆祝着能够留在部队中吧!看着他们,林东甚至充满酸涩地想到,也许,他们中会有人加入探险地,在极北方的冰天地雪中,在从未曾有人到过的地方,插上一面大明的旗帜,宣布大明对那里的统治。

    他心里明白那种冒险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那是充满危险的。然而,同样也是充满荣誉的,在学校里面,就有一幅铅笔画,清楚的记录着那个的画面,那是一片明人从未曾走过的冰天雪地。一群军人在那里树里起了大明的界碑,标志着大明对那片陆地尽头的占领。

    “都已经到达北方的冰海了,再往北,就是大海了,还有什么可以探索的呢?”

    林东开始自我安慰道。

    “反正都已经让别人给探索完了,即便是你过去了,也没有什么用不是?”

    那种对于未知领域的探险是一种参谋旅行,这也是为什么学校会在过去的两年中组织毕业生去的原因,对于毕业生来说,既是考验他们的所学,同样也会面对一些危险,最终,他们会在探险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好吧,就这样了!”

    深吸一口气。待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林东他又一次打开了报纸,在报纸上可以看到,人们用热情洋溢的文字,去描述着对亚美利加的远航。

    废话连篇!

    尽管用尽了美好的文字对那片沃土加以描写,但是,林东却觉得的都只是废话,只是核心的内容非常简单——那里是无主之地,生活着一群野蛮不受教化的土著人。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了。

    大明抵达那里之后,将会去建一块什么样的乐土?

    谁知道呢?

    也许就是连朝廷里的那些中枢阁辅们也不知道。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大明进入那里之后,就会面对一连串的问题,劳神费力的建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大明会在那里兴建起城市,开垦出田野。移民会进入亚美利加,会像西班牙人一样,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统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其它不美好的事情会发生,那些原住民,那些土著人,他们会像恶魔一样袭击移民,他们的任务就是杀死移民,甚至会吃掉移民的肉,那些土人全家人会一口口的吃掉移民,然后把用移民的头骨做杯子。

    这并不是虚幻的,在南洋既有猎头族,同样也有食人族。

    移民的铳炮或许可以击退他们,但是想要建立稳固的统治,还需要时间。

    在南洋,这一切会发生,在亚美利加,这一切同样也会发生。

    坐在床边,林东的手边放了一杯微温的茶,他放下了手中的报纸,又一次,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的做在那里。

    “去亚美利加呢?”

    突然,林东像是想到什么一样,他猛的一下站起身来。

    “去亚美利加的,也许有……机会。”

    “去亚美利加。”

    恰在这里,刚进帐篷的李平听到了林东的话,他一样也没能考进留在部队里的名次,他的计划是回到黑龙江的老家,也许会在那里进入官府,谁知道呢?

    “你准备去那里?”

    “没错!”

    点了点头,林东有些激动的说道。

    “那里总有需要军人的地方。”

    “可是那里现在什么都没有啊?”

    “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才需要军人啊。”

    林东已经重新坐下来,他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

    “我敢肯定,军队不可能过去多少人,当局肯定需要军官。”

    看了李平一眼,林东又说道。

    “要知道,在那里,可是有很多凶残的野蛮人。”

    听他这么说,李平想了想,然后说道。

    “你就那么肯定吗?”

    林东瞅着好友,他的呼吸显得很平静,但平静中却又显得有些激动。

    “虽然不敢肯定,但是,要知道,咱们对那里还是一无所知,也许,他们也会派出探险队的!”

    没错,他们肯定会派出探险队深入到内陆,毕竟,大明不可能仅仅只满足于沿海。

    “我们肯定会向亚美利加的腹地探险,所以,肯定有我们的用武之地。”

    “没错!”

    就在林东的话声落下的时候,帐篷口传来了一个声音,顺着声音看去,林东看到了教官,他走了进来了。作为教官,他很年轻,面上带微笑,穿着一身白色的衬衫。

    “您好,方教官。”

    林东和李平纷纷站起身来立正敬礼。

    “怎么?不发牢骚了?”

    方子东虽然是教官,可他却也是勋臣,他当年曾与陛下一同打下江阴,现在,他则在军校任教。

    “昨天学生孟浪了,请教官责罚。”

    猛地挺起腰板,林东立正站在那里,大有一副等待惩罚的样子。

    “有什么好罚的。”

    方子东看着他说道。

    “正如你知道的,我们现在刚刚把手伸到亚美利亚,在未来,我们肯定要深入到亚美利加,肯定要往那里大量移民,这就需要向内陆派出探险队,可是,现在国内的局势,国内目前没有多余的人手,所以……”

    话声稍顿,方子东说道。

    “你们可以自愿报名,自愿前往亚美利加,当然,是以军人的身份,你们愿意去吗?”

第177章 高原上的青蛙(求支持)() 
尽管刚刚过去兴乾五年,对于大明而言,似乎带着些许不祥,从六月郯城地震之后,水灾、旱灾就先后在中原大地上接连出现,几百万百姓的赈济,不仅给大明的财政带来的压力,而随后的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的开支,都压的朝廷喘不过气来。可即便是如此,在这一年经过修改的《大明殖民法》还是以朝廷的名义被颁布了,也就在地震以及水旱灾发生后,从欧洲和北美接连传来了大明于美洲获得殖民地的消息。

    这一消息无疑给处于自然灾害中的大明带来了些许安慰,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国家能够开疆拓土,本身就意味着盛世的到来,尽管那些地方远在数万里之外。但是得到那些土地的代价却是极小。甚至可以说是不值一提的。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国人是不喜欢扩张的,但是对于这种近乎于无本生意的扩张,没有任何人会去拒绝。

    也正因如此,朝廷的官员们迅速制定了《资助移民法》等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法案。面对自然灾害,无论大明的官员是否愿意,他们第一次真正的把海外,视为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第一次,往海外殖民地移民,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还出于另一种考虑。大明现在所实施的分封制,势必将会继续下去。未来那里的土地很有可能会被分封给皇子。所以势必有必要加强,尽可能的增加那里的移民,尽管那里对于大明来说无异于天涯海角。

    没有人知道,这一年意味着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必定将会被铭记在了历史上,让后人为之津津乐道。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大明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仅仅半年之中,大明就向海外殖民地以及南洋诸夏,移民多达0万人,这甚至超过了过去数年的总和。

    事实上,不仅是大明在各方百计的推动海外移民,南洋诸夏也在千方百计的引进移民,兴乾五年只是开始,而兴乾六年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头。

    这一年,将出正月十五,从南到北一个个港口中,一艘艘商船纷纷驶向浩瀚无际的海洋,船上满载着来自各地的移民,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甚至在这些船中,还有数艘是驶往美洲的船只。几乎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们满怀希望地离开大明,前往那片未知的世界。

    没有人知道,兴乾六年会掀开什么样的序幕,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一年开始一切都改变了!

    当一艘艘商船满载移民驶离大明的时候,远在大明北方的另一端,在那片曾经给中原文明带来无数伤痛的蒙古草原上,大雪已经开始消融,枯萎的草原再一次长满了嫩绿的牧草。当然也开始迎来了来自各地的商人。

    然而不同与往年的是,现在的草原上的那些蒙古人生活正在改变,尽管大多数牧民仍然在放牧,但是在草原上已经出现了几座城市,比如库伦城,就是草原上最大的城市,这里不仅仅是蒙古最大的城市,同样也是其活佛哲布尊丹巴的驻地,三年前,由大明皇帝出资在库伦为罗桑丹贝坚赞修建庆宁寺,此后,罗桑丹贝坚赞就常驻于此。按照理藩院与定盟,罗桑丹贝坚赞每年必须向清朝政府进贡八匹白马和一头白骆驼,称为“九白之贡”以彰显友谊象征。

    当然,这种“友谊”也表明,蒙古并不是大明的臣属,他们仍然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尽管此时,明军在蒙古草原上设立有相应的堡垒,可是,却仍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不过似乎双方都没有意图,现在去改变这一点。

    大明对于蒙古并没有实际上的统治,所谓的“商屯”,也不过只是商业性的堡垒,蒙古人之所以会容忍大明军队在草原上的存在,更多是的现实利益——草原需要大明的市场,需要向大明出口羊毛。现在大明和蒙古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朋友,倒不如说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成为了朋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利益驱使下的友谊有时候也是极为稳固的。

    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这些商堡就会热闹起来,那些绵羊长了一个冬天的羊毛,开始剪下了,成千上万吨的羊毛从各个牧区往商堡里转移,那些接受大明册封的汗王、侯爷们,无不是指往着这笔收入,来维持新一年的生活——奢侈的酒池肉林式的生活,生活既是他们所向往的,同样也是大明刻意带给他们的,带给草原的。

    相比与过去中原政权对于草原的百般限制,现在大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会限制商品的输入,还会鼓励他们消费,鼓励他们过上奢靡的生活。还会主动地帮忙帮助他们拥有过上这种生活所需要的财富。

    古人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只要他们愿意享受这种生活,只要他们沉迷于这种奢靡的生活之中,就不可能再重新回到过去,那种近乎于风餐露宿的野蛮状态里。维持这种状态,他们甚至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这个时候,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效果。但是效果最终还是慢慢的会体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抗拒大明对草原的改变。

    现在这一切不过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春天,当商屯的商人们开始用白条收购羊毛的时候,内地的商队也会赶着大马车来到这里,他们会带来大明最时髦的奢侈品,最奢华的丝绸,所有的一切,都是王公们所渴望的,他们和他们的妃子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奢侈的生活,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付出一点羊毛。

    当然,他们必须要遵守盟约,只有在与大明的盟约下,他们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一切,否则,等待他们的就将是战争。

    不过,在大明对喀喇沁部以及科尔沁部等内蒙满清帮凶近乎毁灭性灭族之战的威慑下,至少直到现在,喀尔喀部仍然保持着“驯服”,当然,这种“驯服”更多的是受制于现实利益。

    草原需要向大明出口羊毛,王公们需要来自大明的商品,需要享受现在这种奢侈的生活。至于在草原上享受最尊贵地位,已经隐隐成为外蒙古各部的政教领袖的罗桑丹贝坚赞,同样了也需要大明的支持。

    十年前,罗桑丹贝坚赞回蒙古传法,经过十年的传法,现在他隐隐成为外蒙古各部的政教领袖,而此时,这位蒙古的政教领袖,面对大明派来的使节,尽管面上带着笑容,可是他的心里却有些忐忑不安。

    “大喇嘛应该看到,今年虽然已经开始了春,可是草原上看上去似乎却比往年冷清了不少。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偏远的商堡。就连一向热闹非凡的库伦城今年也是人流稀疏。各地草原市集上的门庭冷落,皆是因为汉商不敢来此贸易,长此以往,非但不利于大明,更不利于蒙古。”

    去年从欧洲回国后,凭借着使欧的功绩,受到陛下的重用,成为理藩院侍郎的方中德看着罗桑丹贝坚赞这位皇帝陛下赐封的“大喇嘛”时,语气显得颇为尊崇,在大明,理藩院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衙门,既是大明用于“统治”蒙古、朝鲜等藩属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同样也是管理南洋各宗藩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对于藩属和宗藩却在保持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

    毕竟,现在大明还没有在蒙古建立真正的统治,即便是名义上的统治,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作为理藩部侍郎的他,之所以进入蒙古,是受札萨克图汗的请求,在陛下的授意下,来蒙古调停的,当然,他能做的也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